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8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人民版江苏专用.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8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人民版江苏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8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人民版江苏专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18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人民版江苏专用
2016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第18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概览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
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主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
1.国营经济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概念辨析]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3.“一五”计划
4.三大改造
[图示图解] “一五”计划
主题一 “一五”计划的特点、成因
1.两大特点:
优先发展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2.四大成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讲史料
史料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
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导读 史料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
练史料
史料 (2013·福建高考,节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探究:
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答案 设想:
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不同:
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主题二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生产关系改造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讲史料
史料一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导读 本史料主要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史料二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
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导读 史料表明在农村合作化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要求过急、改造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挫伤农民积极性的现象,给社会经济留下了许多问题。
练史料
史料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
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探究:
依据史料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答案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2014·海南高考)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答案 D
解析 依据题干时间1953年以及材料“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的信息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有很大渊源,这与新中国“一五”计划有关,故D项正确。
2.(2014·北京高考)“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答案 C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含义,尤其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单干、互助、小组、大组、合作社。
这一发展变化过程,正是三大改造时期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过程。
故应选C。
3.(2014·重庆高考)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答案 B
解析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B项正确。
1949~1952年是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基础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错误;1960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使我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非初步建立工业基础,故D项错误。
4.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
“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
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
”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两大主要任务,即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从题干中的“不失业、不饥饿”反映出最紧迫的问题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A项正确。
B、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5.根据下表中国1952~1956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1952
41.5
3.2
4
30.7
20.6
1956
54.5
17.1
27.2
0.04
1.2
A.195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
B.1956年公私合营企业占据相当比例,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
C.对农业的改造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占比例提高的重要原因
D.三大改造是1952~1956年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解析 A项偷换概念,其“占国民生产总值”说法错误;B项“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说法与史实不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并不仅仅对农业进行改造,C项说法错误;表中中国1952~1956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反映了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其根源是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正确。
考点二 曲折发展的十年与“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一、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5.经济建设成就
二、“文革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重大破坏:
“文化大革命”爆发及“全面夺权”的狂潮使中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2.出现起色
3.复苏发展
主题一 全面认识“左”倾错误
1.新中国历史上“左”倾错误
(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外交上,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2.“大跃进”的消极影响
(1)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2)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讲史料
史料 报载《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
导读 史料中不符合实际的高产纪录实际上反映了浮夸风的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练史料
史料 (2013·江苏高考,改编)“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探究:
史料中反映出“大跃进”的哪些特点?
答案
(1)“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
(2)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3)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主题二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功过及启示
讲史料
史料一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导读 史料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
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史料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导读 史料表明1968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采取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练史料
史料 (2012·福建高考,节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
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探究:
据史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 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50年代持续增长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的完成等;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原因: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
60年代中期恢复原因:
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或八字方针)。
1.(2014·上海高考)下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 )
A.土地改革
B.“文化大革命”
C.粉碎“四人帮”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可知宣传的是“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是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下进行的,“三面红旗”宣传的实质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2.(2014·山东高考)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 C
解析 所给材料对“大跃进”运动进行了正面的评价,仍受“左”倾思想影响,没有对“大跃进”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没有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也就说明A、B、D三项的说法错误,排除A、B、D。
3.(2014·海南高考)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答案 A
解析 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
4.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
“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这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 )
A.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化
B.农业的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D.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先完成农业集体化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了农业实现社会化对巩固社会主义的决定作用,进而可推知当时已经认识到旧有的生产形式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C项符合材料。
A项是土地与农业社会化问题、D项是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问题都未在材料中反映,排除。
5.以下是一位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记录了中国现代史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
…………
…………
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A
解析 从“以粮为纲”、“以钢为纲”即可知材料描述的应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密切相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均发生于20世纪60、70年代,“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均与“1958年”时间信息不符,可排除B、C、D三项,故选A。
1.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4.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5.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尽快将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造成各部门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严重失调。
7.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运动中发展起来的。
它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9.“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其主要教训是要遵循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热考视角
视角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勇于纠正自身错误
[押题1] 1962年刘少奇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说:
“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
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
……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
……如果说这些地方的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
”这反映了( )
A.党中央否定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党中央已决定放弃“左”的指导思想
C.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了较为实事求是的认识
D.党内阶级斗争十分激烈
答案 C
解析 A、B项错在讲话者的身份不能代表党中央,且也没有完全否定和放弃的意思。
D项错在此时已经完成三大改造,阶级矛盾不是主要矛盾,材料中也看不到“阶级斗争”。
材料中刘少奇的话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利弊的反思,选项C正确。
视角二 中国梦——走工业化之路
[押题2]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其中,导致从A到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答案 A
解析 A到B段的时间大约是1950~1957年,此时城镇人口发展趋势是上升,这是由于1953年实施的“一五”计划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长。
[押题3] 下表为我国1957年至1960年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表。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A.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B.“大跃进”严重破坏生产力
C.畸形经济结构渐趋正常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农业、轻工业的比重远远低于重工业,这反映出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D项是对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
这一时期工业比重的增加是在“大跃进”运动推动下以资源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式的发展,因此不能表明工业化的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排除A。
比重的变化不能反映生产力是否遭到破坏,B项不正确。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结构仍然呈畸形,C项不正确。
视角三 史学研究方法——“以图证史”
[押题4] 下图漫画的主题是《好大的南瓜呀!
》。
与下图漫画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
A.“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B.“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C.“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D.“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
答案 C
解析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强调实行排斥市场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强调全民皆兵;“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强调时间和效益的重要性。
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高指标”“浮夸风”与“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属于同一思想。
因此,C项符合题意。
[押题5] 图片能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 )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好
A.都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
B.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C.都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都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
答案 D
解析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人民公社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故A、B、C三项错误。
农业生产合作社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人民公社强调公有化程度,故D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练出高分
基础训练
1.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
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
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
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中“地下工厂”应该是( )
A.中外合资企业
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C.国营企业
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 B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题干时间1956年12月,而这一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而从“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可以看出“地下工厂”属于生产资料还属于私有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2.下列资料中,最确切的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 )
A.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4667万公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B.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到4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
C.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
D.共有人民公社233973个,参加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0.4%
答案 C
解析 A项反映的是土地改革;B项只能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C项从数据看,可以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项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3.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开始消失,1978年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