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106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

《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

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并利用苏州制造行业中3090家企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产业集群能促进企业创新投入强度的提高;由于复杂知识的排他性,集群中的高技术企业会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但聚集效应对创新投入的影响还与集群知识分布的不对称性有关。

由于具有外部技术来源,产业聚集中的外资企业会减少创新投入,但集群中采用市场机制进行创新的企业将会增加创新投入。

关键词:

集群;创新;知识;溢出innovationfactorsofclusteredenterprises:

anempiricalstudyofsuzhoumanufacturingindustryfangjian-wen,zhaozeng-yao(businessschoolof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021,china)abstract:

thispaperanalyseswhetherfirmslocatedinclustersinvestmoreininnovationbythedatafrom3090manufacturingfirmsinsuzhou.themainresultsofthepaperareasfollows:

(1)geographicalproximitycanenhancefirms’innovationinput.

(2)duetothestickynatureofknowledge,theleveloffirm-specifictechnologicalcompetencehasapositiveeffectonclusteredfirms’r&dintensity,whiletheadvantagesisdependonthedegreeofasymmetryintechnologicalcompetenceamongfirmslocatedinthecluster.(3)asexpected,foreignenterpriseswithalternativesourcesshowalowerr&dintensitythantheirnow-clusteredcounterparts.(4)clusteredfirmsthatareactivelyengagedinpurposefulknowledgeexchangethroughmarketmechanismsaremorelikelytoexhibitahigherr&dintensity.keywords:

cluster;innovation;knowledge;spillover1引言美国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台湾的新竹等众多成功产业集群的涌现,使得产业聚集的创新优势也日益凸显,这些成功产业集群的范例促使世界各地纷纷效仿这种集群式发展的模式。

2007年出台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各地区也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条件,陆续出台了不少引导和鼓励集群发展的政策。

各地工业园区的建设也大多遵循了“园区集群化”的发展思路,通过自发和自主选择园区的主导产业,各园区集群现象也越来越显著[1]。

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有不少凭借当地独特的产业专业化条件,取得了集群创新的成功。

但也有不少产业集群不仅未能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甚至逐渐衰弱。

还有些产业集群虽然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但集群整体创新不足,因而存在不少隐忧。

marshall-arrow-romer的知识外部性理论,feldman创新的空间分布理论都指出集群创新的优势,即集群内的知识溢出可以降低创新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因而有助于集群企业提高创新绩效。

但为何还有不少产业集群由于无法实现持续创新而走向衰退?

集群企业是否真的更具创新性?

本文从创新投入的角度,对集群企业是否更具创新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2文献回顾产业聚集的创新优势既来自需求方面也来自供给两方面。

从需求角度看,产业聚集以及由此形成的专业市场可以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因此集群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来自消费者或者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2]。

生产者在与消费者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能够使促使企业更好地改进生产和创新产品[3]。

学者们更多地是从供给角度对集群和创新的关系进行研究。

首先,产业聚集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和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有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

从事相同或相关生产活动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所带来的专业化分工的深化,能够帮助企业在某个领域建立起较强的能力,有助于企业的创新。

同时集群内人才、信息、专业化服务等创新相关资源高度密集,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创新成本。

其次,知识的外部性使集群创新更具规模效应。

marshall[4]在分析产业区竞争优势时提到知识溢出对创新机制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知识在集群相关企业之间溢出,刺激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发生。

而技术知识的默会性和非编码性,使知识更容易在地理临近的企业之间,通过近距离的观察以及正式或非正式的人际交流等途径传播[5~7]。

按照这种说法,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比外部孤立企业更具创新性,因为他们更有可能分享和接触到集群中的默会知识,接触到更多的创新思想,因而会有更多的创新产出。

第三,产业集群所提供的创新网络有助于企业和各类集群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创新不仅是特定部门的个体活动,也是一种集群行为。

特别是对于复杂创新,创新所需知识不可能全部来自企业内部,集群内各类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相互学习,不断创新[8]。

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在发展中结成的合作网络,是集群成功的关键[9]。

虽然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指出集群创新的优势[10,11],但却很少有学者就集群企业是否更具创新性进行检验。

baptista和swann[12],beatudry[13]分别对英国的创新数量或专利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确实比外部孤立的企业更具创新优势。

beadry和breschi[14]通过对英国和意大利企业的专利数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扎堆并不会促进创新,只有创新型企业聚集在一起时才会促进彼此的进一步创新。

也有研究认为集群和创新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有研究认为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还不及集群外的孤立企业。

beal和gimeno[15]利用50家软件企业的数据发现人均r&d支出与地理聚集没有关系。

suarez-villa和walrod[6]通过对洛杉矶地区企业的研究发现,集群企业的人均r&d支出甚至低于群外孤立企业。

lee[17]对多个国家不同行业的研究表明,在对企业技术能力、潜在的技术溢出以及创新方式加以控制后,聚集效应反而降低了集群企业的创新强度。

造成这些实证研究不一致的原因,既与研究者所选样本和研究方法有关,也与学者对创新的定义有关。

上述研究似乎暗示了聚集效应对企业创新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影响[18]。

目前对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的研究,更多的是从集群创新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但却忽略了聚集效应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如果聚集效应削弱企业创新投入的意愿和强度,那么集群在提高企业创新产出上的优势也就失去了基础。

本文将从产业聚集和企业创新投入的角度,从企业微观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

3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产业聚集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意愿和强度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产业聚集的竞争效应,规模效应以及集群创新网络,有助于企业增加创新投入。

集群内的企业往往面对相似的市场,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要求各企业只有持续的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获胜;产业集群内人才、信息、专业化知识等资源高度密集,这种规模效应大大减少了创新的时间和成本;地理位置的接近为集群中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的频繁交往与合作提供了便利,集群各种行为主体结成的创新网络有助于他们开展创新合作,在彼此学习交往的过程中激发出创新灵感。

另一方面,集群内的知识溢出也可能会削弱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机。

知识的外部性使得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很容易被集群内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学习和模仿。

开展创新的企业无法获得全部创新收益,“知识溢出”就变成了“利益溢出”。

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以及由此引发的机会主义损害了创新者的利益和进一步创新的积极性。

特别是对于由中小企业组成的横向产业集群,如果企业只想“搭便车”,不愿承担创新的高成本和高风险,那么就会造成企业创新投入不足,导致集群整体发展缺乏后劲,甚至走向衰退。

处于特定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投入是高是低,还要取决于上述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产业聚集能够促进(降低)集群企业创新投入强度。

近年来一些研究指出,企业特性(例如企业规模,企业年龄,网络,所有制),决定了企业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会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表现[19,20]。

对高技术行业的研究指出,知识不会自动在集群中流动[21,22],因此知识转移的方式,购买技术或合作开发等,会显著地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

本文从企业的技术能力,知识的非对称性,企业所有制和创新方式等方面考察企业特质对集群企业创新的影响。

集群企业之间频繁的交往和近距离观察有利于企业的集体学习,特别是对隐性知识的学习。

随着知识复杂程度的提高,集群内其他企业要想在创新上“搭便车”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对于这类复杂知识的学习必须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来吸收和转化。

复杂知识自身所具有的排他性阻止了知识在集群中的溢出,缓解了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6,22]。

因此集群企业技术水平越高,知识越复杂,被模仿的可能性也就越低,提出如下假设:

h2集群情形下,高技术企业会进一步提高其创新投入强度。

技术差距也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分享“产业空气”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具有均等性。

shaver和flyer[23],cantwell和santangeolo[24],以及iammarino和mccann[25]的研究指出,集群企业在技术能力上的非对称性和异质性使他们从集群中获得的好处是不同的。

由于集群内知识分布的不对称性,行业中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能够从知识溢出中收益,但行业中技术相对领先的企业则面临着技术被模仿或被窃取的风险。

因此,集群中知识分布的不对称性也会影响领先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意愿,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集群情形下,行业中的领先者反而会降低其创新投入强度。

外资企业由于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通常其创新强度也较高。

但位于集群中的外资企业,面临着技术被模仿和学习的情况,因此他们会减少本地研发,转而从其母公司直接获取所需要的技术。

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4产业聚集会降低外资企业的创新投入强度。

企业若是通过技术转移或合作开发进行创新,将有助于减少创新的风险,因此技术合作会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

集群的创新网络环境,为合作创新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平台,这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

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5产业聚集有助于合作创新的企业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

4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4.1模型与变量定义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如下实证检验模型验证前面提出的研究假设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企业的创新投入强度,用r&d经费占企业总收入的比重表示。

学者们对于哪些企业特征会影响创新还存有不同看法,但通常企业的年龄(age)以及企业的规模(size,本文用企业总收入表示企业规模)是较多被考虑的。

此外,不同的企业可能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创新偏好,我们用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pat)表示企业固有的创新倾向。

知识属性和创新方式也可能通过聚集效应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

tech表示企业的技术水平,用劳动生产率表示,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所掌握技术的复杂性。

gap表示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而言,企业的技术领先(落后)程度,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三位数行业)的差表示。

f是反映企业所有制形态的虚拟变量。

若企业为外资企业f=1,否则为0。

通过合作或购买等方式获取技术,可以减少创新的风险,因此也可能影响企业创新行为,虚拟变量m表示企业是否从其他机构引进技术或与其他机构合作研发,如果有则m=1,反之为0。

要想对企业是否处于产业集群进行精确界定非常困难,考虑到目前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因此本文以该企业是否进驻某开发区作为企业是否处于某产业集群的判别标准。

虚拟变量c表示企业是否位于某产业集群中,若企业位于开发区内则c=1,否则为0。

techc,gapc,fc,mc是有关变量与c的乘积项,用来反映产业聚集和相关变量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交互效应。

4.2数据来源说明据苏州市发改委的不完全统计,苏州市现有产业集群20多个,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纺织等行业的近万家企业。

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有一部分是从传统优势产业,由大量本土企业在空间上相互集中,并借助市场组织网络发展而来的。

代表性的行业如丝绸纺织产业,已经形成从原料、织造、印染到服装的一条龙发展的优势,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

另有部分集群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苏州利用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在当地形成了以外资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这类产业集群,特别是一些高技术产业集群主要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开发区和工业园的方式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目前以外资企业为龙头的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it制造基地和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大大提升了苏州市的竞争力,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苏州市产业集群的研究兴趣。

在同一城市,存在了众多发展经历不同,构成主体不同,行业特性不同的产业集群,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因此本文选择2009年全国第二次r&d清查中所涉及到的苏州市制造行业的企业,包括32个行业的共3090家企业,这其中有约47%位于各类产业集群内。

表1给出了一些关键指标的摘要统计。

5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5.1fdi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总体影响因素分析由于我们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检验发现数据存在异方差性,此时ols估计量不再有效。

利用white方法对估计量的方差—协方差矩阵进行修正,可以得到一致估计量。

首先基于

(1)式对全部行业进行了估计,结果见表2。

模型1的估计结果与本文的理论预测基本一致。

c的系数显著大于0,说明产业聚集从总体上看能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假设1得以明确。

tech的系数为正说明企业的技术含量越高其创新投入强度也越高,而techc的系数大于0,表明产业聚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这种效应,结合模型2和模型3的估计结果,可见随着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复杂度的提高,集群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负面影响逐步减弱,假设2得以支持。

gap的系数为负,说明行业中领先企业的创新投入强度相对较低,gapc的系数也显著小于0,说明在集群中知识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领先企业面临着更严重的技术外溢,这种顾虑促使他们进一步减少了创新投入,假设3得到验证。

f的系数为正,说明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的创新投入普遍,而fc的系数显著小于0,却反映出这些处于行业技术领先地位的外资企业,由于担心技术外溢,减少了在当地的研发活动,假设4得到验证。

m的系数为正,说明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等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因此有助于企业提高创新投入意愿,mc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集群情形下,企业借助集群创新环境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创新风险和创新成本,因此聚集效应有助于那些采用合作创新方式的企业进一步增大创新投入,假设5得到验证。

为了考察行业的技术特征如何影响产业聚集和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我们按照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将行业划分为低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两组,分别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无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高低,产业聚集对企业的创新总体上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于高技术行业,知识特性和创新方式会对集群企业的创新投入产生影响,而对低技术行业来说,这种影响则不显著。

究其原因,首先,在高技术行业中技术复杂性强,企业创新更多依靠隐性知识,复杂知识的这种特性使集群溢出效应的负面影响减少。

其次,在高技术行业中,行业内技术领先者同样面临着技术被模仿和被学习的风险,从而导致他们的创新投入减少。

第三,高技术行业中,多数企业都面临着更大的技术发展压力,而这些知识往往来自于企业外部,因此高技术行业中,企业更多地选择技术转移或合作创新方式,此时集群创新网络环境有助于促进合作企业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

5.2产业集群情境下,行业特性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分析行业的知识特征和市场结构的差异也可能会对集群企业创新投入产生不同的影响。

为了去除行业异质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的影响,我们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单一产业。

本文选择了苏州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一步研究产业聚集对集群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估计结果见表3。

与表2的结果不同,对两个典型行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单一产业的聚集对企业创新投入并没有显著的提升作用(c的系数不显著)。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将研究对象限定于单一产业,此时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激烈的同行竞争。

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可能被集群中众多的竞争对手模仿,因此知识溢出的负面效应就更为明显。

以纺织产业为例,苏州的纺织产业是内资企业占主导的传统产业集群。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创新投入的意愿本身就不高,即使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由于行业整体技术含量不高,因此创新成果很容易被集群中的竞争对手窃取或模仿。

技术的外部性是造成这类内生型横向产业集群整体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集群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网络优势。

苏州的电子信息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外资驱动的特点,在调查的733家企业中,外资企业的比例高达62%。

而处于行业龙头与核心地位的外资企业具有明显的加工贸易特征,这些外资企业提供的技术多属于装配组装技术和后序生产技术,其中间投入品主要依赖进口,行业中的内资企业多作为外围供应商。

由于这些处于主导地位的外资企业缺乏当地根植性,与当地企业缺乏有效的协调和交流机制,没有形成经济活动的生态链条,集群创新的优势无法体现。

6结论和与启示尽管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已经做了广泛研究,但对产业聚集是否有助于提高集群中企业创新投入这一点鲜有涉及。

本文从企业微观角度研究集群情境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

(1)总体上看,产业集群能够促进集群企业创新投入强度的提高,但是对于横向产业集群的效果并不明显;

(2)随着知识复杂程度的增加,知识自身的排他性增强,因此产业聚集能够有效促进高技术行业的创新投入;(3)由于集群中知识分布的不均衡性,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反而会降低其创新投入强度;(4)产业集群中的外资企业创新投入较少;(5)良好的集群创新环境有助于那些采用技术转移和合作创新的企业进一步扩大创新投入。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认为,要充分调动集群企业创新投入的意愿,提高创新投入强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研究表明在高技术行业中由于知识的强粘性使得企业对知识溢出带来的负面影响顾虑较少。

但在低技术行业中,创新更容易被模仿,同类企业的聚集更放大了知识溢出的负面效应,因而严重挫伤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当仿冒成为企业的竞争习惯后,还有谁会花费高成本,承担高风险去进行创新呢?

因此,必须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竞争秩序,否则就会导致整个集群创新能力的减弱。

二是在内生型中小企业集群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在一些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中,创新的外部性较大,企业模仿的动机超过了创新的动机。

随着集群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这种知识溢出就越加严重,最终可能导致整个集群的衰落。

要破解集群企业在创新上的“囚徒困境”,就必须培养集群内的创新源——龙头企业。

作为集群的核心,龙头企业不仅具有更强的创新实力,而且其创新的外部性也大部分被内化了,因此他们更具创新动力。

通过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结成产业链,完善核心产业的上下游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形成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局面。

三是促进各类主体的合作创新。

实证检验表明合作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r&d投入强度。

目前多数产业集群面临着竞争过度、合作不足的现象。

然而复杂知识的创新必须依靠企业外部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只能通过合作研发或技术转让等方式进行。

因此要引导企业树立合作竞争的理念,通过集群中各创新主体的互补联动,相互学习,实现共赢。

四是对于外资主导的产业集群要增加外资企业的根植性。

由于拥有外部的创新资源,外资企业的创新活动对当地集群资源的依赖度较低。

必须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缩短和这些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跨国公司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在集群内设立研发中心。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2]malerbaf.sectoralsystemsofinnovationandproduction[j].researchpolicy,2002,31:

247-264.[3]lundvallba.innovationasaninteractiveprocess:

fromuser-producerinteractiontothenationalsystemofinnovation[a].indosig,freemanc,nelsonr,etal..technicalchangeandeconomictheory[c].printer,london,1988.[4]marshalla.principlesofeconomics[m].london:

macmillanpress,1920.[5]lundvallba.nationalsystemsofinnovation:

towardsatheoryofinnovationandinteractivelearning[m].printer,london,1992.[6]vonhippele.stickyinformationandthelocusofproblemsolving:

implicationsforinnovation[j].managementscience,1994,40(4):

429-439.[7]audretschdb,feldmanmp.knowledgespilloversandthegeographyofinnovation[a].inhendersonjv,thissejf.handbookofregionalandurbaneconomics[c].elsevier,amsterdam,2004.2713-2739.[8]perrinj.theroleofsmall,high-technologyfirmsandscienceparksinthecimindust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1989,3(3):

349-359.[9]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jaffeab,trajtenbergm,hendersonr.geographiclocalizationofknowledgespilloversasevidencedbypatentcitations[j].th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