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辽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673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辽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辽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辽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辽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辽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辽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1.docx

《届辽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辽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辽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1.docx

届辽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1

2015届辽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

(1)全球环境

●全球经济现状: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就业,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就业形势遭遇到更大的冲击,也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不难看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受到冲击,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用人单位最优先考虑、最常用的方法往往是裁员、减薪,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用人单位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直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减少,使得形势本来就严峻的就业环境更加恶劣,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不可否认,研究生扩招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是将现在的就业压力转移到将来,将来还是会出现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

●经济规划情况: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

加强对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

●经济增长情况:

全球经济复苏逐步增强且范围正在扩大,全球经济活动总体加强,《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预计2014至2015两年将持续改善,但复苏前景依然脆弱,仍存在较大下行风险。

报告将2014年和2015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別降至3.6%和3.9%,较之前预测都下调了0.1%。

报告预计中国今明两年增速仍在保持,分别为7.5%,和7.3%,和之前预测持平。

未来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恢复的主要推动力。

(2)目标市场地域

●经济周期情况:

2014和2015年中国将进入提质增效“第2季”。

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表“以改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开幕词时,提出中国经济“第2季”的概念,说今天中国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2季”,后面的故事将会更精彩。

●发展规划情况:

2014至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期。

2014至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两年,规划中涉及到的各行业主要目标都要求基本实现。

这意味着未完成的项目将会加快建设,这对投资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有利于经济增长。

2014至2015年将开始启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十三五”规划打好基础。

●经济增长情况:

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低位徘徊。

在国内外复苏乏力的宏观形势下,我国经济依然存在反弹的基础,但回升力度有限,经济发展趋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城乡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都是以农促工的政策,这与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依赖于这一政策,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并逐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然而,国家的工业化导致了成像的分离,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国家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存在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对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尽管近几年公共财政支出日益向农村倾斜,各种惠农政策也接连出台,但这一比重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长期以来就呈现出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差距也在逐渐拉大。

大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大城市资源多、机会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的城市就业难问题。

2、人口环境

(1)人口状况:

“十二五”(2011-2015年)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7.2‰以内。

总体上仍处于劳动力资源丰沛、人口负担系数较低的有利时期。

(2)劳动力供应状况:

2015年全国在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拥有量将达到10580万人;据人社部统计,我国每年初次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大约有1500万人左右,加上登记失业等人员,每年需要就业的大约有2500万人;2014年,中国将有727万名研究生、大学生,外加去年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预计2014年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2014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总量为27.62万人;高校毕业生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加剧竞争程度。

2015年将达到691万,大学生在青年就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3)文化水平:

根据人口普查结果预测,我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不断增加,文盲率不断降低,这一趋势会加大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

3、文化环境

(1)教育状况分析:

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受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中国教育已经俨然变成了一种产业。

部分高校盲目扩招,在专业设置方面与社会所需的工作岗位不挂钩,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屡屡碰壁。

某些大学中的很多知识已经过时,不能很好地与时代对接。

(2)家庭及价值观念分析:

现在社会上仍有一大部分毕业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这在他们的求职就业中形成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也由此出现了部分“啃老族”和“待业族”等群体,造成了社会的资源浪费;“白领情结”升温。

伴随城市化建设脚步的加快,都市的繁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加入,尤其是对于我们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绝大部分的就业倾向都是白领。

现今社会中绝大多数高校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大部分缺乏对社会及企业的责任感,在就业的初期阶段会造成一定的进入壁垒,他们还需要时间以及更多的经历来磨练。

中国历来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论调,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自然对“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深信不疑。

他们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这一途径来实现“鲤鱼跳龙门”的转变,尤其是农村家庭,他们对孩子实现“鲤鱼跳龙门”更是给予极大的期望。

有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城市、小城镇、农村贫困人口中,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这一点在农村家庭表现得尤为明显,教育花费是他们家庭的头号开支。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家长投入了巨大的教育投资背后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就业难的现状。

人们期望通过不断累加的教育投入以便能在若干年后带来较为丰厚的回报的愿望彻底破灭,更别提孩子的命运以及家庭的命运了。

因此,社会公众有了工作的心理暗示:

有了工作不一定有高工资,甚至还不如没上过大学的,那么我们又何必挤破脑袋上大学?

这种想法在低收入家庭中很有市场,也导致新“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悄悄蔓延。

(3)社会阶层分析:

非公有制企业受欢迎,国有企业吸引力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愿意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的人数增加。

社会阶层分化处于变化发展中,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

据有关数据显示,66%的毕业生选择就业,23.7%的学生报考研究生,5.6%的选择出国深造,1.2%的选择自主创业。

4、自然环境

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除了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社会就业岗位提供等有关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自然环境诸如气候,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的影响。

(1)气候(雾霾、沙尘暴、台风):

说起雾霾和沙尘暴,首先是北京,提到台风,人们最先联想到的是东南沿海地区。

两个地区,一个是国都,一个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都是人们比较青睐的择业地。

近年来,十面霾伏,风沙滚滚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虽然有戏谑的成分,但也能从中看出人们对气候环境的关注,持续的雾霾天气,北方春季沙尘暴近年也成为毕业生择业时要考虑的因素,根据最近的数据资料显示,近2成毕业生被雾霾天气逼走他乡。

还有台风,虽然给人们日常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但依然阻挡不了人们这地方的“热情”。

由此可以看出,气候问题带来的影响对于高校毕业生择业并非一个重要因素。

(2)地理位置——“孔雀东南飞”与“北漂”:

北上广是近3成毕业生挥洒青春、积极奋斗的第一站。

而沿海省会城市也同样吸引了近3成毕业生,经济水平发达、竞争压力相对较小,都成为沿海省会城市的优势条件。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北上广人数比例最多的五个地区分别是北京(71%)、上海(65%)、浙江(65%)、广东(44%)、河北(44%),地缘倾向较为明显,本地人和附近省份的毕业生更乐于选择北上广就业,而远离沿海地区的宁夏、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当地学生都选择离开家乡,家乡就业率接近于0,并且选择这些地区作为工作地的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

(3)地形——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从西到东划分为三个阶梯级: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我国一、二级阶梯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第三级阶梯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毕业生选择中西地区为就业地的人数较也东部地区也很少。

(4)资源: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储量较为丰富。

如水资源、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延伸出一系列与之相关产业,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毕业生特别是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就业选择。

经过以上分析,气候、地理位置、地形以及资源等自然因素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毕业生选择的关系。

5、科技环境

(1)互联网:

2015年将新增440万IT相关工作岗位,其中96万将集中在亚太地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就业增加的不仅仅是IT部门。

每一项与大数据有关的职能,都将在IT产业以外创造3个就业机会。

2016年,大数据对全球IT开支的直接或间接推动将达2320亿美元。

新的大型云计算中心建设和云计算相关产业链将会产生越来越多新的职位,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其中。

截至2015年,云计算在公共云和私有云IT服务领域将创造1380万个工作就业机会。

同时云计算收入将高达1.1万亿美元。

2015年云计算制造的新工作机会中,超过一半的招聘需求将来自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IT遗留系统包袱较小,同时IT预算相对有限,更倾向使用云计算服务,间接导致了云计算工作机会的增加。

(2)4G网络时代:

4G的部署可以有效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

一是4G建网过程需要采购大量网络设备,未来这些设备可能还会进一步升级改造,这将刺激我国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先进的设备。

二是带动手机终端的升级换代,将促进终端生产企业制造更先进、更丰富的终端产品。

三是网速快了,终端好了,也将推动软件企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应用,进而带动整个电信服务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平台,使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等迅速发展,这些发展和变革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互联网营销,日新月异的改变更需要专业的服务来提高各行业、企业的竞争力,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了机会。

6、政治法律环境

(1)党的十八大指出:

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城乡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基本建立,提高就业几率。

政府的积极促进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自2001年朱镕基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指出:

“关于人才战略,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起,毕业生就业机制的改革的逐渐深入,由“国家统分”的就业模式转变为“自主就业”的模式,大学生成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才中介机构的主力军,其中市场营销方面人才数量逐增。

(2)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据统计局统计,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创历史新高,要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实现就业。

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

并指出:

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就业情况。

(3)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14年在GDP增长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较比2013年就业目标将净增100万。

并且2013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不少专家研究认为,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放缓后就业上升的重要因素,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营销方面的人才需要必然增加。

(4)2009年,中央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这一举措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几率,至2014年,需求量最大的30个职业中有6个与市场营销专业匹配较高。

(5)自2008年11月至2014年,教育部与7个部门联合,已为2010届高校毕业生举办了15场全国大型网络招聘活动,提供岗位信息45万条,涉及1.7万多家用人单位,最高日点击量1100多万人次。

截至目前,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普通高等学校共为2010届高校毕业生举办招聘活动6.3万余场次,据调查,随着经济的发展,零售业的完善,市场对于营销方面的人才远远高于以前。

(6)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造成就业歧视。

该政策实施后,企业面临着女性员工第二次休产假的“风险”。

如果企业不愿意承担,“二胎”可能会成为部分求职女性的“隐形门槛”,甚至影响到部分在职女性的工作,这对于处于低迷的市场营销行业中的女性是又一大打击;但另一方面,二胎政策会使人口增长进而拉大内需,这给零售业带来红利,从而为市场营销人员带来就业机会。

2、微观环境分析

1、需求分析

(1)就业规模: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越来越难,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民生工程,随着高校扩招、全球型经济增长变换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型经济危机的影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越来越难,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同时,众多海外的留学生归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对于企业来说,如今的理论式教育理念和企业的综合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于是出现有些岗位缺人,但还存在着失业。

名义上就业需求量大,实际很小,毕业生就业难。

(2)就业趋势分析:

营销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需求较为旺盛,在市场中位居第3的位置,好的工作和好的工资待遇则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商业经济发达的地区。

从就业趋势来看,连年存在不小的波动,但总体需求呈现上升的态势,就业环境相对乐观。

行业在学历要求方面更倾向于专科毕业生,另外更希望招聘具有两年以上经验的应聘者,这对于我们这些应届本科生来说不得不算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3)期望分析: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较大,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业绩、薪酬等方面都很好的单位去工作。

期盼寻找到有保障、有编制、工资待遇好的用人单位数量有限,其自身却不能百分百的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就业意向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错位,薪酬期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待遇错位,所学专业与经历等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出现了就业“双重缺口”的困境,大量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和大量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员工。

2、竞争分析

(1)自主就业: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高等教育培养未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地企业家和就业创业者。

”自主创业在解决创业者的自己就业问题、缓解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为国家创造了财富,有良好的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

(2)国考:

对于政府方面,虽然近几年出现“公考热”,但随着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推进,编制的缩减,再加上政府人员数量巨大,所以政府直接吸纳毕业生的方式对就业问题的缓解是有限的。

3、自身分析

(1)自身情况:

很多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多数学生的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己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需要。

很多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应包括的教育培训的程度都不了解。

(2)专业能力情况:

中国的教育机制导致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

很多大学生白白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

大学生主要面临以下等问题:

第一、学生的实习大多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的真实项目;第二、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今后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3)职业能力情况:

很多大学生职位能力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具体表现为:

第一、没有很好的自我认知,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第二、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第三、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用的主要因素。

4、营销中介

(1)高校:

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中”,开展就业指导,树立就业指导理念,开展职业规划。

每到毕业季,学校会组织大型招聘会来给应届生提供方便,让部分学生能够在校园内完成自己的求职,极大的缓解应届生的心里压力和就业压力。

(2)求职网络:

例如51job,智联招聘等一些专业的网站作为一个网络中介,将大量的招聘信息和应聘者提供的信息集中到一起,由于是在网络上进行,这就极大的方便了信息的沟通交流,也进一步促进了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网络求职是广大求职者找工作的一种重要途径也称为“网申”,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信息的网络化日益显著,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招聘、求职必不可少的帮手,所以在网上找工作也已经成为广大求职者必选途径。

(3)人才招聘市场:

劳工供求的市场,汇集着大量的招聘和应聘信息,是应届生寻求职位的又一中介。

5、供应商

(1)学历要求分析:

由用人需求的用人单位则希望招录到各方面条件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在招聘时,提出必须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而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重学历轻能力;或者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把名校、英语、计算机等硬性指标作为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导致巨大的人才浪费,同时也会人为地增加低学历毕业生就业困难。

(2)用工制度分析:

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用工制度不合理,有的用人苛刻随意,有的用人机制滞后,用人单位自身的人才体制和激励机制的制约,直接导致其找不到急需的、“优质低价”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起薪低、升幅不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不能保障,大学生看不到发展提升的空间;还有些用人单位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比如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健康歧视、户口歧视等,极大影响用人单位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人才储备意识分析:

有的企业只招具有2-3年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人为地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总是急功近利的心态,总是异想天开的期望不可不必对其进行培训就让他为企业创造财富,从而减少自己的用人成本、以免除培训费用,这都是用人单位人才储备意识薄弱的表现。

用人单位没有给大学毕业生机会,不考虑对员工的培养投入和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时也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6、社会公众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职业的期望值十分的高,但是这样的思想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社会上的就业形式十分的激烈。

另一方面的原因还是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多都集中在一些中西部地区。

所以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如果大学生不面对现实,那么就必将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如果当代大学生不面对现实,在就业的过程中对其物质待遇与其工作环境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要求,那么这无异于把自己的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影响其顺利就业。

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的目标过于的集中,从而给社会的人力资源的结构造成矛盾,在一定的程度也使得我国的人力资源的结构十分的不合理。

人才的分布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特别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中小城市,其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所以那儿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然而大多数的大学生就只是去一些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的地区。

这样以来就会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的分布产生相当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

所以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面对的主要的问题。

在大多数的大学生中,他们的功利心十分的突出,同时社会价值观念也十分的淡化,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动。

让大学生的行为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所以这也很能难让大学生们去真正的履行对国家以及对社会的相应的责任。

一部分的大学生十分的重视经济方面的利益,同时也重视自我的职业发展,然而对社会的价值方面也存在着轻视的态度,这对经济的全面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这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的就业观,人生观以及其价值观的整体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