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讲 世界主要地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756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6讲 世界主要地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36讲 世界主要地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6讲 世界主要地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36讲 世界主要地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36讲 世界主要地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6讲 世界主要地区.docx

《第36讲 世界主要地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6讲 世界主要地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6讲 世界主要地区.docx

第36讲世界主要地区

第36讲 世界主要地区

最新考纲

考纲解读

考法指南

1.亚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2.东南亚、西亚—北非、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1.识记世界主要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2.学会运用资料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及环境问题。

本讲内容为世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以世界某区域的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如2019全国卷ⅡT6~8,2019全国卷ⅡT36等。

 亚洲及其分区[学生用书P224]

1.亚洲

(1)自然环境特征

位置

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地形

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气候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河流

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

(2)人文地理特征

①人口稠密:

A东亚、B东南亚、C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有7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②多样的地域文化。

③经济发展差异:

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

其中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经济发展较快;西亚一些国家,因大量出口石油成为较富裕的国家。

2.东南亚

(1)位置和范围

①位置:

地处A亚洲与B大洋洲、C太平洋与D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M马六甲海峡扼十字路口的咽喉。

②范围:

包括H中南半岛和F马来群岛两部分。

(2)自然地理特征

特征

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地形

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多山岭,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气候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河流

由北向南,上游水流湍急,水能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平原

河流短促,水能丰富

矿产

锡矿

锡矿、石油

(3)人文地理特征

①人口特征:

以黄种人为主,人口稠密,分布不均;华侨众多。

②经济特征——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

农业

世界最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之一,世界主要稻米产区

工业

加工工业发展迅速

城市

中南半岛的城市多分布于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岛屿上城市多分布于沿海平原

(2019·福州质检)洞里萨湖位于湄公河下游平原,其水文特征深受湄公河的影响。

图Ⅰ示意洞里萨湖主湖区与洪泛区含沙量和湖水多年平均体积的季节变化。

图Ⅱ示意湄公河流域部分地区及洞里萨湖位置。

据此完成1~3题。

1.洞里萨湖(  )

A.雨季湖水含沙量增大

B.热季洪泛区面积最大

C.旱季主湖区输沙量大

D.湖面面积季节变化大

2.影响洞里萨湖4月含沙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风较大、湖泊水位低

B.湖水流速快、流域降水少

C.湖水流速慢、湖泊水位低

D.湖面风较大、流域降水多

3.若在湄公河R处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将导致洞里萨湖(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水温年际变化减小

C.洪泛区面积扩大

D.泥沙淤积总量减少

解析:

第1题,图示湖水多年平均体积在3-5月份很小、9-12月份很大,结合图中主湖区与洪泛区面积,可判断湖面面积季节变化大。

第2题,图示信息显示,湖水体积与湖水含沙量呈负相关,则湖水4月含沙量大的原因是湖泊水位低;4月该地还在东北季风控制下,但此时气温较高,降水较少,湖面风较大,蒸发强,使湖泊水位低。

第3题,R处位于洞里萨湖上游,此处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可拦截上游来水来沙,则会降低河流注入洞里萨湖的泥沙和水量,使湖泊泥沙淤积总量减小;同时也会使湖泊雨季后的面积(即洪泛区面积)减小,从而使湖泊面积季节变化变小。

答案:

1.D 2.A 3.D

(2019·昆明质检)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干旱地区的内陆湖泊,伊犁河是其主要补给水源,该河流海拔531~6038m。

据统计,伊犁河每年汛期内洪峰和洪量相对平稳,但偶见小范围洪水发生。

下图为巴尔喀什湖的年平均水位变化过程图。

据此完成4~6题。

4.关于巴尔喀什湖的水位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泊的水位变化与降水量变化无关

B.湖泊的水位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关

C.20世纪80年代后水位持续下降

D.19世纪80年代后水位持续上升

5.巴尔喀什湖的水位变化会导致(  )

A.气候趋于干旱

B.冰川面积缩小

C.河流水量减少

D.水循环受影响

6.有关伊犁河洪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5000m以上是洪水多发地带

B.洪水发生在12月至次年2月

C.大气降水可能是洪水的最主要水源

D.河流落差大是洪水形成的主要诱因

解析:

第4题,伊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温度越高,冰雪融化量越多,河流径流量越大,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所以湖泊水位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关,故B项正确。

第5题,巴尔喀什湖水位变化会影响水分蒸发等环节,从而影响该区域的水循环过程,故D项正确。

第6题,伊犁河海拔5000m以上地区气温低,以冰川为主,洪水少,故A项错误;其洪水主要是春季流域内季节性积雪融水形成的春汛,不发生在12月至次年2月的冬季,故B项错误;该河流域位于大陆内部,来自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在这里形成地形雨,降水较丰富,形成河流的洪水,故C项正确;河流落差大,有利于河水下泄,不利于形成洪水,故D项错误。

答案:

4.B 5.D 6.C

 世界其他重要地区[学生用书P226]

1.西亚—北非地区

(1)重要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两洋”:

E印度洋、F大西洋。

“三洲”:

A亚洲、B欧洲、C非洲。

“五海”:

①阿拉伯海、②红海、③地中海、④黑海、⑤里海(湖泊)。

重要海峡:

D霍尔木兹海峡。

(2)石油资源丰富

①主要分布区:

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②石油输出路线

(3)匮乏的水资源:

气候干燥→河流稀少→河流、湖泊水的分配和争夺→引发战争。

(4)农业发展:

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

(5)文化差异:

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宗教圣城是耶路撒冷。

2.欧洲西部

(1)自然地理特征

①地形

②典型地貌:

冰川地貌广布,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③气候:

北部为寒带气候;中部沿海和平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典型);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等。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及影响

④河流:

c莱茵河——航运繁忙;多瑙河——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2)人文地理特征:

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现代化的畜牧业;繁荣的旅游业。

3.撒哈拉以南非洲

(1)自然地理特征

①高原大陆:

地形以高原为主。

主要地形区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

②热带大陆:

气候炎热。

气候类型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依次为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地中海气候。

非洲气候与自然带的非地带性现象

非洲气候的非地带性现象主要包括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索马里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几内亚湾北侧的热带雨林气候等。

具体成因如下图所示:

 

③四大河流:

a尼罗河(世界最长)、b尼日尔河(西非最大)、c刚果河(两穿赤道、径流量世界第二)、d赞比西河(非洲南部最大河流、水能丰富)。

(2)经济特征:

“单一商品经济”为主。

(3)三大问题——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严重

①问题及主要原因

a.人口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各洲之首。

b.粮食问题:

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人均粮食占有量各洲最低。

中非、西非、东非缺粮最为严重。

c.环境问题:

人们为了生存,滥砍、乱垦、乱牧,致使环境恶化。

②解决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等。

4.极地地区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

南极圈及其以南

北极圈及其以北

位置、

范围

以南极洲为主体,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所包围

以北冰洋为主体,被亚洲、北美洲、欧洲三大洲所包围

地形

以高原为主

以海洋为主

气候

酷寒、干燥、烈风

温度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资源

矿产(煤、石油)、

生物(磷虾等)、淡水

矿产(石油、天然气、煤、铁)、生物

中国科

考站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

站、泰山站

黄河站

环境问题

臭氧层空洞

(2019·高考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

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解析:

第1题,“刀耕火种”是一种热带地区的原始农业,是将一个区域的原有植被燃烧,使土地裸露,然后在裸露的土地上种植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方式。

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古埃及人只能在没有植被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第2题,据题中信息可知,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为河流上游地区,泛滥沉积物具有季节性,故降水具有季节性;尼罗河为世界最长河流之一,河流泛滥说明水量大,故年降水量大。

第3题,据材料可知,6-10月尼罗河洪水泛滥,此时期不能进行农业生产活动,11月到次年5月为枯水期,淤泥裸露,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不是“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的周边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区6-10月为湿季,为农业生产期;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可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答案:

1.D 2.A 3.B

(2019·石家庄模拟)2019年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工程师利用挡潮闸将海水引入内陆,帮助科威特在沙漠的盐沼上建造一座新的城市——海城,同时科学家也帮助培育适宜在该地沿岸地区种植的红树种子。

下图示意海城位置。

据此完成4~6题。

4.海城将海水引入内陆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地下水位,避免地面沉降

B.完善海运条件,营造避风港口

C.利于海水淡化,增加城市供水

D.塑造滨海景观,调节城市气候

5.适宜在该地种植的红树种子具有的显著特性是(  )

A.喜光热耐干旱

B.根系发达,抗风性强

C.耐盐碱性更强

D.耐贫瘠土壤,生长快

6.海城未来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  )

A.干旱气候B.强沙尘暴

C.石油污染D.全球变暖

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科威特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判断出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将海水引入内陆可塑造滨海景观,调节城市气候。

第5题,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海水蒸发量大,盐度高,沿海地区的红树种子显著特性是耐盐碱性更强。

第6题,海城是热带沙漠气候,石油资源丰富,气候干旱、强沙尘暴、石油污染问题目前就很严峻,题目要求是未来面临的主要威胁,应是全球变暖。

答案:

4.D 5.C 6.D

(2019·湖北七市州一模)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

读南极大陆等高线分布图,回答7~9题。

7.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