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冷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518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文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冷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论文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冷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学论文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冷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学论文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冷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学论文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冷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冷漠.docx

《教学论文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冷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冷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论文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冷漠.docx

教学论文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冷漠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冷漠?

     

   在上一个班级,我就停下了我的自主学习的指导,给出了全班同学一个假设的情境:

假如是你的妈妈到班级来,接你去看病,不巧摔在讲台上,同学们哄然大笑,擂桌拍掌,你的心理感受如何?

    “我很气愤,恨不得上去摔那些拍掌大笑的人两个耳光。

    “我很难过,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同学。

我会和这些同学断绝同学关系。

   “我当时就站起来,骂这些人的无情。

这些人没有孝心。

    “这些人没有教养,很难在社会上能同情别人。

   “这些同学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心。

    ……

    那我们是怎么做的?

难道是二重道德?

对自己一个样,对别人又是一个样?

在家里一个样,到学校又是一个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几千年前的孔子说过的话怎么在我们这就荡然无存?

这就让我想起了我原来当班主任的时候的一个场景:

晚自习,一位母亲站在教室的窗子外,轻轻地招手让我出去。

     这是一位很普通的农村妇女,衣着朴素,齐耳短发,一脸烈日风霜留下的痕迹,满脸写尽了愁容。

她向我诉苦,她说她是一个陪读妈妈,她说她的孩子最近不知怎么了,不和她说话,老是和她作对。

饭做好了,不吃;让他吃这样,他就非得吃那样;叫他看书,他就睡觉;叫他午休,他就看闲书······她说孩子这样对她已经快有两个月了,只是因为高三的第一次月考结束后,她多问了几句孩子的成绩……

    说实话,遇上这样的事情,我也心疼,为这位母亲心疼,正是这些父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就像心头肉一般。

父母亲作为心头肉一般去疼爱的孩子一两个月不理不睬自己,这对为人父母的是怎样的一种残忍?

是怎样的一种不能承受之痛?

又是怎样的一种冷漠?

   可怜天下父母心!

    许多次我们见到这样的场景:

爸爸到学校来给我们送衣服,而我们却因为爸爸的衣服不够档次而爱理不理;妈妈拿雨伞接我们放学,而我们独享雨伞的遮挡而让妈妈淋湿了衣服……你们知道,你的态度其实和今天一样。

刺痛的是别人的心。

我们的父母亲可能会背着我们而潸然泪下!

    至于下一个班级,我说,你们读过文学作品吗?

读文学作品要披文入情,出现这样的局面,要么是你们冷漠无情,要么是你们根本没有进入文本,自主学习的10分钟白白的浪费了。

是不是这样?

老师说的对吗?

   “我总觉得这句话怪怪的。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这位同学读得不对头,让我们想笑。

    ……

    我说,那么我们换成这样的句子,想一想和课文原句子的表达是否相同——“有一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

”可以吗?

学生说,肯定不行的,“有一个死了的哥哥”这样说就是废话,没有人会这样表达,“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也是没有情感的波澜。

但他们仍让没有体会出课文的深意。

    我说,课文中的老王身世凄凉,课文的表述虽然平实,但我们读了应该在心中形成两次的情感波澜。

当我们读到“有个哥哥”,我们就会为老王还有亲人感到心头一热——温暖,当我们读到“死了”,我们顿时觉得心里一下子又变得冰凉——凄惨;当我们再读到“有两个弟弟”,心里再次温暖起来,多好啊,老王还有温暖,可是当我们读到“没出息”,心里就彻彻底底地凉了。

老王真是不幸中的大不幸!

    如果你读出了这层意思,你还能笑出来吗?

   ……

    说到这里,归根结底,我们的学生还是“没有感情的人”,也就是冷漠。

所以我们学生也就难以体察出别人的情感!

   我们的语文教育本身就应该承担情感教育的任务,学生的冷漠不独是政教部门、班主任的事,也是语文老师的大事。

学生的情感教育这一课是到了该补的时候了,光盯着学生的成绩,大概学生很难成人,就遑论成才了……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网络上流行的一则幽默——

     学校调进一年轻教师,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考10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成为科学家;考8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可能和你做同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捐钱给学校的;考试作弊的学生你也要对他好,他会当官的。

    一味地要老师对学生好,那些学生最后会对谁好呢?

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在要求孩子努力学习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孩子心灵的健康?

我们在对孩子无偿地奉献爱时,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爱?

  

这种现象已不值得惊奇,这都是父母为自己种下的苦果。

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像掌上明珠那样供着,特别溺爱与娇惯,渐渐地就形成了孩子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中心,大家都应该围着他转,从而助长了孩子的占有欲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缺乏爱心,不关心他人的不良心理呢?

请家长朋友参考一下下面的经验之谈吧。

  

第一,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关心他人的榜样。

 

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

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东西、送礼物,这是无言的表达,孩子看在眼里,长大了自会模仿。

  

第二,营造互相关心的家庭氛围。

  

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间经常争吵、谩骂甚至大打出手,使孩子时常处在恐惧、忧郁、仇视的环境里,又怎能要求孩子去关心别人呢?

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特别是夫妻之间要恩爱、相互体贴,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三,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况。

  

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受苦受难,担心孩子遭受挫折。

既然我们在提倡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建立平等关系,就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我们的喜怒哀乐,就如我们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一样,让孩子学着承担我们的一些喜怒哀乐。

  

第四,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要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才知道关心体贴别人。

一般情况下,勤快是培养出来的,所以家长要树立这种观念,并付诸行动。

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五,不给孩子特殊待遇。

  

不要让孩子有与众不同的心理。

尽量避免给孩子特殊待遇,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这样可避免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一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做家长的要坚决给予拒绝,不可心软。

  

第六,鼓励孩子关心帮助他人。

  

在能够帮助别人的情况下,而别人又有事相求的时候,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也可带孩子参加一些募捐活动,当然要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孩子会通过实际活动和父母的思想启发去认识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助人为乐的精神。

中华女性网调查指出,目前,中学生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一种心理冷漠化的现象。

调查发现——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还有4名学生说不能准确写出父母的姓名,76%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

 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孩子变得感情如此冷淡?

是社会的原因还是家庭的原因?

在此我不想做过多的分析评判,因为许多资身的教育专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剖析论证。

我想,一味的抱怨大环境没有任何意义,现行的教育体制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只想和各位家长朋友们探讨,我们父母如何做,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远离冷漠。

 家长朋友们努力吧,让我们的孩子远离冷漠!

如何矫正中学生冷漠心态

(2006-11-0219:

36:

07)

转载▼

琐碎而繁杂的工作,已经让班主任颇感麻烦,而不断出现的学生心理问题,更让一些班主任感到头疼。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就遇到这样的一些情况:

比如有些学生对班级的各项活动漠不关心、对班级的荣辱反应冷淡、与同学的关系僵化甚至对一些老师的教育帮助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等。

这些现象其实反映出了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冷漠心态。

尽管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数量不是很多,但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对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学生特别关心,以有利于这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班主任应采取积极措施,使这些学生的冷漠心理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正。

在工作中,我尝试了用以下几种方法去矫正,结果发现还是很有效果的,先简述如下,以与大家进一步探讨:

一、 理想信念,促进自我转化

应该说,青少年学生刚跨入学校活时,是充满热情、有所追求的。

但是,在他们饱吮学校生活中的阳光雨露,领略社会的习习春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多种多样的、来自各个方面的阴安面,遇到一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

这时候,他们的心理便会发生矛盾、冲突和动摇。

有的青少年会想,所谓的“美好理想信念”原来不过如此。

有的青少年会认为“我算看透了”,热情就会逐渐变成冷漠。

对待青少年的这种冷漠,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要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善于全面的、科学的观察事物,从本质上理解问题,把熄灭了的理想和信念的火炬重新点燃起来。

社会、学校中存在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放弃理想和信念的理由,恰恰相反,正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消极面,才会需要你们青少年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满腔热情地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克服青少年学生的冷漠心态,教育者的一个重大责任就在于唤起他们的自尊,增强自信,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转化。

  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

古人说:

“人贵有自知之明”。

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待自己的短处,也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待自己的长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短处,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往往不能自爱自重,对自己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低,常用别人的特长来比自己的不足,自然相形见拙。

因此,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不能因为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存在缺陷就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不但要能看到自己的不如人之处,也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

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自己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其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地表现自己。

如上所述,冷漠心态往往是由于备受挫折而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所致。

因此,要消除这种怀疑除了正确评价自己以外,还要学会适当的表露自己的才能。

一些心理卫生学家建议,具有自卑冷漠心理才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

这些事情即使很不显眼,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

因为任何成功都会增强人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

换言之,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之中表现自己以确立自信心,来循序渐进地克服青少年学生自卑冷漠心理。

   再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能正确地补偿自己。

人的心理与生理同样具有补偿能力。

为了克服青少年学生自卑冷漠心理,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积极的心理补偿:

勤能补拙。

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这便是积极而有效的补偿。

二是扬长避短。

生活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事实屡见不鲜。

我们读达尔文、康德、拜伦、培根的传记后,就不难发现,他们的优秀品格和一生的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个人缺陷造成的。

所以说,人的缺陷,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只是要看我们愿不愿意改正而已。

只要我们下定决心,讲究方法,因势利导,我们就能把自己调整好。

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帮助青少年学生扬长避短、避己之短,以逐步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冷漠心理。

二、认清形成过程,确立科学态度

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克服教育工作盲目性的基础。

青少年学生所以会出现冷淡、消沉、自卑、怠惰等冷漠情绪,都有一个心理产生的过程。

教育者要提高矫正工作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就必须对这一过程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在这方面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内容包括:

他们冷漠心理行为出现的大概时间及在这以前的表现情况;冷漠心理行为增多以后到现在有哪些起伏变化;现在这些青少年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具体表现情况及其自身对所处环境的想法。

一名青少年学生从正常状态变成有明显的冷漠心理行为,总是有一个起始发展过程的,起始和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出自四个方面:

青少年学生本身思想认识、思想方法、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外界(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消极因素的引诱;学习生活中各种挫折所造成的不良情绪;教师、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并且这四个方面往往是综合发生影响的。

所以,教育工作者在认识这些方面问题时,应注意联系起来进行总体分析。

 在认清形成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过程的基础上,要做好教育矫正工作,必须对他们确定科学的教育态度。

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矫正工作易于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这类学生对教师、对集体的疑惧和拒绝的心理。

这种心理的出现,虽然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出现在教师和学生集体对他们的认识和态度上。

尤其是“落后生”的称呼,教师的批评、讥讽,同学的指责,集体评先进受影响时遭到的议论,由于老师、同学告状及自己所受到家长的惩罚等。

这一切只能强化冷漠学生的拒绝心理,增加教育困难。

所以,在教师和同学中确立对冷漠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是促成他们接受教育影响的关键。

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应确立的科学态度还包括从他们原有的心理状态水平出发,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

原有的心理状态水平是他们前进的起点,他们所以会形成某种心理状态,是在其前一阶段成长过程中,家庭、社会、学校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条件。

不管这些条件的提供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是出自好心还是恶意,它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的教育工作,要下大力气改变旧习惯、接受新的影响,这是需要长期进行的细致工作。

教育工作者对冷漠学生进步程度的要求必须与自己推进工作程度相接近。

如果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实际,单纯要求他们必须提高到什么水平,尽管教育出自好心,也只能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

三、摸清“心理禁区”,激发积极情感

  心理学研究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几乎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存在着一个“心理禁区”。

这种“心理禁区”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生理缺陷。

这本来已经给他们增加了心理负担,别人一提及自卑心便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和伤害。

二是心理状态。

冷漠学生因时因地心理状态不尽相同。

如新生入校,由于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原来有毛病或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敏感点就是怕别人瞧不起。

三是家庭问题。

如果家庭成员名声不好,或工作不体面,地位卑微,家庭住房简陋寒酸等,都可能成为冷漠学生的敏感点。

他们觉得这些因素使自己抬不起头来,比别人矮一截。

  由于具有冷漠心理的青少年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当触及这些问题时,反应也就各不相同,有的是一触即跳,有的是脸色陡变,有的则是“阴云笼罩”,更有甚者会一时想不开,走上绝路。

表现形式尽管不一,但被触及“心理禁区”的冷漠学生大都会出现厌烦、憎恶、气愤等消极情绪,产生排斥、拒绝、漠然处之等行为反应。

由此可见,认真了解并准确把握冷漠学生的“心理禁区”,并尽力不触及,是教育、理解、关心青少年的基本要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往往产生理解、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则带来排斥拒绝。

所以,要想冷漠学生不碰到“心理禁区”问题而产生消极情绪,教育工作者就要恰当的引导、激发冷漠学生的积极情感。

首先,要给他们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比如对冷漠学生中的生理缺陷,某些生活习惯上的怪癖,我们应给予充分理解,而不能有丝毫的嘲笑和轻视。

其次,要善于引导。

有些冷漠学生“心理禁区”的问题,实际上是有本人和社会的某些偏见造成的。

如上面提到的“家庭成员名声不好”,或家长工作不体面等,对于青少年学生本人来说,实际上是无法选择的,他们大可不必的背包袱。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冷漠学生克服偏见,认识社会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的道理。

这有助于消除冷漠学生的“心理禁区”。

再次,要注重激发冷漠学生的兴奋热点,通过有效的心理补偿,克服心理过敏。

教育他们学会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内心深处转向外部世界,亦即丢开个人顾虑,少考虑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更多的投入学习、工作。

因为任何一个人对自己成功的历史,辉煌的业绩都会自豪。

因此,我们在思想教育中应努力展现冷漠学生的长处,让他们重温自己的业绩,平时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减少挫折,使他们在同学心目中和自我心中重新塑造自己形象。

四、创设良好环境,优化教育方法

  对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除了教师的积极引导矫正外,还要动员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全方位的协同矫正。

教师要随时与家长、居委会和邻里取得联系,形成一个矫正网络,将冷漠学生的一切言行和心理活动置于网络之中,以便不断改变矫正策略。

在学校和班级中,具有冷漠心态的学生有着同样归属于班集体、得到他人信任的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很难处理好与教师同学的关系,造成心理障碍或心理变态。

在矫正青少年学生心理环境,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良好的班风,形成正确的舆论,搞好学生群体建设,使冷漠的学生通过集体的共同行动和内部教育,建立起强有力的整体意识;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吸引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动员和组织那些情绪消沉、心理变态的青少年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和表演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交往意识和集体观念。

针对冷漠学生的特点,可多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其特长,在奖励和鼓舞中获得自信心和荣誉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

班集体有了凝聚力,教师还要引导青少年学生互相尊重,特别是要教育学生不能歧视那些性格古怪、不易合群的冷漠的学生,尊重他们并以满腔的热情感染他们,才能使他们乐于接受大家的建议,他们才能真正的融于愉快的集体生活中。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影响,让热情、好交友的外向型青少年学生去主动关心和影响冷漠的学生,使其在无意识的情境下医治冷漠的心理病态。

矫正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

青少年学生产生各种冷漠心态,都是他们受到心理挫折,在心理冲突不能正确解决原状况下造成的。

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以医生的责任感认真对待。

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必须细致、谨慎、耐心,不要非理智的责怪他们,可采用诸如迂回法、冷冻法,将学生的情绪逐渐平稳下来,使其内心冲突缓和下来,再作疏导工作,切忌急于求成。

特别是对有创伤性的内心冲突,更要求我们作大量的工作。

其次,从沟通思想入手,“心病”还需“心药”医。

处于内心冲突的青少年学生,常常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行为,以消极冷淡的表情代替言语。

因此,我们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所思所虑、所喜所忧,想方设法使学生内心的怨闷得到诉说,疙瘩得到化解,从而缩小师生心理距离。

再次,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增加心理活力。

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很难摆脱烦恼的情境,却又很容易触景生情,不时流露出愁闷、痛苦的感觉。

因而,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造成良好的心理气氛,并辅之以各种有益的活动,增强各自的心理活力,培养较强的自制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有利于冲淡其各种苦闷,转移其情绪,排除各种干扰,达到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之目的。

总之,作为班主任,应抱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理念,踏实、细心地做有好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让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新网8月12日电经过一项对家长们的粗略调查发现:

如今,竟有约七成的中学生家长,感觉与孩子存在“距离”与“隔膜”,有的甚至无从沟通;有近六成感到子女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淡化”了。

  中华女性网文章指出,目前,中学生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一种心理冷漠化的现象。

不少中学生感叹“情感失落”——“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最短暂;回到家,厕所里最温暖。

”“

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房间。

”“网上聊天好惬意,身旁难得一知己”诸如此类的校园民谣,如今正在学生中间流行着。

  最近,某中学进行学生情感状况调查,结果表明:

当今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倾向应该引起社会关注,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值得忧虑。

  调查发现——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还有4名学生说不能准确写出父母的姓名,76%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父母年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却高达93%。

另有72%左右的学生不了解父母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等,能在家里经常从事家务劳动的中学生也不到58%,住校生中约有17%的同学经常将换洗衣物拎回家由父母代劳,住校生中有近38%的同学不会独自完成诸如洗衣、做饭等日常劳动。

  偶像崇拜项答卷显示:

十大崇拜偶像中,父母“不幸”榜上无名,然而当红的歌星、明星有五位,占半壁江山;另有28%的学生选择了“自我崇拜”,选择崇拜父母的学生只有6.5%。

反差强烈的是:

相当多的中学生可以淡忘父母的年龄、生日,但对自己钟爱的明星、偶像的情况甚至包括其星座、嗜好、血型等,却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其关心程度真可谓事无巨细、无微不至。

比如,眼下的中学生,几乎无人不知f4,而且许多中学生会不假思索、如数家珍地说出明星们的身高、外号、英文名、生日、体重、爱好等。

  这种令人忧虑的现象虽然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但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

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当今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误区:

如;正是这些不明智的溺爱、无原则的迁就造成了他们不良的心态;教育的急功近利又使得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的建构和培养。

另外,流行文化时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据一项调查表明:

当今青少年尚“酷”、扮“酷”,但有近58%的青少年将冷漠、叛逆理解为“酷”的生存状态之一;同时,中学阶段多发的青春期自闭症、青春期孤独症等心理疾病,也可能导致他们不良的心态行为。

  不均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全社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一个人情感世界的贫乏以致畸变,往往比知识的贫乏和缺失具有更大的危害。

在当前大力倡导并实施的素质教育中,是否有必要把情感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一个人的情感质量(即情商)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他如何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重视情感和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改变交流方式,关注学习

       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生命体,他们的个性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突出,教师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就越来越困难。

很多教师都会急着去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于活泼开朗、家庭情况好的同学还勉强可以,但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情况不好的,缺少父母爱的从而比较内向的、自尊心与自卑心特别强的学生,效果就不理想了。

他们对于有关自己感情上、生活上的问题不肯轻易回答,有时弄不好还会触到他们脆弱的心理,起反弹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走近他们呢?

我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学生学习的关心。

因为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生,他们的需求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老师对他学习的关注和肯定。

这实际上是每一个学生的深层的心理需要,是成就感和自豪感的需要。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都注重从思想上转化学生,却忽视了学生心里最根本的需要。

作为一名学生,如果学习成绩不能提高,甚至得不到老师对自己学习的肯定,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贬低自己、关闭自己。

他们在老师面前就会少言寡语,抬不起头来,认为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是可有可无的,从而自觉地从心底里拉开和老师的距离,也就有意识地抗拒老师的亲近、不接受老师的教育,这也会加剧他们内心情感的冷漠。

       在学习上充分关注学生,让他们获得被老师重视的满足心理,感受到老师在他们身上寄予的希望与热情,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亲近你,自觉地接受你,一切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前,我的思想教育工作总是将一名学生叫出来与其交谈,问问家庭情况后进行教育,但是效果不理想。

于是,我就改用关注学习的方法来接近学生。

在自修课上我主动辅导学生,特别是双差生,使得他们获得被老师关注的满足心理的同时,也加强了一些基础知识的训练,收到了教育教学成绩均提高的双重效果。

       记得去年我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学生,纪律差,学习差,上课睡觉,从不完成作业,但性格内向、倔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