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docx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
《老子》第一章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第三章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老子》第四章
【解释】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呐,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呐,似亡而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老子》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
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
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老子》第六章
【解释】空虚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
深奥的母性。
是天地的根源。
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
这不正是它不自私吗?
所以能达到自私的目的。
《老子》第八章
【解释】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老子》第九章
【解释】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
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
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
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
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老子》第十章
【解释】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聚集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吗?
洗清杂念,深入内省,能没有缺点吗?
爱民治国,能不耍小聪明吗?
五官与外界接触,能甘于示弱吗?
什么都明白,能不妄为吗?
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老子》第十一章
【解释】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毂的周围,车毂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
揉抟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老子》第十二章
【解释】五光十色,使人眼花;过多的乐声是人耳聋;过多的美味使人口伤;纵情的起马打猎,是人心放荡发狂;保存珍贵的东西使人提心吊胆。
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抛弃那些取得这些。
《老子》第十三章
【解释】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重视身体就象重视大的祸患。
为什么说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呢?
受宠本来就是卑下的,得到它当然惊恐,失去它也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什么叫做重视己身就象重视大的祸患?
我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能够以贵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以爱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老子》第十四章
【解释】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
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
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
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以说认识道的规律。
《老子》第十五章
【解释】古时善于为士的人,细微深远而通达,深远得难以认识。
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形容:
谨慎啊,象冬天趟水过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邻围攻,恭敬啊,象当客人,和蔼啊,象冰将融化,朴质啊,象为雕琢的素材,空旷啊,象深山幽谷,浑厚啊,象江河的浑水,谁能使浑水不浑?
安静下来就会慢慢澄清。
谁能长久保持安定?
变动起来就会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会自满。
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去旧换新。
《老子》第十六章
【解释】尽量使心灵空虚到极点,坚守清净。
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看到了往复循环的道理。
万物尽管变化纷纷,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
返回根本叫做静,也叫使命。
使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
不认识常,而轻举妄动,必定有凶险。
认识了常才能宽容,能宽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
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不遇危险。
《老子》第十七章
【解释】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最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
《老子》第十八章
【解释】大道被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
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狡诈虚伪。
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
国家昏乱了,才出现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解释】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了巧和利,盗贼就能自然消灭。
这三条作为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认识有所从属:
保持朴素,减少私欲。
《老子》第二十章
【解释】抛弃学问才能免除忧患。
应诺与阿斥,相差有多少?
善良与丑恶,相差有多少?
人们所怕的,就不能怕。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啊,还没有个尽头!
众人都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宴席,好象春天去登台眺望美景。
唯独我自己淡淡的无动于衷,好象还不会发笑的婴儿。
疲倦啊,象是无家可归!
.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
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混混迷迷,人们是那么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辽阔无边啊,象大海,无尽无休啊,象大风。
.众人都有能耐,唯独我愚笨无能。
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以得了道为贵。
《老子》第二十一章
【解释】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
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
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
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
原因就在于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解释】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生新,少取才有收获,多取反而迷惑。
因此圣人用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和模式。
不固执己见,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古时所说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话,怎么能是空话呢!
真正能全部得到它。
《老子》第二十三章
【解释】少说话是合乎自然法则的。
所以,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
是天地。
天地(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
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人:
求道的就与道相同。
求德的就与德相同,求失的就与失相同。
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意得到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乐意得到他。
不值得信任的,当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发生!
《老子》第二十四章
【解释】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固执己见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长久的。
从道的观点来看,应当说是剩饭赘瘤。
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老子》第二十五章
【解释】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
无声啊,无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远存在。
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老子》第二十六章
【解释】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
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
虽有豪华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
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
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老子》第二十七章
【解释】善于行路的,不留辙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算的,不留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却不能打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不能解脱。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所以总是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内在的聪明。
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山热病的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护他的借鉴,虽自以为明智而实际上很糊涂。
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老子》第二十八章
【解释】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沟溪。
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
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
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最终的真理。
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
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
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老子》第二十九章
【解释】打算治理天下用妄为的办法,我看他是得不到什么的。
天下诗歌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妄为的。
妄为的人要失败,想据为己有的要丢失。
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轻嘘的有急吹的,有强壮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毁的。
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措施。
《老子》第三十章
【解释】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
军队驻过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
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
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
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
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老子》第三十一章
【解释】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
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打仗时就以右边为上。
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东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轻一些为好。
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
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
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
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
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战争杀人众多,要带者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老子》第三十二章
【解释】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
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谁能支配它。
到侯王的如果能守着它,万物将会自动归从。
天地之气相合,就会下雨。
人们没有指使它,它却自然均匀。
开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要适可而止。
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
比如道为天下所归,就像江海为一切河流所归一样。
《老子》第三十三章
【解释】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
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
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老子》第三十四章
【解释】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从不说什么,成功了它不据为己有。
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经常没有欲望,可称为渺小;万物想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
因为它到底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为伟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解释】谁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靠。
都来投靠也不会互相伤害,大家都和平安泰。
音乐与美食,能使行人停步。
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
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
《老子》第三十六章
【解释】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
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
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
《老子》第三十七章
【解释】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
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
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
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
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老子》第三十八章
【解释】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
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
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
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
上仁有所表现,但非故意表现他的仁。
上义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
上礼有所表现而得不到响应。
就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
所以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乱的开始。
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
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老子》第三十九章
【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有灵,洼坑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为天下的首领。
他们都是从得到一才能达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废弃;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洼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台。
所以,贵以*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所以,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不*”。
这不是以*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这样吗?
所以,追求过多的荣誉就没有荣誉,不想做高贵的美玉,要做坚硬的基石。
《老子》第四十章
【解释】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
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解释】上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践;中士听了道的道理,觉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没道理;下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
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所以古人说过:
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浊。
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道”幽隐而无名,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解释】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
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不*”这些词儿。
而王公们却用这些词儿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它却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却受到贬损。
人们所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
“强暴的人不得好死”。
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老子》第四十三章
【解释】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
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好处。
无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事很少能够比上得上它。
《老子》第四十四章
【解释】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亲切?
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重要?
得到和丧失相比哪个有害?
所以,过分的吝惜必招致更大的破费,丰厚的储藏必有严重的损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安全。
《老子》第四十五章
【解释】最完美的东西好象是空虚的,它的作用不会穷竭。
最挺直的好象弯曲,最灵巧的好象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说话迟钝。
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炎热,清净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老子》第四十六章
【解释】天下有道时,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时,怀孕的马也要在战场上生驹。
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
所以,知道满足为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老子》第四十七章
【解释】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
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
走出去越远,知道的道理越少。
所以圣人不需要通过经历就能知晓,不需亲见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老子》第四十八章
【解释】求学问天天增加,求道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地,虽然无为而没有不是他所为的。
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
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老子》第四十九章
【解释】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
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
胜任治理天下,和和气气使天下百姓心思归于浑朴。
百姓都注意他们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老子》第五十章
【解释】从出生到死亡。
长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命的,却过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
这是为什么?
因为想长命,生活过于优厚。
听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杀伤。
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
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不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去。
《老子》第五十一章
【解释】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种类区分万物,环境形成万物。
因而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
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
所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护,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解释】天下事物都有个开头儿,要把这个开头儿当作天下事物的根本。
已经得知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
既然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着万物的根本,就一辈子没危险。
塞着窟窿,关闭门户,终身不生疾病,敞开窟窿,济了他们的事,终身不可救治。
观察细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
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熟习常道。
《老子》第五十三章
【解释】假如我有点知识,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
大路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捷径。
朝政很腐败,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锦绣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
多么不和乎道呀!
《老子》第五十四章
【解释】善建的不可拔除,善抱的不会脱落,子孙遵照这个道理祭祀永不断绝。
用这个道理修身,他的德就会纯真;用这个道理治家,他的德就会有馀;用这个道理治乡,这乡的德就会久远;用这个道理治国,这个国的德就会丰厚;用这个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会普及。
所以,从个人去认识个人,从家去认识家,从乡去认识乡,从国去认识国,从天下去认识天下。
我怎么会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
就是用这种方法。
《老子》第五十五章
【解释】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个婴儿。
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头握得很牢固。
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
整天号啼而喉咙却不沙哑,这是淳和之极的表现。
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到常的叫做明。
贪求生活享受叫做灾殃,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
事物过分壮大就会衰老,可说是离开了道,离开了道就要早亡。
《老子》第五十六章
【解释】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
塞着穴洞,关闭门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尘,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对它亲近,不可能对他疏远。
不可能使他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
不可能使他尊贵,不可能使他下*。
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老子》第五十七章
【解释】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奇谲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民来掌握天下。
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
就是因为:
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就越多。
所以圣人说:
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顺化。
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解释】政治宽松,人民就淳朴。
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诈。
灾害啊,幸福就在它身边,幸福啊,灾害就藏在里边。
谁知它最后会怎么样?
它没有定论。
正常的可能变为反常,善良可能变为妖孽。
人们的迷惑,由来已经很久了!
因此圣人虽是方正的但不是切割的,虽是锋利的,但不伤人,虽是坦直的,但不放肆,虽是光亮的到不刺眼。
《老子》第五十九章
【解释】治理人.事奉天都不如吝啬为好由于吝啬,可说成是早作准备。
早作准备可说成是重积德。
重积德就无往而不胜。
无往而不胜这种力量是无法估计的。
这种无法估计的力量,可以管理国家。
有了治国的根本,治理方可以长久。
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这是延长生命的道理。
《老子》第六十章
【解释】治理大国好象煎小鱼(或者做小菜)。
用道来治理天下,鬼也不起作用。
不是鬼不起作用,就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
不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圣人也不伤人。
这样双方互不伤害,所以能彼此无事。
《老子》第六十一章
【解释】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
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
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
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
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
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解释】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宝,恶人也受它的保护。
美好的言词能换取人们的尊敬,善良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
所以树立天子,设置大臣,虽然先献美好的玉石,后献珍贵的车辆,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
古时所以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道?
不是说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吗?
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老子》第六十三章
【解释】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
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
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
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