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60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464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6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6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6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6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6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60页.docx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6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60页.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60页.docx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60页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

20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C)。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14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C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10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1.凡是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C)。

A.法律关系主体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事实D.法律关系内容

30.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

A.贫富分化的出现B.个体劳动的盛行

C.金属工具的使用D.生产力的发展

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

C.机械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

18.认为物质是所谓“终极的宇宙之砖”的观点是(A)。

A.古代唯物主义的观点B.近代唯物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

17.财政部就国家财政收支实施的监督是(A)。

A.职能监督B.主管监督

C.专门监督D.一般监督

14.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B)。

A.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人们往往将法律称为“国法”。

因为它(A)。

A.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具有普遍约束力

C.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D.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3.函在文种上属于(),在公务活动领域上属于(B)。

A.规范性文件;通用文件B.商洽性文件;通用公文

C.陈述呈请性文件;专用文件D.领导性指导文件;专用公文

11.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

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19.古代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是(B)。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

C.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D.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

1.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C)。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阶级和阶级斗争

7.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生效的条件是(C)。

A.自公布之日起生效B.报全国人大批准后生效

C.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D.报国务院批准后生效

29.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将法律规范用于具体事件或案件的活动,称为(B)。

A.法的遵守B.法的适用C.法的解释D.法的宣传

30.作为国家主人和领导力量的工人阶级是指工人队伍中的(D)。

A.国有企业职工

B.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职工

C.国有、集体和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职工

D.所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

2.“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这是(C)的一种观点。

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社会学

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2.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指(D)。

A.体力劳动B.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直接原因是(D)。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

C.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D.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中有(D)

A.经济法  B.刑法  C.民法  D.行政法规

2.按照规定的内容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B)

A.一般法和特殊法      B.实体法和程序法

C.国际法和国内法      D.成文法和习惯法

13.在我国的执法机关中包括有(C)

A.审判机关  B.检察机关  C.各级人民政府  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0.(A)是一种绝对权利。

A.财产权   B.债权   C.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  D.继承权

21.(B)是一种相对权利。

A.身份权  B.债权   C.肖像权   D.名誉权

23.特殊义务包括有(A)

A.债务   B.不得损害他人健康   C.维护公共秩序   D.遵守纪律

5.法系是按照(AC)划分的。

A.法律的历史传统    B.法律的阶级本质C.法律的某种传统或者共性    

D.法律调整的对象    E.法律的表达方式

14.法律的社会作用包括有(BE)[其他的是规范作用]

A.指引作用    B.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C.强制起用    D.预测作用    E.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12.法律的规范作用包括(ABD)作用。

A.指引和教育  B.评价和预测  C.统计  D.强制  E.借鉴

16.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主要在子(ABCE)不同。

A.形成过程  B.表现形式  C.要求内容  D.社会目的  E.实施保障

19.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式有(ABE)

A.法律整理   B.法律汇编   C.法律制定   D.法律修改  E.法律编纂

2O.社会主义法律实施可以划分的方式有(ABCE)

A.执法   B.司法   C.守法   D.立法   E.法律监督

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D)。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14.法的主要内容是(C)。

A.国家意志B.国家强制力C.权利与义务D.社会关系

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ABCD)。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的

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

C.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

D.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由下列条件决定的(ABC)。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B.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现实状况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D.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9.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体现在(ABC)。

A.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机关都处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

B.党管干部

C.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党代行国家机关的某些职能

18.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分为(ABC)。

A.简易程序B.一般程序C.听证程序D.执行程序

22.可用来发布规章的文件有:

(AB)。

A.命令B.通知C.通告D.决定

23.公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这种特殊性表现在(ABC)。

A.采用白话文形式

B.具有真实性、合法性

C.具有规范性、相对确定性

D.用议论、说明、叙述多种方式表达

17.防止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是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F

15.法律一般只能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

F

3.国家的实质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

F

20.我国行政体系的外部监督,是“自律”或“本体”监督。

F

21.公文具有的其他任何文献形式无法替代的功能,是权威还是凭证?

7.《国家赔偿法》第5条规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有(AB)。

A.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与行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B.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C.行政机关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采取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

D.公安人员对公民施以暴力使公民受到伤害或死亡的行为

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结论是(B)。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论观点

11.市场的基本功能是(C)。

A.配置资源功能B.激励功能C.调节功能D.评估功能

14.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关系进行(B)的手段。

A.强制性调整B.规范性调整C.引导性调整D.制约性调整

15.法与统治阶级道德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C)。

A.相互渗透

B.相辅相成

C.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16.法律的指引功能的对象主要是指(A)。

A.自己的行为B.他人的行为C.一般人的行为D.人们相互间的行为

17.我国行政诉讼的标的是(B)。

A.抽象行政行为B.具体行政行为C.行政立法行为D.行政处理决定

22.当前我国具有综合性审批控制职能的组织系统是(D)。

A.人大及其常委会

B.人大常委会、政协

C.政协、审计机关

D.人大常委会及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3.唯物史观所说的人民群众是指(AB)。

A.所有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B.广大劳动人民和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先进阶级、集团和个人

C.居民中的先进分子

D.体力劳动者

4.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BC)。

A.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B.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D.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ABC)。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D.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质量互变规律]

8.个体生产经营的收人,按其性质来说是(BCD)。

A.按劳分配收入

B.劳动所得

C.包含有一定的经营收入

D.包含有一定的资产收益

4.只要存在同等条件,规律就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

T

6.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能突破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开拓新的局面F

9.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政治灵魂。

T

10.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所以,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F[价格是由价值所决定]

14.保证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方法主要是强制方法。

F[是必要的强制方法]

15.法律制裁是指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对触犯刑法者依其所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

F

17.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具有不对等性。

T

20.专门议事协调机构的协调,是通过授予有关职能部门在某一方面的综合协调权,就该事项对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协调。

F

21.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国家机关,其本质上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受人民委托行使行政权力。

F[行政机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

A、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C)。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1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B)。

辩唯物论所要说明的是世界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9、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B)。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29、概念、判断、推理是(B)。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39、或然率是指(B)。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41、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A)。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49、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D)。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1、国家的消亡是指C()。

A、封建主义国家的消亡

B、资本主义国家的消亡

C、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消亡

D、所有国家的消亡

110、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D)。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11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D)。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6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状况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64、爆发式飞跃是(A)。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

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

69、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C)。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70、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D)。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74、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世界

B、主观思维

C、个人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8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C)。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6、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94、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D)。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104、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A)。

A、绿色植物

B、人类

C、动物

D、微生物

11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D)。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A)。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

115、现实性范畴是指(A)。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

C、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

126、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C)。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12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B)。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128、在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A)。

A、生产力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4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B、状态和形式

C、基本方向和道路

D、客观性和条件性

139、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136、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B)。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133、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D)。

A、必然联系

B、偶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非因果联系

127、质和量的关系是(D)辩

A、内在根据和外部表现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在度的范围内相互规定的关系

121、量变的复杂性是指(B)。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117、最早把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的先进分子的代表是(D)。

A、瞿秋白

B、鲁迅

C、周恩来

D、李大钊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CDE)。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7、感觉、知觉、表象的依次发展,初步显现出(AB)。

A、认识发展从部分到全体的发展趋势

B、认识发展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

C、认识发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趋势

D、认识的发展是不断进行质的飞跃的趋势

E、认识的发展是从肯定到否定的发展趋势

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BD)。

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E、形式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不平衡

12、当代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表现有(ABCD)。

A、由科技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C、科技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加速度的趋势

D、科技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E、科技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1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ABE)。

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直观性

D、肤浅性

E、不彻底性

17、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生态资源(ACE)。

A、指太阳辐射、气温、水分等

B、指森林、草原、动植物以及菌类和上壤

C、它们不依人类意志为转移

D、可以根据人类意志,有计划的繁殖扩大

E、可以长久使用

19、社会进步(ABCE)。

A、其基本趋势通过新旧社会的更替来表现

B、其最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表现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

D、其最高标准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E、是指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2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ACD)。

A、指的是生物圈

B、指的是劳动资料

C、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D、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

E、指的是全部自然界

28、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AE)。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

D、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

E、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

32、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和发展的有(ABCDE)。

A、《实践论》

B、《矛盾论》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E、《反对本本主义》

37、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分别是(ABD)。

A、中国哲学

B、希腊哲学

C、埃及哲学

D、印度哲学

E、阿拉伯哲学

5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AD)。

A、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B、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C、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

D、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E、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51、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ABC)。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C、它能被群众所掌握

D、它有相对独立性

E、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的制约

55、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ABCE)。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B、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D、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规律

E、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56、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ABC)。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

D、直接联系

E、主要联系

7.《国家赔偿法》第5条规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有(AB)。

A.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与行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B.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C.行政机关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采取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

D.公安人员对公民施以暴力使公民受到伤害或死亡的行为

64、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BCE)。

A、精神、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B、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C、从微生物直到人类本身都是物质的存在

D、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

E、精神、意识是非物质的,但它根源也归于物质

71、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ADE)。

A、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它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量变的动力

C、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解决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

E、它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72、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表现在(ABCD)。

A、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B、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C、人的解放受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

D、人的解放程度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

E、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的进步状态

 

73、教条主义(BDE)。

A、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B、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C、重视感性经验,重视实践

D、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E、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80、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表现在(AC)。

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者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受统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支配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劳动

D、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相互代替

E、自然规律总是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84、唯心主义认识论(BCDE)。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