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工作总结及份计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411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份工作总结及份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份工作总结及份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份工作总结及份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份工作总结及份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份工作总结及份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份工作总结及份计划.docx

《份工作总结及份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份工作总结及份计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份工作总结及份计划.docx

份工作总结及份计划

9月份工作总结及10月份计划

工作总结如下:

一、安全检查工作

1、现场安全巡查

2、开展安全专项检查

专项检查是针对性、专业性较强的隐患检查方式,能深挖每个单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安全科在传统专项检查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将检查形式进行优化,实行按两种形式开展检查工作:

一是按施工区域进行安全专项检查(如:

锅炉施工区、主厂房施工区、烟囱施工区、凉水塔施工区、输煤系统施工区等);二是按作业类别开展安全专项检查(如:

施工用电、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特殊工种持证上岗、脚手架搭设、防火防爆、防雷和接地、雨天未用设备的停电和断电情况等)C两种检查方式存在交叉和互补,进一步增强了安全检查网络的严密性。

9月份共组织专项检查13次。

具体情况见下表:

安全专项检查统计表

序号时间检查项目隐患和违章(数量)整改关闭未整改关闭整改率备注

19月2日输煤系统660100%

29月3日施工用电安全检查660100%39月7日#2锅炉880100%49月8日#1锅炉330100%

59月9日主厂房区及#1炉770100%

69月10日#1锅炉及天桥施工550100%

89月14日施工用电和防火防爆880100%

99月16日#1炉660100%

109月17日#1炉550100%

129月23日主厂房及天桥施工区770100%

139月24日电焊、气割及防火防爆10100100%

合计86860100%

3、安全联合大检查和每周安全例会

检查后,所有参加检查的人员在现场调度室召开安全网会,各区域负责人或安全员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全部提出来并做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立即指定相关人员整改。

现将联合大检查情况统计如下:

联合大检查情况统计表

时间参加部门隐患和违章(数量)整改关闭未整改关闭整改率备注

9月4日筹建处安质科、二公司安监部及机、炉、电、消防等各施工项目负责人、监理部安全管理人员990100%^核1项

9月11日10100100%^核1项

合计56560100%考核6项

(2)组织召开安全例会4次,计划完成率为100%每周六安全例会,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对下周的安全工作做出重要部署,使安全工作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二、安全监督管理

1、9月1日,对#1给水泵油压调整进行安全监督进行安全监督,

油压调整顺利;

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与解决思路

近几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成为决策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上上下下都在讨论“三农”问题,纷纷为其献计献策。

到底“三农”问题出在哪里、症结何在?

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或缓解它?

这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三农”问题的核心与症结所在

当前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有农民收入问题、税费负担问题、劳动力转移问题、土地市场制度问题、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粮食流通体制问题,还有农村市场消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基本保障制度以及农民自组织等等问题。

乍一看,怎么会冒出这么多问题来,使人觉得无从下手。

其实,当前农业、农村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近期才产生的,有许多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了,不过那时问题还没有累积到现在这种严重程度。

另外,从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其中有许多问题是相互关联,存在着衍生关系。

比如,农民收入问题与税费负担、劳动力转移、土地市场、金融制度

就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粮食流通体制、农村市场消费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陈述“三农”问题时,不能简单地罗列问题,应该找出事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核心问题来,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对症下药。

我认为,当前“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他问题要么是由这三个问题引发出来,要么与其紧密相联。

目前“三农”问题已经和过去的“三农”问题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假如

说过去有“三农”问题,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表现在宏观层面上仅仅是一个农产品供给问题,或者说是食品安全问题;现在三农问题已经从食品安全问题演变成一个以收入、消费和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在现阶段,归结起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城市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要相对落后。

同城市相比,农村发展落后首先体现在投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供给明显滞后。

自1998年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虽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向农业和农村投入了大量资金,明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

但是,在利用财政资金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向城市投资多而

对农村投资偏少。

例如,1998年至20xx年国家连续发行建设国债6600多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和农村的资金约为1897亿元,占28.7。

20xx年,国家又发行国债1400亿元,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为445亿元,占31.8。

就是这2300多亿元,还包括了大江大河工程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资等,而这些投资直接受益的是全社会,对拉动农村

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在国家集中大量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后,使得城市公共品的供给和现代化水平上了好几个台阶。

和国外比较,目前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甚至还超过一些国家。

可是,由于农村投资少,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发展严重落后,同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里,如果仅以基础设施供给状况衡量城乡发展水平,那么当你进入中国的大中城市就好像到了发达国家,相反当你进入中国的农村又好像到了发展中国家。

这种城乡反

差既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于中西部地区。

城乡投资差距不仅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且还反映在民间投资方面。

在20世纪

90年代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也远远落后于城市。

从1990年

到20xx年,城市集体和个人名义投资增长了14.6倍,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仅增长了5.5倍,城市比农村增长速度快1.7倍。

农村投资增长慢,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也慢,进而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不会快。

1990年到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9,年均增长4.48,比80年代增长速度(8.4)几乎慢了一倍。

而同期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由慢变快,13年里居民收入增长了159.8,年均增长7.6,增速是80年代(4.5)的1.7倍。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居民的收入越来越高,与农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比如,1985年城市居民的可

支配收入是农民的1.86倍,1990年为2.2倍,1995年上升到2.71倍,到20xx年高达3.1倍。

20xx年,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上

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9,

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3.23倍。

受收入增长的制约,农民的消费增长也极其缓慢,同城市居民的差距也在拉大。

从1993年到20xx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上增长了2.58倍,而县及县以下

仅增长了1.87倍。

到20xx年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水平是城市居民的1/3,消费差距比80年代扩大了40以上。

由于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农村市场需求明显偏冷,

导致其在全社会中的市场消费份额出现了萎缩的趋势。

例如,在1990

年农村市场消费在全社会中的份额是53.2,1995年降到40,20xx年进一步降到36.7,20xx年又进一步降到35(见下表)。

当前,农村投资不足,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已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为,在12.92亿人口中,有9.37亿农民在紧缩投资和压缩消费,势必会给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困难。

可以肯定的讲,在通货紧

缩的情况下,要想启动内需首先必须将占全国2/3人口的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鼓励他们投资,刺激他们消费,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增长才会有动力。

面对城乡发展差距,有人提出,目前中国的农村状况比过去恶化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差。

这种说法有些偏激,甚至对农村缺乏起码的了解。

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状况都比过去大大进步了。

但是为什么三农问题又突然变尖锐了呢?

关键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扩大到了某种限度,给人的感官视角造成了异常刺激,弓I起了社会部分群体的心理失衡,危及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85年

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比较表年份农民收入(元)市民收入

(元)城乡比乡为1农民消费(元)市民消费(元)城乡比乡为1农村市场

()1985397.6739.11.86317.4673.22.1256.51990686..31510.22.20538.11278.92.4053.219951577.74280.02.711310.43537.62.7040.020xx2253.46280.22.791670.04998.02.9938.220xx2366.46859.62.901741.05309.92.9937.420xx2475.67702.83.101834.36209.93.2936.

720xx2622.08472.03.231943.36510.93.3535.0因此,我认为

“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收入、消费和劳动力转移方面,核心体现在生存和发展上。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三农”问题呢?

我认为是由制度和结构造成的,是由我们的制度设计缺陷和结构转换偏差引起的。

首先从制度看,改革开放以前,国家用计划经济、依靠行政力量造就了一个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们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在改革进程和制度安排上偏废了农村。

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

第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们把主要改革精力从农村

转到城市,集中在宏观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对农业、农村的体制改革重视不够,造成了许多问题积重难返。

第二,农

村制度的变迁受到了抑制。

列举四个方面的例子:

1、土地不能市场

化。

城市扩张、修筑公路和开发区建设侵占了大量农村土地,这些土地都是以低价强制性从农民手中征用的,造成巨额土地收益流失。

2、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受到限制,基金会撤销,民间借贷不合法,造成农村金融从资金总量和机构双重供给不足,使农民长期陷入贷款难的境地。

3、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滞后,限制非国有的市场主体进入粮食收购领域。

4、城乡财税体制改革滞后,形成财权和事权不对称,造成越是基层政府财权越小、事权越大,这引起基层政府向企业和农民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

再从结构演变方面分析。

结构转换是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结构转换会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国家在九十年代以后的结构转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不利的。

为什么?

一方面,工业的过度扩张,导致了非农产业在大量抽取农业、农村资源的同时,排斥大量劳动力进入,造成农民占有的资源和财富份额下降。

另一方面,受结构转换的影响,财富过度向城市集中,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因此可以讲,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在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的差距扩大趋势,既是由市场经济变化引起的,也是由于一些宏观政策不当和制度安排偏差造成的。

二、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解决或缓解“三农”问题的出路

在什么地方?

首先要强调一点是,目前社会上不应该用过激的言论,也不能用过激的办法来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是由历史造成的,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累计起来。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企图想让一届或两届政府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能操之

过急,只能重点突破,如果社会上一些人总用一些偏激的言论、并提

出一些异想天开的解决办法,对解决三农问题毫无益处。

最近有人讲,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使政权退出农村,我认为这是一种极为幼稚的想法。

因为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农民是弱势群体,如果我们的政权退出农村,这些弱势的群体谁来保护,农村的公共品由谁来提供,农村贫困问题由谁来解决。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保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帮助陷入困境的农民,并向农村提供公共品,都是政府在农村的责任。

很显然,如果让政府退出农村,这些能产生很大外部性的公共事业会立即出现供给缺位。

另外,还有人讲解决

“三农”问题主要在“三农之外”,我觉得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

因为他把三农的长远问题和近期的问题混淆在一起了,我们不

能把寄托于长远的战略手段放到现在来解决三农问题。

所以最后我的

结论是,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之外,也要在三农之内,既要在近期也要在长期。

我认为在“三农之外”解决“三农”问题,有以

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

首先“在三农之外”,我们的改革和政策

目标是什么?

我觉得核心是要实行向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过渡,将来我

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是要把城市和农村、政治和社会纳入一体化的进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近期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人口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财税政策(包括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

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

第一点是农村税费,目前的农村税费改革不是最终目标,它是一种过渡方案,最终应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税收制度”,所以尽

管目前农村的税费改革有进步,但是它的税制结构设计还是不合理的,仍然是一种歧视性的政策,这种歧视性政策从长远看是要消除的。

第二是土地市场开放问题。

现在土地基本上没有市场而言,一级市场由国家控制,二级市场农民不许进入,农民在土地交易中始终处在被剥夺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快,发展成本会这么低,关键就在于农民有一块地。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稳定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之所以在就业不充分的条件下,还能稳定在农村,就是因为农民还有一小块土地。

今后,如果说土地市场还不改革,还是由国家用低价强制购买土地,农民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中国的耕地就会大量、迅速地减少,我国的食品安全不但失去了可靠保障,而且农民还造反的,这会直接干扰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是“城市化”道路选择问

题。

目前我们的城市化道路走了一条不符合中国的道路,为什么?

是现有的城市发展是“关起门来搞城市化”,把农民关在城外,自己在城内搞现代化,这是为城市居民“锦上添花”,而不是搞农村“人口城市化”。

二是我们在城市化道路上搞“天女散花”,强调大力发展小城镇,错误地认为“小城镇,大战略”,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问题。

这是一种不符合国情的战略选择,实际上这是一种“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传统观念的延续,它实质上就是不愿意让农民进大中城市,不许他们分享大中城市积累的文明成果。

从国情来看,

中国若要遍地都去发展小城镇,总有一天我国会没有土地可耕,我国的城市化不能仿效美国模式,因为美国的土地资源要比我国丰富得多,而日本的城市化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土地、水资源稀缺,人口密集,我国应该与日本一样,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道路,这样可以节约土地、水资源和能源,并能集中使用城市公共设施。

在外部进行改革的同时,农业内部也要进行改革。

在世界任何国家,最终农民群体不可能变成零,工业化后仍会有一部分农民留在农村,政府要关注这部分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怎么关注?

近期有几个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第一,对农民的收入要采取直接的支持政策。

我国目前对农民的支持政策不应放在是产量的支持方面,而应是对农

民的收入进行支持。

有人说对农民支持要间接支持,有人说要直接支持,我认为目前间接支持和直接支持都要搞,但是要有重点。

有人讲不能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因为我国财政能力有限,不可能以少数人补贴多数人。

我认为这有两个误区需要澄清:

一是以现行的体制,我们总搞间接补贴能不能坚持下去?

因为我们过去对粮食采取的就是一种间接补贴,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改补贴越多,20xx年补贴700多亿,连续几年来我们对粮食的补贴超过三千亿,这种间接补贴会造成低效益,引起腐败,农民损失大,支付成本高。

二是中国现在实际上需要进行直接补贴的不是多数人而是少数人。

我国目前用于农、林、牧、渔四大业的劳动力是31991万人,看上去很多,但是我们实际算一下,真正用于种植业的劳动力目前不到两个亿,这两个亿如果剥离了一些东部沿海地区,仅剩一些农业主产区,实际需要补贴的就是一亿人左右。

在12.92亿人中,我国补贴政策的目标锁定1亿人。

因此

“我国是以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是个错误的概念,真正要补的实际是少数人,如果进行直接补贴我们还是有能力的。

第二,粮食流通

体制改革。

近期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改革步伐。

总体改革思路应该是,粮食主产区的购销要彻底放开,国家的储备粮数量要控制在合理安全界线内,国有粮食企业要走市场化的改革之路,对粮农的保护和补贴要与国有粮食企业划断,坚持采取直接的补贴办法。

第三,农村金融改革。

目前,我国推行的农村金

融体制改革力度不够,范围太小,效果也没有农村税费改革那么大。

今后,改革的思路就是要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沿着金融市场

化方向,设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案,从金融市场主体和资金规模上都增加对“三农”的供给,用一种平等观念对待农民,让他们能和城里人一样有权利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我认为想靠现有的金融体系来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根本没有可能,必须通过改革发育新的金融组织。

第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土地制度和土地市场是联系

在一起的。

下一步在土地方面应该优先实行土地市场化,要把土地作为真正的商品进行交易,让土地变成商品,让土地的所有权真正归还于集体所有,不要再让一些城市人和一些中介商来非法剥夺农民。

前有人讲土地要私有化,我觉得目前提土地私有化不合适宜,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

当前土地产权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农民应该有物权,农民用土地可以进行抵押,进行投资,要把农民现在的使用权变成一种准商品,这是一个核心问题。

现在强调对土地所有权进行彻底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什么时候能成熟?

我觉得城市化水平达到60%

以后,再来考虑土地的产权制度改革才算合适,1993年的中央11号文件强调三十年不变,这里面有深刻的理论含义和制度背景,它充分考虑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转换所需要的时间区段。

现在不宜过

早的搞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该在立法上、在土地是商品等方面多考虑些改革办法。

当前在土地市场制度建设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尽快解决:

一是对经营性用地要实行彻底的市场招标出让制度,土地出让价

格由市场供求决定。

二是对于公益性用地,虽然目前只能按照协议出让办法从农民征地,但是征用价格原则上应以市场价格为标准,如果在征地过程中不能按照市场价格补偿农民损失的,就必须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三是通过制度安排要将土地转让的大部分收益归农民所有。

为了确保土地流转的大部分收益归农民所有,建议在农村成立土地财产委员会,委员会由农民选举产生,其职责是代表农民对集体土地出让行使决策权,并决定土地补偿金的使用方向,监督出让土地补偿金的分配。

根据需要,农村土地财产委员会可以是长期固定的农民组织,也可以是临时性质的组织,不管是固定还是临时组织,都必须以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为宗旨,以民主决策为原则,公正公平地为农民服务。

第五,农村公共品供给。

目前,

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品不是一种“恩赐”行为,而是一种责任。

农民

跟市民一样有发展权,有生存权,政府应该承担起最起码的公共品的供给,而不应该形成现在的“公共”财政只对城市人而不对农民提供公共品,或者只对农民提供少量公共品补贴的局面。

公共财政要把公

共品真正公平的分摊于城市和农村,现在到了应该用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时候了。

今年中央政府调整国债使用结构,以数百亿元的规模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这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可以想见,这样坚持投下去城乡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小,总有一天还会将这种差距消除掉。

最后,农民要有自己的组织。

农民作为弱势

群体不但要有政府来保护,有法律来保护,而且要由自己来保护。

农民居住分散和生产活动不集中,这种无组织状态是他们在同非农产业进行交易和谈判中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

必须让农民组织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影响的利益团体,引导和支持他们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参与国家决策,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

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组织是由三类组成的,第一类是在改革以前建立的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

两类合作社具有上下垂直性质,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和管理,带有较浓厚的官办色彩。

第二类是乡(镇)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这些合作组织是人民公社解体后,原人民公社的经济职能转移由社区合作组织承担。

此类合作组织大多依赖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并行使基层政权一部分经济管理职能。

第三类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发育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

这是农民和其他经营者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合作制原则自发建立起来的,这类合作经济组织都采取了自愿参加、共同经营、民主管理和收益返还的组织经营形式,他们在名称上也丰富多彩,有农村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也有农业服务公司(中心)等。

从多年的实践考察,在三类合作经济组织中,最受农民欢迎、最有旺盛生命力的是第三类合作经济组织。

今后,要

发展和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第一,目前我国还没有合作组织的立法,各类合作社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也无法享受到政策优惠;第二,合作经济组织总量不少,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数以万计的供销社、信用社和社区合作组织,因体制落后、官气太重,难以为“三农”有效服务;另一方面新发育的合作经济组织又因数量少而满足不了“三农”的需要。

同时,农民急切需要的农产

品购销合作组织发展也严重不足。

面对上述两大问题,首先,应

加强合作社的立法建设,借鉴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泰国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合作组织立法上的经验,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其次,要大力支持民间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别是要扶持由农民自发建立起来的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从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支持农民发展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重视其经济要求,坚持自愿、民主、互利的原则,让合作经济组织自我发展,切忌拔苗助长,防止用行政手段“归大堆”,导致合作组织发展太多、太滥,并出现行政化倾向;再次,要加快对第一、二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造步伐,解决合作社由内部人控制和只为少数人牟利的问题,进一步明晰产权,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将其改造成真正意义上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己管理经营,为“三农”服务。

浅谈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建

社区矫正工作通过试点单位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摸索出了一些好的做法,总结了一些经验,但随着社区矫正工作全面铺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笔者根据对几家试点单位的走访,通过与部分司法所所长的交流,结合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情况,对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梳理,并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和建议,以求共磋。

问题一:

移交衔接过程中,对接收标准的尺度把握不准。

矫正对象的接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物的接收即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的接收;二是对人的接收即与矫正对象见面并办理登记手续。

按照江苏省司法厅、公安厅印发《关于加强衔接工作的若干规定(试用)的通知》的要求,法律文书材料必须齐全并且没有离开户籍所在地的社区服刑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