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3、让学生在生活中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及小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概念及其特征。
难点:
学生空间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课型课时:
新授课;1个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教师采取启发引导的教法,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分类操作,引出新知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一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
教师说明:
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立体图形。
出示:
墨水瓶、魔方玩具、牙膏盒、罐头盒、排球,这些物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称为立体图形。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两种——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板书课题)
3、说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出长方体
教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
问:
1、你知道这张纸是什么形状?
为什么说它是长方形?
2、一张纸是很薄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长方形。
现在把这样的几百张纸整齐的摞在一起(出示一摞纸),那么这时还是长方形吗?
为什么?
3、这样的形状叫什么?
4、你对长方体理解了多少?
5、你还想知道长方体的哪些知识?
(2)教学例1
1、学生拿出长方体的学具。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
有什么发现?
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合理的组织学生有条理的进行研究。
2、研究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①哪里是长方体的面?
学生用手指并摸一摸。
②你发现面有什么特点?
有几个面?
你能数一数吗?
板书:
6个面:
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
怎样数既对又快,而且一个都不会遗漏?
③你还能发现什么?
(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板书:
一般都是长方形
④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得不出,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特殊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
板书:
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⑤再观察长方体的面,还能发现什么?
(引导观察面积的大小)
⑥上、下两个面是相等的,你有办法证明它们相等吗?
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呢?
怎么证明?
前、后两个面呢?
学生想办法证明:
量它们的长和宽;作出其中一个面,再去重合…
板书:
左、右面相等,上、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
⑦研究到这里,你发现了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了吗?
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汇报。
3、研究长方体。
①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这个长方体,你看到了它的几个面?
哪几个面?
②如果要你把这个长方体画出来,该怎么画呢?
(看得见的用实线表示,看不见的用虚线表示)
4、研究长方体的棱。
①你除了看到长方体的面以外,还看到了什么?
②这些突出的边是怎么形成的?
它们叫作什么名称呢?
③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
你能把它们数出来吗?
指名学生来数一数(学生数的时候有困难,可能数不全)
④怎样数才能一个都不会遗漏掉?
板书:
左右方向4条,上下方向4条,前后方向4条
⑤再看看长方体的棱,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怎么证明是相等的?
板书:
左右方向4条长度相等,上下方向4条长度相等,前后方向4条长度相等
⑥学到这里你又知道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
5、研究长方体的顶点。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长方体,还发现长方体的什么?
这个点是怎么形成的?
给它起个名字,有几个这样的点?
板书:
顶点有8个
总结:
学到现在你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
6、研究长、宽、高。
①请同学们看这个顶点(长方体的右下角),相交于这个顶点的棱有几条?
有哪几条?
②这三条棱的长度决定着长方体的大小。
谁能给这三条棱起名字?
学生研究,得出长、宽、高的概念。
注意一般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作高。
(3)教学例2
刚才我们从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现在也请你们从顶点、棱、面三个方面来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可以先猜,然后用自己的方式验证)
汇报:
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长度相等。
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
你们是如何验证6个面相同,12条棱的长度相等的?
小结:
学生再完整的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4)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
提问:
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
哪些不同点,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小结:
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
第三个图形让学生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
注意说的时候要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有条理的说。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九、教后反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的认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和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维,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难点:
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意识的培养。
三、课型课时:
新授课;1个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教师采取启发引导的教法,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猜猜想想,导入新课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板书课题)
2、猜猜想想。
实物投影出示:
看图想想,这些图形是怎么得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说想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研究正方体展开图。
刚才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些图形是把正方体展开得来的,到底是不是呢?
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出示: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得到这个图形吗?
要求:
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连在一起。
(1)各小组交流如何把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形成如图形状。
(2)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有困难的可以参看教材第3页例3.
(3)和组内的同伴交流一下自己的剪法。
(4)全班交流。
请学生实物投影展示,边剪边说。
第一步,剪开3条棱,展开上底面;
第二步,展开正方体的侧面,剪开4条棱;
第三步,翻折下底面。
(5)把剪好的平面图形重新折叠起来,再慢慢展开,在展开过程中体会其剪的过程和方法。
(6)你还能沿着其他棱把正方体展开吗?
请你用自己的小正方体试试。
学生自己尝试,成功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剪法,再在全班交流。
1-4-1形式(6种)
2-3-1形式(3种)
2-2-2形式(1种)
3-3形式(1种)
小结:
同一正方体,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
(7)练一练。
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先想象一下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口头作出判断,并说说理由,再动手实践操作。
2、研究长方体展开图。
(1)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出示长方体纸盒)
学生先在4人小组里独立操作,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演示,说说自己是怎么剪的。
(2)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
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学生在自己的展开图上标出3组相对的面,同桌交流。
(3)练一练。
①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②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启发学生思考:
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九、教后反思:
第2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课型课时:
新授课;1个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教师采取启发引导的教法,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的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像牙膏盒、粉笔盒……(课件出示)
设疑:
工人师傅在制作这两种纸盒时,同学们觉得会是哪种盒子用料多一些呢?
先猜一猜。
(学生有的说牙膏盒用的纸板多,有的说粉笔盒用的纸板多,意见有分歧)
揭题:
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4: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
提问:
现在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
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
在交流中明确:
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
长方体的6个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3)观察:
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
(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
(4)演示:
课件演示长方体纸盒展开动态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6个面的特征。
设疑:
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5)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方法1:
6×4×2+5×4×2+6×5×2
方法2:
(6×4+6×5+5×4)×2
(6)追问:
6×4算的是哪个面?
6×4×2算的是哪个面?
6×4+6×5+5×4呢?
(7)交流分析:
第一种方法是分别算出3组相对的面的面积,再相加。
第二种方法是分别算出相对的面中的一个面的面积,相加后再乘2。
(8)对比小结:
师:
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
生:
相对思维面面积相等。
追问:
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生:
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9)提出要求:
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选择一种方法算出结果,再与同桌交流做法。
2、自主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
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出示“试一试”
做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至少要用硬纸板多少平方分米?
(3)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4)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5)验证:
出示正方体纸盒展开图和长方体展开图。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6)小结:
因为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所以只要先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算出这个正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了。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
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课本第6页“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课本第8页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课本第8页练习二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练习二:
3、4、7、8、9
九、教后反思:
第3节体积(容积)和体积(容积)单位(2课时)
第1课时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3、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信心,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三、课型课时:
新授课;1个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教师采取启发引导的教法,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都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你知道乌鸦的聪明之处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说明:
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水面就升高了。
(板书空间)
其实,这个故事里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留心,到处都会发现数学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研究
1、认识体积。
(1)我们的教室里就有许多物体,谁能说一说教室里的哪些物体比较大?
哪些物体比较小?
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找到的物体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2)谈话:
在我们的周围,很多物体都是有大小的,看,老师手中有1个苹果和1个橘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个大一些?
(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橘子)学生猜一猜苹果和橘子的大小。
(3)实验a
看来只靠观察难以分辨出是苹果大还是橘子大,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演示实验:
(出示两个带有刻度的量杯,里面盛有同样多的水。
)
①请一名学生上来看两个量杯水面所在的刻度。
②把苹果和橘子分别放入两个量杯中,再来看看这两个量杯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面都上升了)
③水面上升了,这说明了什么?
(水果侵入水里,占据了一定的地方,把水挤压上来使水面升高)
④你还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量杯的水面升高的高度不一样,一个升高的多一些,一个升高的少一些。
)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⑤小结:
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两个水果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两个水果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比如:
电脑占一定的空间,数学书占一定的空间。
你能再举一些物体占空间的例子吗?
(生举例)
(4)实验b
出示大小不一的三个水果,直接观察哪一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回答。
然后放入同样大的杯中,倒满水,哪一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推想后,师操作验证。
小结: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作物体的体积。
(板书)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直接判断,教师再操作演示验证,最后提出:
溢出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认识容积。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学生比较后回答。
师:
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
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器。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
容积)
追问:
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
为什么?
(2)完成教材第11页“试一试”。
老师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杯子,让学生说说杯子的容积指什么,然后回答哪个杯子的容积大一些。
你能想个办法比一比吗?
学生思考讨论,小组边操作边说说自己的方法,上台操作演示。
(3)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看图说说理由。
说理由时强调每个杯子完全一样。
让学生根据容积的含义进行解释。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指出:
因为它们都是由同样大小的8盒饼干堆成,所以它们所占的空间大小也就一样。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按照要求逐题操作,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摆出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集体交流)
3、出示书上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这两个盒子大小虽然相同,由于它们的厚度不同,从而使得这两个盒子的体积相同,容积不同。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九、教后反思:
第2课时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
2、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体积单位
难点:
让学生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
三、课型课时:
新授课;1个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教师采取启发引导的教法,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回忆,导入新课
1、如果我们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
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板书:
长度单位:
厘米、分米、米、千米。
2、我们测量出了教室的长和宽,要来计算教室的地面面积时,要用什么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板书:
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如果我们要来测量教室的体积和容积,就要用到体积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体积单位。
(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比较体积,感受需要。
(1)出示两个长方体。
(能很明显的比较出体积的大小的)
提问:
这两个长方体,哪个体积大?
哪个体积小?
学生口答。
(2)在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不能凭直观观察很明显的比较出体积大小的)
提问:
长方体和正方体,哪个体积大?
哪个体积小?
(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结果)
(3)看来,用眼睛不能一下子比较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大小,那该怎样才能比较出它们的体积大小呢?
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4)教师启发:
如果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数一数正方体的个数,就能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了。
教师按题意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割成9个和8个单位,再让学生比较结果。
(5)教师再将长方体分成9个同样的正方体,正方体分割成27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让学生观察比较。
提问:
27个比9个多,为什么还是长方体的体积比较大?
说明:
计量或测量物体的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请提前对这部分知识有所了解的同学来介绍。
(板书: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认识1立方厘米。
你知道1立方厘米有多大吗?
先请学生试着说什么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并帮助)
板书: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记作:
1cm3
①请你用橡皮泥切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
前后四人讨论:
说说你认为该怎样切?
学生用橡皮泥切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个数不限。
②它的体积是多少?
仔细观察,记住它的大小。
③谁来说说1立方厘米是什么样的正方体?
④请你和组里的同学合作,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观察拼成后的图形的体积的大小。
(2)认识1立方分米。
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们知道了,那么1立方分米又有多大呢?
指名学生口答。
小结: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
1dm3
①拿出你做好的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观察并记住它的大小。
提问:
你能比划出它的大小吗?
②把你手中的1立方厘米放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上面进行比较;再把10立方厘米放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上面观察,有什么感受?
(3)认识1立方米。
谈话:
同学们,1立方米又该是怎样的正方体呢?
先请学生试着说什么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板书: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记作:
1m3
用三根米尺,借助墙角,你能想办法,给大家围出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吗?
请三位同学合作借助墙角围出1立方米的空间来。
(4)说说生活中体积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
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多观察。
3、认识容积单位。
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体积单位,下面我们来认识容积单位。
那么什么是容积呢?
(同学交流、发言,板书:
容积:
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1)当我们表示容器内盛放液体的量时,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升和毫升?
请学生提前准备标有升和毫升的物体,并说说找到的生活中以毫升作单位的物体。
(2)认识1升。
1升究竟是多少?
实验1:
在有刻度的烧杯中倒1升水。
学生观察、感受。
师:
将1升水倒入纸杯中,猜猜看能倒几杯?
实验验证,学生感受1升水是多少。
实验2:
将这1升水倒入棱长为1分米(从内部测量)的盒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1升就是1立方分米)
板书:
1升=1立方分米
(3)认识1毫升。
实验3:
在有刻度的烧杯中倒1毫升水。
学生观察。
实验4:
将1毫升水倒入纸杯中,看看有多少?
实验5:
将1毫升水倒入棱长为1厘米(从内部测量)的盒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1毫升就是1立方厘米)
板书:
1毫升=1立方厘米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说说三个单位分别表示什么单位?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突出三个单位的内在联系:
1厘米是一条线段,而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教师指出:
某个物体是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
数的时候要做到步重复不遗漏,注意被遮住的小正方体。
3、完成练习三第8、9题。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九、教后反思:
第4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掌握长方体体积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都可以写成“底面积×高”,获得体积公式的统一,从而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课型课时:
新授课;1个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教师采取启发引导的教法,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出示橡皮泥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