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4352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水产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水产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水产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水产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产行业分析报告.docx

《水产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产行业分析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产行业分析报告.docx

水产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水产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9月

目录

一、行业监管体制4

1、行业主管部门4

2、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4

二、行业上下游的关系8

三、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概况9

1、行业市场规模9

(1)总体概况9

(2)市场现状11

2、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13

(1)行业发展前景13

(2)行业发展趋势14

①国家政策支持水产行业持续发展14

②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更多重视16

③产品需求市场的潜力巨大16

④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将逐渐发展18

⑤副产品综合利用程度提高19

四、行业风险特征19

1、渔业资源日趋紧张的风险19

2、水产养殖季节性波动的风险20

3、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20

4、国际贸易摩擦及汇率变动风险21

五、行业壁垒21

1、水产资源壁垒21

2、质量安全及国际市场进入壁垒22

3、资金及规模壁垒22

4、技术壁垒23

六、行业竞争格局23

1、东水食品24

2、坤兴海洋24

3、东方海洋25

一、行业监管体制

1、行业主管部门

我国对水产行业的管理体制实行国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主管部门为农业部渔业局,省、市(地)、县一级渔业主管部门依法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水产行业进行分级管理。

国内水产行业的其他组织和机构包括:

中华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协会、国家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渔业协会、中国水产流通和加工协会、中国水产学会等。

上述组织和机构的活动均由渔业局进行协调。

此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水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及出境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等进行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

2、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水产行业是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水产行业技能保障食品供应,刺激城乡居民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又可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的多元化和均衡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为规范该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已形成以《农业法》为基础、以《渔业法》为主体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

涉及到水产行业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

二、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水产行业上游的主要环节为水产种苗、饲料及养殖,中游业务为水产品的初加工、食品深加工及水产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下游的最终需求是国内外的终端消费者。

产业链关系如下图所示。

水产品加工业在整个水产产业链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产业的市场化和运营起着支撑作用。

一方面,水产品加工所需的原料部分来自于养殖;另一方面,水产品食用的安全性及品质的提升也需要养殖过程中各环节的配合,包括种苗培育、饲料配方等。

上游行业的充分发展能使本行业企业获得更充足廉价的原料,下游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能对本产业的市场扩展、利润空间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概况

1、行业市场规模

(1)总体概况

我国作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的渔业大国,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有天然优势。

根据2015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报告,2014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为20,858.95亿元,实现增加值1,608.45亿元;其中,渔业产值为10,861.39亿元,实现增加值6,116.69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4,875.30亿元,实现增加值1,779.39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5,122.26亿元,实现增加值1,822.38亿元。

根据2015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报告,2014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461.52万吨,比上年增长4.69%。

其中,养殖产量4,748.41万吨,占总产量的73.49%,同比增长4.55%;捕捞产量1,713.11万吨,占总产量的26.51%,同比增长5.08%。

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7.24千克(人口136,782万人),比上年增加1.89千克,增长4.17%。

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产量3,296.22万吨,占总产量的51.02%,同比增长5.01%;淡水产品产量3,165.30万吨,占总产量的48.98%,同比增长4.36%。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2014年,我国加工水产品产量由1,633.25万吨,增长至2,053.16万吨,增长幅度为25.71%。

其中海水加工产品从1,350.97万吨增长至1,678.63万吨,增长幅度为24.25%。

行业规模增幅较大。

(2)市场现状

我国加工的水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及国外两个市场。

从国内市场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偏好于能够提供低脂和优质蛋白的水产品。

我国水产品成交金额逐年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水产品成交金额由3,165.54亿元增长至5,168.09亿元,增长幅度为63.26%。

国内市场水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水产品出口同样保持稳定增长。

2010年至2014年,水海产品出口金额由88.02亿美元增长至208.64亿元,增长幅度为137.04%。

中国水产品出口以鲜活冷藏及冻鱼、甲壳软体制品两类产品为主,前者约占每年出口总额的40%左右,后者的上升势头很快,近年来出口占比已达到30%左右。

表明中国水产品的出口品种已从完全依赖初级产品向加工型产品转变,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

蟹类、对虾、贝类、鳗鱼、金鲳鱼、大黄鱼、小龙虾是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优势品种,2012年这7种产品的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64.55%。

特别是蟹类产品首次超过对虾成为中国出口额最大的水产品,蟹类和对虾的出口之和超过出口总额的30%。

中国水产品出口的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出口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实现规模化经营,抗风险能力不强,是影响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壮大自身实力的现实障碍。

从长远来看,加强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是未来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方向。

2、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1)行业发展前景

水产品是我国最早进行商品化改革的产品,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市场开放程度很高,产量、需求也较为稳定,政府干预程度低。

与种植业、畜牧业等政府调控力度大的产品相比,水产品价格波幅明显较小。

对外贸易方面,虽然水产品多年位居农产品出口额首位,但因消费习惯不同(国外消费者多食用无肌间刺的鱼类),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联性并不强,国内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小。

水产品市场具有政府干预程度低、受国际价格影响弱等特点,这是其他农产品所不具备的,因而保证了水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

(2)行业发展趋势

①国家政策支持水产行业持续发展

水产行业作为农业的延生产业,其发展可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就业,支持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6年、2007年及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将发展水产养殖、扩大优势水产等农产品出口列为重点项目。

另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水产行业从养殖、加工到流通全行业的发展。

农业部于2011年出台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将“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作为任务重点,“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推广应用健康养殖标准和养殖模式”,同时重点支持水产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核心,培植壮大一批装备先进、管理一流、带动力强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将水产品流通也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强调“加快水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系统建设,实现产地和销地的市场、冷链物流有效对接”。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亦将水产行业作为重点支持产业。

规划提出“鼓励企业建立标准化物流中心,重点开发、推广水产品保活保鲜运输技术,实施渔船保鲜、冷冻、冷藏贮运改造工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水产品物流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

加快培育一批水产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建设黄渤海、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三个水产品出口加工优势产业带,鼓励东南沿海地区巩固鳗鲡、对虾、贝类、大黄鱼、罗非鱼、海藻加工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远洋水产品和近海捕捞水产品精深加工”;将“水产品加工总产量达到6,000万吨以上,水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列为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

农业部于2008年出台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2008-2015年)》,规划将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列为全国3个优势养殖区之一,强调“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5省(区)的121个县,着力发展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海藻”;并支持“围绕培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日益壮大、竞争力显著增强的3大出口水产品优势产业带,加快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巩固和强化水产品在我国大宗农产品出口中的重要地位。

农业部2008年出台的《全国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2008-2015年)》将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划分为鳗鲡、对虾、贝类、大黄鱼、罗非鱼、海藻六个优势区,其中,虾类优势区,养殖品种以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为主,将“开展良种选育、加强对虾病害防治与检测、加快加工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列为主要工作任务;在罗非鱼优势区,提出“加强良种体系建设、发展集约化生产、加快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到2015年,区域内良种覆盖率达到90%,加工率达到45%。

”国家及各政府部门通过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进一步促进我国水产行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我国优势水产区域、水产品种的发展,规范市场秩序,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保证。

②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更多重视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民健康及社会安定的重大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水产品由于生长在水域环境,容易受水环境污染、抗病药类残留等因素影响,导致其食用安全得不到保障。

为了保证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和质量,世界各国分别制定了各类法制法规以加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

美国于1995年底以联邦法规形式公布FDA负责制定的“水产品加工与进口安全卫生程序”;欧盟“对投放市场和生产水产品的卫生规定”是强制性欧洲议会法规;加拿大的QMP是加拿大渔业海洋部主持制定的针对本国水产品生产和进口的强制性法规;日本农林水产省颁布有几十项水产品标准,对于进口产品更是从严控制。

有些国家如泰国、巴西、乌拉圭、越南、新西兰等国已把推行HACCP等质量管理纳入法律轨道。

我国已颁布《食品安全卫生法》,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已逐渐形成,水产品安全控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作为水产品出口大国,在水产品进口国家绿色壁垒、贸易壁垒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我国的水产行业安全控制标准将越来越与国际接轨,逐渐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水平。

③产品需求市场的潜力巨大

水产品由于蛋白质含量高,易消化吸收,且富含不饱和脂肪、脑磷脂、卵磷脂等,相对陆生动物蛋白更加绿色、健康,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青睐。

目前,世界水产品为全球30多亿人口提供至少15%的动物蛋白摄入量,国际水产品消费需求正在持续增加。

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水产品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食品,当年全球共消费了1,020亿美元,人均年水产品消费量为16.2千克。

随后几年至2009年已增长至17.2千克,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自1973年以来,世界鱼类产品消费量已经翻了一番。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预测显示,2012年-2015年,全球人均水产品消费量每年将增长0.8%,而整体需求量每年的增幅将达到2.1%,2015年全球鱼类供应量可望达到1.83亿吨。

未来几十年全球水产品产量、总消费、水产品需求和人均食品消费将不断增加,到2030年,全球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将增加到19-21千克,届时全球水产品的需求总量将大幅增长。

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内销市场也迅速得到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水产品人均年消费水平在1990年为7.69kg,2004年为12.48kg,2008年已增长至14.2kg,较1990年增长了近1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水产品年消费水平由1990年的2.13kg增至2004年的4.49kg,2008年更是达到5.25kg,比1990年也增长了近一倍。

但与203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高蛋白水产品的需求量将逐年递增,因此国内水产品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④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将逐渐发展

水产加工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目前总体加工程度较低,大部分水产加工只处在初加工环节,造成对水产资源浪费的同时,行业利润水平低、抗风险能力较弱。

为了加强对水产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国际水产发达国家逐渐发展了水产品精深加工工业,主要包括低值产品的综合利用,优质产品的精深加工,合成水产食品及保健美容水产食品的逐步发展等。

如日本企业利用水产品加工中废弃物所开发制成降压肽、鱼皮胶原蛋白、鱼精蛋白等已作为产品进入市场。

我国也已确定海洋渔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为海水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制订了“压缩近海捕捞,大力发展养殖,拓展水产加工”的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2011年《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加工业向海洋药物、功能食品和海洋化工等领域延伸”。

提高水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开发多元化水产食品、产品加工向深加工及保健品方向发展,是我国水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⑤副产品综合利用程度提高

在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废弃物,例如鱼品加工时会有鱼头、内脏、鱼鳞和鱼骨等废弃物,其重量约占原料鱼的40%-55%,这些副产物中含有大量优质的蛋白质,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虾类加工往往会有大量的头和壳产生,约占虾体的30%-40%。

对这些废弃物的利用,目前我国主要用来生产饲料鱼粉,对其中很有价值的成分尚未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而副产品综合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亦能解决水产加工企业产生的环保问题,促进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015年11月农业部召开的全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工作会议中,将大力发展水产品综合利用定为水产行业重点发展的六大任务之一,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程度提高是今后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四、行业风险特征

1、渔业资源日趋紧张的风险

随着世界各国海洋捕捞能力日益增强,现代化的捕捞能力迅速提高,渔业资源将越来越紧张。

国际社会对公海渔业资源管理日趋严格,各国对公海资源开发争夺日益激烈,对专属经济区资源的管理也越加重视,渔业资源的刚性约束将成为今后长时期制约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且渔业加工行业的上游属于养殖业,易受自然灾害及养殖疫情的影响。

寒冻、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可能引发鱼类生长迟缓、逃逸、死亡,而养殖疫情的爆发则可能导致鱼虾的大面积死亡并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如若发生极端灾害性天气或大规模疫情,则可能对行业内公司的原料供应和养殖业务造成一定影响。

2、水产养殖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水产品加工业务的主要原材料为海洋渔业资源。

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捕获随着季节养殖周期及季节变化而呈现一定规律的季节波动,所以原材料价格具有在旺季价格低,淡季价格高的特点。

真鲷鱼在东南沿海的渔期为10-12月份,11月份是盛产期;章鱼的最佳生长温度在15℃-25℃之间,渔期分两季,春季3-5月份,秋季9-11月份。

如若下游市场开拓不能顺利进行或原料采购遇到不可预知的障碍,行业经营的季节性风险仍将存在。

3、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消费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但目前我国部分渔业水域环境质量下降,导致水产品被污染的几率增加;水产养殖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水产品药残超标事件偶有发生;部分加工企业质量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加工过程中仍存在使用禁用物质或掺假使假行为;水产品质量安全尚存在诸多隐患,使得我国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备受社会舆论关注,给国内消费者造成消费阴影,亦影响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4、国际贸易摩擦及汇率变动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

我国加入WTO以后,不少国家和地区由原来设置高额关税转而通过设置或提高安全卫生壁垒、技术壁垒来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水产品的出口有一定影响。

目前,日本、美国、韩国、欧盟和香港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我国水产品出口品种仍显单一,以冷冻品为主。

另外,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水产品出口也带来不利影响,过去几年由于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出口水产品的价格优势进一步缩小,依靠价格优势取胜的低附加值加工出口企业将面临较大压力。

五、行业壁垒

1、水产资源壁垒

水产资源是决定水产加工企业的产品种类、产品质量及可加工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保质保量的供应,水产加工企业需与备案养殖户、海洋捕捞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时大多数水产品具有明显的气候选择性、区域性,不同的水产品其生长环境需求亦不同。

目前我国黄鱼、真鲷鱼等水产品主要养殖在气候较为暖和的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为了保持原材料的新鲜度,加工企业需在水产产区就近建厂。

只有获得了稳定可靠的水产资源,加工企业才能的行业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2、质量安全及国际市场进入壁垒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保证人类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一直以来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使国家更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水产品作为食品的一大类,国家对水产的养殖、加工、流通等均提出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加工企业需符合各类严格的质量认证、质量控制标准方可进行生产和销售。

同时,我国是水产品的出口大国,出于贸易保护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各水产进口国近年来逐渐提高的产品进口的质量安全标准,HACCP等高端认证成为获得国际大采购商的必要条件,新进入企业面临越来越高的质量安全壁垒。

3、资金及规模壁垒

随着国内外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水产加工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的投入不断增大。

为了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加工企业需要建立从采购、加工到销售的整套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而安全体系的建立需要各种监测设备、精密仪器、先进加工设备的投入,给新进入者形成了一定的资金壁垒。

同时,目前我国的水产加工属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业,利润空间相对较小,水产收成受气候影响较大,风险较高。

因此只有规模大的企业能在各生产加工环节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提高利润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

而规模小的企业利润低,抗风险能力弱,较难在行业中立足生存。

4、技术壁垒

水产行业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行业技术壁垒也正日益提高。

在种苗的选种培育阶段,需要选择适应性、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在成苗养殖阶段,好的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能保证好的收成;在水产加工阶段,加工技术的先进性、工艺自动化程度、加工的精深程度对产品的质量、成本控制、利润空间均有较大的影响,产品的冷冻保鲜技术也是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水产行业的各环节均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需要较大的、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六、行业竞争格局

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水产出口构成竞争的主要为泰国、越南、印度、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海域广、气候暖和,具有水产养殖的天然有利条件,其水产资源均较丰富。

但与中国水产产业相比,部分水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水产加工水平较低,水产品附加值不高。

目前国际上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主要较大型水产公司有泰国正大集团、泰国泰万发、印尼BMI等。

国内水产规模大,水产品种多,从事水产品加工出口的企业较多,市场化程度较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10月,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数量为2128家,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江苏和辽宁等沿海省市,行业集中度较低。

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市场竞争激烈,在加工深度、产品档次、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上差别较大,手工作坊式生产企业及个体经营者是当前我国水产加工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水产品加工市场规模较大,企业众多,竞争较为充分。

1、东水食品

公司致力于速动食品的加工和销售,主要产品为冷冻产品系列(八爪鱼、鲍鱼等)、烤鳗系列及鱼糜制品,产品以出口为主。

2、坤兴海洋

主营水产品的生产,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冰冻/冰鲜水产品系列、速冻鱼糜及肉制品、水产深加工系列冰冻/冰鲜水产品系列、水产深加工系列等,并将自有的冻库对外出租,从而将生产、销售、冷藏仓储业务相结合,形成以水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为基础,以海洋生物技术开发为核心,以商贸物流配送为纽带的综合食品企业。

3、东方海洋

主营业务是海洋水产品加工和海水养殖,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务产品主要包括冻红鱼片、冻鳕鱼片和冻真鳕鱼片等,海水养殖业务主要产品包括海带苗、大菱鲆、牙鲆鱼和海参等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