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360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6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docx

《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docx

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

产业互联网深度报告

1.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1.1.概念

互联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商业层面重点对交易端进行了改造,互联网对商业企业的渗透主要停留在销售渠道、支付手段等交易层面上,但对商业企业后端供应端的影响还很小。

而产业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在这个层面的引申,借力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以及网络优势,使产业链内部各企业、各环节数字化,每家企业都将变成信息驱动型企业,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互联,重塑企业自身和整条产业链,从而提升产业链内部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

产业互联网使传统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终端之间通过信息网络、数据流联结实现了无缝合作、资源整合。

传统产业链上游、下游、合作企业将因数据信息的智能联结而形成垂直行业整合一体化的基础。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界限将更加模糊,垂直分工则更加明显。

也就是产业链的块状特性被弱化,而条状特性将放大,垂直产业链成为主流。

产业互联网所面向的是“供给侧”百万亿级别的市场,只要有机会通过技术、数据提升产业哪怕1%的效率,那就是万亿级别的机会,因此产业互联网面对的市场将比消费互联网更加广阔。

1.2.产业互联网与其他互联网概念的区别

1.2.1.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

1)服务对象由C端延伸到B端企业。

2)BAT企业与产业的关系是赋能而非颠覆。

产业依靠互联网赋能而实现转型,主体是产业而非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扎根各产业垂直领域,需要更加专业的行业积累和业务理解,因此很难出现BAT三分天下的局面,产业互联网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3)产业互联网需要长时间的精耕细作。

过去依靠资本驱动的模式不复存在,未来将通过内生增长、改善自由现金流和利润脱颖而出。

4)产业互联网是一整条产业链上的创新,而消费互联网往往只需要集中在一个点上的突破。

产业互联网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互联网化,也需要对企业外部相关者、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互联网化,需要从研发、生产、交易等所有环节的渗透,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5)战略定位不同。

ToC时代,互联网的核心价值通过有效连接来打破信息不对称,而ToB的核心价值是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最终实现商业盈利。

1.2.2.产业互联网与企业互联网

企业内部互联网化是通过在研发、生产、交易、流通和融资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连通和新技术应用,从而达到优化流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而产业互联网则是站在整个产业链视角,进行痛点的分析和资源的整合,通过分享经济模式为全产业提供普惠式基础设施,为整个产业带来深层次的变革。

1.2.3.产业互联网与行业互联网

行业互联网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的互联网化,比如服装行业互联网、物流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等。

这是一种水平式的连接,而产业互联网是垂直式的连接。

是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生态互联网,是行业互联网的跨界融合。

尽管行业间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满足而展开的,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1.2.4.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

互联网+侧重企业的外部链接,通过链接将已有的产品和服务快速传递给消费者。

企业生产或提供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连接,销售给客户,即B(企业)2B(平台)2C(消费者)模式。

依然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的思路便利交易端,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但这依然是供给主导的模式。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深化,企业内外部的链接都聚焦,目的是实现由需求主导的C2B2B2C闭环(我们将在下文详细解释这一模式和商业变化),由客户(C)发起个性化诉求,再由平台(第一个B)进行分配,交由企业(第二个B)进行生产或服务,最后将最终的产品或服务交到客户(C)手中。

产业链实现柔性化生产,低成本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不产生存货挤压,整条产业链中的企业各司其职,分工高效。

但若要形成这种闭环交易形式,产业互联网对产业的渗透与影响就要比“互联网+”深得多,为了深入研究产业互联网重塑传统产业链的机制,我们需要对商业模式的变迁和互联网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2.产业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重塑

2.1.互联网对于商业的影响在逐步加深

腾讯在《产业互联网报告》中指出:

互联网完成了人与人的连接,形成了消费者网络。

互联网+将连接扩展到企业,形成了人与企业的外部连接,使得企业的商品与服务能够快速传递给用户。

产业互联网进一步将连接从广度上扩展到不同产业内部的企业间、从深度上纵深到企业内部,使得企业可以围绕用户需求重新组织要素和生产运营模式,更有效地实现供需匹配,目的是实现C(消费者)2B(平台)2B(企业)2C(消费者)的闭环,带动各产业整体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经营成本。

互联网对于商业的影响其实就是通过技术进步不断加深在商业中的渗透,使商业的发展朝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商业模式演进。

B2B、C2C、B2C原本只是简单的撮合成交,互联网只起到连接的作用,降低信息不对称,但随着互联网对商业影响的深化,互联网开始对商业实现赋能。

例如互联网+下的B2B2C模式,其本质就是B2C,之所以突出中间的B(平台)就是因为互联网不再仅仅起到连接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平台具有的资源,帮助其更高效的获取客户,更高效的进行经营。

以淘宝为例,现在的淘宝不仅仅是一个买卖双方的连接器,更是一个社会化协同的大平台。

平台上即使是一个非常小的卖家,都也可以在线同时和几百个服务商合作,只需要有一个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链接,就能调动相关的数据和相关的服务。

相关的服务可以包括打通微博这样的社交渠道、蚂蚁金服提供的金融服务后台、旺旺的工作流以及各种营销产品。

所以互联网对于商业的这种纵深所产生的价值要比仅仅作为连接平台大得多。

2.2.互联网对商业渗透的越深,商业的效率就越高

商业渗透的加深实际上已经成为阿里巴巴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从最初的交易撮合平台,到不断往企业内部流程、供应链、物流、营销、金融、云计算等层层渗透,互联网对商业的渗透在阿里巴巴的生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国内电商发展史上,阿里不乏竞争对手,但为什么像新蛋网、1号店这样的互联网电商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而阿里、京东却如此成功,拼多多却又怎么会异军突起呢?

这与各家企业运用互联网在商业上的渗透程度具有很大关系。

新蛋网、1号店始终是个撮合交易平台,几乎没有对商业层面进行更深的渗透,而京东则打造了物流体系,并建立了金融服务,拼多多则在生产端对供应链进行了改造。

所以互联网对商业的渗透程度是竞争优势的体现,渗透的越深就能产生越高的效率和客户体验,对用户就能产生越大的粘性。

2.3.传统工业化大生产的互联网思路——如何把产品卖到客户手上

互联网在传统商业中逐步深化,由原来的仅仅降低信息不对称到深入商业的流程,但依然是建立在工业化大生产的思路上——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满足的是用户标准化的需求,本质上仅发挥渠道的作用。

其前提是企业已经找准了客户的需求,互联网只需要降低信息不对称,高效的将产品递到消费者手中即可,对于客户需求的关注、对于产业链本身的效率,互联网技术向来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

实际商业运行中,企业与客户是单次的接触,在产品的销售环节结束之后,企业和客户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系。

企业不知道客户是谁,也很难获得客户使用产品或服务之后的体验和想法,当然这些也绝非是通过问卷或访谈可以获得的。

而上游产业链上,企业之间只是交易的关系,各企业之间具有封闭的边界,下游实时和个性化的需求不能及时传到给上游,即使可以,上游也可能因规模化生产的成本限制而难以满足。

等等这些一直是抑制商业效率提高的主要问题,而产业互联网模式提供了一种较为完备的解决方案。

2.4.产业互联网思路——需求来定义供给

产业互联网从根本上讲,是实现消费者和产业链的数字化,通过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供给定义需求的商业模式。

智能终端分布在企业内部生产、服务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数据呈现,而消费者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会产生用户画像的相关信息,通过将相关数据实现在线化,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就能实现实时互动。

这样消费者的需求和整个产业链的运作就能实现相互的打通,消费者的需求和对产品与服务的态度会以数据的形式源源不断的传到相关企业,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产品作出调整并进行实时反馈,这样产业链相关企业就能实现高效的协同,相当于以一整条产业链之力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以上就是产业互联网的基本运作方式,其目的就是要实现需求定义供给的商业模式,也即C2B2B2C的生态闭环,这实际上包含企业与消费者的连接(C2B)和产业链自身的协同(B2B2C):

1)用户需求是逻辑的起点,B端基于C端的实时需求做出优化反应,为C端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消费升级,即C2B;

2)B端通过产业互联网赋能解决效率低下、产能过剩等问题,通过构建产业链生态等新型组织形式协同化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即B2B2C。

2.4.1.产业互联网的目标——C2B模式

当前,用户需求在逐渐觉醒,用户消费日趋理性,不再仅以“低价”作为主要考量,体验性的功能、内容、服务成为人们消费价值的重要甚至是主要部分。

尤其是90后、00后等新生代,对个性化差异化推崇之至。

C2B模式是由客户需求驱动的商业,客户以主动参与者甚至是决策者的身份来定义产品或服务将会是什么样,品牌与用户的关系从单向的价值传递逐渐变成了双向的价值协同。

企业会建立起与客户的持续互动,用户的需求实时反馈给厂商,厂商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不断的运营来迭代优化对客户的服务。

2.4.2.C2B的构建前提:

核心业务的在线化

C2B要求企业必须创造一种产品和服务方式,能把原来离线的用户在线化,将离线的产品变成在线的服务能力。

在线化并不仅指在网上出售,而是将产品和服务的流程与用户的数据打通,与用户建立持续性的关系,客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其态度、使用习惯、体验等都会自然而然的通过数据表现出来并进行反馈,这种数据才能优化算法,成为产品和服务快速迭代与更新的源头。

这样企业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过去的基于“猜测”的预判转为基于“观察”和“倾听”,用户至上成为企业的基本出发点。

这就是需求层面的信息技术化所能带来的改善之一。

在智能化的供需配置支持下,企业能够快速洞察不同用户群同类需求的特点及趋势,从而指导企业调整内部生产运营提供匹配的供给,甚至借助互联能跨产业获取生产要素来更好地满足需求。

所以B2C和C2B并不仅仅是字母顺序的颠倒,这里面蕴含着对整个商业逻辑的根本性颠覆,是从传统的供应链走向网络协同的一种全新的基本模式。

2.4.3.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需求的矛盾是C2B要通过C2B2B2C完成的主要原因

当前的C2B模式有一些初级的雏形。

戴尔通过直销网站实现了用户先定制方案,后再组织生产;在尚品宅配家居网,用户可以深度定制属于自己风格的家居产品;上汽集团的MG5极客版汽车也是如此,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配置、座椅、系统、保险、车贷,甚至语音助手对主人的称呼等等。

众多企业纷纷以这样的C2B模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我们可以看到,上述方案依然不是在线化的方案,仅仅是产品的单次销售,没有与用户建立持续性的关系,无法通过后续的反馈来维持对用户的持续服务。

但是,当一个网络发展成长后,会自然地向外扩张,导致整个经济网络化的进程同步加速。

当前台的应用都互联网化,自然会带动从制造到采购的全链路的重构。

比如在服装领域,要想进一步做到个性化服务,其实制约不是在前端,而是在整个供应链体系,包括布料的采购、布匹质量的检验等很多环节还完全是离线的,这些环节都会逐步在线化,被并入一个协同网络,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C2B模式之所以实现起来相当困难,就在于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在线化上,因为个性化的定制与企业规模化的生产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

如果厂商需要为个体制作一个特定的产品,那么生产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尤其是一些功能复杂的定制,其成本之高是一般企业无法承受的。

所以,产业互联网模式才有了C2B2B2C的后半部分,既然单个厂商的力量难以完成,那就通过产业协同的力量来实现。

当前市场上,我们已经看到一些B(平台)2B(企业)2C的模式,按照行业术语,被称为S2b2c,这种模式创新实际上是C2B2B2C的过度阶段。

2.5.产业互联网的当下——S2b2c模式

2.5.1.什么是S2b2c模式

S2b2c中,S是指供应平台,这个模式是指为了实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可以通过很多小b借助供应平台S的赋能对c进行服务。

整个服务是通过小b和c(客户)的紧密互动而驱动,小b的核心价值是完成对客户实时的低成本互动。

小b的天然能力在于与c的关系,由于标准化的能力不足(包括供应链、品牌和营销),他们无法期待大规模获客,只能深耕与用户的关系,手段无非是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以及与用户的深度互动,所以很多小b与用户有情感连接,类似社群的关系。

S是一个重构了的大供应平台,能大幅提升供应端的效率,帮助小b完成针对客户的服务。

所以这样一个模式下,S和b一方面低成本实现了和用户的实时互动,一方面又通过规模化的能力满足了c端差异化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c是指客户,并不仅仅是消费者。

传统的加盟是工业时代的逻辑,核心是标准化流程和严格的质量管控,加盟商是附庸而不是独立行事的小b,c也是因品牌而来,不是因加盟商的个性化特质而来。

而S2b2c是赋能关系,并不是传统的加盟关系,小b提供的是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c也是因它们的个体特质而来,S和b是协同的关系而不是管控。

S2b2c模式的最大创新是S和b共同服务c。

2.5.2.S和小b共同服务c的两层含义

1)当小b服务c时,必须调用S提供的某种服务:

S不仅仅提供某种SaaS化工具,还必须基于对上游供应链的整合,提供某些增值服务,才能帮助b更好的服务c。

例如S的规模化供应链可以降低小b的采购成本,或者大部分数据智能产品对小b很有价值,但基本上只有S才能提供,因为目前专业的门槛和投入都很高。

企业以往无论大小,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组织形式,这样的结构不仅会增加运营成本,而且也常常会因为公司某一方面存在短板而面临生存险境,对小b而言尤其如此。

而在产业互联网模式下,通过S的赋能,小b将会成为只有核心部门的新物种,借助平台的力量发挥它们最擅长的能力。

于是,这种模式就更适合提供复杂和多元化的服务,例如家装(土巴兔)和教育等。

2)对于S来说,小b服务c的过程对它必须是透明的,也就是S能参与并能给予实时反馈,来提升S对小b的服务。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小b服务c的过程要实现在线化;其次,S和小b要通过在线化、软件化,实现自动协同,更好的服务c。

例如,S给微商供货,但完全没有参与微商服务c的过程,那么S就不能提供更大的价值,这就谈不上S2b2c。

2.5.3.产业互联网S2b2c模式的价值模型

S2b2c模式的核心是S和小b共同服务c,这个模式可以拆解为两个层面,如下图所示,纵轴是S对小b赋能的广度和价值,横轴是小b对c服务的深度和价值。

这两个维度就是判别一种S2b2c模式能创造多大价值的关键,在坐标系越往外的位置,说明模式创造的价值越大。

我们接下来逐个层面探讨这种价值创造:

2.5.3.1S对小b赋能的广度

S对小b的赋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根据赋能实现的难易程度从低到高依次分析如下:

1)SaaS化工具

平台对小b的赋能首先就体现在SaaS工具的赋能上,基于成本的考虑,小b很少自建信息系统工具,SaaS就是相对低成本的选择,小b借助S开展业务,首先就需要SaaS服务对其以支持。

如大家中医给医生提供的在线工作室,大搜车给经销商提供的客户化工具,微盟在微信上提供的SaaS化服务等。

但仅仅提供SaaS只能被称为企业信息化,并不是产业互联网,还需要以下几个层面的赋能。

2)资源的集中采购

小b不具备大企业的供应链资源或者是供应链的谈判能力,而产业互联网可以将S的优势供应链资源共享出来,帮助小b向上游供应商采购,获得优惠的价格和服务。

然而,要完成集中化采购,前提是S和小b已经实现了在线化的支持,以实时获取小b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例如小型零售商原本没有机会销售新车,但利用大搜车平台,可以获得以前没有的新车销售资源。

这样大搜车与零售商不再仅仅是软件服务商和使用者的关系,整车厂也因此会大大提高用户覆盖率。

3)共同品质保证

由于S2b2c模式满足的是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那么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把控就必须建立在用户高效反馈和产品溯源的基础之上,这还是数据链的打通和核心产品的在线化。

4)网络协同

所谓网络协同,指的是通过大规模、多角色的实时互动来解决特定问题。

如果说农业时代自给自足、村社范围简单交换的经济范式可以用“点”来描述,那么“线”或许就是工业时代经济范式的典型意向——流水线、供应链、产业链。

到了万物互联时代,产业互联网范式最根本的特质就是“网”——开放的网络结构、自由的多元协同、分布式的自组织体系。

人类社会千万年来,个体大脑的进化程度十分有限,但社会在快速发展,原因在于人类的协同能力在迅猛发展。

商业世界里,网络协同正在取代工业时代相对封闭的体系(如传统的供应链体系),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合作范式。

在C2B2B2C模式中,不同的C提出不同的需求,而B(平台)能低成本的满足这些需求的前提是平台上协同了众多的上游产品或服务商。

所以S的价值就在于其实现了多么深度和多少小b的协同,协同的深度越深、服务的数量越多,价值就越高。

云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5)数据智能

数据智能的本质是机器取代人直接做决策,和传统的BI完全不同。

大多数企业都会有BI部门,用来分析数据,提供决策支持,但核心的服务人群是高层管理人员。

而数据智能强调的是运营决策直接由机器决定。

比如每天上亿人到淘宝购物,每个人看到的商品都不一样,这么复杂的决策只能由机器来完成。

当然,想要让机器取代人进行决策,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云计算、大数据和算法。

云计算和大数据相辅相成,如果没有云计算,我们就没有办法用极低的成本存储和计算海量数据;而正因为有了处理大数据的需求,我们才会对云计算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者推动了整个数据行业不断高速发展。

但想要让云计算和大数据真正创造价值,背后还需要“大脑”的支撑,也就是算法。

而S本身就是在线的服务模式,其对于小b的支持,小b对于c端的服务都是可以数据积累下来的,有了数据的积累,S就可以给小b提供数据智能的决策支持。

上述就是S对小b赋能的5个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案例还处在第一和第二层面上,所以即使是S2b2c模式也处在发展的早期,可见要真正实现C2B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5.3.2小b对c服务的深度

在市场格局比较集中,大企业占主导的产业中,传统小b是很弱小的,小b与c的连接也较弱,需要S的赋能才能在行业中发展壮大(例如云集)。

而绝大部分的大B很难把自己建成“大中台,小前端”这样更先进的组织方式,“大B2C”虽然有很多对自己运营模式和组织形式的优化,但是它们很难在根本上完成自己的业务升级、内部组织的重构和原有管理逻辑的根本改变。

所以绝大部分的现有“大B2C”很难直接升级到S2b2c,这就是小企业借助S切入市场的机会。

而对于本就比较分散的产业而言,通常是因为客户的需求本就比较差异化,这样的领域以小b直接服务c为主,行业基本没有大的玩家,非常松散,这样的产业通常小b与c的连接就更为紧密,在这样的行业中,平台可以提炼出更多的基础性和标准化的能力,从而对b的赋能也就越多,更容易促进小b与c连接的深化,对c端的服务介入的也更深。

如土巴兔,装修行业本身就很分散,一般是小b个性化的服务用户,在自营业务无法规模化壮大,业务进入瓶颈后,土巴兔在2017年开始调整为S2b2c模式,开始和装修公司建立多维度合作关系,共同服务消费者,这样的模式小b对c服务的深度就更深。

2.5.4.S2b2c模式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一个S2b2c模式能创造的价值大小就在于S对小b和小b对c赋能和服务的深度上,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在线化的程度越高,S对小b的赋能层次也会提高,但小b与c之间的服务关系具有天然的行业属性,有的行业本身就是差异化需求占主导,这样小b与c的服务关系就越深,S+小b对c的价值就越大。

S2b2c的意义在于其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第一个突破性的创新商业模式,一方面开始以c为核心,因为小b需要实现和c的实时互动来显示自己的价值,而产品和服务要实现在线化数据化才能实现实时的交互,另一方面通过S平台的不断发展,实际上把原来线性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重构,形成了一个上游的协同网络,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就有可能演化出下一步更加创新的C2B模式。

当然,对于很多复杂的服务,小b的价值长期存在,因而S2b2c很可能是一个长期有价值的模式。

2.6.产业互联网对商业的变革

基于我们以上的分析,产业互联网将对传统产业的产品形式、运营模式、组织变革等产生重大影响:

2.6.1.产品再造

1)产品服务化

在实体产品方面,产业互联网促进了产品以需求为核心进行改进。

客户通过购买产品会与厂家建立直接的联系,其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和想法都会通过数据的形式进行双向反馈,厂家收到反馈的结果,一方面进行产品优化,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回应。

例如汽车上各个主要部件装有传感器,一旦某个部分出现问题,数据就会反馈给厂商,厂商就可以给客户提供更换服务,这样原来只是一次性的产品交易,就变成了持续性的服务。

传统企业要习惯互联网企业的“销售产品是服务的开始”。

2)服务智能化

比如淘宝的千人千面,不同的用户会看到适合他的不一样的内容。

服务智能化就是要求厂商要智能化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厂商面对的用户是大量的,人工化的处理不仅不会带来良好的体验,也会推高运营成本,所以产品走向体验的服务过程中,需要充分实现数字化、软件化,用数字和软件来满足智能化的要求。

2.6.2.智慧运营

通过技术支持,以数据为原材料,以算法为机器,将传统企业的运营信息化,也就是流程在线化。

其中包括基础工作流程、创新导向、人机协同、营销策略、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等,直至传统企业高层战略决策和日常行政管理。

传统的ERP、CRM、HRM、FMS等系统本身是割裂的,但在产业互联网的环境下,注入数据和算法,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与管理转型。

2.6.3.组织进化

产业互联网要高效运行必须实现参与者的高度在线化,网上的企业各司其职,只需保留核心部门,这样才能以产业链的形态达成柔性化生产的目的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

所以过去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会扩展为整个产业链的组织形式。

传统企业的企业边界非常清晰,员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