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519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docx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docx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备课【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是描写景物的一组优秀诗文,具三美:

美景、美情、美言。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重音和停连),声韵之美;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2、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3、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通过语言品味,探情寻意。

4、学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学会朗读(重音和停连),声韵之美;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2、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通过语言品味,探情寻意。

教学难点

1、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2、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通过语言品味,探情寻意。

教学措施

1、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

2、略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

3、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4、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单元教学准备

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单元预习学案2课时

春1课时

济南的冬天1课时

古代诗歌四首1课时

写作2课时

群文阅读2课时

复习课1课时

 

第一单元四季美景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预习学案【总第课时】

【教师寄语】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

【预习目标】

1.朗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两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三篇课文三遍(利用语文晨读时间),(基本)能够背诵《春》;熟读《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

记住并说出课注中的文学常识。

掌握三篇散文的生字、生词的音、形、意。

在诵读中整体感知三篇文章,理解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三篇文章一遍,读出对景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在诵读中品味《春》的清新、活泼、优美又带有诗的味道的语言;品味《济南的冬天》清新、生动又带有儿化韵的语言;品味《雨的四季》的诗情画意的语言。

感悟三篇散文饱含感情、细腻生动的语言风格。

4.通观三篇课文,归纳写景技巧(可从抓景物特征、写景顺序、感官、语言、修辞等角度入手)。

【预习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及字词,熟读三篇课文(基本背诵《春》)。

2.能够结合注解积累词语,整体把握文意。

【预习任务】

一、基础积累:

1.识记文学常识:

(1)朗读三篇散文各一遍,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记住三课的文学常识(能不看课本说出)。

圈划出文章的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检测:

①《春》作者是,字,江苏扬州人,,诗人、学者。

著有诗集《》,散文集《》。

②《济南的冬天》作者是,原名,字,北京人,满族,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

③《雨的四季》作者是。

2.资料助读:

(1)朱自清名字由来及其人:

“自清”由来: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

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晚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毛泽东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春》写作背景: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积累背诵有关四季的古诗词名句

写春的诗句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绝句》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4.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写夏的诗句

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

9.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10.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写秋的诗句

1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1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13.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

王维《山居秋暝》

写冬的诗句

1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决字词:

(1)将读课文中你认为较难的生字词整理在下面(根据情况可以写多遍),并借助工具书加以解决。

(2)读三篇文章的课下注释两遍,会解释三课的生词。

(3)在练习本上临摹三课后的“读读写写”两遍,做到写正楷字结构工整,笔画匀称,书写美观。

写会课下注释的生字词(可以整理在下面)。

4.朗读三篇课文两遍(朗读可以放在语文晨读时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停顿,能正确朗读课文;第二遍标出《春》中你最喜欢的语段的重音和停连,标出《济南的冬天》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些段落。

二、整体感知

1.朗读三篇课文一遍,注意读出情感情。

方法:

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内心中充满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赏美景

(1)P4第一题:

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

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

边默读边在原文做批注,说说你的理由。

(2)P8第一题:

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

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

边默读边在原文做批注。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三、局部揣摩

1.品语言

《雨的四季》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这四季之雨,让我们亲近雨,请你结合P13思考题,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边默读边在原文做批注赏析,朗读并细细体会。

2.悟技巧

三篇文章中作者在写景方面有哪些技巧?

试举例说明(可从景物特点、写景顺

序、感官、语言等角度入手)。

【预习诊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

蓑笠()()抖擞()笼罩()朗润()

落地()烘托()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朗润:

②酝酿:

③卖弄:

④莅临:

⑤造访:

⑥咄咄逼人:

3.按要求填空。

①“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春天像小姑娘,。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特点。

②品味《济南的冬天》中的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预习质疑】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古代诗歌四首》预习学案【总第课时】

【教师寄语】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朱熹

【预习目标】

1.朗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四首诗歌。

掌握诗中的生字、生词的音、形、意。

记住并说出课注中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读课文五遍(利用语文晨读时间),做到熟读成诵,想象诗歌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尝试利用重音与停连,有感情地诵读三遍,赏析并积累名句。

【预习重点】

1.读准读顺四首诗歌,达到背诵的程度。

2.自己能够结合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并积累名句。

【预习任务】

一、基础积累:

1.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将你认为重点的字音标注在课本上,易错的字形立即在课本空白处写两遍,重要的字义在注释上进行标划;(可以将重点或疑难整理在下面)第二遍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用铅笔标划出诗句的停顿。

2.朗读诗歌一遍,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记住四首诗歌的文学常识(能不看课本说出)。

检测:

(1)《观沧海》的作者是,字,末年家、家、。

他的诗以见称。

(2)李白,字太白,号,唐代诗人,有的美誉,与杜甫合称,主义诗人。

著有《李太白集》。

(3)《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是代诗人。

(4)《天净沙秋思》作者是,是元代著名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天净沙”是,“秋思”是。

3.资料助读:

(1)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我们通常所称的元曲”是指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

散曲大致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天净沙》是小令。

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用韵也更接近口语,较词明快自由。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是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

(2)《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乐府诗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唐代以后,即把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称为古乐府。

后代模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二、感知文意

1.朗读课文两遍,注意想象诗中情景。

方法:

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揣摩诗人的情感。

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朗读课文三遍,边读边思考:

请结合课后一、四题,说说你在朗读四首诗歌时,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诗中哪些语句让你产生这种感觉?

边朗读边在原文做批注,说说你的理解。

3.读一读课后题五中借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4.背诵四首诗歌给你的同学听。

三、赏析诵读

1.诵读诗歌一遍,请你结合课后二、三题,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边读边在原文做批注赏析,朗读并细细体会,思考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赏析角度:

修辞、用词、意境)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一遍,方法:

(1)结合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尽量通过声音的高低、抑扬、停顿、语气、语调等传达出这种感情。

(2)发挥联想与想象,能够通过朗读再现诗歌中的画面。

(3)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标划诗句的重音与停连。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给你的同学听。

【预习诊断】

一、填空

1.曹操是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与其子曹丕、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的第一章。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诗人,

被人们称为“”。

3.王湾是朝诗人。

4.在《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秋思”是,本散曲被后世诗评家誉为。

二、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1)东临碣石()

(2)山岛竦峙()

(3)枯藤老树昏鸦()(4)古道西风瘦马()

三、默写

1.《观沧海》诗中描写沧海景像的诗句中,写动景诗句

写静景的诗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明月抒发情感的诗:

3.《次北固山下》千古传颂的名句:

4.《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预习质疑】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春》点拨精读课【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3、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有关“春”的古诗词

二、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

三、精讲点拨:

1、品读精彩语段,赏析春景的特点。

朗读课文所描绘的春日图景,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

要求:

(1)细细朗读文中描绘春景的优美语句,读出春景的特点。

可以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来分析。

(2)抓住文中对春景的描写的不同角度,以及所运用的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赏析。

示例:

春花图

(1)本段作者是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征来描写的?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

(2)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

你能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手法,写出了春花的的情景。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手法,写出了春花的情景。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花联想到,(写作手法:

);写蜜闹蝶舞,写出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写作手法:

(3)分析句子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用修辞手法,写花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来描写,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2、小组合作学习,精读课文567三段。

春天的风:

(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

——柔和(触觉)

(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

——嗅觉、听觉。

(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引用

春天的雨:

(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

——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比喻、排比

(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

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

——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

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

(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春天的人们:

(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

——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

——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3、精读课文前后两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能找出来吗?

能讲讲它们的作用吗?

——叠用:

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

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

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

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课文的最后三句“赞春”如何“赞”的呢?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娃娃)、美(小姑娘)、力(青年)。

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四、拓展延伸: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2、有人说:

“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五、课堂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

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六、完成限时作业

七、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点拨精读课【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2、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

3、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

总之,北方的冬天在我们的印象里就是既有美丽的雪景,又有刺骨的寒风。

然而,在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不仅没有呼啸的寒风,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二、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

三、精讲点拨:

(一)局部揣摩:

重点朗读第三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景的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1、本段景色描写按照什么顺序展开?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分析本段修辞手法使用的妙处。

【明确】:

①将雪后矮松比作日本的“看护妇”,以松尖的白雪比“一髻儿白花”,生动地写出了雪后青松的秀美形态。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用拟人的手法勾勒出雪后天山相接处一道银白的美景,既生动又形象。

③“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将小山拟人化,描绘出雪后小山娇美的姿态。

(二)品味情感:

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拟人句,体会其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

【明确】:

拟人句有以下几句: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这里将老城拟人化,描写为“暖和安适地睡着”,正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舒适的特点,才会令老城安然入睡。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文章赋予了小山沉静而亲切的语气,侧面表出济南冬日的平和温暖。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

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

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虽然是冬天,但水藻依然鲜绿可爱,水里甚至倒映着柳条的倒影,这里的“不忍”充分表现出济南冬日的鲜活与生机。

四、拓展延伸:

写一写家乡的冬天,用上本文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五、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

与先生笔下的济南一次邂逅,初谙北国冬日的神韵。

文章虽然学习完了,但只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六、限时作业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点拨精读课【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四首诗歌两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会解释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人情怀。

教学重点:

读准读顺课文,力求背诵。

教学难点:

自己能够结合注解、古文翻译,疏通诗意,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

”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

(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

三、精讲点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观到了哪些景象?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像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

联系写作背景,本诗借大海抒发了曹操什么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前两句写景,为什么专写杨花和子规啼叫?

第一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正值暮春,“杨花”落尽,“子规”哀啼,创设了飘零离恨之感。

第二句:

“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 (不平和悲伤)的心情。

“过五溪”,足见迁谪之(远),道路之(艰),说明被贬的地方是蛮荒之地。

《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

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

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四、拓展延伸

游子思乡是我过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你能列举一二吗?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