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书心得体会.docx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著读书心得体会.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常言道: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
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
因为理想虽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丽的镜中花。
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
人们常把学习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中遨游。
事实上,知识的积累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
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
这就是评注笔记。
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
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
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
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
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
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
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
我们生长在这么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
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
我不得不四面突围。
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
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
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
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
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不同的书来辩论。
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
可以说:
“是读书是我开始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开始让我明白了一个教师的伟大,明白了教育人的乐趣。
相信在以后几年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的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有次,在给四年级学生讲解let’s…表建议的句型时,刚好看到a生上课蹲在地上。
见此情景,我就说:
对于a生的现象,我们就用这个建议的句型,如:
let’ssitstraightly。
其他学生立刻就说:
“施老师,你的这个句子用的真好。
”我顺势说:
“那么我们对建议类的句子回答就用……?
”学生说:
“goodidea。
”。
我想这就是“生活即教育”,在学习的生活中,教育教学学生。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
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
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根据学校的要求,我认真的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我读了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成分。
他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佩服。
在读到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
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回顾一下自己的教学,觉得自己有时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教学,这样工作下来,我虽然很累,但学生每次的成绩却不理想。
教学生学,必须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找出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生也会在这种学习中找到一种知识的满足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
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竭的活水吗?
”
1、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2、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3、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
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
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
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今后打算干什么?
”学生的回答:
“不知道。
”
他们没有目标,不知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
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他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
”“我不会做。
”“我不知道做哪道题?
”“我忘记交作业啦!
”“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
”如此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
“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
我在教学中不断的告诉自己:
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作为一名教师,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中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
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把教师威严的架子给放下来,学会融入到学生中,师生成为好朋友,这样你会发现他们其实也有可爱之处,真正地与学生沟通,这样会更有利于班级管理。
这本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陶先生提出的“学做一个人。
”有三个条件,
1、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
2、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在讨论问题时,与对方争辩不过就放弃自己的见解。
3、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
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
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
读完此文,我深思,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还需要怎样努力做陶先生所倡导的人。
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让我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
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学合一”,“生活及教育”等这些诸多观点让我叹服,不断地从他的教育名篇汲取丰厚的营养,来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
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之外,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
“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
”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
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
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
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
“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
这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其主要精神有:
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
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
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
”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
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
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陶行知在一文中提出:
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结合其他教育名篇,可以确定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则,即:
实践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前进性原则;全民性原则;终生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第一,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第二,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第三,要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第四,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第五,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
第六,要培养一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他们是一批“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第七,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
陶先生在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首先,它教学生吃自己。
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
在课堂里,不许提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在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
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也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其次,教学生吃别人。
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
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
就是发农民工人的财。
因为只有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民、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民、工人自己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
首先,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
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其次,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人,不教人升官发财。
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自己的主人,做人中人。
在其他教育篇章中,也不时可以看到陶先生关于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比较。
比如说: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人才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平民教育,普及教育;传统教育把教育和训育分离开,生活教育却把智识与品行,思想与行为,课内与课外,做人做事与读书相联系;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
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
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
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
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
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
”学生的回答:
“不知道。
”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会是什么样?
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
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
”“我不会做。
”“我不知道做哪道题?
”“我忘记交作业啦!
”“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
”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
“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
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
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
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
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