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2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977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2篇.docx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2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2篇.docx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2篇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2篇

2019年

千万别折腾汉字

姚安隆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

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

”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

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

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

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

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

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

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

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

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

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

“小土为尘”,何等聪明!

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

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

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

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

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

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

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

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

事实并非如此。

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

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

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

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

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

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

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

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

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溪”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

8.下列不是本文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B.电脑时代已不存在简化字书写困难的问题

C.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9.下列关于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举“灰尘”的“尘”字的简化过程,说明了汉字的发展轨迹

B.第④段中举语言学家亲历的例子,说明了学习简化字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

C.第⑤段直接否定了用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这种幼稚的想法。

D.第⑥段作者认为用中国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最能体现汉字繁简之美的差异。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不是立论文,而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主要从论点和论据两方面进行了批驳。

B.作者站在汉字的历史潮流里看待汉字的繁简问题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

C.从政治或其他方面推行“以字促统”“弃简投繁”都是胡乱折腾汉字的体现。

D.文章最后作者认为说简化字太粗糙肯定是由习惯和心理上的先入为主造成的。

 

【参考答案】

8.B

9.D

10.D

【解析】

【分析】

8.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

偷换概念,原文批驳的观点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

故选B。

9.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中国书法论证的是汉字的结构美,而不是繁简美。

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主要是”,而不是“肯定是”。

故选D。

(2019四川德阳)

昆明的雨

汪曾祺

(1)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

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2)我想念昆明的雨。

(3)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4)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5)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6)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

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7)昆明菌子极多。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菌中之王是鸡

,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

一盘红烧鸡

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

有一个笑话:

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

,他跳下去把鸡

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

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

随处可见。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

这种东西也能吃?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这东西这么好吃?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8)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

“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一点都不酸!

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9)雨季的花是缅桂花。

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

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

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

(10)夏天,雨,是最常见的。

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

雨下大了。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

昆明木香花很多。

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

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1984年5月19日

(有删改)

链接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出口。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

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

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

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这有什么好看呢?

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

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

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1.用简洁的话概括《昆明的雨》一文的主旨。

 

12.举例具体分析《昆明的雨》的(4)(5)段与(8)(9)(10)段的主要抒情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13.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比较下面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

原句: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

“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改句:

卖杨梅的都是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的苗族女孩子,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声音娇娇地吆喝一声:

“卖杨梅——”

 

(2)分析下面两句中问号和叹号连用有何特殊用意。

“这东西也能吃?

”……“这东西这么好吃?

 

14.两篇文段中画线语句都选用了哪种材料?

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件的描写叙述,抒发了作者对昆明浓烈而绵长的思念之情。

12.(4)(5)段中“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这些词、句直抒胸臆(或直接表达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夏季、雨的赞美热爱之情。

(8)段中通过写苗族女孩子“娇娇的”吆喝声,“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足见雨的舒服,令人动情;(9)段中“满满的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承载着美妙的人情味;(10)段中酒店前那几只“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的鸡和数不清的“饱涨的花骨朵”都将雨中的情味传达出来,都是间接表达作者那悠远而绵长的对昆明的思念之情。

13.

(1)原句运用了外貌、语言描写,重在展现一个画面,营造一个意境;强调“声音娇娇的”,是以女孩的娇美衬托出昆明的柔美,更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昆明的雨,昆明的人,对昆明的情。

(意思对就可得分,不要求表述顺序一致)

改句是一种平淡的叙事口吻,强调的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她在做着怎样的事情。

(意思对就可,不要求表述顺序一致)

(2)两句写出对干巴菌的认识的变化,前者表达了强烈的怀疑鄙视之情,后者表达了强烈的惊奇之意,前后对比,突出了“干巴菌”的好吃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14.

(1)选用了第二故乡昆明和故乡高邮的特有风俗特点,一个是挂仙人掌,一个是挂咸鸭蛋。

(2)仙人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寄托了对昆明的思念之情。

挂咸鸭蛋的风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解析】

【分析】

1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文章的主旨,要通过文中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来分析,格式是“通过……表达了……的情感”。

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昆明的雨”,文章第(6)至(10)段通过对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思念。

1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其特点。

根据题目要求找到对应的段落,(4)(5)两段里的“不使人厌烦”“人很舒服”等词句属于直抒胸臆;(8)至(10)段主要描写了菌子、杨梅、缅桂花等雨季景物,属于借景间接抒情。

结合段落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原句采用倒装句式,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以女孩的娇美衬托出昆明的柔美;改后的句子只是简单的叙述,语气平淡,没有原句的效果。

(2)第一句话是对干巴菌竟然好吃的强烈疑问;第二句话是在吃过干巴菌之后对干巴菌如此好吃的强烈感叹,前后态度反差巨大,表达了作者对干巴菌滋味的赞叹与喜爱。

14.本题考查分析文中材料的作用。

倒挂仙人掌和挂“鸭蛋络子”分别是昆明和高邮的特有习俗。

挂仙人掌引起了“我”对昆明的雨的思绪,体现出“我”对昆明的思念;挂“鸭蛋络子”是对童年生活的追忆,表现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

也就是说一定要答出材料对对表达主题的意义。

(2019四川德阳)

2017年

陆春龄

①一根小小的笛子,在吹者手中,能吹奏出各种各样优美动听的曲子。

听那活泼泼的欢乐之音,开人胸襟;吹到委婉之处,又是那么娓娓动听。

这就是笛子的魔力。

因此在江南吹打曲、江南丝竹和十番锣鼓等器乐合奏中,都以笛子为主。

笛子,又因为材料便宜,制作简易,携带便利以及劳动人民爱好等原因,成了民间流行十分广泛的乐器。

②笛子的种类很多,按音色音量,现在普遍有曲笛和梆笛两种。

曲笛因一般产于苏州,所以又称苏笛,音色柔和,一般流行于江南一带。

曲笛除用于独奏外,京剧中的吹腔,淮剧、锡剧、沪剧、绍兴大班以及民间乐曲和古曲乐曲中都用它来伴奏。

特别在昆曲中,唱起来必须用曲笛伴奏,才能传达神情而引人入胜。

梆笛在北方流行较广,音色清脆、高亢,在有些地方小戏、民歌和舞蹈中,一般都采用梆笛伴奏。

按材料分,又有紫竹笛和白竹笛,北方还有一种枣木笛。

而竹笛中又以枯竹做的最好。

江苏、浙江、福建、贵州产的竹子都可做笛,其中以浙江产的竹子质地最好。

③从汉墓的拓片和敦煌的壁画中都有笛子这一点来看,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笛子了。

相传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笛子就传入当时的首都长安(即现今的西安)。

但也有人考证,最早的笛子是西亚细亚的纵笛。

在埃及的三角塔一墓中还有八人合奏纵笛的图。

因西亚产苇管,苇管颇直且大,那时纵笛就多用苇管做成,后传到印度,印度苇管小,但印度产竹,才以竹制纵笛代替苇制纵笛。

纵笛经西亚、中亚,周朝末年,由西域传入中国。

但几年前我在印度演出时,看到印度演奏的笛子都是用芦苇做的,称苇笛。

其实在我国《诗经》《礼记》中,也都记载有竹制乐器如龠(yuè)、箫、管等,也应该是属于横笛、纵笛之类。

④两千多年来,经过不断改革,笛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孔由原来的三孔到四孔、五孔,一直到现在的六孔。

(A)取材也由最初的苇管到现在的竹子。

(B)但竹笛的好坏,还受材料和制作上的种种限制。

(C)最近,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民族乐器厂合作试制成功的塑料笛,吹起来声音清脆嘹亮,冷热变化对音色影响也极小。

(D)塑料不吸收水分,吹奏时水汽凝结成小水滴,附在管壁,就不像竹笛那样容易受潮,影响音色,而且笛膜也不会潮湿。

塑料笛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材料到制作处理,都可由人工控制,材料成分不同就可制出不同音色的笛子。

用两头粗细一致、管壁厚薄相同的塑料做成的笛子,它的音色音量音准也能达到统一。

制造规格统一后,就可采用机器生产。

(文章有删改)

8.下列不属于笛的特征的一项是D

A.经不断改革,笛的音孔由原来的三孔到四孔、五孔,变成了现在的六孔。

B.笛按音色音亮分为曲笛、梆笛两种。

曲笛音色柔和,梆笛清脆、高亢。

C.笛的取材经历了由苇管到竹子,再到枣木、塑料等其它材质的过程。

D.笛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中,经由西亚、中亚,从西域传入了中国。

9.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从笛的特点写起,到传入发展历史,再到最近研制成功的塑料笛,选文采用了逻辑顺序。

B.“按材料分,又有紫竹笛和白竹笛,北方还有一种枣木笛。

”一句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C.“塑料吸收水分,吹奏时水汽凝结成小水滴,附在壁管,就不像竹笛那样容易受潮。

”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江苏、浙江、福建、贵州产的竹子都可以做笛,其中以浙江产的竹子质地最好。

”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A.“长期以来,笛子一般都是用竹子做的。

”一句中“一般”表示具有普遍性,在无法通过统计得出确切结论时,这样表达更有分寸,更具准确性。

B.“在工作中,我也先后试制过枣木笛、电木笛、芦苇笛、化学纸笛、金属笛等,但都不能令人满意。

”一句应放在第④段的(B)处。

C.“用两头粗细一致,管壁厚薄相同的塑料做成笛子,它的音色音量音准也能达到统一。

”充分体现了塑料笛的最大优点,从材料到制作可由人工控制。

D.选文第③段,从汉墓拓片,敦煌壁画,后人考证,《诗经》《礼记》记载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笛子在中国的历史,大大的丰富了选文说明的内谷。

(2017四川德阳)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1.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具体要表达哪些怀念?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结合全文,补写出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没说完的内容。

(2分)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全文,理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中两个“艰难”的不同含义。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作者的悔恨、愧疚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变成无法弥补的痛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四川德阳)

2015年

晋祠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

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