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仿真模拟试题 03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590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仿真模拟试题 03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仿真模拟试题 03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仿真模拟试题 03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仿真模拟试题 03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仿真模拟试题 03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仿真模拟试题 03解析版.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仿真模拟试题 03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仿真模拟试题 03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仿真模拟试题 03解析版.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仿真模拟试题03解析版

 

考生须知:

2019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化学仿真模拟试题03·解析版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其中加试题部分

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Fe56Ba137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属于酸的是

A.NaOHB.CH3COOHC.NH3D.H2O

【答案】B

2.下列操作所用的仪器或装置正确的是

A.蒸发

B.洗气

C.蒸馏

D.分液

 

【答案】C

【解析】A.蒸发时用到的仪器是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和铁架台,图中仪器为坩埚,常用于灼烧操作,

A错误;B.洗气装置中的导管应该长进短出,错误;C.蒸馏操作的主要仪器之一就是蒸馏烧瓶,C正确;

D.分液操作中用到的仪器是分液漏斗,图中所示为长颈漏斗,D错误。

故选C。

3.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3CO+Fe2O3

3CO2+2FeB.2FeCl3+Cu===CuCl2+2FeCl2

C.2Mg+CO2

2MgO+CD.H2SO4+2NaOH===Na2SO4+2H2O

【答案】C

4.常温下,在纯水中加入下列物质,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是

A.通入HCl气体B.加入NaOH固体

C.加入NaCl固体D.加入金属钠

【答案】C

【解析】A.通入HCl气体,HCl在水中电离出氢离子,导致氢离子浓度增大,水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破坏了水的电离,故A不选;B.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在水中电离出的氢氧根,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水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破坏了水的电离,故B不选;C.加入NaCl固体,氯化钠在水中电离出的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不破坏水的电离,故C选;D.加入金属钠,Na与水电离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破坏了水的电离,故D不选;故选C。

学科#网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玻璃可用作建筑黏合剂

B.硫酸亚铁可用于生产防治缺铁性贫血的药剂C.碳酸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碘化银可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C

【解析】A、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可以作建筑的黏合剂,故A说法正确;B、硫酸亚铁可用于生产防止缺铁性贫血的药剂,故B说法正确;C、碳酸钠的水溶液的碱性比碳酸氢钠溶液碱性强,因此治疗胃酸过多,应用碳酸氢钠,故C说法错误;D、碘化银可用于人工降雨,故D说法正确。

6.下列有水参加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但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的是

A.CaH2+2H2O===Ca(OH)2+2H2↑B.2F2+2H2O===4HF+O2C.Mg3N2+6H2O===3Mg(OH)2↓+2NH3↑D.2Na2O2+2H2O===4NaOH+O2↑

【答案】D

7.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HClO的结构式:

H—O—ClB.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

C.18O2−离子结构示意图:

D.氨基(−NH2)的电子式:

 

【答案】D

【解析】A.HClO的结构式为:

H—O—Cl,错误;B.

为乙醇的比例模型乙醇的球棍模型应该用小球和短棍表示,错误;C.氧原子核内只有8个质子,则O2−结构示意图为,错误;D.氨基(−NH2)

的电子式:

,正确。

故选D。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熔融氯化钠可得到氯气

B.工业上以氯气和石灰水为原料制取漂白粉

C.高炉炼铁的主要原料为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D.我国古代采用加热绿矾(FeSO4·7H2O)的方法制取硫酸

【答案】B

【解析】A.电解熔融氯化钠可得到氯气和金属钠,故A正确;B.熟石灰微溶于水,工业上以氯气和石灰乳为原料制取漂白粉,而不能用石灰水,故B错误;C.高炉炼铁的主要原料为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故C正确;D.绿矾(FeSO4·7H2O)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铁、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结合生成硫酸,故D正确。

故选B。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少量液溴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并加少量水液封

B.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须经干燥或润洗后方可使用C.预热试管中的液体时,应来回移动试管,以防止液体暴沸

D.取用块状固体时,用镊子夹取固体,放在略为倾斜的试管口,再慢慢竖直试管

【答案】A

10.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蒸馏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B

【解析】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能够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滴定终点时碳酸氢钠完全转化为氯化钠、水、二氧化碳,由于溶液中溶有二氧化碳,此时溶液显酸性,应选择酸变色的指示剂如甲基橙,故B错误;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故C正确;D.常压蒸馏时,为了保证加热时液体不会从圆底烧瓶溢出,一般要求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故D正确。

答案选B。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和臭氧互为同素异形体,它们之间的互变属于物理变化B.某有机物的名称为3−乙基丁烷

C.乙醇和乙二醇互为同系物

D.组成为C9H12,在苯环上同时存在3个—CH3的异构体有3种

【答案】D

【解析】A.氧气和臭氧互为同素异形体,他们之间的互变属于化学变化,错误;B.某有机物的名称为

3−乙基丁烷,不符合最长碳链为主链的原则,错误;C.乙醇和乙二醇的官能团数目不同,不是同第物,错误;D.组成为C9H12,在苯环上同时存在3个—CH3的异构体有3种,正确。

答案选D。

12.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3

石灰水中加入过量小苏打溶液:

Ca2++HCO−+OH−===CaCO3↓+H2O

B.

3

次氯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SO2+H2O+ClO−===SO42−+Cl−+2H+C.将SO2通入少量氨水中:

SO2+NH3·H2O===HSO−+NH4+

D.电解氯化镁溶液:

2Cl−+2H2O

H2↑+Cl2↑+2OH−

【答案】C

13.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为W,Y的氢化物稳定性最强

B.四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酸C.XZ4、WY2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熔点都很高D.W、X形成的单质都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分别为C、O、Si、Cl等4种元素。

A.四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为W,Y的氢化物稳定性最强,A正确;B.只有C、Si、Cl3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酸,O没有,B不正确;C.CCl4、CO2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都是共价键,它们都形成分子晶体,所以熔点都很低,C不正确;D.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碳的单质中没有半导体材料,D不正确。

本题选A。

14.汽车尾气净化的主要原理为:

2NO+2CO

N2+2CO2ΔH<0。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个体积固定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和CO,在t1时刻达到平衡状态。

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在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CO2的同时消耗了lmolCO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D.相同时间内,形成CO2分子内键的数目是断开N2分子内键的数目的2倍

【答案】C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和苯都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把钠投入无水乙醇中,钠浮在液面上并四处游动C.乙醛和乙酸都可以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D.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和裂化汽油都可以与Br2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C

【解析】A.乙烯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苯不能,故A错误;B.把钠投入无水乙醇中,钠沉到液面以下,产生气泡,故B错误;C.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乙酸也可以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和反应,故C正确;D.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以烷烃和环烷不可以与Br2发生加成反应,裂化汽油含不饱和烃,可以与Br2发生加成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学科#网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油脂是热值最高的营养物质,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都能水解B.丝绸与棉布可以通过燃烧闻气味的方法进行鉴别

C.盐析可提纯蛋白质并保持其生理活性

D.在人体内,蛋白质与氨基酸、淀粉与葡萄糖都能相互转化

【答案】D

17.NO2、O2和熔融NaNO3可制作燃料电池,其原理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石墨电极Ⅱ为电池负极

B.

3

电池中NO−从石墨电极I向石墨电极Ⅱ作定向移动

C.

3

石墨I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NO2+NO−−e−===N2O5

D.每消耗1molNO2转移电子2mol

【答案】C

3

3

33

【解析】以NO2、O2、熔融NaNO3组成的燃料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石墨I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NO2被氧化,N元素混合升高,应生成N2O5,电极方程式为NO2+NO−−e−===N2O5,石墨Ⅱ通入氧气,发生还原反应,为原电池的正极,电极方程式为O2+2N2O5+4e−===4NO−。

A.石墨电极Ⅱ为电池正极,故A错误;B.石墨I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原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NO3−从石墨电极Ⅱ向石墨电极I作定向移动,故B错误;C.石墨I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NO2被氧化,N元素混合升高,应生成N2O5,电极反应为NO2+NO−−e−===N2O5,故C正确;D.由石墨I电极反应为NO2+NO−−e−===N2O5可知,每消耗1molNO2转移1mol电子,故D错误。

答案选C。

18.25℃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pH=13的NaOH溶液与pH=1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7

B.0.2mol·L−1的NaHCO3溶液中:

c(Na+)>c(HCO3−)>c(OH−)>c(H+)

C.将等体积pH=4的盐酸和醋酸稀释成pH=5的溶液,醋酸所需加入的水量多

D.

4

向氨水中逐滴滴入盐酸至溶液的pH=7,则混合液中:

c(NH+)=c(Cl−)

【答案】A

【解析】A.pH=13的NaOH溶液中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1mol·L−1,pH=1的醋酸溶液中醋酸的浓度大于

3

4

0.1mol·L−1,若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醋酸过量,所得溶液呈酸性,溶液的pH<7,故A错误;B.0.2mol·L−1的NaHCO3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部分水解,且水解程度减小,则:

c(Na+)>c(HCO−)、c(OH−)>c(H+),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

c(Na+)>c(HCO3−)>c(OH−)>c(H+),故B正确;C.将等体积pH=4的盐酸和醋酸稀释成pH=5的溶液,由于稀释过程中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若稀释后溶液pH相等,则醋酸所需加入的水量多,故C正确;D.常温下向氨水中逐滴滴入盐酸至溶液的pH=7,说明c(OH−)=c(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

c(NH+)=c(Cl−),故D正确。

故选A。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和石英晶体中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熔化时需克服微粒间的作用力类型也相同B.CO2和CS2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

C.H2O、H2S、H2Se由于分子间作用力依次增大,所以熔沸点依次升高

D.某晶体固态时不导电,水溶液能导电,说明该晶体是离子晶体

【答案】B

20.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CHCl3所含的原子总数为2.5NA

B.1L0.1mol·Lˉ1硫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4NA

C.常温常压下,56gC4H8(烯烃)中含有的共价单键总数为10NA

D.78gNa2O2固体中含有阴、阳离子总数为4NA

【答案】C

2

【解析】A.标况下,CHCl3为液态,11.2LCHCl3物质的量远远大于2.5mol,故A错误;B.硫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包含了硫酸铜中的氧和水中的氧,故B错误;C.56gC4H8物质的量为1mol,1个C4H8(烯烃)包含了10个单键,所以单键总数为10NA,故C正确;D.78gNa2O2固体中包含了2molNa+和1molO2−,故D错误。

本题选C。

21.近年来,以天然气等为原料合成甲醇的难题一一攻克,极大促进地了甲醇化学的发展。

合成甲醇的一

种方法是以CO与H2为原料,其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g)+2H2(g)CH3OH(g)ΔH=−akJ·mol−1

B.1molCO(g)与2molH2(g)反应生成1molCH3OH(l)放出的热量等于(b−a)kJC.相同条件下,1molCO(g)和2molH2(g)具有的总能量大于1molCH3OH(g)

D.1molCO(g)和2molH2(g)的总键能高于1molCH3OH(g)总键能

【答案】C

22.已知2CH3OH(g)C2H4(g)+2H2O(g)。

某研究小组将甲醇蒸气以一定的流速持续通过相同量的同种催化剂,不同温度得到如下图像,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一段时间后甲醇反应率下降可能是催化剂活性下降B.综合图1、图2可知,甲醇还发生了其他反应

C.若改变甲醇蒸气的流速,不会影响甲醇反应率和乙烯产率

D.制乙烯比较适宜的温度是450℃左右

【答案】C

23.常温下,现有0.1mol·L−1的NH4HCO3溶液,pH=7.8。

已知含氮(或含碳)各微粒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种微粒的浓度占各种微粒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

3

3

A.当溶液的pH=9时,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

c(NH4+)>c(HCO−)>c(NH3·H2O)>c(CO32−)B.NH4HCO3溶液中存在下列守恒关系:

c(NH4+)+c(NH3·H2O)+c(H+)=c(OH−)+2c(CO2−)+c(H2CO3)C.往该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时,NH4+和HCO−浓度均逐渐减小

D.通过分析可知常温下Kb(NH3·H2O)大于Ka1(H2CO3)

【答案】D

【解析】A、根据示意图可知,当溶液的pH=9时,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

c(HCO3−)>c(NH4+)>c(NH3·H2O)>c(CO32−),A错误;B、根据物料守恒可得NH4HCO3溶液中存在下列守恒关系:

c(NH4+)+c(NH3·H2O)=c(CO32−)+c(H2CO3)+c(HCO3−),因为NH4+发生水解反应,所以c(HCO3−)≠c(CO32−)+c(OH−)−c(H+),则B项中关系式错误,B错误;C、根据图像可知pH<7.8时,往该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

3433

4b32a123

HCO﹣浓度逐渐增大,C错误;D、因为0.1mol/L的NHHCO溶液pH=7.8,说明HCO‾的水解程度大于NH+的水解程度,根据越弱越水解的规律可得:

K(NH·HO)>K(HCO),D正确。

答案选D。

24.

某实验小组用MgBr2稀溶液模拟从海水中制取无水氯化镁和溴单质,实验流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的NaOH溶液,可用Na2CO3、Na2SO3溶液代替

B.

322

步骤②可用硫酸酸化,发生的离子反应为5Br—+BrO—+6H+=3Br+3HOC.步骤③包含过滤、洗涤等操作,可用AgNO3溶液检验是否洗涤干净

D.经步骤③④,溶液1和溶液2的主要成份是相同的,但浓度上有较大差异

【答案】A

25.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将某固体试样溶于水,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该固体试样含有Cl−

B.将某固体试样溶于水,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水溶液变红,则该固体试样中含有

Fe2+

C.将某固体试样溶于水,加入足量氯水充分反应后,滴加淀粉试液无明显现象,则无法确定该固体试样中无I−

D.

3

将某固体试样溶于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固体试样有CO2−

【答案】B

【解析】A.氯离子、硫酸根均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不能确定溶液中有Cl−存在,故A错误;B.Fe2+遇KSCN溶液无现象,滴加氯水溶液后Fe2+被氧化为Fe3+,溶液变红,则该固体试样

33

中含有Fe2+,故B正确;C.I−与足量氯水反应先生成单质碘,碘单质后被氯水氧化为碘酸根离子,故溶液中即使存在I−,滴加淀粉也无明显现象,故C错误;D.原溶液中存在HCO−与CO2−,均能产生该现象,故D错误。

答案选B。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50分)

26.(6分)化石燃料是有机物的重要来源,从煤和石油获取的有机物苯和乙烯等简单有机物还是合成其他有机物的原料。

如图的转化关系中,已知C能使碳酸钠溶液释放出CO2,反应①②反应机理类似且原子利用率均为100%,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A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

(2)反应④的反应类型为。

(3)请设计一种能验证B与C混合物中是否含物质B的实验方法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也可以生成CB.纯C在16.6℃以下呈冰状固体

C.在制备D时,D中常混有一些挥发出来的反应物,可以通过加入NaOH溶液振荡再分液的方法提纯

D.石油裂解气通过净化和分离也能得到丙烯这样的短链烯烃

【答案】

(1)碳碳三键(1分)

(2)取代(酯化)(1分)

(3)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有B,反之则没有(2分)

(4)ABD(2分)

【解析】C能使碳酸钠溶液释放出CO2,说明C为酸,则B为醛,根据流程图知,B为乙醛,C为乙酸;反应①②反应机理类似且原子利用率均为100%,则A为乙炔,反应①为加成反应,反应而为苯乙烯与水

 

的加成反应,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D,D为。

(1)有机物A为乙炔,含有的官能团为碳碳三键。

(2)

根据上述分析,反应④为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27.(6分)化合物A(仅含三种元素,摩尔质量为198g·mol−1)具有高效的消毒作用,是一种新型非氮高效消毒剂。

为探究化合物A的组成与性质,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

取3.96g化合物A溶于水中,一段时间后全部转化为B(红褐色沉淀)、C(一种碱)和气体单质D(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向溶液中加入100mL0.6mol/L稀硫酸,再加入含有0.08molKOH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过滤,将沉淀洗涤后充分灼烧,得到红棕色固体粉末1.60g。

将所得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蒸发可得到一种纯净的不含结晶水的盐。

(1)化合物A所含有的元素:

(用元素符号表示)。

(2)化合物A与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化合物A可由FeCl3和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制得,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答案】

(1)K、Fe、O(2分)

(2)4FeO42−+10H2O===4Fe(OH)3↓+3O2↑+8OH−(2分)

42342

(3)2Fe3++3ClO−+10OH−===2FeO2−+3Cl−+5HO(或2Fe(OH)+3ClO−+4OH−===2FeO2−+3Cl−+5HO)(2分)

【解析】A在水溶液中不稳定,一段时间后转化为红褐色沉淀,同时产生一种气体单质,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O2,该红褐色沉淀为Fe(OH)3;可推知A含有Fe元素。

A的化合物用硫酸溶解,再加入加KOH,生成沉淀灼烧得到红棕色固体粉末1.60g为氧化铁,由铁元素守恒可以知道,3.96g化合物A含铁:

×2=0.02mol,不含结晶水的盐为硫酸钾,根据钾元素守恒,3.96g化合物A中含钾

 

0.6mol/L×0.1L×2−0.08mol=0.04mol,3.96g化合物A中含氧:

=0.08mol,故

钾、铁、氧的个数比为:

0.04mol:

0.02mol:

0.08mol=2:

1:

4,故A的化学式为:

K2FeO4;高铁酸钾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Fe(OH)3、氢氧化钾,反应方程式为4K2FeO4+10H2O===4Fe(OH)3↓+3O2↑+8KOH。

(1)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A的化学式为:

K2FeO4;所含有的元素为:

K、Fe、O。

(2)高铁酸钾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Fe(OH)3、氢氧化钾,反应方程式为4K2FeO4+10H2O===4Fe(OH)3↓+3O2↑+8KOH,则离子方程式为:

4FeO42−+10H2O===4Fe(OH)3↓+3O2↑+8OH−。

(3)

42

高铁酸钾可由FeCl3和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制得,三价铁离子被次氯酸钾氧化为高铁酸钾,次氯酸钾被还原为氯化钾,同时生成水,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Fe3++3ClO−+10OH−===2FeO2−+3Cl−+5HO。

28.(4分)一定条件下,草酸铜晶体(CuC2O4·xH2O)受热分解的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