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教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715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docx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docx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我这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重点,来之不易,与自考汉语言文学的朋友分享。

  1、语文教学论的发展至今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名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有哪些主要成就?

  

(1)"教授法"时期

  特点:

这一时期的课程便是"国文教授法",此时的教授法课程属于"教育学"这一总科目,与教育史,教育法令等课程内容并讲的,所用教材多从日本及欧美译来。

因此,此时的"教授法"只能看作是语文教学论雏形。

主要成就:

1896年,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教材暂用翻译日本的《统合教授法》,同年钟天纬在上海创办的三等公学,便采用"新法"施教;1898年他亲自编写了《蒙学镜》和《教授心术》语文教学论雏形的诞生,以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志。

  

(2)"教学法"时期

  特点:

从教授法到教学法反映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的深刻变化,标志着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主要成就: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率先把南京高师全部课程中文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1922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被称为我国最早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开山之作,黎锦熙先生《新著国语教学法》成为我国第一部以教科书形式写成的语文教学理论专著,王森然先生的《中学语文教学概要》,袁哲先生的《国语读法教学原论》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引进语文教育的学术著作,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这是三十年代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首创了"先总论后分论"的教材编写方法,堪称这一时期语文教育论著之最,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意义。

  (3)"教材教法"时期

  主要成就:

魏应麟编的《中学师范国文作文教学法》,蒋伯潜先生编的《中学国文教学法》。

  (4)语言、文学教学法分科时期。

  (5)多种名称并在时期

  《中学语文教学法》,1980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会出版,使全国师范院校使用,1980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正式成立。

  2、应当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论学科的性质?

  语文教学论的性质,可以从学科性质和课程性质两方面来理解。

(1)学科性质。

语文教学论是教育学一门分支学科,语文教学论,既是普通教学进一步分化产生的分支学科又是教育学同语言学接缘产生的交叉学科,同时,还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产生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语文教学论主要研究语文教育这一特殊现象和规律。

(2)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课程性质:

语文教学论作为一门课程,它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必修课,是最具师范特色的专业课程,它是一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向师范生系统传授语文教育基础知识,培养具语文教育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坚定其从事语文教育信念的专业基础课程。

  3、语文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任务有哪些?

  语文教学论是研究的对象是中学语文教育现象,①语文教育历史②语文课程③语文教育过程④语文教育测评。

  "教授法"时期,研究如何实施国文和国语教学。

"教学法"时期,"学生学的方法"进入了学科研究领域,"教材教法"时期,教材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分科"时期,是一次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科施教的尝试,"并存"时期,学科教学论,学科教育学等名称出现,实质上是我们力图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范围对语文教育活动规律进行概括标志。

  任务:

①学科理论任务:

在马克国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思维科学和现代方法科学与技术科学等多种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系统研究,做它理论概括和阐述,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学科教育,明确语文教育改革方向,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②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传授学生一些基本语文教育历史常识和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他们从事语文学科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他们将来成为21世纪标职的语文教师奠定坚实的理想理论基础和从教技能基础。

  4、语文教学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哪些?

如何理解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借古今中外的历史文献,对语文教育和理论研究史上存在的实践和理论理解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以总结语文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2)现实概括法,通过对语文教学现象和整体状况观察与调查,了解客观事实,发现必然联系,或通过对诸多教学经验的分析,进而经过分析与论证,总结和概括语文教学规律研究方法。

(3)理论推导法综合借鉴和运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思维科学和其他现代横断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推论或命题,假设的方式提出理信纸设想的研究方法。

(4)科学实验法,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和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严密的实施方案,适当控制某些条件,变更某些条件,然后,对事实反映的情况进行科学定量,定性分析,做出理性判断,以发现必然规律的研究方法。

  5、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每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古代语文教育,近、现代语文教育当代教语文教育。

  古代语文教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类型的社会形态变化。

(1)语文教育思想①重视诗书才华作用,主要通过四书五经来进行②语文训练的内容及与式与选仕制度有密切关系。

(2)语文教育内容。

①经史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易》《礼》《春秋》②文选类《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章选集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是我国现存最早诗文总集。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楚材与其子吴调侯合编《古文辞类纂》由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编写。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孙洙编③蒙学类:

周优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汉代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宋朝的《三字经》《百家姓》等近代又有王国维辑校的《仓颉篇》章太炎重订的《三字经》。

(3)语文教育法阅读教学,学习方法,熟读和背诵,存疑与精思,圈点和评注。

教学方法:

讲与练,问与议,序与贯。

写作教学:

读与写,放与收,模仿与创新。

  近、现代语文教育

  前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文学"课设立是中国近代前的语文教育重要标志之一,中期是指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以后一段时期,由纯文者的"中国文学"课一变而为"国语"课是近代中期语文教育重要标志之一。

后期指"五四"运动以后的到新中国诞生,"国文科"的设立是这时期语文教育重要标志之一。

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文学"标志着语文已成为独立学科。

白话文教学替代文言文教学。

新语文教育内容,编写多种教材以下介绍几种二十三、四十年代国统区较为通行教材冼星一编,黎锦熙、沈颐校,1923年出版的《初级国语读本》傅东华编,教育部审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复兴初,高中《国文》各六册,教材每册都包括精读和习作两部分,这套教材出版发行量最大。

田叶对陶、周于同、郭绍虞合编出版《开明新编国文课本》甲、乙种本,甲种为白话本,乙种为文言文。

<四>开始对话文教育的规律进行探索。

<五>解放区的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矛盾。

解放区语文教育以"社会化、政治化、劳动化、实际化"为指导原则,着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另一方面重视语文教育实用性,第三个方面面向大众、普及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和语文水平服务。

语文教育内容,以1945年陕甘边区教育厅所编《中等国文》影响最大,干部文化课本《中级国文选》,1942年编的延安《文化课本》提但启发式教学。

联系实系进行教学。

  当代语文教育。

  一、第一阶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统一。

2、重视思想教育。

3改革旧的教学方法。

二、第二个阶段。

1围绕《红领巾》教授法的讨论。

2、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三、第三个阶段,表现在教育内容上就是强调为政治服务,紧跟形势,把思想教育任务提高到不恰当地位。

教材大量选用时,思想内容上"假、大、空",语言文学粗糙拙劣。

第四个阶段,1组织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大讨论,当时对"文"关系的认识,基本上有三类不同见解,一是以文为主,二是以道为主,三是文逾并重。

2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套教材特点。

①选材多、广、精②教材编排上,根据训练重点,组织课本,配合课本编入知识短文,按照训练的要求编配各种练习题,组成了由浅入涤循序渐进的体系。

3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

①多读多写②精讲多练。

第五阶段,教学内容上废除了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利用各地或各不院自编教材。

教法方法,批判了"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以课堂为主的思想。

第六阶段,这一时期语文教改成果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思想上改革:

①全面发展语文能力的思想,②教与学辩证统一的思想。

③听说读定全面训练的思想。

其次,是语文教材的改革。

①教材由单一向多元发展②教材内容上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

再次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①注重学法指导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四种基本课型。

黎已法的"六课型"

  六、为什么说白话文替代文言文是语文教育史上一项重大改革?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一直沿用文言文,这种情况持续到"五四"运动前,文言文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不便交际和就用,也不利于教育普及,在"五四"运动推动下,1920年1月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明令改初等小学的国文为语体文改国文科为国语科,中不大学的教科书也逐步采用语体文。

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课文中的白话文比例逐步增加,新文学作品大量初选进教材使得"语"与"文"达成一致。

  七、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哪些?

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全部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出发点,是语文学科所以能力独立存在的依据,它对语文教学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语文学科的性质主要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实践性等。

  八、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中学语文科的目的是依据学科性质和社会需要而制定的。

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归宿,是指导和衡量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标准,中学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即发展学生的语言素质。

  九、中学语文学科的目标有哪些?

应如何看待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1知识教学目标,依据大纲中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目标不①汉语知识②文体知识③文学知识2能力培养目标①阅读能力②写作能力③听话能力④说话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中学语文学科必须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思想教育不仅包括道德情操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包括审美教育。

4智力开发目标

  十、怎样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1中学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素质教育学科其基本的学科对象和学科的内容就是广义的语言其设科的目的也是为了学习和掌握语言,而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语言"为对象,内容和基本教育目的的语文学科从本质上讲也是一门具有基础性的学科。

2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基础工具,所以语文是基础的基础。

3中学语文学科主要是一门"形式"学科,进行语文教学其着眼点和侧重点,应是语言形式,而不应是知识内容,语文学科是一门技能学科。

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应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

十一、中学语文学科目的的意义?

  首先目的的确定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编制考试试题时有一个明确的依据,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可以增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第三,可以为语文教学的评价提供明确的标准,从而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十二、语文教学大纲的作用是什么?

建国后颁布过几个语文教学大纲,目前通行的语文教学大纲有什么特点?

  语文教学大纲是指导语文教学与评价活动的纲领,它对语文教材的编选,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评估标准的制定都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

1首先,语文教学大纲是编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根本依据对教材编选活动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2其次,语文教学大纲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根本标准,对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

再次,语文教学大纲是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纲领,对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语文教学大纲还是语文教学评估和学业成绩考核的根本依据,对语文测评工作也具有限定的作用。

  建国后颁布鞋教学大纲的特点:

1、1956年前后国绕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进行的大纲改革分科试验实际从建国初的1951年便开始酝酿,1956年正式开始,中央政府教育部先后制定了三种《语文教学大纲》。

2、1963年适应国发经济调整而制定的大纲。

3、1978年,为拨乱反正而制定大纲。

1986年作为正式本的《全日制中学文学教学大纲》颁布衽,这是建国后,第一部作为正式本颁布实施的教学大纲。

4、1990年为向发年义务教育过渡而修定大纲。

目前通行的语文教学大纲是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特点:

变教材说明性为课程指导性。

变分年限定为终端要求。

克服应试教育,注重素质教育。

  十三、语文教材,语文教科书的含义是什么?

语文教科书的功能有哪些?

语文教科书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应如何使用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材:

是组织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教学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物质凭借。

语文教科书:

是依据《中学课程计划》《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编写的专供语文学科教学和语文活动课程使用的教学用书。

语文教科书的功能:

思想教育功能;知识传授功能;能力训练功能;学习指导功能;语言涵养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14、语文教科书构成因素有哪些?

  主要由:

语文系统、知识系统、训练系统、课文系统,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知识系统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

  15如何使用语文教科书?

  紧慎的选择教科书;熟悉教科书;合理使用教科书;紧慎选择教学资料。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类型:

合编型和分编型。

  16、课程、语文课程结构涵义各指什么?

明确语文课程结构有什么意义?

  课程:

为实现学校教育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安排,进程和时限总和。

广义的课程包括教学大纲和教材。

  语文课程结构:

依据语文这一教学科目的教学目的而设置的子科目及其目的,内容和进程的构成形态。

  语文课程结构意义:

语文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由于语文科的基本性质是语言素质教育学科,其主要性质是语言素质教育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获得又必须通过实际的操作训练和应用活动来实现,因此,活动类课程在语文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语文科的课程结构,给活动课程以应有的地位,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适应九年义务教育与高中分流需要,对话动类课程说明,更加丰富了素质教育和分流教育教学形式,语文课程的内部结构趋向合理,并得到实现。

  15、语文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各有什么特点?

语文学科课程在高中包括哪些类型?

活动类课程主要有哪些形式?

  学科类课程特点:

①以先整传授学科基础知识和系统训练基本能力为基本目的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③以教师的系统讲授和学生的系统训练为基本教学方式。

活动类课程特点:

①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为基本目的。

②以学生直接参与语言活动为基本形式③按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规律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程序。

语文学科类课程在高中阶段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先修课。

活动类课程主要形式:

①按活动形式可分为"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等。

②按活动性质可分为:

学习管理活动兴趣特长活动,学科渗透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16、教学原则,语文教学原则的涵义各是什么?

二者关系是怎样的?

确定教学原则依据是什么?

  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倾向而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原则:

是依据语文教育教学目的和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针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倾向,而制定的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和要求。

  二者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原则是指导语文教学的特殊原则,一般教学原则对语文教学原则具有指导意义,但语文教学原则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一般教学原则具有丰富和发展的作用,作为指导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原则,它是涉及语文教学中各种因素制约语文教育全过程的整体性原则,而非只涉及局部问题专项要求和具体规则。

教学原则的依据:

一是教育教学目的,二是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三是教学实践的总体状况。

  17、语文教学原则有哪些?

  1、以语言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

2、以语文能力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

3、以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相辅相行的和谐发展原则。

4、"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进的健康发展原则。

  18、你是如何理解各语文教学原则?

  以语言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

1以语文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是对确定语文教育目标和处理各种目标之间关系的基本要求。

2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水平。

3以语言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提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语言素质的全面发展,应将语言素质培养目标放到首位,并以此为协调诸方面关系的总体方向和根本依据。

  以语文能力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

1以语文能力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是确定和处理中学语文科各项教学的各之间主次关系和比重关系的基本要求与指导原理。

2中学语文科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心理,品格三个方面,以语文能力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将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看待,认为这个系统中的各项内容双构建成一个关系网络,强调在这个关系网络中,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项目,应当得到优先发展,并且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心部分,保证足够的训练量,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当尽可能融合到这个重心训练当中进行教学并且要为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服务。

  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相辅而行的和谐发展原则:

1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相辅而行的和谐发展原则,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要求。

2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要以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为凭借才能得以落实,而语文科的内容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发挥其功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3"学科教学",即指语文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学科类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以教师的系统讲解和组织学生的系列训练为主,以便学生获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基本目的,其中的"活动"指语文活动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以课堂以外的学习小组活动形式为主,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督促作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和全面涵养学生语文素质为主要目的,"相辅而行"强调两种形式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有机承接,最终目的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形式中,使其语言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性的健康发展原则:

1"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性的健康发展原则,是对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的基本要求。

2首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根本的方面和基本标准,这是我们确定原则的根本依据,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当与教育方针和大纲要求相一致,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注重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其次,还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培养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

3"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进的健康发展原则中的"双基"指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个性,在这里有两层意义:

一是理解、运用和学习文学过程中的个体特征,一是理解、运用和学习语言文学时表现出来的个人特长这项原则,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既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有良好的语言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协调好双基"教学和个性培养的关系,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能和语言个性都得到健康发展,习惯上人们常以为"双基"教学是基础,个性培养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得到发展。

  19、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什么?

如何理解?

  首先在于教学是师生的相互作用,没有这种相互作用,也就没有教学,因此,要成功地运用一种方法,就必须对客体有所了解,了解它的特性以及它在动作影响下的变化过程,才能达到师生互通,教学同步。

  20、讲授法和问题法有何特点,教学中如何运用?

  讲授法的特点:

优点①利于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深刻性。

②利于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③利于集中地进行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

④地保证教学时间的经济有效、不足。

缺点①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②不利于发挥学生智能③不利于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综合训练。

  问题法的特点:

问题法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双方可以及时沟通,有助于教师获得教和学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和进度,优化自己的思维流程,使自己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同步。

  如何运用:

在教学的实际运用中要依据这些特征,精心选择协调配合,方能发挥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先成和教学目标圆满实现。

  讲授法的运用要点:

①注意运用的场合和方式。

②讲授的内容要求有严密的科学性。

③教师讲授的语言要有力度。

④打破一讲到底的传统的教学方式。

  问题法的运用要点:

①必须科学的设计问题。

②课堂提问过程就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

③要掌握"问"的艺术,在"怎么问"上巧作安排。

  21、教学中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分为讲授法、练习法、阅读法、问题法、议论法、研究法。

1区分这些方法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学生掌握各种内容时所进行的认识活动的性质,二是教师组织学生各种活动时所进行的活动的性质。

2教学方法的依存性,决定了它的操作要依存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等因素,而这此因素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选择使用的可能性。

4教学方法的统一性决定了现代教学过程要使用所有的教学方法。

5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学方法要取长补短,彼此配合。

  22、如何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目前条件下可能运用哪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如何发挥其效用?

  1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刺激多种感观,提高教学效率。

3促进教学改革,扩大教育规模。

  现代化教学手段:

1幻灯和投影,2广播和录音。

3电影、电视及录像。

4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

  23、什么是阅读?

阅读有哪些功能?

  阅读是阅读主体以文学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理解,从中提取信息领悟意义并获得感受,以适应社会及自及特定需要的复杂的心智活动。

  阅读功能:

1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

2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3涵养语言素质功能。

  24、怎样理解教学目标系统的三个层次?

  1课文学习层次,理解所学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了解中外优秀文化并接受其涵养,熏陶。

2阅读训练层次,系统进行阅读指导,扎实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并相机促进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发展。

3教育发展层次,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和美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健康高尚的现代人以上三个层次,从第一层次为基础,第二层次为核心,第三层次为导向,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先整的阅读教学目标系统。

  25、阅读能力的结构是怎样?

  1认读能力;2理解能力;3鉴赏能力;4活用能力。

  26、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要满足哪几个条件?

  三个条件:

1能使学生科学有序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形式。

2能使学生受到切实有效的阅读训练。

3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27、如果指导学生以读、理解、鉴赏和活用课文?

  1认读指导2语言学习指导,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对象,感受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