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091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语文.docx

《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语文.docx

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语文

2018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语文

2018.5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

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

人物画、花鸟画也不画背景而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

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

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的画作《江干雪霁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

墨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

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们,特别是文人画派,总是用单一的颜色——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

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

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

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

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

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

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

按照中国画的理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一。

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

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所画的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

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金鱼的画幅前,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

这时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

这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1.依据“材料一”,在下面语句的的横线上填写相应词语。

(3分)

中国画主要通、和,表现朴素美的独特风格。

2.依据“材料一”,下面不属于中国画朴素美的一项是(2分)

A.齐白石接到老舍送来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用画表现其意境:

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

B.宋徽宗出考试题:

《深山藏古寺》。

一个考生作画:

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半截屋顶,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老和尚正在担水。

C.《挥扇仕女图》描绘了众多妃嫔和宫女形象。

画面色彩丰富,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圆润秀劲,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D.《寒江独钓图》画面:

扁舟一叶,一渔翁持竿独钓其上,除了两三道微波外,别无他物。

画面大片留白,既是水,也是天;空旷渺茫,水天一色,无边无际。

3.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画朴素美的魅力是什么?

(3分)

材料二

我国戏曲也有“朴素美”的因素。

我国古代是以娴熟温婉、举止端庄、容貌姣好、言谈朴质作为女性美的标准。

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这种女性美的是旦行中的青衣。

对青衣的造型则有一套独特的规定,而其服饰则是非常朴素的。

一般是用青色的褶子或颜色素雅的花帔来装扮,脸上的脂粉、头上的簪环也十分淡雅简单。

在我国古代戏曲家的眼里,只有这种朴素的装扮才能表现出最高标准的女性美。

我国戏曲艺术重视朴素美的另一方面则是不追求舞台道具的豪华,而是采用朴素的虚拟程式。

所谓虚拟,就是把生活的细节通过演员的模拟动作表演出来,它是我国戏曲舞台独特的造型艺术,也是戏曲理论的重大成就。

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家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舞台上,生活则是通过艺术来表现。

,,。

基于这种理论,在戏曲舞台上通常是没有布景和道具的,很多戏剧情节是依靠演员的动作或极简单的物件来表现。

如以手势表现门窗的存在,用鞭子代表马、牛等等。

由于不用布景,舞台上的狭小空间可以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是在小小的舞台上展现的。

另如以桌代表高山,以摆动船桨表示行船,以鼓声更点表现时间的流逝,以灯烛象征黑夜的来临等等,无不是用虚拟的程式反映真实。

这种以实生虚、以虚代实就构成了舞台设计、表演方式上的朴素之美。

戏曲表演艺术家正是用这种虚拟的程式来丰富戏曲的主题,创造美,加深戏曲的感人力量。

另外,戏曲艺术还通过严格的戏曲语言表现朴素美。

戏曲语言必须是朴素的、生动的、明快的、简练的,它要求和人物的性格、身份高度的统一。

曹禺认为好的戏剧语言是朴素的、自然的。

俄国剧作家契诃夫早期剧作《海鸥》,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了新的内容。

茅盾创作的唯一剧作《清明前后》,内容丰富而深刻,语言简洁而朴素。

作家、戏曲家们提倡戏曲语言必须简练朴素,并不是从形式出发,而是要求戏曲语言要能真实地、生动地把人物的性格、精神气质表现出来。

明代的王骥德《曲律》要求戏曲作家写人物应该“以自己肾肠代他人之口吻”,“我设以身处其地,模写其似”,强调语言不要浮游于人物之外,反对雕琢藻饰,这对今天的戏剧创作仍然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

4.下面填入“材料二”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实生虚的过程

B.艺术是虚,生活是实,艺术创作是由虚到实的过程

C.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虚生实的过程

D.艺术是虚,生活是实,艺术创作是以实代虚的过程

5.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虚拟程式在我国戏曲表演中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分)

6.依据“材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的“科”有什么作用?

哪处能够体现戏曲中的虚拟程式,为什么?

(3分)

链接材料:

《窦娥冤》第三折【鲍老儿】……(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

(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

(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

你说。

(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

(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

材料三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本色观。

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二是恬淡观。

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

三是清新观。

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四是精诚观。

《庄子》云: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以诚为尊、以信为美。

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

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

这种美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

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

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

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生态自有其规律,人类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7.依据“材料三”,下面不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一项是(2分)

A.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举行义务植树的绿色行动,美化环境。

B.节假日结伴骑自行车或者驱车自驾远游,饱览壮丽山川美景时,不忘烧烤野炊。

C.无论是在家吃饭,还是在单位用餐,或者朋友饭店聚餐,一律实行“光盘行动”。

D.购物拒绝一次性塑料袋,自己准备布袋;穿戴拒绝皮草和珠光宝气,讲究适度。

8.将“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朴素美”,与“材料三”倡导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加以比较,说说两者的不同点都有哪些。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

初,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谒者曰:

“妾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摒弃于野,无所容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

”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

左右曰:

“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逐于里者,少礼也。

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

”王曰:

“子不识也。

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

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

”遂见与之语三日。

始一日,曰:

“大王知国之柱乎?

”王曰:

“不知也。

”逐女曰:

“柱,相国是也。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①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

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

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不可不审也。

”王曰:

“诺。

其二日,王曰:

“吾国相奚若?

”对曰:

“王之国相,比目之鱼②也,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

”王曰:

“何谓也?

”逐女对曰:

“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共三日,王曰:

“吾相其可易乎?

”逐女对曰:

“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

如有过之者,何为不可也?

今则未有。

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

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

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

”王曰:

“吾用之奈何?

”逐女对曰:

“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③,而有道之士归之。

越王敬螳螂之怒,而勇士死之。

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

物之所征,固不须顷。

”王曰:

“善。

”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

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国以治。

诗云: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此之谓也。

颂日:

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语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传·齐孤逐女》刘向)

注释:

①榱橑:

cuīlǎo房椽。

②比目之鱼:

相传比目鱼往往并肩而行,可以用来喻指贤臣对明君的忠心③九九之人:

精通算学的人。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逐女造襄王之门造:

B.左右复于王复:

回禀

C.王辍食吐哺面起哺:

中含的食物

D.而国相不可不审也审:

审判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三逐于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如有过之者则或咎其欲出者

C.不忠少礼之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王犹见焉蛟龙生焉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分)

A.过时无所容

过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娶她

B.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和下属、同事成为朋友,与妻子儿女关系融洽,互相学习,这就是在外边里面并行

C.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

大王如果能够真诚地激励他,那么他也是可以任用的

D.物之所征,固不须顷

万物的应验,本来就用不了一会儿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B.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C.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D.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关系,使齐襄王大为惊叹。

 

B.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人应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重人才。

C.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

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常人,所以不顾左右的态度,急忙召见她。

D.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

1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

齐襄王与孤逐女谈后“遂尊相,敬而事之”。

根据文意回答,齐襄王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

北阙:

指帝宫。

青阳:

指春天。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作者不再追求仕进,甘愿淡泊,志在归隐的情感。

B.颔联具体回忆了为官失意的缘由,其中含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通伯乐的委屈。

C.尾联中的“虚”字既写出了院落静夜的空寂,也表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落寞。

D.本诗语言看似浅近、明白如话,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语涉数意,悠远深厚。

16.“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一联中,“白发”、“青阳”,本是无情之物,作者缀以

“催”“逼”二字,则情感尽出,下列诗句运用了相同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B.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17.本诗与下面王维的《终南别业》均为归隐之作,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二者表达感

情的不同之处(6分)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6分)

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传》中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古人在诗文创作中自觉实践这个方法,感天地悟人生的诗文名句不胜枚举:

王羲之在修禊日里“仰观宇宙之大,   ”游目骋怀,喜极而悲;王勃在滕王阁上,“披绣闼,   ”,望闾阎扑地,观舸舰迷津;这一边,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浩渺长江,喟然长叹,感慨人生短暂“   ,   ”;那

一边,王安石“于是叹焉”,凝眉深思,“   ,往往有得,   ”。

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5题。

神奇感

英·毛姆

①一整天我都在沿江而下。

张骞曾追溯过这条河的源头,他行驶无数日之后,才到达一个城镇:

他看见那儿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一个青年正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

他问这是什么地方,少女将手中的织梭朝他扔去,叫他拿回去问星象家严君平,便会明白到了何处。

他果然这样做了,君平立即认出那是织女的织梭,并进而声称,他在张骞手接织梭那天的同一个时辰,看见一颗星宿犯位,闯进了织女星与牵牛星之间。

于是,张骞才明白自己已经上溯到银河尽头了。

②自然,我没有行驶那么远。

整整七天,我雇的五个划桨手站在船舷边不停地划桨,此刻我的耳边还仿佛听见桨柄支在木桨架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单调声音,船不时经过浅水河面,擦着河床的石头轧轧作响,船身也在晃动。

这时两三个桨手把毛蓝裤管直卷到膝盖,从船舷翻身下水,吆喝着把平底船掀过浅滩。

有时我们驶到激流要津,这虽然比不上长江里的惊涛骇浪,但河水湍急,需要召唤纤夫来拖这帆船。

我们一齐下船,帆船在叫喊震天的号子声中突破激流,又进入风平浪静的河面。

③现在夜深人静,我雇的船夫一齐挤在我们黄昏停泊后才收拾出来的前舱里,呼呼沉睡。

竹席搭在三根木拱上便构成了我一周来的起居室和卧室。

一端用假型板封住,木板草草拼上,板间漏出大条大条的缝隙,吹进嗖嗖的寒风。

另一端是船夫住的地方,这些健壮的粗汉,白天划桨不停,晚上呼呼大睡,掌舵人也在其中,他从早到晚站在一条当作舵的长桨旁边,穿一件褴褛的蓝布长衫,套上一件褪色的灰布棉衣,头上缠一条黑布帕。

除了床,我的舱室内无一物,一只像是盛汤用的浅钵里燃着木炭,因为天很冷;一只装着我的衣物的箱子当了我的桌子,一盏马灯悬在拱木上,随着水的晃动轻轻摇曳。

船舱顶篷很低,连我这样个头不高的人都只能勉强直起身。

(我以培根的话自慰,高人同高屋一样,顶头常遭殃。

)沉睡的人中有一个开始更加大声地打鼾,大概是吵醒了旁人。

我听见说话的声音,但很快又归于安静,打鼾的也停了,我周围又陷入一片寂静。

④这时我突然感到,我一向追求的神奇气氛就在面前,几乎逼近我的身躯。

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像是艺术给人的特殊魅力,但这种离奇的感觉只可意会完全没法言传。

⑤我一生中常常遇到离奇的情境;但只在回顾之际,将它们与我认为的神奇事物相比,才会显得不同寻常。

当我和一位倾国倾城的女演员跳过舞,或穿过了挤满伦敦名流的大厅之后,我才会意识到那也许是了不起的经历。

在战斗中,当我不处于巨大的危险,我可以津津有味地观察周围的事态。

我曾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向太平洋上的珊瑚岛驶去,那景色的美妙使我心旷神怡,但只有到后来,喜悦之情才会同神奇之感携起手来。

真正使我感到神奇的境遇,别人会认为没有多少神奇可言。

我记得那是一天晚上,我在法国布列塔尼海边的一间茅屋里打纸牌,隔壁房里一个老渔夫奄奄待毙,女主人说他会随着潮退而断气。

屋外是暴风雨,狂风扑打着窗户,这位在海上饱经风霜的老斗士的最后时刻似乎与此番情景相宜。

巨浪冲向岩石,撞击出雷鸣般的轰响。

我忽然感到一阵狂喜,明白那便是神奇感。

⑥而现在,同样的狂喜攫住了我,神奇感又一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眼前。

来得如此突然,真叫我迷惑不解。

我不知道它是从马灯投在竹顶篷上的阴影里爬出来的呢,或是从船舱敞口可以瞥见的河面上飘过来的?

我好奇地走到船尾,想弄明白这不可言喻的欢乐是什么造成的。

沿岸停泊着六七条木船,桅杆高耸,表明它们是上水船。

每条船里都静悄悄的。

船夫已入睡很久了。

夜并不漆黑,尽管天上有云,却是满月之夜,只不过罩上朦胧月色的河面显得有些阴森。

对岸的迷雾模糊了岸上的树木。

这的确是一幅令人销魂的夜色,但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也不存在我所探索的东西。

我折身回舱。

等我直入竹篷舱内,造成那一切显得非凡离奇的魅力消失了。

唉,我太痴,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其撕成了碎片。

不过,我仍然感到我的船舱,盛炭火的浅钵,那盏马灯,甚至包括我的行军床,都还残留着一丝儿欢愉。

我不可能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们了,因为我曾在一瞬之间体验到它们的神奇。

19.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追朔B.星宿C.褴褛D.浅钵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了作者在中国游历时的一段经历,并以“神奇感”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B.白天纤夫的努力工作,晚间的酣然入睡,加上周围的景物,引起了作者的神奇感。

C.作者以以往的经历来说明,他通常是在经历某些事情的过程中就感觉到了神奇感。

D.神奇感对作者来说转瞬即逝并无法言传,但作者还是想去探索其发生的原因。

21.有人认为第①段与后文关系不大,有人认为这正是一个西方作家在叙述中国见闻时独特的视角。

你认为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22.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

(4分)

23.第⑤段写老渔夫去世时作者感到一种狂喜,推断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4分)

24.结合第⑥段画线句,评析本文表现的“神奇感”。

(4分)

25.《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精华对中国后世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对于这些思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在孔子看来,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

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坚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C.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

D.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价值观是义利的统一,反对见利忘义,提倡做到见利思义,反对一切求利的行为。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1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

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②“平凡的世界苦难多,追梦何惧山水长”,遭受矿难毁容后的孙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矿,请你以“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开头,续写一段文字,描述此时的情形。

③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

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

27.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在这方面,南开中学、北京大学堪称表率。

南开中学百年来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北京大学把宿舍作为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以“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为追求。

上面文字引发你对“养成教育”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②将自己的书贴上特定标签或写上几句话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地铁或公园内的长凳上……无偿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

这就是“漂流书活动”。

每一位主人都希望自己的书被人带走,想象着它进入另一些人的世界——和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