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闺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296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案闺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教案闺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教案闺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教案闺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教案闺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案闺塾.docx

《高中语文教案闺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闺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案闺塾.docx

高中语文教案闺塾

15闺塾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汤显祖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

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欣赏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理解那个时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要尽量少讲,多让学生活动和自学。

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握剧情,抓住戏剧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

对剧中生动的细节,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一定要细细体会,不要一带而过。

例如,对“末作鸠声。

贴学鸠声诨介”的细节,可以引导学生想像陈最良学鸠声的情景和戏剧效果;杜丽娘说“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这经文偌多”,是有潜台词的,可让学生揣摩此时杜丽娘的心理活动。

这出戏的思想内容并不难理解,主要让学生自己领会,不必多讲。

●学法指导

首先熟悉情节,了解人物地位、身份和他们的言行,然后对比分析,把陈最良与两位青年女子对比,突出陈的迂腐、保守;将杜丽娘与春香对比,了解她们思想性格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反复地有表情地朗读,体会各人语言在语气语调上的不同,了解他们用词和句式的特点,从而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牡丹亭》全剧以歌颂杜丽娘、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为核心情节。

而《闺塾》为《牡丹亭》的第七出,“游园惊梦”的故事尚未发生,杜丽娘的思春情怀,也才见冰山一角。

依据剧情内容,本课可以鉴赏春香、丽娘和老塾师陈最良三个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进而概括人物性格为重点。

二、解决办法

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因剧中写的是官家闺塾,故曲词对白中常涉及四书五经之类的内容,学生初读可能觉得理解困难。

对这些内容不必深究,对照课文注释作一般了解即可。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分小组、分角色诵读课文。

2.进行课堂讨论,赏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明代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杂剧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流行于明代的戏曲形式。

《牡丹亭》是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最高成就的剧作。

学习《闺塾》一课,以赏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为主要目标。

二、整体感知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这出汤显祖的最杰出剧作,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颐、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对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理解《闺塾》,也应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认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是一位艺术欣赏品位极高的才女,轻易不会认可一般的作品。

但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却完完全全征服了她!

现在,让我们和黛玉一道来欣赏这充满诗意的戏文吧!

(投影显示《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片段。

这里黛五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

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这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

“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这:

“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2.简介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其主要作品有《牡丹亭》、《紫萧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后面三种和《牡丹亭》合称为“临川四梦”。

其中以《牡丹亭》成就最为突出。

《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3.感知、理解

学生分小组(可3人一组)、分角色诵读课文。

这出戏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老塾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

围绕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展开剧情,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生动地刻画了三个人物的各自性格。

从《牡丹亭》全剧来看,这出戏写杜丽娘听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爱情诗,而正是这些诗对她爱情的萌动起了引发的作用,为第十出《惊梦》中她在游园时感受大好春光,开始青春的觉醒,作了铺垫。

《闺塾》这出戏的近代演出本又称《春香闹学》。

这个“闹”字,道出这出戏的喜剧特色,也表明在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中春香是一个富有生气的突出的角色。

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主要在陈最良与春香之间展开,但潜伏的暗线是杜丽娘的心理冲突,同时三人之间的矛盾又彼此交织,情节生动,波澜起伏,有很强的戏剧性。

在这出戏中,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一相见,便发生冲突。

陈最良开口就是一番说教,责怪杜丽娘、春香来得太晚,不守女儿之规,杜丽娘陪不是,春香则打趣道:

“知道了。

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一下子就止住了“先生”的唠叨。

在陈最良一本正经地讲解《诗经》时,春香一再追问,使他频频出丑,让堂堂的先生有失尊严地学雎鸠鸣叫,春香“为甚好好的求他?

”的询问,更是让他狼狈不堪。

接着是模字时的情景。

陈最良闹了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和以“不知足而为屦”的一连串笑话。

春香对模字感到索然无味,领出恭牌,乘机离开学堂。

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了冲突。

先生要打她,以古人苦学的故事教训她,而她则针锋相对地反驳。

先生气急了,抡起荆条,被她一把抢下。

杜丽娘见状,责备春香,扯住她的头发威胁要打她。

杜丽娘的态度看来很严厉,实际上亦真亦假,她怕春香闹得太过,不好收场,因此出面干预,唬住春香,其实她此时已无心学习,虽身在学堂,但心已飞向高墙外的大花园。

最后是先生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

杜丽娘赶紧问春香:

花园在哪里,花园有什么景致。

春香不说,杜丽娘陪笑,春香才告诉了杜丽娘,于是二人回衙。

这出戏至此结束,却为杜丽娘的游园埋下伏笔,酝酿了此后的戏剧冲突。

4.分析人物

这出戏生动地刻画了剧中三位人物的鲜明形象。

春香是杜丽娘的侍女和伴读,天真,直率,顽皮,娇憨,大胆,泼辣,天性自然开朗,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敢开先生的玩笑,无视封建礼教、师道尊严,和杜丽娘相比,更富于反抗精神。

在这出戏中,作者主要借助春香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表现封建礼教的虚伪。

杜丽娘是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因是独生女而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受到严格的管束,以至连家中有一座大花园她都不知道。

她的性格比较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并不一致,她知书达礼而又向往自由,温顺而又不失个性,稳重而又不失机敏。

她出于礼节上的尊重,对陈最良的态度始终是恭谨的。

她分明对陈最良“依注解书”不满,却只是委婉地说:

“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这经文偌多。

”当陈最良要打春香时,她佯装发怒,既维护了先生的面子,又遮掩了自己的心思。

她不像春香那样公然嘲笑那个宣传封建礼教的塾师陈最良,却同样厌烦陈最良的说教,向往高墙大院外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教育的抵制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作者笔下的陈最良是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他的“陈最良”一名,就含有作者对他的讽刺。

他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

他一上场就以“极承老夫人管待”而自得,教完课,又要“和公相陪话去”,从中可以约略看到他逢迎家主的一面。

同时,这个人物也有一定的虚伪性。

这个形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这个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共同弱点,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

5.重点突破:

问题:

杜丽娘是这出戏的主角,但是在这出戏中她的言语并不太多。

你能够从她不多的语言中体味出她的心态性格吗?

①“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杜丽娘自己在读《诗经》时对诗句有朦胧的感触,但老师却不往深处讲,她不满足于老师解释字面意思,故言“学生自会”。

十分含蓄,是大家闺秀风范。

②“这经文偌多!

老塾师给杜丽娘敷演大意,不但没有消除她的疑惑,反而东拉西扯讲了一番大道理。

于是,杜丽娘轻轻一句“这经文偌多”,透露出强烈的厌烦情绪。

③(春香)“待俺写个奴婢学夫人。

”(杜丽娘)“还早哩!

这句极富潜台词的话,冬烘腐儒是听不出来的。

字面上看是说春香写字太差,深层意思却是在讥笑小春香小小年纪就急着当“夫人”,丢不丢人呀?

——当着老师的面和丫环开起了这样的玩笑。

④“敢问师母尊年?

写字当中,杜丽娘忽然问起这句话来,还说要给师母做鞋。

这是典型的姑娘家开小差的表现,却带着女孩儿特有的乖巧可爱。

⑤“那花园在哪里?

一个16岁的姑娘,居然不知道自己家里还有一个花园,这真让人觉得既滑稽又可悲。

杜丽娘问这句话时向往、急迫的神情跃然纸上。

⑥“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

“原来”一词,是恍然大悟的语气,一个“且”字,细品之下就有“暂且搁下,以后慢慢盘算”之意,为后文的“游园惊梦”埋下了伏笔。

6.讨论归纳

问题一:

老塾师陈最良,可以说是封建教育与程朱理学的代表。

课文中是怎样写出他的迂腐、守旧,并给予辛辣讽刺的?

陈最良在杜太守家设帐教书,杜家便是他的衣食父母,更兼丽娘母亲对他款待周到故而他并不想过分苛责丽娘与春香。

但他视程朱理学为正宗学问,不遗余力地宣讲,显得迂腐至极。

更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传授的诗经《关睢》及《汉广》、《桃夭》、《鸡鸣》诸篇,大多原是歌咏男女爱情、婚姻生活的,他却偏要给予牵强附会的解释,但最终仍是这些诗恰恰引动了丽娘的思春之情。

这不仅是对陈最良,也是对整个封建教育的绝妙讽刺。

总结:

生动的细节

剧中的很多细节,如陈最良上场时潜玩《毛诗》、讲解《雎鸠》时学雎鸠鸣叫,春香问陈最良“君子”“为甚好好的求他?

”,陈最良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并“不知足而为屦”,春香要“写个奴婢学夫人”以及领出恭牌离开学堂等等,都很生动。

其中的不少细节是夸张的,这与作品的讽刺性密切相关。

问题二:

《闺塾》一出,近代演出本叫《春香闹学》。

春香是怎样“闹学”的?

从中展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这段戏文精彩传神,富有喜剧效果。

陈最良讲解《关雎》一诗,说“‘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兴者,起也。

起那下头。

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

陈最良“依注解书”,似乎无可非议,但放在这段戏文的特殊语境中,这正儿八经、无关痛痒的解说,竟然禁不住春香的追问,就显得古板迂腐,十分可笑了。

“末作鸠声。

贴学鸠声诨介”的细节,可以使人设想,一位一本正经的老先生,在女学生、在晚辈面前,下意识地像孩子那样在学堂上叽叽咕咕叫了起来,憨态可掬,十分滑稽,令人喷饭。

如果是演出,满台的“鸟”叫,会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春香不断追问先生,并对“在河之洲”作了自己的有趣解释。

当她问道那“幽闲女子”,君子“为甚好好的求他”时,陈最良狼狈不堪,只好把她喝住。

学生无忌,先生尴尬,学堂里严肃宣讲的气氛,被闹得烟消云散。

杜丽娘说:

“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既遮掩了自己的心思,又掩饰了她对先生讲解的不满,也止住先生继续依注解书。

总结:

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剧中的人物语言富于风趣,这特别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说白上。

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是引人耻笑。

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则处处充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

在戏曲中,常常有插科打诨,即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一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

插科打诨是戏曲的特点之一,往往容易失之于庸俗、单纯搞笑、脱离剧情,而这出戏中有不少滑稽的对白,能很好地适应剧情的需要,既增添喜剧气氛,又具有讽刺效果。

剧中三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鲜明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

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陈最良则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

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她与春香的对话,则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

甚至剧中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旦)先生万福。

(贴)先生少怪!

(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

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旦)以后不敢了。

(贴)知道了。

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话虽不多,却鲜明地表现了三人各自的性格,反映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文化教养。

问题三:

与春香相比,丽娘似乎显得文静、顺从。

她假意要责罚春香,却又并不真动手;待陈最良走后,又向春香打听花园去处。

这些都说明什么?

囿于大家闺秀的身份,表面上丽娘确乎显得文静、顺从,似乎愿意循规蹈矩,不越封建礼教的雷池一步。

但责罚春香时,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实际上是保护了春香。

事后又向春香打听花园的去处与景致,这正说明丽娘心中充满对自由和美满爱情的渴望。

所以,后来才有游园惊梦,与柳梦梅生死相爱的故事发生。

7.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牡丹亭》,或选读部分。

附:

板书设计

剧作情节人物性格

陈最良传《毛诗》陈最良:

迂腐守旧

丽娘临书习字春香:

活泼机智、勇敢

春香贪玩受罚杜丽娘:

内心渴望自由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

所居名玉茗堂。

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

34岁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

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

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

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

晚年淡泊守志,不与郡县官周旋。

这种性格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

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期间,颇多善政:

抑制豪强,打击恶势力;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出狱看花灯;五年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一名犯人。

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

他的老师是左派王学的进步思想家,对他有较大影响。

他很崇拜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与有名的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交往密切,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李贽和达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蔑视权贵、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

二、《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

这种明确的创作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承。

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

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死”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

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杰作。

这部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牡丹亭》的这个主题有其强烈的时代意义。

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

据《明史·列女传序》记载,当时妇女因节烈殉死“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可见这种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是如何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牡丹亭》提出背叛封建礼教,无疑地有着强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更重要的是由于作者有进步的思想指导,有明确的反礼教的创作动机,剧本的思想内容更显得深湛。

作者有意识地用“情”与“理”的冲突来贯穿全剧。

“情”,就是人们真正的感情,在《牡丹亭》里它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

“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它表现为封建教义和家长的专横对青年人身心的束缚。

这种冲突既表现为杜丽娘、柳梦梅和封建家长杜宝之间公开的和面对面的斗争,也反映青年男女为摆脱封建传统势力的影响而作出的努力。

这种从爱情的角度上表现的“情”与“理”的冲突,与明中叶的进步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以摆脱礼教的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脉相通、遥相呼应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在思想上概括得更高,有着更进步、更深远的意义。

《牡丹亭》所描写的爱情,有着和其他爱情剧不同的特色。

作者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

这种异乎寻常、出死入生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风格。

这种特色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作者善于继承前代戏曲遗产,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作者有进步的理想,是这种理想激烈迸发的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三、《闺塾》赏析(黄天骥)

《闺塾》是《牡丹亭》中的一场重头戏。

人们常激赏汤显祖文词的清丽细腻,其实,他的艺术成就远不止此。

《闺塾》一出,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就足以使人拍案叫绝。

《闺塾》后被称为《春香闹学》。

这“闹”字,颇能道出戏的喜剧气氛。

帷幕开时,作者设置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场景。

我国古代戏曲中没有舞台布置,环境气氛依靠人物角色在表演中传出。

《闺塾》开场,塾师陈最良走了出来,念了四句定场诗,然后在那里摇头晃脑地备课。

这是一个啃了不少诗书、却又落到绝粮境地的腐儒。

感恩知遇,是要准备严格执行杜宝交给他约束青年身心的使命的。

他把毛诗潜玩一番,却未见学生动静,认为“娇养得紧”,便敲打云板,催促杜丽娘上课。

陈最良开口“子曰”,闭口“诗云”,迂得可笑。

此人又神经麻木,“从来不晓得个伤春”。

作者让他首先上场,咿咿呜呜地哦吟,就使书房里面平添又霉又酸的气息,把人压抑得不易喘气。

不过,在书房外边,却是春光明媚,“蚁上案头沿砚水,蜂穿窗眼咂瓶花”。

虫蚁儿正趁着春光喧喧嚷嚷。

窗外,不时传进“卖花声”,响起了春天的呼唤。

作者还让观众知道,紧靠着书房,就有座大花园,“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花明柳绿”“委实华丽”。

一堵墙隔着一重天,书房内外的气氛,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看过一幅名画,画面上一个穿着全黑衣裙的寡妇,呆滞地凝望着一堆五颜六色的鲜花。

气氛的不协调,产生了异常奇妙的艺术效果。

《闺塾》对氛围的处理与此相类。

不协调的场景,既推进戏剧冲突,又较好地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矛盾。

在《闺塾》中,作者从正面酣写春香闹学,写她和陈最良的性格冲突。

春香对读书本来就不感兴趣,她诅咒“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嘟哝着上场。

陈最良用大道理把她们训斥一通,春香不以为然,回嘴道:

“知道了。

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话中带刺,木讷的陈最良被弄得无言以对。

这一段,是上课前的“闹”。

笼罩在书房使人窒息的气氛,开始被顽皮尖利的春香打破。

陈最良讲述《诗经》的起始,春香还算留心,她不懂就问:

那雎鸠是“怎样声儿”?

在这里,剧本规定了一个绝妙的细节:

(末作鸠声。

贴学鸠声诨介)

请读者掩卷想想,一个正儿八经的老头,下意识地像孩子那样叽叽咕咕叫了起来,不是十分滑稽吗?

春香一见老师的憨态,也乐不可支,乘机诨闹。

这时候,满台“鸟”叫,令人喷饭。

春香觉得听书颇为好玩,越发认真,老师讲一句,她要问一句,并且自作聪明地对“在河之洲”作了极为有趣的诠释。

当她问到那些“幽闲女子”、君子们“为甚好好的求他”时,陈最良狼狈不堪,只好把她喝住。

学生天真,先生尴尬,在观众的哄笑声中,书房里严肃宣讲的气氛,被闹得烟消云散。

如果说,春香在拜见老师时是有意给他一点颜色看看的话,那么,这一次,她的“闹”却是无意的,她是实心实意地想弄清诗书的意思,谁知反弄出连篇笑话。

李渔曾认为:

“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耳”。

由于汤显祖根据人物性格发展喜剧性冲突,从而达到“水到渠成,天机自露”的妙境。

书讲完了,又要模字,春香兴味索然,便说“学生领出恭牌”,乘机溜下。

溺尿回来,她告诉小姐:

外面“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

”陈最良一听,立即要打;春香毫不客气,针锋相对。

这一来,舞台上热闹得够瞧了:

(末做打介),(贴闪介),(贴抢荆条投地介)。

这场戏,虽然不像武戏的“开打”,但老师抡起荆条,丫头东躲西闪,一连串大幅度的动作,却是十分火爆。

特别是当春香缴了陈最良的械,把它掷之于地时,喜剧性的冲突进入了高潮。

这一掷,充分表现出春香对陈最良的轻蔑,什么封建礼法、师道尊严,统统被她掷到东洋大海。

春香的几次诨闹,动机、分寸各不相同。

作者通过不同的“闹”,把陈最良的迂腐气,小丫头的泼辣劲,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闺塾》只有三个角色,戏中春香与陈最良闹得不可开交,杜丽娘插嘴不多,骤然看来,它似乎是以表现春香为主,其实,作者笔在此而意在彼,他写这场戏的真意,主要是刻画那一位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

杜丽娘对读书并不热心,陈最良催她上课,她还慢慢吞吞,“素妆才罢,款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潇洒。

”春日迟迟,春意阑珊,她是带着惜春的心情进入书房的。

陈最良讲《关雎》,她提出“依注解书,学生自会。

请勿忽视“学生自会”四个字,它表明杜丽娘平静的心翻起了波澜,为什么君子要去求那些幽闺的女子,春香弄不清,老师不好说,杜丽娘却“为诗章,讲动情肠”。

后来她感叹“关关了的雎鸠,尚有河洲之兴,可以人不如鸟乎!

”(《肃苑》)她的母亲也敏感地觉察到女儿的改变:

“怪她裙衩上,花鸟绣双双。

”这些,都证实杜丽娘受到古代情诗强烈的感染。

我们知道,杜丽娘父母之所以给女儿延师上学,是因为发现了她白日睡眠,有违家教,认为有必要用诗书拘束她的身心。

谁知道上课的第一天,开讲的第一课,反开启了女儿心灵之锁。

禁锢者成了启发者。

这样的处理,实在是对封建礼教尖刻的嘲弄。

作为大家闺秀,杜丽娘对老师的态度是恭谨的。

不过,在听了讲解《关雎》以后,她的心情有了微妙的变化。

她对老师提出:

“这经文偌多!

”轻轻一语,意味深长,它透露出杜丽娘不耐烦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