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教育信息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docx
《27教育信息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教育信息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7教育信息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信息技术交叉学科(99J3)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博士生,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
其具体要求是:
1、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马列主义素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教育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本研究方向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能够在教育信息技术领域开展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论文撰写及国际学术交流。
二、研究方向
教育信息技术是华中师范大学于2011年获批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交叉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11人。
教育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教育、管理科学与工程和艺术等学科基础上,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深入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教育信息技术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信息时代数字化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技术、学习工具和学习内容等来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规律和特点,探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最佳融合方式和技术手段,为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教育创新和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教育信息技术学科设置有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与标准、数字化学习技术、智能学习技术与知识服务、多媒体信息处理与通信、数字化学习资源、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工程等6个主要研究方向。
1.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与标准
该方向在对国内外的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和保障体系等,以构建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服务平台和战略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一个决策咨询的环境和信息平台。
同时,从学习资源、学习者和学习技术等角度出发,该方向还研究制定可供我国教育领域各层次、各种对象使用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以实现学习资源的互交换、学习系统的互操作,支持资源的共享。
2.数字化学习技术
该方向在相关教育理论和教育标准的指导下,研究如何构建包括教室、家庭和户外在内的、物理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并存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何将技术以最佳的方式融合到学习过程,以及如何将技术与学科学习深度融合,以提升学习效率,支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构建泛在学习环境。
3.智能学习技术与知识服务
该方向主要从事智能教育软件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智能辅助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动推理技术、动态几何技术、自动出题与解答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交互式软件设计技术,以及与具体学科深度融合的智能辅助学习系统研发,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
4.多媒体信息处理与通信
该方向主要从事网络多媒体信息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内容包括:
IPTV、P2P等适用于多媒体传输的网络支撑技术、流媒体传输技术、音视频编码和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多媒体信息内容检测和安全防范技术等。
5.数字化学习资源
该方向致力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习资源融合与创新的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
内容包括艺术与创意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创作中的应用,动画、游戏、虚拟现实和交互式仿真学习资源的创作技术,基于学科工具的学习资源制作技术,学习资源跨平台迁移技术,实现不同学习资源共享的可重用构件技术等。
6.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工程
该方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将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应用到各级别的教育信息化工程管理与监测、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估、网络信息监测以及预警理论与系统研发等领域之中,为教育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支持、解决方案和实效反馈,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兼顾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前期工作),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博士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教育信息技术博士总学分18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4学分,实践环节4学分。
1)公共必修课程2门,6学分,其中外语课程4学分,政治课程2学分。
2)一级学科必修课程2选1门,2学分,为本专业必修课。
3)二级学科必修课程3选1门,2学分,为本专业必修课。
4)选修课程,每名博士生可选修2门课程,4学分。
5)实践环节4学分,其中教学实践、学术活动各2学分。
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7年,总学分合并计算。
四、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达到1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14学分,教学实践与学术活动环节共4学分。
具体课程信息见《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挂职锻炼、学术活动等,总分4学分。
教学实践必须面对本专业本科生,一般安排在第2学年进行,教学实践内容
可以是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工作量不低于一门4学分课程的学习量,已有3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学术活动要求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2000字以上的学习报告,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术活动考核表》。
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答辩。
六、科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博士研究生,学
习期间应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博士研究生培养应突出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寓教于研,将科学研究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正常毕业的博士生学制三年,科研达标条件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暂行规定》及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出的相关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
教育信息技术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过程包括选题、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标准审核、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评阅、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
博士生在博士课程学习过程中开始博士论文的选题;确定选题后,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开题,需要提交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科研过程中,需要提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中心学位委员会进行中期检查或根据需要组织研讨答辩;通过学位论文评阅,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博士生,导师组织博士生论文预答辩,中心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学位论文答辩。
教育信息技术博士学位论文的规范格式、学位论文标准、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要符合国家学位条例、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华中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以及有关文件规定。
教育信息技术博士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通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八、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博士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博士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要体现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
博士生入学两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课程学习计划,并由博士
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授课,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5、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
博士生学习期间应至少在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
会议上宣讲论文1次;在学校范围内宣讲学术论文2次。
鼓励博士研究生与国际、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互访。
九、必读文献
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具体内容见《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十、其他规定
1、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生主干课程至少3门。
并且考试须与硕士生同堂同卷,成绩合格,不计学分。
2、博士研究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应定期检查博士研究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平时成绩。
3、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成绩评价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4、本博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博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任课教师
学位课程
公共
必修
课程
000000000001
03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
代科技革命
32
2
1
全部方向
000000000001
01
第一外国语
64
4
1、2
全部方向
一级学科必修课程
720099J30001
01
算法设计与分析
32
2
1
全部方向
680004011001
06
多媒体原理与通信
32
2
2
全部方向
二级学科必修课程
720099J30001
03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32
2
2
全部方向
680004011001
07
软件工程
32
2
2
全部方向
720099J30001
05
人机交互:
理论与实践
32
2
2
全部方向
选
修课程
720099J30001
06
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
32
2
1
全部方向
620007020001
35
计算机网络
32
2
1
全部方向
680004011001
20
数字化教学系统开发
32
2
1
全部方向
680004011001
18
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研究
32
2
2
全部方向
680004011001
22
计算机视觉
32
2
1
全部方向
680004011001
09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32
2
2
全部方向
720099J30001
12
信息安全工程
32
2
2
全部方向
720099J30001
13
数字图像处理
32
2
2
全部方向
720099J30001
14
教育信息技术标准与应用
32
2
2
全部方向
680004011001
26
数字化学习装备
32
2
2
全部方向
680004011001
19
数字化学科教学设计
32
2
1
全部方向
680004011001
27
虚拟现实与交互技术
32
2
1
全部方向
680004011001
28
数字化学习研究前沿
32
2
2
全部方向
720099J30001
19
教育云计算
32
2
2
全部方向
720099J30001
20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与评估
32
2
2
全部方向
720099J30001
21
计算机图形学
32
2
1
全部方向
680004011001
31
数字化学习:
从理论到实践
32
2
2
全部方向
680004011001
32
自适应智能学习系
统与技术
32
2
1
全部方向
头践环节
00000000001105
教学实践
2
全部方向
00000000001116
学术活动
2
全部方向
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者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必读或选读)
1
软件工程:
面向对象和传统的方法
(美)沙赫著,邓迎春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必读
2
虚拟现实技术
陈怀友,张天驰,张菁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必读
3
算法设计、分析与实现:
C、C++和Java
徐子珊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必读
4
数子媒体技术
贺雪晨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必读
5
XML技术教程
李禹生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必读
6
计算机仿真技术
吴旭光,杨惠珍,王新民,化学工业出版社
必读
7
计算机网络
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
必读
8
游戏程序设计教程
何青编者,人民邮电出版社
必读
9
远程教育学研究导论
张秀梅著,中山大学出版社
必读
10
PatternClassification
DudaRO,
Wiley-Interscienee
必读
11
模式识别
边肇祺,张学工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必读
12
DigitalImageProcessing(Thirdedition)
Gonzalez,R.E.Woods,Pearson
PrenticeHall
选读
13
知识发现
史忠植,清华大学出版社
必读
14
决策支持系统(DSS――理论与方法
高洪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必读
15
移动网络学习
韩立龙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必读
16
人本界面交互式系统设计
(美)拉斯基者,史兀春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必读
17
教育媒体与学习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必读
18
动态几何教程
张景中,彭翕成著,科学出版社
必读
19
对等网络:
结构、应用与设计
陈贵海、李振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必读
序号
者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必读或选读)
20
多媒体通信网络
李国辉
人民邮电出版社
必读
21
Computer&Education
Elsevier
选读
22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
选读
23
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ISSN:
0266-4909
选读
24
IEEETransactionsonEducation
选读
25
ACMComputingSurveys
选读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算法设计与分析
课程编号
720099J3000101
课程负责人
陈矛
教学团队成员
廖盛斌
课程类别
一级学科必修
学分
2
学时
32
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16
10
0
4
0
2
0
【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系统学习算法基础理论和对典型问题实例的算法的研究,让学生理解并
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策略、方法和技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要求:
通过算法经典理论讲授与学习、经典算法分析与上机编程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算法知识解决不同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课程中引入算法设计的前沿研究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内容,并对给出的算法进行了详尽分析。
本
课程共8章,内容包括算法基础、基本算法设计和分析技术(分治法、递归法、贪心法、回溯法和随机算法)、以及包括遗传算法在内的启发式算法理论。
课程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对算法所作的简明描述,使得稍微具有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的人即可读懂。
此外,课程以八皇后、
骑士遍历、迷宫等经典算法为例说明每个算法的工作过程和设计思想,使得学生更加易于理
解和掌握这些算法。
考核方式
考查
参考书目
1.(美)谢弗著,张铭等译•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版)•电子工业出版社,第2版,2010
2.王晓东.算法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8
《多媒体原理与通信》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多媒体原理与通信
课程编号
68000401100106
课程负责人
朱晓亮
教学团队成员
邱波
课程类别
一级学科必修
学分
2
学时
32
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8
4
0
0
0
0
0
【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多媒体原理及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了解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处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法与
处理技术,掌握多媒体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
本课程将为学生在多媒体原理与通信的基础知
识方面打下必备基础,为其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做好必要准备。
教学要求:
教师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论、方法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前沿理论与技术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学生要大量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与
文献,提升自主学习与应用分析的能力。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的核心是多媒体原理及其通讯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主要介绍多媒体的基本概念、性质、特征、分类等基础理论知识。
(2)多媒体数据编码基础。
主要阐述数字音频、数字图像、数字视频、数据压缩等基
础理论知识以及各种编码标准,如JPEG、MPEG、H.26X、AVS等。
(3)多媒体分析工具及应用实例。
主要介绍SVM、HMM、霍夫变换等分析技术的基础知识,并针对多媒体分析实例(体育视频)的相机标定等关键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4)多媒体通信基础。
主要介绍多媒体通信及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多媒体通信业务与应用以及多媒体通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状况等。
(5)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
主要介绍多媒体通信系统框架、服务质量保障技术、冋步技术等相关内容。
(6)多媒体通信协议与应用系统。
主要介绍多媒体通信的主流通信协议与应用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课程实验
参考书目
1.冯博琴等编著,《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赵子江编著,《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第5板),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3.赵子江编著,《多媒体技术基础实验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4.胡晓峰等,《多媒体技术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5.李旭多媒体通信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6.陈贵海、李振华编著,《对等网络:
结构、应用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7.许永明IPTV—技术与应用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课程编号
720099J3000103
课程负责人
卢春
教学团队成员
吴砥
课程类别
二级学科必修
学分
2
学时
32
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20
4
6
2
0
0
0
【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基本概念、层次、类型与程序、量与质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在教育技术学习、教学、科研中的能力;具备阅读教育技术科技文献的能力;具备课题研究设计能力,掌握若干种收集、分析资料的研究方法,具备从事教育技术的专题研究,并撰写规范的科研论文的能力。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并给出相关技术在实际教育技术研
究中的实际应用方法。
本课程共10章,内容包括基本概念、研究设计、数据资料的收集、
教育技术试验研究、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内容分析方法、评
价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
课程通过设计实际调研问卷,指标体系设计,撰写
相关研究报告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考核方式
考查
参考书目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谢幼如李克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软件工程》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软件工程
课程编号
68000401100107
课程负责人
舒江波
教学团队成员
张昭理
课程类别
二级学科必修
学分
2
学时
32
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
集中讲授
组织研讨
实验分析
读书指导
实地调研
自主学习
其他
18
4
2
4
0
4
0
【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概念及发展趋势,掌握软件开发各阶段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今后能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原理从事计算机
软件研制及与此相关的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
教师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论、方法的传授,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要掌握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了解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危机的方法;了解软件生命周期的基本任务及类型;了解
传统方法学以及90年代以来软件工程领域新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软件项目管理的相关实践;
掌握UML建模工具的使用;掌握系统分析、设计的方法;掌握软件测试的方法。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软件工程相关的方法、理论、技术。
课程共设8个单元,内容包括
软件工程的基本内涵,软件过程的基本概念,传统方法学、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内容,软件工程的新技术(中间件技术、在线演化技术、网构软件、仿生学、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
面向服务架构技术、柔性工作流、云计算等),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实验及讨论等。
课程
将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通过参与讨论,深入理解相关理
论,并掌握一些项目管理相关的技术,特别是掌握UML建模的方法。
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
参考书目
1.张海藩•软件工程(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史济民等.软件工程一一原理、方法与应用(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9.
3.谭云杰.thinkinginUML(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4.方木云等.高级软件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人机交互:
理论与实践》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人机交互:
理论与实践
课程编号
720099J3000105
课程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