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哈六中有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961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哈六中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哈六中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哈六中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哈六中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哈六中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哈六中有答案.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哈六中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哈六中有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哈六中有答案.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哈六中有答案

2017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哈六中有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3月阶段性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0分。

1图片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如图所示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周公伐纣,灭商建周

B诸侯朝,履行义务

四方臣服,中央集权

D周公辅佐,受封于宋

 

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3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

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

材料表明(  )

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的政治原则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

.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

4秦朝的《行书律》规定:

急行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

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

材料表明(  )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6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

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

“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户籍制度不合理D.移民制度的僵化

7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的独家垄断。

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

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

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

A.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B.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8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

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

.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

9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

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10.下表是清朝出任军机大臣人员的构成表:

满人汉人汉军旗人蒙古人总数

军机大臣72人64人3人6人14人

军机大臣下京16人16人0人0人32人

材料说明(  )

A.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B.汉人与满人实现了权力的平衡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至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11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12.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13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这主要说明(  )

A.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B.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D.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14.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

”下列事属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上“走弯路”的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执行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

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特区的设立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6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实现了自由贸易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17.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中称:

“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

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

A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成立欧盟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T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盟D.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立联合国

1820世纪90年代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促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公正合理的经济新秩序形成

.关税贸易总协定等组织的建立 D.资配置方式在全世界趋同

19.基辛格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一书中说:

自1980年以,(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越高:

80年代在拉丁美洲,1994年在墨西哥,1997年在东南亚,1998年在俄罗斯,1999年在巴西。

到目前为止,每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的边缘又近了一点。

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

A.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和被遏制的

.经济危机具有向外蔓延的危险性D.跨国公司是遏制危机的主要力量

20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21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

“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

”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B.经济发展与人精神的对立

.工业革命中人精神缺失D.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22荣德生等刊登宣言:

“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

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

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

”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说明(  )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2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

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

这是为了(  )

A.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D.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24下列苏联(俄)哪一时期的农业政策与中国农业合作社的性质一致(  )

A.新经济政策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斯大林体制时期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2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

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

加。

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互联网的诞生B.城市化进程加快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个小题,共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

成长为当今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饶州安仁书生连少连,被一富商箫氏看中,箫家请媒人求婚,连少连不甚乐意,媒人于是劝道:

“秀才终岁辛苦,所获几何?

今箫女奁具万计,及早成婚,即日化穷薄为富商。

——《宋代笔记小说》(第五册)

材料二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经争取后改为单膝下跪叩头

三次。

在颐和园等待接见时因天气炎热要求稍事休息,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天朝心态的反映。

——《清史稿》

材料三(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

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

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清廷官员“天朝心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4分)

 

(3)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

(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

昔美国用选举

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

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也。

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

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

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

吾故悍然曰:

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

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

精英的关系在190年后出现了疏离。

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

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辛亥”?

没有“(19)0”,何“(19)11”?

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

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

(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9分)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分)。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陶后仲在福建任按察使时,惩治贪官数十人,尽除宿弊,抚恤军民。

朱元璋下令对其大力表彰。

……朱元璋生性雄猜,加强了对大臣的监视。

……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大臣对自己和大明江忠心无二,要他们知道恐惧,防止他们营私舞弊、结党乱政。

……四编大诰共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竟达10条之多,而且极其严厉,共罗列有凌迟、枭首、夷族等惩罚,其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摘编自《看明朝皇帝朱元璋如何反腐败》

材料二清代前期,正一品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

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初年朱元璋在反腐败方面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的养廉银制度。

(9分)历史答案

1—BDAB6—10ADA11-1AAB16-20BDAD21—2AD

26.

(1)现象:

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商人与人家庭的婚姻结合。

(任意一点2分)

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宋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世俗化社会观念;(任意两点得4分)

(2)小农经济占主导具有封闭性;君主专制高度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推动;华夷观念的影响;(4分)

(3)根:

高度集中是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革”左倾错误,以

阶级斗争为纲,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生活贫困。

(任意一点2分)

措施:

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活改善;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7.

(1)利处:

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

(6分)

弊端:

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

(2分)

(2)影响:

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

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6分)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

(3分)

28.

(1)措施:

树立清廉官吏的典型以示范;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实行严刑酷法对官吏以威慑。

(6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污腐化现象,保证官僚队伍廉洁高效;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任意2点共6分);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