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501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报告.docx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报告.docx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报告

金华市北苑小学邢丽君

内容摘要: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初步明确了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

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

课题组还寻求了个性化阅读的五大策略:

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自主评价。

实践证明,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可行的新的教育模式。

研究的缘起:

我们为何要提出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研究课题,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个性化”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涌现了许多现代的理论和富有创意的教学实验。

正是这些先进的理论和创新的实验,给小学语文教育注入了可贵的活力。

“以生为本,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正为广大教师接受仿效,语文教育正不断地得到改进。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语文教育效率较低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1、教育观念陈旧,主要对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思想上认识模糊,实践中“急功近利”。

烦琐的课文分析、过多的知识概念传授,机械呆板的训练,标准划一的答案等,均不同程度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教学目标不够具体,主要对识字量、词语量的积累,语言材料、生活材料的积累,基本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均不够具体,造成了“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既增加师生负担,又影响了教学效益。

3、教学评价手段落后,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

一是重书面考试,轻口头表达;二是重知识考试,轻能力考核;三是重总结性考试,轻阶段性考核。

这样往往造成一张试卷定终身,一篇作文见高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成绩显著,问题严重。

于是,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个性化”阅读。

(二)母语教学的特点孕育“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的提出,还基于学生母语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学习母语,与学习第二语言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母语学习并非从零开始,特别是口头语言更是如此。

因为,孩子一出娘胎就在接受母语的影响,他们在入学前口语能力与思维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并且是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发展,即个性化的发展。

其次,学生在语文学习阶段,语言接触并不限于课堂、学校,他们很大一部分的语言学习是发生在语文课堂以外的。

学生的课外活动、社交活动以及他们所接触的文化传播媒体等等,而这些每个学生都不尽相同,因而语言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

再次,实践证明,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一条“习得”的途径,即必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如阅读),方能提高语言能力。

因此,我们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倡导“个性化”阅读。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个性化”阅读

人类已跨入了新千年,21世纪已经来临。

展望未来,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但不管是经济的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创造力的竞争。

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了要培养创新精神,要培养创新人才。

另外,加之未来信息社会,知识的激素翻番,快速更新,这就要求未来的人才要具备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创造的能力。

因此,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育,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个性化阅读。

(四)新课程的实施突现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此思想贯彻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

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因而,我们提出了个性化阅读。

研究的开展:

经过一年,全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深入研究,反复实践,我们探索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总结如下:

(一)初步明确了“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

  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

对于阅读活动而言,个性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释个性化阅读行为。

1、自主性

个性化阅读的第一个特征是自主性。

何谓自主?

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而我们现在阅读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教师对于课文总是唯恐讲得不够深入、不透彻,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要讲到,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2、创造性

针对阅读活动的特点,伊瑟尔提出了“空白”理论,他认为:

“这一空白不是一个既定的、本体论的事实,而是被双方——即本文与读者间——交互作用中的内在的不对称性所形成和改变的。

对称只有在空缺得到填充的情况下获得,所以,构成空白也只能通过阅读投射来获得填补。

”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

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

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

所以,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由于读者个人的经历不同(心理学上称之为图式),当然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解释也不相同。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多留一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多角度对于课文的空白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创性的思维来陈述自己的见解。

3、体验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上。

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一书中利用阐释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解释,他认为:

“阅读世界,将世界铭刻在心,要求人们与世界协调或者说倾听世界,并要求大家听从生活最深处的共鸣。

”阐释学主张对话,阅读活动也是以对话为基础的。

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

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

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

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

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

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

4、批判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

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

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

个性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敢于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性的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二)寻求了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五大策略

策略一:

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

阅读活动就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经历放在阅读原文上。

阅读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底座,进行不同层次地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状前进,完成全程阅读。

我们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燕子》一文时,就让学生反复地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

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的要求,纷纷找到长句子练习朗读,如“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等,这样很快克服了本文朗读难点。

在“二读”时,学生又找准“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一理解难点,相互讨论解决并读懂了文章写的是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与春天的光彩夺目。

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都能津津有味地读,渐渐也就进入了“读熟”这一学习环节。

最后,再让学生读一读郑振铎的《海燕》全文,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作者写家乡的燕子是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在作者眼中那海燕就是家乡的小燕子,他们不光可爱,而且勇敢”,“作者是去国外留学,他也希望自己像海燕那样坚强无畏”。

在两节课的学习时间里,学生通过60分钟的读和20分钟的交流圆满地完成了课文阅读。

这样的自主实践的机会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1、给足时间。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阅读时间,并让学生自我监控达成度。

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在深入阅读时,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要留阅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精简教学环节,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实实在在的读。

2、全员参与。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排练场,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

阅读活动,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保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特别是自学性阅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策略二:

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以教参理解统一学生认识的现象。

其实这种所谓的“统一认识”是虚假的、脆弱的。

这种认为统一的材料必然产生统一认识的观点是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因为任何认识都离不开个体的知识和经验,离不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离不开个体的心理能力。

在教学中,虽然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

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

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尽相同,阅读后获取的结论也各有差异。

从以下学生自由阅读后的《随笔点滴》中可见一斑:

例1《鲨鱼家族》随笔点滴:

就像伏尔泰说的:

“偏见是缺乏判断的意见。

”的确,我历来以为鲨鱼就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它以那犀利的目光扫视一切,一张血盆大嘴能把活生生的人一口吞下,那些血淋淋的画面惨不忍睹。

可是鲨鱼也有好的,像巨鲨,作者把它称为“善良的大哥”。

真让人感到意外。

快快收起偏见吧,因为伏尔泰还说过:

“偏见是愚人的理由。

”——五

(2)班宋晨超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一直在我脑海中被命名为“四大恶魔”之一的鲨鱼,原来并没有那么可恶。

瞧,那个庞大的巨鲨,竟然出乎意料的善良,从来不伤害人的生命。

有善自然也有恶,素有“白色的死亡”之称的白鲨在海洋里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与其相提并论的还有老虎般凶狠的虎鲨,在海洋中到处作恶伤人。

一听到这两个名字,人们便咬牙切齿,可又带有一份畏惧,哎,真拿这些作恶多端的“恐怖分子”没办法呀。

细细看了文章后,让我领略了鲨鱼大家族中的善与美,奇与恶,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五

(1)班宋玮

例2《露珠儿和蔷薇花》随笔点滴: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一个人的成长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帮助你,教导你。

像长辈、老师、同学……如果没人开导帮助,就不会成功。

蔷薇花却显得无知可笑,因骄傲自取灭亡,还是那样的忘恩负义。

老舍说:

“骄傲自满是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亲手挖掘的。

”——五(3)班黄颖

整体就是力量,光凭自身的一份力,一件事也许就不会成功。

“粉红色”的美丽虽然是自身的美丽,但很大程度上是旁人给予的。

“粉红色”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她眼中,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低微的。

最终因缺少水分而凋谢。

所以,当我们获得丰硕的果实时,不仅要想到自己付出的艰辛,更要感谢他人的帮助。

——五(3)班吕心怡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活动就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1、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

课文《种子的力》中有这样一段话:

没有一个人把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的确谁都比不上。

这种力是看不见的生命力。

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能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了对课文的理解,其中对这段话中的“抗战的力”都提出了疑问:

种子的力、小草的力为何成为一种长期抗战的力?

确实,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如果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成年读者也会无法理解的。

我为他们提供课文的写作背景,要求从中读懂课文。

学生阅读后自发地讨论起来,精彩的答案、流畅的话语迅速奔涌出来:

“抗战的力其实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力。

”“这里的种子、小草是指敢于抗战、勇于抗战的中国人民。

”“因为抗日战争进行了八年,我在其他文章中也看到过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说法,所以是长期抗战的力。

”“文中的石块其实是指那些不进行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和怕这怕那的少数人。

”“不,怕这怕那的极少数人,想投降日寇的人是下文所说的该被小草嗤笑的花房里的盆花。

”学生对两个阅读材料的理解领悟远远超越了教参的“机械”理解: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热情地赞扬种子的伟大生命力,颂扬小草顽强斗争的精神,正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斗志,并以此来批驳和鞭挞那些反对抗战的奇谈怪论。

布鲁纳曾在“脚手架”理论中指出: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文中那“长期抗战的力”,那“小草”,那“石块”,那“盆花”,那原本不懂和懵懂的一切都是他们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努力解决的,那每一种理解都是学生具有个性的领悟,而不是统一后的接受。

2、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

如教学《落花生》,教师问:

“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个问题用教参中的话来答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但其实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

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

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衷:

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

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

该需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

这里,学生萌发出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

只要有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的广阔的时空,就会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3、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阅读教学中非要以唯一的标准答案为准,那势必要斫削学生思想上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限制其思维发散的空间。

第十一册《五月端阳》一文中对端午节里的姑娘们是这样描写的:

“姑娘们早就在比试谁心灵手巧了。

她们用零碎的彩色绸布,缝成形状各异的小袋。

小袋里面塞进裹着香料的棉花,再把袋口的线一抽,就成了一只只香袋。

”这句话应如何朗读呢?

有的学生读得较快,他们认为姑娘们飞针走线,手法熟练;有的学生读得较慢,他们认为姑娘们做活时一丝不苟,精心制作;有的学生朗读时速度适中,他们的理解是姑娘们在节日里做活显得轻松快活,悠闲自得。

学生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读法,但都读得入情传形,教师一一加以肯定。

阅读活动就是如此,作者有个性化的表达,读者自有其创造的权利和潜能。

清代学者赵翼在《闹居读书》诗中写道:

“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

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

”他强调读文和作文的用心贵在创造。

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具有创造性的理解,能够超越文本,成为课文的加工者、再造者。

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又为什么是不合理的。

但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

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无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是怎样得出来的,对症下药,推究、评论,以完善认知结构。

策略三:

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

1、鼓励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阅读”并不是简单的一项口头的读的活动,而是来自于心灵的活动。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他们的个体阅读中包括读、说、画、写、划、背、唱等多项活动,即使是“读”,也有多种方式:

朗读、默读、跳读、扫读等。

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我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同时,可以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笔记本上,把自已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

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

例如:

围绕着“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我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中有自读课本中《高大的皂荚树》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在课下读了这篇文章并做了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画下了自己印象中的皂荚树:

有的只画了一棵枝繁叶茂的皂荚树;有的又进一步突出了高大这一特点;有的则在这棵皂荚树下又画上了一些正在玩耍的孩子……总之,他们都画出了心目中的皂荚树。

透过这一幅幅彩画,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一棵皂荚树,在孩子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却不一样,有的只抓住了表面特征:

又高又大;而有的却深入到了内里特征并受到了心灵的震颤。

其中有个学生在这枝繁叶茂的皂荚树干上画上了眼睛、嘴巴、鼻子,组合成一个正在微笑着的母亲头像,这位母亲正在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一群用皂荚树叶烘烤着小手的孩子。

这个学生在阅读收获中这样写道:

这棵高大的皂荚树多么像一位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妈妈呀!

我也要学习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彩图画好之后,学生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抄写在笔记本上进行对照,做到图文并茂,学生就会找出自己图画的不足,并且在脑海中又把图画变成了文字,于是又在自觉不自觉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鼓励学生随时有问题提出来,给时间、创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精心组织探究。

有位教师在教《比金钱更重要》时,以“纸条”为突破口提炼主线,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合作地进行探究性阅读。

学生通过反复研读自己提出了两个研读专题:

一是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为什么作者把原因写进纸条中呢?

二是被撞的车主拿到纸条,看到的只是“我”的姓名、电话,希车主跟“我”联系。

他根本不知道这次交通事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打电话不是索赔,而是致谢呢?

按常理这些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现在学生通过研读,自己提出了问题,这是学习的重要成果,由于问题是自己所提,解决问题的热情更高,相互讨论,交流补充。

学生通过探究性阅读,发现纸条是“我”担责任的象征,电话致谢是表明了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珍贵。

在这一过程中,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发挥特有的交融作用。

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

策略四、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进行拓展阅读。

1、“趣”字引路,博览群“书”。

大语文教育要求我们推行大阅读教育。

所谓“大阅读教育”,从阅读对象来说,提倡读“纸本书(包括纸介质的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之事理)”三大类;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从阅读课堂来说,要开发课外和校外的阅读第二、第三课堂,自读课应超过教读课的四五倍。

阅读的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必须靠课外阅读活动才能实现;阅读的校内外沟通必须靠家庭阅读教育、社区(社会)阅读教育才能实现。

叶圣陶诗云: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在这一个广阔的天地里,教师应是领学生进门,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抓住每周的双休日和每年的节假日,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事万物之理。

然后放手让他们择趣而读,使课外和校外阅读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快乐选择。

2、指导方法,保证质量。

为使学生能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

1)提早安排略读、速读训练,立足课堂,结合课文教学,传授略读、速读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尝试运用。

让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就接受略读、速读的单项基本功训练,到五年级下学期再进行综合训练,使小学生毕业时能较熟练地运用“整体式阅读法”、“浏览式阅读法”、“寻找式阅读法”、“鉴别式阅读法”进行阅读。

2)加强实践锻炼。

多开展读书活动,如组织速读比赛、交流速读经验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略读、速读能力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指导高年级学生做好笔记。

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周做两篇读书笔记,记清所读的书(文章)名、日期、主要内容,还可以摘录重要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读、多思。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以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

老师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策略五:

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自主评价。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改造,检查知识是否恰当。

其中,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议论,这是“检查知识是否恰当”,也是对学习的改进和补充,也就是“旧知识的改造”。

同学之间经过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就是“新知识的获得”。

由此可见,学生参与评价正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手段。

学生从评价他人到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一种积极的过程。

”这较之以往的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以,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是阅读个性化行为的重要内容。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桂林山水》指导学生朗读时是这样倡导学生自主评价的“谁有把握读好漓江的水?

”有位学生重读了静、清、绿这三个关键字,他读得很认真,也很自信。

“你有评价自己朗读的优先权,先请你自己评价吧!

”老师这样引导着,学生于是开始评价起来:

“我把漓江的水的特点读出来了,还加重了语气。

”“真好,你真能体会。

不过,除了重语音外,有时轻读也能达到突出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