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曾仕强讲易经.docx
《百家讲坛曾仕强讲易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讲坛曾仕强讲易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家讲坛曾仕强讲易经
易经与人生
我的名字叫曽仕强,可是我三十九岁的时候,我的身体非常的衰弱,简直是一点都不强。
我总觉得头重脚轻,两脚无力,那时我的办公室在二楼,可是上下楼梯我都要小心益益地扶着楼梯走,生怕摔交。
我就很紧张,年纪轻轻搞到这地步,怎么办?
我利用周末时间回到家里,把我的情形向我爸爸汇报。
我爸爸愣了一下,说:
早叫你读《易经》,你为什么不读呢?
我说读《易经》和我生病有什么关系?
他说,当然有密切的关系。
我说,我所知道的《易经》只是用来算命的,用来看风水,而我是学科学的,我根本不信这一套。
所以,我就不学。
我爸爸说,那是一般人错误的观念,就把这本书给害死了。
《易经》,它是讲道理的,讲什么道理?
讲未来变化的道理。
那天他给我谈了很久,他说,我们中国人受《易经》的影响,我们有一句话叫“无三不成理”,我们把任何东西都分成三块,而外国人经常分成两块。
我们分成三块,时间有过去、未来、现在,同一天有上午、中午、下午,人也是一样,连孔子都说,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他一定要凑成三个。
他就告诉我,《易经》告诉我们,未来是会变化的,所以一个人要重视你的未来,但未来是不确定的,它是会改变的。
改变是有一定的道理,这是我们应该掌握的。
我听了以后就说,那很好呀,那我就学学吧!
可是我回去后,怎么读都读不懂。
拿了十本书,有七、八本都是告诉我怎样去算命的,怎么去看风水,那不是我要的。
所以我回去就问我爸爸,看不懂的书有什么用?
他说,你应该先读《易传》,你把易传读懂了,回头再看《易经》,你会觉得它很清楚。
我就很认真去读《易传》。
读完以后,我真的有很多感悟,我很开心给爸爸讲。
我现在最大的收获就是看懂了中国人。
爸爸说,你终于看懂中国人了。
凭良心讲,我那时候跟现在年青人一样,是很羡慕做外国人的。
我读了《易经》以后,我的观点改变了。
我说,我今天才懂,为什么叫“内方外圆”?
就是中国人很有原则的,但是你的原则就是不能表现出来,你一表现出来就跟别人起冲突,就格格不入,人际关系就很差。
所以,外面要圆。
可是我爸爸给我讲,那你这样不就很圆滑吗?
我说,不是。
我以前也是很痛恨圆滑的。
现在我才知道,是“圆通”,不是圆滑。
中国人最讨厌的就是圆滑,这个人滑头、奸诈,没有人喜欢。
但是你不圆通,你又很吃亏。
我们很小心地用现代的观念来看古老的《易经》,我就越学越有趣。
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平常真的看不懂,听不懂的话,慢慢我都找到了根源。
我觉得古代的人,你别看他没科学,但他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在这里,美国在底下。
所以你到美国去,你就挖一条隧道。
一直坐电梯就到了,也不必坐飞机。
但是事实上行不通,因为地心中有一团火,烧得你整个融化掉了。
这样我就知道,《易经》里面有一条曲线的,告诉我们,直线是最快的,但是经常是走不通的。
你还是要打个转才能到美国。
我也发现我们中国人,三人在路上走路,躲来躲去。
你问他为什么要躲来躲去,他也说不出道理来。
原来他很避免走中间,因为中国人他是中间最高。
如果,你和领导在一起走,无论如何你要让他在中间。
有很多年轻人他不懂事吃很多亏。
就是每次照相,他都挤中间去,一洗出来,领导一看就这家伙最讨厌,你站中间干什么?
懂事的就坐旁边,该你坐中间,自然会请你去坐中间,你急什么?
所以中间最大!
这就是《易经》的观念。
然后,我又去听懂另外一句话。
这句话你可以去考别人、你的亲戚,“不三不四”。
你成天都在讲不三不四,就不知道什么是不三不四?
我也曾经对我的学生讲,你把不三不四翻译成英语,全世间没有人听得懂。
中国人很奇怪,他不说不五不六,不七不八,他就讲不三不四。
你读了《易经》就会知道,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义。
中国人最喜欢讲完话就否认,我给你讲完话后,加一句:
不要说我说的。
结果你对别人说,那就是对我不仁嘛!
所以,他来问我,你讲了这句话吗?
我说,没有。
我不是欺骗,我是认为你不仁我就不义。
你把这些道理说清楚,搞懂以后。
你就知道,啊中国人是很诚实的,很实在的。
我发现中国人最厉害的就是,同时讲两句非常矛盾的话。
这里告诉你: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里想的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里讲的是礼让为先,这里想的是当仁不让,那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
你自己看着办。
这就最厉害!
我慢慢感觉到,凡是外国人最讨厌我们的地方,就是中国人最善长的地方。
你问外国人,你喝茶还是咖啡?
他很干脆:
咖啡,茶。
中国人不可能,他告诉你:
随便。
一定告诉你,随便。
我积几十年的经验:
会讲随便的人都是长寿百岁的。
他没压力。
我慢慢发现,我们有学理的根据。
我常常问年轻人:
阴阳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
如果你告诉我这是两个东西的人,脑筋就有一点西化了。
西方人就分开来看,中国人就合起来看,我几十年才体会到,我们是合起来看。
我们动不动就说“合作”,大家“和谐”,不能分的,一分就糟糕了。
外国人是“分”的,分到最后,你是你我是我。
我们阴阳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同样一个东西有时变阴,有时变阳。
这是我从《易经》中体悟到的,最好的一个法则。
(《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如同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曽仕强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无论老子,还是孔子的思想都是以《易经》为基础的,那么这些古圣先贤是如何解读《易经》的呢?
)
我必须要说明:
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从《易经》出来的。
你看,孔子把人分为中人以上,中人以上这种人怎么去读易经,这个人是老子。
老子是替很高智慧的人去解说《易经》的。
所以,凭良心讲《道德经》是最高水平的,高难度的。
只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就搞不清楚。
他先说:
不能说,才来说。
这很厉害吧!
这就对中国人影响很大,中国人讲有没有意见,没意见。
结果一大堆意见。
外国人,有意见就有意见,没有意见就真的没意见。
中国人不是,先说没意见,如结果后面讲一大堆。
我们先说没意见是尊重人家。
我们好好把《道德经》读完了,就会知道《易经》里很高深的哲理。
孔子不是,孔子是对中等智慧的人解说《易经》,什么是《论语》?
就是家常便饭。
所以要解说《论语》要从我们生活圈去体会。
《论语》一开头就告诉你:
做人要快乐。
所以“学而篇”就提出来:
孔门三乐。
三种乐趣。
你与孔子接触还得不到乐趣,那就很冤枉。
“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真正的意思是说,你读完以后,要去实践,实践以后要变成习惯,行成习惯你就很乐了。
第二个,“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来不亦乐乎,舍身处地把好茶端给他,把好东西与他分享,他下次一定来,你这样想就对了。
作人要作到你的朋友想到你,就想到能从你这里沾到一点便宜,你就成功了。
每个人想到你就想到,我一去一定会吃亏的,那他就跑掉了,第三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小小的生气,没有发脾气,只是有一点不高兴。
人家不知道你是谁,你一点都没有不高兴的。
现在人不是,现代人是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谁吗?
你没看过我吗?
这就完蛋了。
今天各行各业,千万要记住隔行如隔山,谁也不认识谁,这才是正常的。
你如果把孔子这三个基本做完了,你就很乐了。
还有一个人,最可惜就是我们都把他忽视掉了,叫做“墨子”。
墨子是专门替基层的人,大众的人去讲《易经》的道理。
墨子的学术是最好的。
所以,做人先学墨子,实干,认同上面。
年纪轻轻就一大堆意见,那不害死自己吗?
然后慢慢走上儒家的路,最后你才可以去进入道家的境界。
《易经》是所有都包括在里面。
不管你天文地理什么,包括兵家,包括医学,甚至于现在的电脑,都是从里面来。
(兵书里三十六的很多计谋都是出自易经的卦象,而中医讲究的阴阳平衡,更是出自《易经》的阴阳共体之说,但是代表现代文明的高科技电脑怎么会与古老的《易经》有关系呢?
)
我只讲一句话,我们天天都知道,电脑就是010101,0就是阴,1就是阳,你看你现在讲这种话010101就构成了浩瀚无穷的网际网络,没有人不相信。
可是我们老祖宗六七千年前就讲了:
阴阳变化产生宇宙万物。
一样的道理,电脑就是阴阳的变化,没有什么稀奇。
所以,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很认真在学《易经》,我们千万不要把这种宝贝丢弃了。
但是我们要了解,以前没有科学语言,不得已用那些话,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科学时代了,我们一定要用科学语言,用科学的发现来帮助我们回去了解《易经》的道理,这才是现代人读《易经》的一个方法。
(用科学的发现帮助我们去了解《易经》的道理)
我觉得《易经》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四个字,也是中华文化里面最可贵的四个字,叫做“持经达变”。
什么叫“经”?
经,就是不能变的东西。
一个人有了经以后,你还不会变,你还是不会用。
原则是不能变的,但方法是一定要变的。
可是我们现在受美国影响很严重,我们说,什么都在变。
我是不接受这句话的。
各位,你如果相信一切一切都在变,什么都在变的话,请你今天晚上回去,看看你爸爸变没变?
还是老一个嘛!
如果你发现全家人都变了,那你爸爸也变了,没有那回事。
其实《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如果没有不变,你就不可能有变;如果没有变,你就不可能有不变,它根本就是相对的。
(《易经》是全世间最高明的辩证法)
其实《易经》是全世间最高明的辩证法。
你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人,你会发现,中国人说要就是不要,说不要就是要。
你送礼给外国人,外国人会当场拿来,告诉你,我最喜欢这个东西。
中国人会吗?
中国人你送礼给他,他说不要,千万不要,好好,搁那儿好了。
最后还是要了。
我小时候还是很讨厌这个的,根本虚伪,假的嘛。
后来我才懂,我读了《易经》才懂,学理很简单,叫做“站在不要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会乱要”这样就对了;站在没有没有意见的立场,来发表意见才不会乱讲。
这样就对了;站在退让退让的立场来不让,最后当仁不让嘛!
当仁就不应该让嘛!
这就是最好的逻辑。
《易经》告诉我们:
当不当就是应该不应该的意思。
只有一句话,尤其是对年轻人,特别特别要小心“少问喜欢不喜欢,多问应该不应该”。
现在是,我喜欢。
你喜欢就糟糕了。
我经常讲,外国人因为他脑筋是一半的,我们脑筋是全的,因为我们有阴有阳,同时要兼顾。
所以外国人讲话,经常讲一半的话,他们最流行的话是:
不自由毋宁死。
现在年轻人都上当,说对对对对,你就糟糕了。
他只讲了一半“不自由毋宁死”,还有一半他没讲,从来没讲,只有中国人才懂:
“一自由就堕落。
”不自由当然不好,但太自由更不好。
你说有钱多好,这句话也不对啊,钱是怎么样?
钱是不够很紧张,太多了很烦恼,刚刚好最愉快。
这就好了嘛!
还是三段!
怎么分都是三段。
所以,我觉得我读完《易经》后,我不但生理健康心神愉快,而且我懂得很多道理,我就开始把我们易经的道理,一个一个整理出来。
(《易经》都包括一些什么道理?
为什么曾仕强教授读完易经后会心情愉快,身体健康。
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理解《易经》中的道理呢?
)
《易经》它讲六个字:
明象位,立德业。
一个人,他一定要搞清楚现象,象就是现象,位就是你的位置。
我们今天就是位置站错了嘛。
位置,我们用通俗的话讲叫“地盘”。
我问你,你是武艺高强还是占到地盘比较好?
占到地盘比较好。
武艺高强经常挨打的。
一个人占到好地盘,占到合理的地盘,你比谁都强。
所以,我们常常讲位置错了没有?
就是你的位在哪里?
很多人就是位置搞错了,讲话讲错了,做事也做错了,最后自己倒霉。
而位置,什么叫对,什么叫不对,是看当时的现象,而现象是变化的。
孟子说:
男女授受不亲。
但是你的嫂嫂掉到水里去了,你无论如何要去拉她,这时讲授受不亲,所有人都要骂你,你见死不救,可见它有例外。
你把嫂嫂拉起来就该放了,一直拉,人家就要说你拉够没有?
那就糟糕了嘛!
从这个实例,你可以了解到:
一切都要恰到好处。
什么叫《中庸》?
不要解释说不极端,不要这样解释。
就是恰到好处!
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我们现在都是中国人,我问你,什么叫“中”?
中就是合理。
中国就是讲究合理的国家,就叫中国。
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可以叫中国。
中国人更难,处处都合理的人,才叫中国人。
多神气!
从现在开始,任何时候、任何话要找到合理点,然后你才去讲。
你看,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表示我们是很重视“理”的。
所以要把《易经》的道理,把它提炼出来,在日常生活当中好好去运用。
运用到你自己变成很好的习惯以后,那你什么病都没有了,我敢保证。
我现在七十几岁,我回观我当年三十九岁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我常常给很多人讲,《易经》救了我,要不然我就没命了。
怎么没命呢?
一句话讲过来,气都气死了,还有命吗?
只要你看不懂中国人,你一定活活被中国人气死,你看懂以后,就觉得中国人很可爱。
我懂得怎样和他呼应,那不是很好吗?
中国人,我的研究,是《易经》的民族。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懂得《易经》的道理。
我们只是没有去整理、去提炼而已。
你看我们平常所作所为,你从《易经》去看,都是合乎它的道理的。
你看事不过三,《易经》画到三划卦,就不画了。
各位,做事情要简单,你看看简单的时候,要复杂化,不然会阴沟里翻船;你看到复杂时要简单化,否则越来越复杂,最后根本没办法解决;你看到简单就觉得很简单,最后一定阴沟里翻船,大意失荆州。
这样就对了。
所以,我慢慢地就去把六十四卦整理出来,我感觉每一卦都是宝贝。
(很多人认为,卦有好有坏,而曽仕强教授人为,每一卦都是用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社会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易经》中的卦呢?
《易经》中的卦常常被人用来算命,而曽教授认为,卦是用来了解自己认知社会的。
)
就拿第一卦乾卦来说,它一共六个字就讲完了。
乾卦有六个原则,每个卦都有六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告诉你,你如果搞不清楚这个状况,你不要随便表现,很多年轻人(认为)有能力不表现那有什么用?
他错了。
你搞清楚了才表现,你没搞清楚一表现就被打死的。
有很多年青人很有才干,一表现所有人都打他,这是必然的。
你没有能力,别人打击你干什么?
你有能力才要打击你嘛,这有什么错?
没有错嘛!
问题是表现的人自己不知道。
你要看看清楚,可以表现到什么地步,你才来表现,但是一直低调一直低调,这个人就没有前途了。
中国人低调低调当中还要去看机会,有机会一定要抓住,一抓住你就飞龙在天,你就上去了。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如果还没有什么成就的话,这辈子大概就没有什么后劲,这些都在卦中。
没有好卦也没有坏卦。
一般人说,我卜到一个好卦,那是错误的。
卦没有好坏,它只是告诉你,你处在这种位置,你看到什么现象,你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此而已。
所以前面那三个字很重要“明象位”,但后面这三个字才是根本,叫住“立德业”。
一个人学问再好不能担保你有成就;能力再高,不能担保你会发达;钱再多也没什么用,最要紧是品德要好。
教育最要紧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品德。
我在大陆受的国学基础教育,我那个小学教师是最了不起的。
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很惨的,在庙里上课,那里有教室。
老师第一天把国语课本发给我们,只讲一句话,你们拿回去以后就开始背,不管你懂不懂,背!
你背了一课,到我这里来,我给你盖个章。
我们好开心呵,回去不管躲在防空洞里、躲在家里也好,天天背,拼命背。
差不多一个星期,一本书就背完了。
记住,年纪小的时候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不高。
懂不懂无所谓,你让他背。
他背就记住了,记住了将来到了十几岁二十几岁,他就会把记住的东西吐出来,跟牛一样吐出来,然后来嚼嚼嚼。
才有东西可嚼嘛,你小时候不背,脑袋空空,想什么,不知道!
只有上网去玩,这很可惜的。
一个人小时候记忆力很好,让他多背,理解力不行,没关系,慢慢长大,理解力越来越好,你就把你以前背的东西,一个一个拿出来,好好整理,去体悟,然后得到你的东西。
你有了品德以后,你比较会照你心中这把尺子去做。
你一旦没有照这把尺子去做,你就会歪的,就回走歪路。
所以我们中国人经常讲一句话:
要凭良心。
做人,别的都不是很重要,最要紧的就是凭良心。
凭良心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常常告诉你,上半夜要想想自己,后半夜要想想别人。
所以我们很多的道理,其实一以贯之,就是说,从小要告诉他:
做人要实实在在,做事要规规矩矩,然后才来学应变。
一个不务实的人是没有资格来讲应变的,而一个不懂得应变的人,他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因此我们再把刚才那四个字再说一遍,叫“持经达变”。
应变就是适应不同的人,让大家都能够接受你的原则,不能够强制,因为强制没有用;也不是说一定要把他拉过来,也没有必要。
中国人到最后发展就是“和而不同”。
我们很和谐,但看法不一定一样,和谐绝不是和稀泥,和稀泥就完了,和稀泥就是怎么样都行、都可以,那个做得就没意思了。
我有我的原则,你有你的原则,我们不一定要完全相同,但是彼此要尊重。
你看动植物要多元才能生生不息,人也是要多元才能生生不息。
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人都变成跟你一样,没有必要。
我们彼此尊重、互相包容,然后我们一定在和谐当中商量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这多愉快!
(《易经》中有六十四卦,这些卦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如何为人做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卦呢?
学习《易经》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
所以为什么我刚才讲,没有好卦坏卦,我还是要修正一下,就是说八八六十四卦里面有一个从头到尾都好的卦,就是谦卦。
做人一定要谦虚。
只要人家说你不对,一定不要马上反应说不要,听听看嘛,有什么关系呢?
也许正好是你没有想到的那一点,你把它包容进来不是更好吗?
每一个人多少有一点他独特的地方。
你听听嘛,有什么关系?
实在不行,你把他去掉好了。
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马上反应是很危险的,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给各位建议,真正学懂《易经》的人,《易经》就是开关而已,一开一关,阴就是开,阳就是关。
你可以这样想,从现在开始碰到任何刺激,外面有任何东西进来,第一个把嘴巴闭起来。
我们的坏处就是一进来就把嘴巴,罗罗罗,然后得罪一大堆人,回去就后悔了,哎呀,今天早知道不说就好了,很痛苦的。
养成习惯,听到什么话把嘴巴闭起来,嘴巴闭起来才能经过脑袋想,想妥当了再讲,想妥当了再做,我保证你没有事情。
连孔子都讲他读了《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他不会犯大过失。
因为《易经》告诉你,你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你自己去选择。
你经过判断,经过理性地选择,那你还会犯什么大错呢?
不会了。
那就非常好,所以年纪轻的多花一点时间学《易经》,你后面用的时间很长;年纪大的,花点时间看看《易经》,你才知道这辈子你到底过得如何?
过得怎么样?
但是我们希望各位了解,入门比较难,所以将来我们有时间,我们会来一步一步地把它说清楚。
漫谈佛家易学“方山易”
方山易是易学里的重要流派,我认为称之为“佛家易”、或“禅家易”也很好,或者叫“华严易”也不错,应该说是易学研究的最高境界。
方山易学基本上是把“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打通了的,所以也可以说是“集国学之大成”的一门学问。
由于千年来都是秘传,目前研究这个方面的资料特别少,学术界曾经一度认为这门学问已经失传了,八十年代的许多资料里,都见过明确的写着“已经失传了”的介绍,但是我当时就隐约有一种直觉,或者说是一种隐隐的冲动,认为不但没有失传,而且可能还会和我有一些因缘。
后来的事情证明了当时的直觉是对的了——十八年后的现在,有幸学到了方山易的内容,并得到了里面秘传。
佛教易学——“方山易”的创立者是唐枣柏大师李通玄,近代的传承是四川的本光法师,代表作是《周易禅观顿悟指要》,本老的弟子当中我知道的有冯学成、赵嗣崇和杜大威,这三位都学贯儒佛、著作等身,也都是我的老师。
冯老师对我要求很严格,决不轻许,脾气怪的很,非常有个性,时而很严厉,很凶,时而又对我好的不得了,不了解的人以为他很怪异,不过他大多数的行为我都能理解,甚至很让我感动、感激。
他不许我给他磕头,认为那些是形式主义,你非要给他磕头他就不高兴了,瞪眼、吼你,做派俨然一个大禅师。
04年他把我叫到四川成都,他搞了个“龙江书院”,教传统文化,教儒学、禅学,我过去了他让我当院长助理,跟他学习了半年多,受益很丰。
杜老师和赵老师是夫妇,赵老师在隆莲法师办的爱道堂尼众佛学院教书,杜老师在净慧老和尚办的河北佛学院教书,带研究生。
我和杜老师见面多,因为他在河北,每次回四川大多是我接送,对我特别好,他还经常住在我这里,每次见面都聊很久,教我一些东西,其中方山易的东西就是一个重要内容,有关太老师李通玄和他的主要著作《新华严经论》都是杜老师教我的,他让我管李通玄长者叫“太老师”,并把李长者秘传的话写在一把扇子上交我珍藏,我当时并不知道那东西的重要性,后来才晓得不是个普通的东西,是表传承的了。
杜老师在我身上花的心血无数,对我的成长极近关照,可惜我是个笨蛋,这多年都没出息,每每想起,惭愧不已,羞愧难当。
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说方山易和李长者,有关李长者的介绍,有吉林大学邱高兴教授的一个文字资料,题目叫《以〈易〉解〈华严经〉——李通玄对〈华严经〉的新诠释》,发表在济南办的《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上,还有黄忏华老师搞的也比较详细,发表在国学网上,还有《宗教学研究》2002年01期上秦团结发表的《试论李通玄的三圣圆融思想》等,现整理摘抄一些如下:
《易》,又称《易经》、《周易》,中国儒家经典之一。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也是我国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华严宗所依据的宗经。
《易》与《华严经》分别作为儒佛两家的经典,实际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由印度传入的佛教之间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正是佛教被攻击的一个方面,严于华夷之防之话语差异,出家摈弃父母之不合孝道,危害政治秩序之不敬王者,这些都为儒者所不能容忍。
因此佛教从传入之初便面临适应中国国情的任务,许多佛教思想家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相容与一致性。
李通玄尝试以《易》解释《华严经》,沟通儒佛,就是这种工作的一部分。
李通玄,生于唐贞观九年(635),卒于唐开元十八年(730)。
世称长者,又称枣柏大士,出生于沧州(河北沧县东南)。
《宋僧传》卷22说:
“言是唐之帝胄,不知何王院之子孙。
”(《大正藏》卷50)这就是说,他的出身是唐朝皇族。
据载,李通玄对做官没有兴趣,而对于学问之道却情有独钟。
他年轻时一边研究易理,一边游历名山大川,住无常所,随所行处,择地而居。
在游历中接触佛教,开始对佛教产生兴趣。
在他六十多岁时,“尝游五台,入善住院,逢异僧授以《华严》大旨。
”(《居士传》卷15,《续藏经》乙编第二十二套)于是更倾心于研究《华严经》,并成为一位华严学者。
因李氏并没有出家身份,故称居士。
同时他也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宗者法藏之外的、代表华严学的另一理解与解释方向的重要代表。
李通玄早年熟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易》,尤其是象数之《易》深有研究。
在研究《华严经》时,他的深厚的易学研究功底,为以《易》解释《华严经》提供了基础。
下面就李通玄以《易》解《华严》的文化背景、如何以《易》解《华严》、以及以《易》解《华严》的哲学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把握李通玄的《华严经》观。
唐王朝建立后,伴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封建经济和文化得到高度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上,唐王朝采取了三教并重的政策。
儒学,仍被官方作为实行政治思想统治的主要工具。
唐太宗命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就东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派经师对儒家经典的注释,进行了总结,统一各家的说法,作为官方颁布的教科书,这当中就有《周易正义》一书,此外李鼎祚编的《周易集解》也有一定影响。
在道教方面,唐朝系“李”姓皇帝,对同样以“李”姓人物李耳(老子)为教主的道教也十分重视,将道教放在佛法之先。
即使武则天时,虽将佛教置于道教之先,但对道士、女冠仍然优礼有加。
就佛教来讲,作为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的手段,唐王朝对它也十分重视。
唐太宗优待唐玄奘,武则天推重法藏,主要都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三教并重、三教并行是唐王朝的基本政策。
这三大思想流派,既相互论争,又互相影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