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
《部编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全册教案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名师精讲
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
祖国的首都-北京名师精讲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7.1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名师精讲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地区
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名师精讲
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名师精讲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第九章西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名师精讲
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
1、学生活动:
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
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
师:
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
生一、生二:
(略)
师:
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
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新授课
地理差异显著(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
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
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提问: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
得出结论:
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5、总结:
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6、讲述:
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提问:
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7、提问:
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一说?
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8、讲述:
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提问:
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
(秦岭、阴山、贺兰山等)
9、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居民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10、讲述:
“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三、活动巩固
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四、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3页
五、全课总结,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更加明确和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请你回家用地图册和今天这节课上的收获,做一名小小讲解员,将这一重要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听!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
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提问: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
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
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4、揭示课题: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
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
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
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
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
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
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
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
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
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
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
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
1、讲述:
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
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师:
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
例如:
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
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能够描述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结合地图和资料,通过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学习,养成读图、用图并能够从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因地制宜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北方地区虽然是学生第一个接触的中国地理分区,但学生已经有了世界分区地理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前边世界分区地理的一个复习,又为后边继续学习中国分区地理作出示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提供了丰富的地图和资料,并充分运用读图分析和归纳法,重在归纳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精心设计活动,提供充足的地图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词《沁园春·雪》,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沁园春·雪》视频,激情导入:
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我们班哪个同学朗诵最好、最有感情,来给我们朗诵一下。
学生朗诵。
教师引导思考:
《沁园春·雪》描述的是哪个地理区域的景观?
是什么季节的景观?
学生回答预设:
是北方地区。
是冬季。
设计意图:
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结合视频引发思考,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情境。
(二)走近北方地区
情景一:
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教师引导设问:
我们前边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那么北方地区的位置在哪里?
范围是什么?
具有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呢?
今天我们将从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来认识它的自然特征。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地图,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完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学习。
1.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
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抢答
位置和范围: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______、_________以东、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__一线以北,东临_____海和_____海。
地形:
北方地区以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
东部有广阔的_______平原和_______平原;西部有__________的黄土高原。
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形图,思考并抢答以上问题。
答题学生对照屏幕上的地图给其他同学讲解,完成位置和范围及地形特征的学习。
2.北方地区的气候
教师给学生提供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石家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设计活动,完成北方地区气候的学习。
活动形式:
同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提升。
3.土壤
教师出示三大地形区景观图片,让学生结合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谈一谈三大地形区的土壤特点。
学生回答预设:
东北平原是黑土地,肥力较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黄土地。
教师总结提升: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黄土高原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地表沟壑纵横;海河、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设计意图:
学生经过前边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于整个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已经很熟悉,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提升,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转过渡:
前边我们认识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这种自然特征深刻地影响着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那么,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北方地区农业又有什么特点呢?
情景二:
认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
教师引导思考:
北方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它的农业有什么特点呢?
下面我们从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来认识一下,完成活动题目。
教师引发全班交流讨论: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结合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你认为它发展农业有什么有利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
由北方地区的地形可知,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应该是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教师继续启发:
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
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询问:
你们知道北方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吗?
学生争相回答:
小麦、玉米、大豆、谷子、花生等。
教师追问:
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没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呢?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预设:
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会不足。
教师总结提升:
北方地区发展农业在地形、气候方面有有利的因素,但也存在限制性因素,那就是经常会发生春旱。
教师出示济南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活动。
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找一名学生利用屏幕上的济南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给同学介绍春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春旱形成的原因。
教师归纳总结:
华北平原春季降水量少,而气温升温很快,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很大,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大,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经常会发生春旱。
教师引导询问:
针对北方地区容易发生的春旱,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学生献计献策:
采取地膜覆盖、建塑料大棚,减少风干和水分蒸发;培育抗旱的新品种;种植耐旱的作物;打机井,采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教师质疑提问:
北方地区所有的地形区都春旱严重吗?
春旱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
春旱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受春旱影响小,但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教师总结: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目前,国家采取了跨流域调水措施来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用这些措施解决华北平原的春旱问题。
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北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设计思路是先认识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再分析不利影响,然后再过渡到寻找解决措施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既全面立体地认识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又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
(三)知识梳理
教师结合课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
设计意图:
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掌握认识一个地理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方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也明确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看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是一个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个过程,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呀!
六、教学反思
在进行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农业的特点。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才能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和教学任务。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一课时
环节
活动内容
反思
学习
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学习
重点
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学习
难点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这首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正式写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读图·析图
1.读图6-2-1“东北三省三省的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6-2-1东北三省的地形
(1)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2)找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3)找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4)找出俄罗斯、朝鲜、韩国。
2.读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1)气温:
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原因是 __ 。
图中一4℃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的原因是 __ 。
(2)降水:
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
原因是 。
辽东丘陵东侧降水量大约为 _毫米,为什么降水多?
。
(3)气候特征:
东北三省气候 。
由于纬度 ,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 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 ,夏季 。
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 季,冬季降雪较多。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探究·思考
读图6-2-3“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图6-2-3东北三省始期、终期和雪期的分布
(1)北极村、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归纳三地雪期由南向北的变化规律 。
(2))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北极村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
(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
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
快来大显身手吧!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 .说出东北三省名称的含义
(1)“白山黑水”
(2)“林海雪原”
(3)“北大仓”
2 .东北林区
3.范围
4.地形
(1)地形
(2)地形区
(3)山脉
(4)界河
(5)地形特征
5.气候
(1)气候类型
(2)气候特征
(3)影响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拓展创新】
教学
反思
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
本课的图6-2-1“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有利于地理素养的培养。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二课时
环节
活动内容
反思
学习
目标
1.了解东北农业发展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2.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及发展状况。
3.通过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习
重点
东北三省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及工业分布。
学习
难点
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
这里的人们春种、夏忙、秋收、冬藏,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
那么这里的农业发展是怎样的情况呢?
(二)新授
知识点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读图·析图
1.读教材图6-2-6,探究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粮基地的原因
图6-2-6
知识点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读图·析图
1.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1)读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写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些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
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
(2)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对照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和图6-2-8“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看看主要矿产地与铁路线的关系,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
图6-2-8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东北三省的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读图6-2-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说出大庆、伊春、鞍山工业特点,并对照图6-2-2-3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分别说明这种工业特点的形成原因。
图6-2-9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
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
快来大显身手吧!
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 影响农业的条件:
2. “北大荒":
3.“北大仓”
(1)优势条件
(2)主要农作物
(3)地位
4.保护湿地
(1)湿地的含义
(2)湿地的作用
(3)环境 (4)措施
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地位:
2.工业:
(1)优势
(2)部门(3)工业发展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拓展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教学
反思
保护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东北平原因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很多地方是湿润区,这也为塑造我国最大的湿地创造了条件。
其中三江平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一课时
环节
活动内容
学习
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学习
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学习
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课
堂
学
习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