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学习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477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研学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研学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研学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研学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研学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研学习材料.docx

《教研学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研学习材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研学习材料.docx

教研学习材料

文综合教研学习材料

(一)

营造高效课堂的几种方法

一、从学生的角度去看老师一定要有普遍的关注

1用微笑目光来流露你的关注。

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

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产生一种心灵感应.看,老师在看着我呢!

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教师关注的微笑和目光中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2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

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

一定要找到欣赏、夸奖的理由找到欣赏、夸奖的方向,找到欣赏、夸奖的那些“点”。

3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

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在一节课后有学生批评我不公平,原因是课堂上该生举了五次手要求发言,只获准了两次.而邻座的同学也举了五次手要求发言却获准三次。

可见学生是多么地看重那不经意的允许呀!

其实藏在背后的是学生的被认可感,是一种被承认的需要。

4用“中断定势”的形式表现你的关注。

当一个学生表现得没有积极性、否认自己的积极性的时候,教师用“中断定势”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的认同。

什么叫中断定势?

就是把他原来的思路打断。

比如他说我就是数学不好,你打断他这种固有的想法,告诉他你数学进步很快,只要努力成绩会上去的。

你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再产生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想法和行为,这时课堂效率就会自然上去的。

二、从老师的角度看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创新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

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

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

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其实从老师的角度看可激趣的因素是很多的。

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

怀疑常常是创造的开始。

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

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

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还可试行“师生合作”,教师完全以一个学习者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建立自信,在讨论中激出兴趣,在讨论中形成自觉学习意识。

坚持下去课堂教学定会高效。

三、从教法的角度看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尊严的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信心。

如果学生对自己没有自信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很坏、愚蠢那就没有效率可言。

学生在什么时候学习最有效?

在老师认为他很好、父母认为他很好、同学也认为他很好、他自己也认为他很好时,这个时候他学习就是最有效的。

2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

在这样课堂里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

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消沉、忧虑、紧张,高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

3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

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能觉得自己属于这个集体,都觉得在这个集体里自己被认同、被认可。

他们能够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

没有取笑、没有冒犯、没有孤单、没有抛弃、没有边缘人物,没有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

总的说来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要使课堂高效,关键是定位:

教师——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课堂的主体。

 

语文导学案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王庆生(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江苏宝应225800)

摘要:

导学案是一种新鲜事物,它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与教案、教学案相比,导学案最大的特点是使教师由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导学案重要意义

 

我所在的地区教育局教研室推行初中语文导学案已有一年了,在不断学习、实践、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我对推行初中语文导学案的意义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现具体阐述如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全国很多地方,初中语文教师上课曾经长期使用教案,短暂使用教学案,而现在则使用导学案。

为什么推行语文导学案呢?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它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方案,主要设计的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则不予考虑或极少考虑。

教学案前进了一步,它不仅考虑教师的教学活动,而且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

然而实际上,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案时,首先考虑的仍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考虑、安排得很不具体、很不充分,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形同虚设。

尽管学生的学在教学案中取得了一点地位,但微不足道。

导学案则侧重于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它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学案与教案、教学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案的重点是突出“教”,即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案看起来是兼顾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实际上是侧重于教师的“教”;“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它“以学生为中心”。

导学案最大的特点是使教师由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导学案是为了具体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教师上课使用,不是为了教师的“教”。

导学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了六点作用:

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盘”,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它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它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它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它是学生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它是学生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导学案中有思考题,但它不是思考题集;导学案中有练习题,但它不是练习题集;导学案中有知识的整理与归纳,但它更侧重于学法指导,而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

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导学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案。

一般的学案,仅仅就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

导学案是学生自学的“路线图”,作用主要在“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参与、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导练的作用。

导学案虽然是教师设计的,但却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各个环节,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一切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导学”这一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引导之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训练等环节的调控,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达成学习目标最大限度的落实。

语文导学案凝聚着全国各地许多名校名师的先进语文教学经验、教育思想、教育智慧。

比如,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两案合一的“讲学稿”,真正做到“轻负高质”;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新方法,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教学关系中的角色转换。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体现了“以学定教”、“教服从于学服务于学”的现代教学思想;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课堂,采用“预习—展示—反扩”三个模块,具有“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特点,是对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以上这些先进的思想、经验已经渗透在了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

语文导学案的产生是有深厚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支撑的,它是依据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等而建立起来的。

比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很显然,语文导学案的学习模式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再如,语文导学案的设计重视小组讨论交流环节,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

小组合作学习__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

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语文导学案中渗透了这些现代教育理论因素,因此,它体现了当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思想。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六大目标中,第一大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第三大目标是课程内容的转变,第四大目标是课程实施的转变。

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体现了上述三大目标,体现了课堂教学新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的权利;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帮助树立强烈的自信心;由关注教师教转向关注学生学,由关注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转向关注学习知识的学生;强化德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语文导学案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活动的最新要求。

语文导学案具有自主、探究、开放、创造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课堂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的需要,能够引领学生展开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它是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语文导学案适应了各省市实施推行教育新政的需要。

比如2009年6月,江苏教育厅强制推行“五严”禁令,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

语文导学案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语文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乐于学习,因此它适应了这种新形势的要求。

几十年来,“教案—教学案—导学案”形式不断演变,导学案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我国语文教育漫长的改革探索的结果,也是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没有我国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宏观背景,没有全国各地区严格实施教育新政的崭新形势,导学案的出现和推行就不会这么迅速和及时,影响也不会这么大、这么广、这么深远。

综上所述,我认为,语文导学案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使用并推行语文导学案。

语文导学案作为一种新鲜事物,有许多优点,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但它还很不成熟和完善,我们还需要不断实验、研究、改进和发展,以使它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育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积极推行导学案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江苏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孙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从山东教育界引进导学案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已全面铺开。

导学案的引进,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认为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提升。

为深入推进导学案,全面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笔者结合语文组实践情况,对存在问题、原因进行思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供商榷。

一、导学案在语文组实施中的存在的问题。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从暑期校本培训开始引进、学习,一线语文教师满怀期待,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课堂结构模式终于打破,给教改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与原先的教案相比,导学案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在以考分为衡量标准的大前提下,导学案则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肠梗阻”。

从一份导学案的“诞生”来看,尽管分工十分明确,但是合作却大打折扣,集体备课提前讨论导学案似乎流于形式,原先要求的以个体备课为主,集体智慧研究为辅,因后者的缺失、不到位,变成个人设计元素。

加上语文文本的解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于理科的逻辑思维那么严密。

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语文导学案,让同组内的其他老师常常觉得是“鸡肋”,不用可惜,用了又不顺手,部分老师索性搁置一旁,留作课后作业,或当练习处理,让原先的导学案就这样“半路夭折”。

从学生的使用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导学案的重要性尚未充分意识到,常常把它与练习相提并论。

在学生的眼里,语文作业更多的是软性任务,尤其是课前预习这一块还停留在应付检查的阶段,质疑问难,自主学习尚未养成习惯,或许还不懂如何自主学习。

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远没投入,预习不充分,让导学案变成了老师导演,学生跟转,失去了原先质疑问难的效用,使得课堂看似精彩,但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与导学案设计的初衷相差甚远。

二、语言导学案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学案全面推进还处于摸索探究阶段,在学界尚未全面推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情理之中的。

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成熟、完善。

笔者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两大原因:

一是师生双方的理念亟待转变,尤其是教师的教学理念。

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在45分钟课堂上扮演什么角色?

以及课前、课后有什么作用?

恐怕未必所有老师都很清楚地认识。

有必要对“导学案”这一新生事物的定义重申一下:

所谓的“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及课后及时巩固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

它的实质是集教案、学案、作业于一体,三案合一。

有效地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既然如此,教师就要以导学案作为支撑点,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而且要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变传统讲授的“要我学”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我要学”。

导学案与其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如说是教学理念的一次革新。

这对教师来说,理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升都不可或缺。

二是分数指挥棒的客观存在阻碍导学案的实施。

在分数决定成败的大前提下,更多的师生关注的是短期教学成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各种能力的培养则逐步让道于分数,这是包括语文在内的导学案推进中最大的困惑。

正是由于分数这一“指挥棒”的存在,加上原先满堂灌的模式根深蒂固,导致改革初期两种模式必将长期并存,很多老师不愿改变或害怕承担风险,加上教师自身能力素质水平有限,无法全身心投入导学案的研究,常常是借导学案之名,行满堂灌之实。

老师们的“三心二意”必然会带来语文作业的增加,就导致了“语文导学案,加重语文课业负担”之说。

很多学生既要做导学案还要完成一大堆的作业,苦不堪言;对老师而言自然而然增加了作业批改量,这类自找麻烦,又看不到效益的事情,自然很少有师生欣赏并乐于推行,最终导致导学案成为“空中楼阁”、“水中月亮”。

三、完善导学案,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对策

1.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推行导学案。

导学案的推进,是一场教学改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推进才能有成效。

否则必将流于形式,成为过眼烟云。

这个规律就是学生此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必须牢牢把握。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其中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文学科加以培养。

此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应在能独立识记3000汉字;在阅读上能欣赏文学作品,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在语言交际上注意倾听,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在综合性学习方面能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等。

首先,在“分数为王”的局面下,语文考试试题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上各项能力的锻炼,考试的导向要体现导学案教学的意图,实现考、教、学三者有机统一。

同时,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应提高针对性,除充分考虑此阶段学生能力素质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外,在推行中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应发挥导学案在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独特作用,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益。

需要强调的是,导学案内容的确定,导学方法的选择,包括导学案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推动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这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影响导学案推行的深度和质效。

2.实施“三次备课”精心打造高质量的语文导学案。

什么样的语文导学案能称得上高质量的语文导学案?

这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一份高质量的语文导学案必须能体现共性与个性统一。

如何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导学案的编写必须经历“三次备课”,这是形成高质量导学案的先决条件。

原先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强调组内分工,专人提前备课,编写导学案,供集体备课时讨论。

在这样的前提下,必须强调教师个人二次备课,对组内其他老师导学案的编排意图应有正确的理解和领会,并应注意结合本班学情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文本解读的个体差异性,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次备课不可缺少,必须认真加以执行,这样形成的导学案既有集体的智慧结晶,又不失教师个人的独到见解、独特的教学方法,坚决拒绝空白导学案进课堂。

笔者在此重点强调第三次备课,这也是教学反馈和评价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适当的督导有利于提高语文组三次备课的执行力和落实程度。

笔者建议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组内每一个老师上完某一篇课文或某一课时后应重新审视这份导学案,根据使用情况,认真做教后反思,对导学案提出修改意见,不断地完善,由备课组长收集后下一次集体备课再议,最后完成导学案这一轮的定稿。

这就是三次备课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可操作性极强,力争让每一份最终审定的导学案成为精品。

在备课中,应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可在一定区域内跨学校、跨区域共建导学案精品信息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既可以减轻语文老师一次备课的压力,也有利于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三轮备课,这样的导学案必然会受到大部分语文老师的欢迎,这是导学案深入推进的前提。

3.灵活协调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学习的过程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学生学是内因,而教师的教是外部条件,是外因。

也就是说在导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学”是根本,“导”为辅助。

“导”是为了更好的“学”。

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与传统课堂模式相比,语文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舍得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质疑问难。

例如笔者执教《都市精灵》一课,在课前导学部分,设计了三大部分:

①通过独立查找字典或是查看书下注解等方法扫清阅读障碍;②初步读懂文章主题;③阅读中产生哪些疑惑或是有价值的思考。

从批阅的情况来看字词障碍和文章主题学生都能自己解决,课堂上无需再花费时间。

质疑那部分,学生提出了30多个问题,或深或浅。

这为下一步的课堂导学奠定基础,真正了解了学情。

所以语文导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基本上可以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初步阅读和质疑问难。

根据对这些问题的整理归纳,选择了三个主问题进行教学:

问题1,品读现代文学馆“一景”、“一宝”、“一幸”部分文字,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

(提示:

抓住关键词句,在书上做批注。

)问题2:

关于乌鸦的写法问题。

(提示:

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问题3:

都市的繁华和都市精灵能和谐共存吗?

依据文本,说说理由。

(提示:

与美读相结合,抓住关键词赏析。

)用PPT把提问者的姓名都展示出来,无疑给予这些学生极大地鼓舞。

课堂研讨时还是或让学生独立思考、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生生互助,教师只辅之以适当的方法、及时的帮助,并关照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情境中,自己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自我表现,在合作探究中自求顿悟,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显然“导”也是不可缺少的。

语文老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帮助确定学习目标、组织学习、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互动等。

合理评价对于语文这门科目而言尤为重要。

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往往是浸润在文本中的,要允许多元解读。

课后练习选择哪些内容作为训练点,采用何种训练方式,都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由教师精心准备。

所以说学生的“学”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语文学科推行导学案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暂未形成固有模式,各地在推进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除了自律外,校方应形成适当的检查制度,检查导学案的贯彻落实情况,在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及时反馈,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要查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查二次、三次备课,形成文本形式;查学生用后导学案,可以开展一些评比活动;查导学案实施过程中是否还存在其他形式的作业,包括对导学案设计是否符合语文考试的要求等等。

只有以一系列的制度作保障,导学案才可能避免“短命鬼”的命运。

唯有严把导学案的质量关,真正做到件件是精品,篇篇是精髓,才能更加适合学生学习时使用,才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语文“导学案”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尝试

(陶辉江苏省泗洪县第四中学223937)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

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迅速获取反馈信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时下各学科盛行“导学案”上课蔚然成风,很多教师认为手握一纸“学案”,上课就能万事大吉了。

其实不然,语文学科,很多文章以其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运的章法,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笔者认为如果教师一味按照“学案”上设计的问题模式按部就班上课,未必能培养出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未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驾驭“学案”的过程中要灵活善变,把“学案”教活、用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诚然,很多教师的“学案”上有我们所陈列的问题,但是由于编者水平良莠不齐,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一定深刻或教案审核环节把关不严等因素,以致学案上问题设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有的老师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粗略,缺乏思考性,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切入点;有的学案问题的设置过大,缺少艺术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促其深入思考;还有的学案设计前后问题之间缺乏梯度,缺乏逻辑关系,不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不能突破教学的难点;甚至有的老师设计问题不研究学情,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造成课堂沉默僵死等。

所以我们只有立足文本,结合学生认知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