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专题训练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208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专题训练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专题训练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专题训练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专题训练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专题训练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专题训练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docx

《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专题训练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专题训练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专题训练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docx

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专题训练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训练6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再练高考题

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解析 D对:

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翻译到中国,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我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宣扬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也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解析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

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

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

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出现,故排除D项。

3.(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出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留日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内陆省份,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故A项正确。

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B项错误;清政府的留学政策并没有变化,C项错误;当时,日本在华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日学生也多,故D项错误。

4.(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5.(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 A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1915—1918年,“民主”与“科学”“革命”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的频次相当,但到1919—1922年时,“‘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由提倡民主科学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题干所述变化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A项正确。

6.(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陈独秀反对中国的封建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是说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和科学,这时候的陈独秀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不可能反对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题干时间1916年不符,故D项错误。

7.(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 C

解析 C对: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及材料中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胡适提出的改良主义,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革命,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且其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

8.(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 C

解析 C对:

根据材料中“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9.(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

“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

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 D

解析 用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来解释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正确运用,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中《新中华》不能代表整个知识界,故A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不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中国民众普遍关注经济理论问题,故C项错误。

精练微专题

微专题一 从“睁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地主阶级的救国梦

1.(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二模,28)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合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且D项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

2.(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年一模,28)“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

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

这说明“中体西用”思想(  )

A.束缚了知识阶层思想进步

B.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答案 D

解析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排除A项;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不能从根本上抵制列强的侵略,排除C项。

3.(山西2019年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

这反映了当时(  )

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

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

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因为“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西方,说明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故选C项;材料中清政府委派美国人为中国使节,这无关美国政府行为,排除A项;由材料中清政府委派外国人为中国使节,便可知清政府对近代外交规则并没有完全清楚,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外交上逐渐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排除D项。

4.(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2019届三模)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

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

B.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

C.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

D.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

答案 C

解析 1875年郭嵩焘出使英国正值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禁其流传的原因在于极力维护“中体”地位,不让国内宣传西方政治方面的内容,故选C项;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排除A项;郭嵩焘《使西纪程》是出版第二年因为宣传西方政治被禁,排除B项;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坚持“中体”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看不出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问题,排除D项。

微专题二 从君主立宪到民主科学——中华民族的觉醒

5.(河南开封2019届一模,29)梁启超《变法通议》: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  )

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

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

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

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变法通议》的主要目的是倡导变法图强,主张君主立宪,强调中国必须进行政治体制变革,故选D项;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是为了说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排除B项;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6.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

B.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

C.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的变革

D.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得出康有为托古改制,不是在幕后操作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康有为为了减轻变法的阻力,“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借助“传统象征系统”,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B项正确;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康有为是在历史传统中寻找变法依据,“西学之果”指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

7.(安徽“皖南八校”2019二模,29)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如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留在议政阶段,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

这种倾向说明(  )

A.文化救国方案有一定基础

B.民国建立激发了参政热情

C.军阀争霸拓宽了选才渠道

D.新文化运动打击了士阶层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如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留在议政阶段,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可知选A项;据材料“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可知,排除B项;“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没有涉及军阀割据的内容,排除C项;“民国初年,多数知识分子如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新文化运动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发起的,排除D项。

8.(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一模)《万国公报》是由英美传教士主办的教会刊物。

甲午战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战争全程,并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

1896年,其发行量迅速增加,“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

材料表明当时(  )

A.外媒报道相对客观公正

B.民众爱国意识迅速觉醒

C.教会左右清廷政治变革

D.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东渐

答案 D

解析 “甲午战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战争全程,并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

1896年,其发行量迅速增加”表明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传播,故选D项。

9.(安徽合肥2019年二模,29)1917年,高一涵先生认为“往岁之革命为形式,今岁之革命在精神。

政治制度之革命,国人已明知而实行之矣;惟政治精神与教育主义之革命,国人犹未能实行。

”他的认识(  )

A.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B.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

D.探索了新民主主义道路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辛亥革命是形式,而新文化运动是精神,认为政治革命问题要诉诸精神层面才能得以根本解决,他们认为政治革命是不彻底的,原因就在于“政治精神”的保守化,要推进政治革命,必须发起“政治精神之革命”,故高一涵的认识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故选A项。

10.(山东青岛2019届二模,29)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

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

这一主张(  )

A.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B.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

C.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D.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科学民主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故选D项;“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不是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排除A项;“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没有体现反对民主科学的宣传,排除B项;“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没有更多的指责,而是指出方向,排除C项。

11.(合肥2019年一模,12)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还有学者提出将四书五经束之高阁,甚至主张废弃汉字,改用世界语。

随后,《新青年》杂志发表陈独秀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并表示该杂志同仁也不同意这种观点。

这表明(  )

A.“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

B.陈独秀的思想认识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

C.《新青年》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D.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陈述的“全盘西化”思想不被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认同,故选D项;“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与材料中陈独秀、新青年杂志同仁不认同相悖,排除A项;陈独秀一直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且全盘西化思想不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排除B项;《新青年》一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排除C项。

12.(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一模,29)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

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

微专题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3.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上述两则评论都旨在强调(  )

A.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B.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C.历史趋势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D.社会矛盾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两则评论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这些都是外部因素,故A项正确;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是后一则评论的内容,前一则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历史趋势是指发展资本主义,两则材料都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前一则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14.(2019·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模拟)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

A.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

B.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C.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D.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的观念由反满族统治到民族统一观念的形成,说明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故C项正确。

15.(2019·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联考)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这反映了(  )

A.中国共产党救国主张

B.国民党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C.抗战时期民族之矛盾

D.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外扩张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并结合所学新旧三民主义可知,国民党的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16.(湖北八校2019一模,30)早年,孙中山认为:

“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

“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答案 C

解析 通过题干中“早年,孙中山认为:

‘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到后期“孙中山进一步指出:

‘……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其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故选C项。

17.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

“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材料体现了三民主义(  )

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D.学习西方,托古改制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三民主义吸收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成果,又汲取了西方近代学说,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故A项正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属于洋务派思想,故B项错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故C项错误;“学习西方,托古改制”属于维新派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故D项错误。

1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

下列对“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与国民革命没有关系

B.是抗日战争的产物

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理解

D.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上对历史的理解是不同的,故C项正确。

微专题四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9.(深圳2019年一模,29)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这一观点(  )

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 B

解析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是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故选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的重心是工人运动,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与“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时空上不符合,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没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D项。

20.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涨的最重要因素。

”其中心思想是(  )

A.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B.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

C.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

D.阐释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答案 D

解析 没有涉及“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与材料“中心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1930年,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与共产党决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材料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1930年,故C项错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与材料中“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相符,故D项正确。

21.(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一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  )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