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532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实验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实验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实验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实验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docx

《实验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心理学.docx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变量:

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2.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3.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4.因变量: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

5.自变量的混淆: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6.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

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就是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7.低限效应(地板效应):

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低限效应。

8.额外变量:

我们把自变量以外,能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因素叫做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就是在实验中保持恒定的变量,也可以说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交互作用:

如果在一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里,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这就叫做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0.主试:

就是实验者,既主持实验的人,他要向被试者交代任务,让被试者熟悉实验的要求;他要向被试发出刺激,并通过实验收集资料,即被试的反应。

11.被试:

就是实验对象,他接受主试发来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12.指示语:

在作实验以前,主试要向被试者交代任务,告诉他实验的要求,他应该怎么做。

主试向被试交代任务所说话叫做指示语。

13.实验者效应:

我们把主试者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统称为实验者效应。

14.简述自变量的种类。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1)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的自变量:

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

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等等都可以做为自变量。

时间也属于环境自变量,在暗适应过程中,时间是一个最重要的自变量。

(3)被试特点自变量:

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被试的差别: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15.简述因变量有那些特征。

因变量: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

(1)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信度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因变量的敏感性:

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一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就是不敏感的。

16.看图的原则:

(1)自变量至少是以两种水平存在的。

(2)当把实验结果作图表示时,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自变量总是用横坐标表示,因变量总是用纵坐标表示。

如果实验包括两个以上的自变量,那么,一个自变量用横坐标表示,其余自变量则画在图上,因变量永远用纵坐标表示。

(3)交互作用反应在图中,表示为组中的线是交叉的。

如果有平行线,则不存在交互作用。

注:

看图题p27图2-1注意实验结果

17.防止实验者效应的方法。

实验者效应:

我们把主试者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统称为实验者效应。

(1)双盲实验:

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以避免主试对实验结果的期望影响被试的反应,叫做双盲实验。

(2)也可以不让主试与被试接触,把实验步骤编成计算机的程序,整个实验都在计算机上实现。

实验者的任务是监视仪器和被试,保证仪器运转的正常。

重点:

第二章实验设计

1.组间设计:

组间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进行实验。

2.组内设计:

组内设计就是,每个被试都要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进行实验。

3.混合设计:

我们把一项实验中既用组内设计又用组间设计,叫做混合设计。

如果一种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种变量,那么多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则按组内设计。

4.因素设计:

是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它的特点是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的实验。

因素设计的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实验中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个有两种水平。

5.因素处理:

我们把不同因素按水平形成的各种组合叫做处理。

因素设计既可以按组内设计,也可以按组间设计进行,但组间的因素设计更为常见。

混合的因素设计至少有一个变量按组内设计,一个变量按组间设计。

6.自然观察法:

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的观察。

自然观察法的一条规则是,观察者必须作为局外人进行观察,不得干预正在进行的活动。

自然观察发不能提供对现象的因果解释,所记录下来的只是按时间先后发生的一连串的事件。

7.调查法:

调查法在社会心理学中用的比较普遍,通常,调查的目的在于确定人们对某一特殊问题的感受。

调查的一个主要的作用是澄清事实,扫除流行的不实传闻。

进行调查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调查对象,即样本要随机选取,不然调查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歪曲事实。

第二,调查问题必须表达准确,不产生歧义。

8.相关方法:

指两个变量之间系统的依赖的关系,分为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相关方法的一种重要应用称为档案法,这种方法是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9.个案法:

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它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因此个案法强调的是个别差异。

10.简述组内设计的优缺点及怎么样克服。

组内设计:

组内设计就是,每个被试都要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进行实验。

(1)可以消除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在组内设计的条件下,被试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的,每一被试与自身是完全等同的,因而不同实验条件下实验结果的差异,不能归结为被试间的差异。

(2)适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组内设计的方法研究练习的阶段性是比较合适的。

组内设计的研究记忆遗忘的进程也是十分理想的方法。

(3)可以节省大量被试:

在组内设计中研究者可以从每一被试身上获得几种不同的数据,可以节省大量被试。

组内设计的缺点:

因为组内设计的实验中,每一被试要轮流在各种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这样,在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说实验顺序会造成麻烦,自变量可能与练习或疲劳的因素发生混淆。

为了消除组内设计中实验顺序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1)完全平衡法:

完全平衡的方法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这样,每种自变量在整个实验顺序的每个位置上,出现的机会一样多,每两种自变量之间都有一次在前,一次在后的安排。

(2)拉丁方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让每个自变量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上的机会都一样多。

11.组间设计的优缺点和克服方法。

组间设计:

组间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进行实验。

组间设计的优点:

组间设计的条件下,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作反应。

一种自变量,或者叫做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这就避免了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组间设计的缺点:

组间设计的缺点在于,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方面不是等同的,如果这样,那么不同实验条件下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引起的。

在运用组间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让分配到各组的被试,不仅人数上要相等,而且各组被试在其他的条件上也应该是等同的,他们之间的差异不致影响实验的结果。

为了作到这一点,既排除各种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差异,克服组间的缺点,采取两种方法:

(1)匹配被试:

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的形成组。

(2)随机分配被试:

一个更常用的消除组间设计中各组被试差异的办法,就是按随机的原则把被试分配到各组中去。

随机分配的办法常用在一组包括20—30名被试的情况。

如果研究的自变量稍多一些,每组样本的数量可以小一些。

12.简述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防止自变量混淆:

如果因变量不是由自变量引起,而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这就叫做自变量的混淆。

如(可口可乐和非常可乐的例子)

二、几种不恰当的实验设计:

(1)没有前后对比的测验:

如:

一组被试—自变量A—测验

(2)控制组与实验组不属于同一总体

(3)没有控制好额外变量。

如实验组测验—收看科技节目—再测验

13.在什么条件下适宜于应用组内设计。

组内设计:

组内设计就是,每个被试都要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进行实验。

当你在安排实验时,难于消除被试间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的时候,当你要解决的问题是属于学习的阶段性,或者实验的对象数量较少的时候应该选用组内设计的实验。

实验设计:

简述用组间设计方法与组内设计分别设计实验,来测定视觉反应时和听觉反应时。

组间设计:

随机选择100名被试,随机分成2组,一组50人。

其中一组测听觉反应时,每人测100次,一组测视觉反应时。

每人测100次,。

对每个被试来说只做一种测量,视觉的或听觉的比较2组平均数。

组内设计:

随机选择50名被试,让每一个人既做听觉又做视觉反应时,每种反应测100次。

其中25人先测视觉反应时,再测听觉反应时,另外25人先测听觉反应时在测视觉反应时。

然后分别计算听觉和视觉的反应时,看他们之间的差别。

15.一般来说,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则按组内设计。

实验设计小结p21表

定义

优点

缺点

克服缺点的方法

组间设计

一组被试只在一种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实验条件互不干扰

不同组之间被试的差别可能与自变量混淆

怎样分配被试?

1.匹配

2.随机化

组内设计

每一被试都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1.被试的差别不会与自变量混淆

2.节省被试

实验顺序造成各种实验条件相互干扰

怎样分配自变量顺序

1.完全的平衡

2.拉丁方法

 

16.为什么采用非实验的研究方法?

答案: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于是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

非实验的特点:

第一,不能操纵自变量。

第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听任事情的自然发展。

问:

个案法(为什么经常用个案法?

):

又称个案历史技术,他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因此个案法强调的是个别差异。

个案法为人们提供了关于某人问题的丰富材料。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感受性:

感受性是感觉能力的高低,它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是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1.感觉阈限值:

我们总可以找到某个强度的刺激,在它多次给予被试的情况下,有50%的次数被试是感觉到,另有50%次数是没引起被试感觉的。

我们把这个刺激强度定为感觉阈限值。

2.感觉阈限或绝对阈限:

有感觉与无感觉分界限上的刺激强度,或者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3.差别阈限:

是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

这个最小的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简称作j.n.d。

4.韦伯定律:

韦伯发现,同类感觉刚刚能觉察到的差别,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恒定的,用公式表示:

OI/I=K。

5.75%差别阈限:

在刺激恒定法中,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阈限,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为75%差别阈限。

6.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是信息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心理学家田纳和斯威茨1954年把它应用与研究人的知觉过程,使心理物理学方法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信号检测论的优点就是能够把人的感受性与他的判断标准区分开,并以独立的数据分别表达它们。

它之所以能够作到这一点,就在于他不仅考察了人对信号刺激的反应,同时还考察了人对噪音刺激的反应。

7.正确否定:

在既有信号又有噪音的情况下,如果有噪音、无信号,报无信号叫正确否定。

8.操作者特征曲线:

当我们以虚报率作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作图时,我们可以形象的看到,随着标准的表化,击中率与虚报率也相应的发生表化的情形,这个图我们成为操作者特征曲线。

9.顺序量表:

是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的量表。

这种量表没有相等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

10.等距量表:

有相等单位,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但没有绝对零点。

11.比例量表:

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

它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还可以确定他们之间的差别。

12.等感受性曲线:

当判断标准表化时,击中率与虚报率都相应发生变化,但分辨率d’保持不变,因此操作者特征曲线(ROC)又称等感受性曲线。

13.费西纳定律:

费西纳假定,高于绝对阈限的心理量的大小,可以用绝对阈限以上的最小可觉差的数目来表示。

心理量每增加一个j.n.d,物理量,即刺激值的对数增量都是恒定的。

这说明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对数成比例关系。

Rk=LgSo+klg(1+W)如果运用差别阈限制作等距量表,支持费西纳定律。

14.斯帝文斯定律:

斯帝文斯制作比例量表的方法是数量估计法。

所谓数量估计法就是,让被试对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大小,直接用数字表示。

一般是先给被试一个标准刺激,让他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这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大小。

然后在给被试其他的刺激,让他根据这些刺激所引起的感觉,与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进行比较,有比标准刺激强的,也有比标准刺激弱的。

标准刺激不能太大,比较刺激与它比较时的顺序安排应是随机的。

一般而言,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

这就是斯帝文斯提出的幂定律,或叫斯帝文斯定律。

公式如下:

S=Bia

15.简述什么是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最适合于我们对感觉阈限下的操作定义,即感觉阈限是有感觉和无感觉之间分界限上的的刺激强度。

在运用最小变化法时候,我们是把刺激从弱到强排成系列,相邻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很小,而且是相等的。

这样我们就能在连续变化的刺激强度的过程中,通过被试者报告他有感觉和无感觉来确定有感觉和无感觉分界限上的刺激强度,即感觉阈限值。

16.简述运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

在运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一系列间距较小又相等的刺激,并交替地按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给予被试,每一系列刺激的起始点都不一样,让被试报告有感觉和无感觉。

被试者从一类感觉到另一类感觉的转折点,就是这个系列的感觉阈限值。

把所有系列的阈限值平均起来,即得到整个实验的阈限值。

17.简述运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

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首先确定一个标准刺激(ST)和一个比较刺激(CO)每一个实验都让被试对这两个刺激进行比较。

被试有三种反应,弱于(—),等于(=),强于(+)在这里我们有从—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为下限(LT比较小的那个),这里我们有从=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的为上限(Lu比较大的那个)。

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或相等地带,差别阈限等于1/2不肯定间距,即:

1/2(上限—下限)。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为主观相等点。

它的含义是,被试在做比较时,实际上是标准刺激,为标准刺激,所以叫主观相等点。

差别阈限也是多次实验后的统计值,把6个系列的上限平均,下限平均,就可以求得差别阈限,求的的差别阈限叫做绝对差别阈限。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这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

18.简述最小变化法的误差和克服方法。

最小变化法的误差主要是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1)习惯误差:

是被试习惯于原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因而使转折点向后推延,造成误差。

(2)期望误差:

则是指被试者知道刺激是连续变化的,他可能会期望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变化尽快到来,这样就会提前作出反应,同样造成测得的阈限值或比实际的高,或比实际的低的误差。

克服方法:

为了消除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用最小变化法测阈限时,应用递增和递减系列的刺激,而且二者的次数还应相等。

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也不要一样。

19.简述用恒定刺激法测量绝对阈限。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刺激要以相等的间距变化,需要的刺激比较多。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限则只用少量的刺激,一般是5~9个,而且在整个实验中都固定不变,它也因此而得名。

用恒定刺激法测量感觉阈限时,要先选定几个刺激。

一般是用最小变化法粗略的测定出被试相关的阈限值。

把比阈限值强或弱的几个刺激定为实验中所要的恒定刺激。

这些刺激中强的刺激之间最大的要有90%~95%的可能性被感觉到;强度最小的要有5%~10%的可能性被感觉到。

然后在最强的和最弱的刺激之间按相等的间距确定几个刺激。

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有3种方法:

直线内插法:

是用比例算式来计算阈限值的;平均Z分数法:

把实验结果的P值转换成标准分数,Z分数。

最小二乘法:

直线方程。

20.简述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

首先确定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组成一对刺激,每对刺激按随机方式呈现,要求被试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行比较,只充许做两类回答“重”或“轻”。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其中50次标准刺激在前,50次标准刺激在后。

恒定刺激法的误差:

时间误差: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相继呈现的,产生时间误差。

为消除误差标准刺激50%次在前,50%次在后。

21.简述平均差误法和误差及克服方法。

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

实验者规定一个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得到一个平均误差。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反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阈限。

求平均误差有两种方法:

(1)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2)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主观相等点就是相等地带的中点,等于每次比较结果的平均数。

(3)其它方法标准差、四分差也可以表示。

平均差误法的误差:

(1)动作误差:

让被试者调节比较刺激所以产生动作误差,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比较刺激的次数要各占一半。

(2)空间误差:

标准刺激在左和右边的次数也应各一半。

22.简述平均误差法的优点和缺点。

平均误差法的优点是可以让被试自己动手调节刺激,因此,被试在整个实验中可以保持高水平的积极性,不觉得厌烦。

缺点是比较刺激是由被试调节的,所以严格说来实验条件就不那么恒定了。

另外,如果刺激不能连续变化,而有些间隔的话,用这种方法测得的差别阈限就不精确了。

23.简述三种古典心理物理学的特点。

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

但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会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他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

在应用三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的影响;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

24.简述为什么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而不允许做三类回答。

因为,如果润许被试做三种回答,即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时,被试可以回答“轻”、“重”、和“相等”。

这时相等地带的上限就是50%次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相等地带的下限就是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2/1(4E0A限—下限)就是差别阈限了。

但是在润许被试做3类回答的实验中,被试的态度会大大地影响相等地带的大小。

如果被试十分自信,说相等的次数就少,结果相等地带也就比较小,导致差别阈限也小;反之,如果被试十分谨慎,则说相等的次数就多,结果相等地带也就比较大,导致差别阈限较大。

这样看来三类回答的实验易受被试个性的影响,因而人们一般更偏爱两类回答的实验方法。

30.简述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

(1)有无法:

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并规定SN刺激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随机方式呈现SN或N刺激要求被试判断。

(2)评价法:

先回答有无信号,然后在回答确信程度。

25.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会产生什么样的误差,怎样防止这些误差出现。

恒定刺激法的误差:

时间误差: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相继呈现的,产生时间误差。

为消除误差标准刺激50%次在前,50%次在后。

平均差误法的误差:

动作误差:

让被试者调节比较刺激所以产生动作误差,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比较刺激的次数要各占一半。

空间误差:

标准刺激在左和右边的次数也应各一半。

26.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最早出现在颜色爱好的研究中。

例如:

在白纸卡片上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的颜色。

将颜色卡片两两配对,一对一的放到被试面前,让他从两张卡片中挑选出一张更喜欢的颜色来。

把每对颜色让被试比较两次。

当每对颜色第二次出现时,他们呈现的位置或时间先后要和第一次相反,卡片呈现的顺序是随机安排的。

按选择分数从多到少排列就得到一个顺序量表,选择次数越多的是越受欢迎的。

32.用等级排列法制作儿童对玩具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

首先,让被试按外观质量或对儿童玩具的喜爱程度,将产品或玩具排成等级,外观质量好的喜爱的排在第一位,其余的依次排列。

其次,把每一个被试对每种产品或每种玩具评价的等级加起来,在除以被试的人数,就会得到每一个产品或玩具的平均等级,按平均等级的大小排成顺序,便得出一个人们或儿童对玩具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

27.试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6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

首先要确定6套儿童服装,将服装两两配对,一对一的放到被试前,让他从两套服装中选出最喜欢的一套来,服装呈现的顺序是随机安排的,每对服装让被试比较2次,当每对服装第二次出现时,他们呈现的位置或时间先后,要和第一次相反。

最后,按选择的分数从多到少排列,即可得到一个服装喜爱的顺序量表,选择次数越多的是越受欢迎的。

28.简述费希纳定律的前提条件。

费希纳定律:

说明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对数成比例关系。

费希纳定律的前提:

(1)假定韦伯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

(2)在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的J.n.d都是一样的。

第四章反应时间

1.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并不是指反应的持续的时间,而是指从刺激呈现到被试作出反映之间的间隔的时间,简称反应时。

2.减法反应时:

(唐)邓德斯认为,如果在简单反应时中因增加了其他心理过程而使反应时间加长了的话,那么,增加的这些时间就是所增加的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

例如:

辨别反应包含了辨别刺激和进行简单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所以从辨别反应时间中减去简单反应时间,便是辨别这种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由于选择反应时间包括了辨别、选择、简单反应时间,那么,从选择反应时间中减去辨别反应时间,便是选择反应这种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了。

上述A、B、C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就是减法关系。

3.简述反应时间的种类。

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邓德斯受天文学家的启发,认为可利用人差方程的原理,计算出各种心理操作所用的时间。

邓德斯把反应时间分为三种,被称为邓德斯A,B,C反应时。

(1)A反应时间:

A反映时间又称简单反应时间。

简单反应时间的刺激只有一个,要求被试的反应也只有一个,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二者是固定不变的。

简单反应时间包括机体内部,在反应过程中经过的各环节所消耗的最基本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