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docx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仪器用具
ZKY—GD—3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五个)、光阑(两个)、光电管、测试仪
四、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
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量为
E=ky
式中,2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0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
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
方程:
(1)
式中,为入射光的频率,m为电子的质量,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
12mv
速度,可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2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
最大初动能。
由
(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
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
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Uo被称为
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pmv1二0
°2
(2)
代入
(1)式,即有
■'1匚十!
厂⑶
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hW,则不能产生光电子。
产生光电效应的最
W
0
低频率是h,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
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
因而0也不同。
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Uo是入射光频率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
率0时,截止电压U。
0,没有光电子逸出。
图中的直线的斜率ke是
个正的常数:
(5)
由此可见,只要用实验方法作出不同频率下的u°曲线,并求出此曲线的
斜率,就可以通过式(5)求出普朗克常数h。
其中1:
_:
IJ7是电子的电
2、光电效应的伏安特性曲线
下图是利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的原理图。
频率为「、强度为F的光线照射到光电管阴极上,即有光电子从阴极逸出。
如在阴极K和阳极A之间加正向电压Uak,它使kA之间建立起的电场对从光电管阴极逸出的光电子起加速作用,随着电压Uak的增加,至y达阳极的光电子将逐渐增多。
当正向电压增
加到Um时,光电流达到最大,不再增加,此时即称为饱和状态,对应的光电流即称为饱和光电流。
1111
光电效应原理图
由于光电子从阴极表面逸出时具有一定的初速度,所以当两极间电位差为零时,仍有光电流I存在,若在两极间施加一反向电压,光电流随之减少;当反向电压达到截止电压时,光电流为零。
爱因斯坦方程是在同种金属做阴极和阳极,且阳极很小的理想状态下导出的。
实际上做阴极的金属逸出功比作阳极的金属逸出功小,所以实验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暗电流和本底电流存在,可利用此,测出截止电压(补偿法)。
(2)阳极电流。
制作光电管阴极时,阳极上也会被溅射有阴极材料,所以光入射到阳极上或由阴极反射到阳极上,阳极上也有光电子发射,就形成阳极电流。
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得I〜U曲线较理论曲线下移,如下图所示。
五、实验步骤
1、调整仪器
(1)连接仪器;接好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充分预热(不少于20分钟)。
(2)在测量电路连接完毕后,没有给测量信号时,旋转“调零”旋钮调零。
每换一次量程,必须重新调零。
(3)取下暗盒光窗口遮光罩,换上滤光片,取下汞灯出光窗口的遮光罩,装好遮光筒,调节好暗盒与汞灯距离。
2、测量普朗克常数h
(1)将电压选择按键开关置于-2〜+2V档,将“电流量程”选择开关置于A档。
将测试仪电流输入电缆断开,调零后重新接上。
(2)将直径为4mm勺光阑和的滤色片装在光电管电暗箱输入口上。
(3)从高到低调节电压,用“零电流法”测量该波长对应的Uo,并数据记录
(4)依次换上、、、的滤色片,重复步骤
(1)、
(2)、(3)
(5)测量三组数据你,然后对h取平均值。
3、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1)暗盒光窗口装滤光片和4mm光阑,缓慢调节电压旋钮,令电压输出值缓慢由0V伏增加到30V,每隔1V记一个电流值。
但注意在电流值为零处记下截止电压值•
(2)在暗盒光窗口上换上滤光片,仍用4mm勺光阑,重复步骤
(1)。
⑶选择合适的坐标,分别作出两种光阑下的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U〜I
六、实验记录与处理
1、零电流法测普朗克常量h(光阑①=2mm)
波长入(
nm
365
405
436
546
577
频率V(X
14
10Hz)
截止电
第一次
压u。
(V)
第二次
第三次
1,165
第一次测量结果及处理:
第二次测量结果及处理:
匠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结果计算--成都世纪中•…
彼検人i(run)
365,0
404.7
"^135.7
435.1
57E.O
频率vi(lOE+l4Hz)
8.214
7.406
6,B7S
5.490
5.196
戳止电
|l.7123
L308@]
1.179Q|
0.615型
0.491回
iipn^-nmimMJiiinjaiinijjI
实脸曲红團
昔朗克常数(h):
6.49E-034
h=ek
e=L602xl0E-19C
相对误差CE)«
-1.99%
E=(h-ho)/ha
ho=S.626x1OE-34T*S
成都世纪中科仪器有限公司
第三次测量结果及处理:
旦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结果计算--成都世纪中•…nrsifxi
破长3S5.0F404.743E.7456.1573.0
|频率¥江10函4弧)8.214—7?
40E6.S795.4905.196
|SibftffiVdUV)|~i.7|i~ssB|1.1S5B|0.618B||0,485jS|
斜率(k):
4.02E-015
幷=1―=
V-V
普朗克常数(h).
6.44E-034
h-ek
e=l.602x1OE-19C
相对误差(E):
-2.85%
T*S
E二(h~ho)/hoho=6.626xlOE-34
成都肚纪屮科仪器有限公司
2、补偿法测普朗克常量h
波长入(nm)
365
405
436
546
577
频率v(x1014Hz)
截止电压u。
(V)
匹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结果计算——成都世纪中•…□何区
祓底Ai(nm)
"lafo
435?
7
45fi.1
57S.O
频京vi(1DE+14HZ)
8.214
7."4oe
6.S79
5.490
5.196
截止电压隘Cv)
|1.724jH]|1,403B]
1.133jH]0.624ja]
*77504里
3、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波长入=436nm光阑①=2mm
u(V)
I(X1011A)
U(V)
I(X1011A)
U(V)
I(X1011A)
-2
9
20
-1
10
21
0
11
22
1
12
23
2
13
24
3
14
25
4
15
26
5
16
27
6
17
28
7
18
29
8
19
30
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七、误差计算
由上面图表,零电流法三次测量的结果误差依次为:
E=%E>=%Ef%
补偿法测量的结果误差为:
E=%
八、实验分析讨论
本实验中应用不同的方法都测出了普朗克常数,但都有一定的实验误差,据分析误差产生原因是:
1、暗电流的影响,暗电流是光电管没有受到光照射时,也会产生电流,它是由于热电子发射、和光电管管壳漏电等原因造成;
2、本底电流的影响,本底电流是由于室内的各种漫反射光线射入光电管所致,它们均使光电流不可能降为零且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3、光电管制作时产生的影响:
(1)、由于制作光电管时,阳极上也往往溅
射有阴极材料,所以当入射光射到阳极上或由阴极漫反射到阳极上时,阳极也有
光电子发射,当阳极加负电位、阴极加正电位时,对阴极发射的光电子起了减速的作用,而对阳极的电子却起了加速的作用,所以I—U关系曲线就和IKA、UKA曲线图所示。
为了精确地确定截止电压US就必须去掉暗电流和反向电流的影
响。
以使由1=0时位置来确定截止电压US的大小;制作上的其他误差。
4、实验者自身的影响:
(1)从不同频率的伏安特性曲线读到的“抬头电压”
(截止电压),不同人读得的不一样,经过处理后的到Usv曲线也不一样,
测出的数值就不一样;
(2)调零时,可能会出现误差,及在测量时恐怕也会使原来调零的系统不再准确。
5、参考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精确度,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差。
6、理论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差,例如,1963年Ready等人用激光作光电发射实验时,发现了与爱因斯坦方程偏离的奇异光电发射。
1968年Teich和Wolga
用GaAs激光器发射的h=的光子照射逸出功为A=勺钠金属时,发现光电流与光强的平方成正比。
按爱因斯坦方程,光子的频率处于钠的阀频率以下,不会有光电子发射,然而新现象却发生了,不但有光电子发射,而且光电流不是与光强成正比,而是与光强的平方成正比。
于是,人们设想光子间进行了“合作”,两个光子同时被电子吸收得以跃过表面能垒,称为双光子光电发射。
后来,进一步的
实验表明,可以三个、多个、甚至40个光子同时被电子吸收而发射光电子,称为多光子光电发射。
人们推断,n光子的光电发射过程的光电流似乎应与光强的
n次方成正比。
九、附录
1.光电效应历史
光电效应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对发展量子理论起了根本性作用。
1887年,首先是赫兹()在证明波动理论实验中首次发现的。
当时,赫兹发现,两个锌质小球之一用紫外线照射,则在两个小球之间就非常容易跳过电花。
大约1900年,马克思?
布兰科(MaxPlanek)对光电效应作出最初解释,并引出了光具有的能量包裹式能量(quantised)这一理论。
他给这一理论归咎成一个等式,也就是E=hf,E就是光所具有的“包裹式”能量,h是一个常数,统称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