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4269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docx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docx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

根据高初中的教学视角的差异,在学生能力和方法的衔接上列举以下对接点:

 

●内容一:

溶液

 

初中要求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溶液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了解溶液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高中要求对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反思,并通过归纳、比较、分析、概括对已有知识与技能进行加工,将溶液放在分散系中进行认识。

其次,对溶液中宏观及微观分析、定量研究等方面,通过情景着力培养问题意识,形成独立思考、善于合作的能力。

而对于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问题,也是高初中的方法衔接的基点之一。

 

★认识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动态平衡

 

要建立用动态的和辩证的思想方法理解初中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的建立和表述方法,如溶液饱和与不饱和的问题、溶解度的概念等,为什么要强调“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对溶液中某种溶质的饱和与不饱和的影响,初中有的教辅用书中描述“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容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是不准确的,忽视了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动态平衡,这时溶解和结晶建立了动态平衡,所以有的教科书上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某种溶质溶解的量不再变化”、“这种溶质”、“饱和溶液”;对饱和溶液,要强调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溶质,还可继续溶解,则不是饱和溶液。

将宏观的物质溶解的量和微观的溶解平衡联系起来,用动态的和辩证的思想方法观察事物,为深入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基础。

 

★通过溶解度对定量分析有进一步认识

 

在条件的动态的饱和溶液概念的基础上,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认识定量分析物质变化时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多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理解并初步学会有关固体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特别是对条件改变后的变量运算有初步的认识。

 

★完善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通过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的对比及应用,对溶解度的概念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使学生知道,溶液的形成其溶剂可以是水,也可以是非水溶剂。

固态物质的溶解度可以这样表述: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上述溶解度的表述方法中,强调“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初中都会一再强调,而对“溶解的量”,初中化学中则是以每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来表述的,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实际上,到高中以及在实际生产中,溶解度里溶质的量可以“物质的量”等来表示,而不一定是以质量,一定量的溶剂也可以是以体积等来表示等等。

气态物质的溶解度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气态物质的溶解度的表述,可以引导学生从影响气体的体积的因素等方面分析得出,其应用可以进一步扩展。

这里一定要培养学生发展的观点,开放的思维方式。

 

★初步学习进行定量实验的方法

 

通过测定硝酸钾溶解度的实验,学习定量实验的设计、操作等技能与方法。

从感悟定量实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的方法,到理解原理与方法。

从学会列表、作图等数据记录与分析,到领会应用数据处理、图表分析等基本方法。

上升到习惯于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思维方式,设计定量实验中数据采集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及其误差分析。

 

★理解定量分析溶液组成的原理

 

通过溶质的质量分数认识定量分析溶液组成的方法,并掌握基础的计算技能与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溶液的pH认识定量分析溶液中部分离子浓度的方法。

为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运算打下基础。

 

★对溶液中能量变化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和中和反应时的热量变化,认识溶解和化学反应中发生的能量变化。

为化学必修2中要求的“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微观角度,认识酸、碱、盐溶液的形成及相关的化学知识及原理

 

通过酸、碱、盐的电离过程,知道并应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质子守恒等,为认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电离的角度研究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打基础。

并学会分析常见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以及典型离子的鉴别方法与原理。

 

●内容二:

化学计算

 

化学计算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认识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对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定性描述和认识过渡到定量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加强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初中化学计算要求学生能利用化学式进行相关的计算,能初步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有关溶液方面的简单计算。

 

高中化学计算侧重于体现化学作为一门成熟自然科学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技能的培养,发展定量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物质浓度的计算、含杂质的计算、过量计算、多步反应的计算、物质结构的计算、反应热量变化的计算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

初中化学中对差量法、守恒法、极值法、平均值法等均不作具体要求,实际上,学生对这些思想方法存在较大缺失。

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教学实际和课标要求,需要从以下内容出发注重进行思维和方法的衔接。

 

知识链接

 

1.化学计算所涉及的内容及类型                学习情景素材

 

(1)含杂质的计算                         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2)溶液方面的计算                       溶液的稀释;溶解度;化学方程式

 

(3)应用型、表格型、图像型的计算         实际应用;数据表格;图形图像

 

(4)实验型的计算                         实验与探究

 

2.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①守恒法

 

初中化学中常用的“守恒”包括元素守恒、质量守恒、化合价守恒、溶质守恒、溶质质量分数守恒、关系量守恒和变量守恒等。

高中则将守恒简单理解成变化前后某一量保持不变或相等,可巧用关系式或设未知数列方程解题。

守恒既可以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也可以是物质溶于水(常为酸、碱、盐)后所得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总数守恒,还可以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守恒,某一元素的质量守恒,同一元素的原子守恒等等。

 

一般来说,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同一元素的原子数目守恒,常常可以用关系式来解,特别是多个反应同时发生的繁杂题目。

而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总数守恒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相等问题一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借助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而解题。

 

②差量法

 

差量法是增量法和减量法的统称。

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应用反应和生成物的质量差或其他量差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成正比例关系列式求解的一种方法,实质上仍是比例法。

 

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差与方程式中任何量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以差量做为解题的突破口。

 

③极值法

 

这种方法就是从问题的极端去思考,求出极值后确定某一区间,利用这一区间去推理、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结合不等式法、平均值法。

 

④均值法

 

均值法是平均值法的简称,它由数学中的平均值的概念引申而来。

亦即两个不相等的量的平均值比大的一个量小,比小的一个量来得大;或已知一个量比它们的平均值小,则另一个量必大于平均值,反之则小于平均值。

 

用均值法解题一般可分成三步:

第一步,将原混合物看成是“主要物质”的纯净物来求出其对应的量(如金属制得H2的多少);第二步,与平均值进行比较;第三步,用第二步比较的结果,判断另一量的可能情况(大于还是小于平均值),而得出最终结论。

 

可用均值法的题目往往可以用极端假设法来解散题,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⑤讨论法

 

需要运用讨论法来解答的计算题,往往在题中含有不确定的因素,答案也往往不是唯一的,解题时需要对不确定的因素的每一种可能情况进行讨论。

 

⑥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解答化学计算题的常用方法。

用于化学计算的关系式,有的可以通过读题直接得出,有的则需对题给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后提炼得出。

由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常可以转化为关系式计算,因此,关系式法常常与元素守恒、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联合作用。

 

关系式法解题的关键是从数学和化学反应的实质等方面入手,设法确定有关物质间量的关系式或其代数式。

此类题涉及到的方程式不止一个,可以利用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写出关系式,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内容三:

化学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

 

在衔接教学中,有必要对化学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进行指导,如

 

★定性与定量

 

定性与定量是化学上常用的两种思想方法,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

用定性的思想方法可以直接地判断、推理出一定存在的情况或具有的属性;而用定量的思想方法可以通过数据的比较,对可能存在的情况或说法和不定的属性作进一步阐述或论证。

 

定性、定量的思想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起来一起使用。

 

★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通过量的积累最终才会导致质的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两者在一个变化中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在化学变化中,量变是指一种物质过量,而另一种物质逐渐增加来与该物质反应,当两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象与结论

 

现象是人们能够直接感知的表象,具有直观性。

物质变化前后的颜色、状态、气味、外形,变化过程、中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出现沉淀等都属于现象的范畴。

结论是人们通过现象的分析,从中提炼出的事物实质,如,氧气具有助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等。

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能区分出现象与结论,还要有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得出科学结论的思想方法。

 

★宏观与微观

 

宏观与微观是认识客观事物两种常见的角度。

对于物质的组成,从宏观的角度看:

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而言,从宏观的角度看:

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从微观的角度看:

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宏观与微观的思想方法可用于化学概念理解、物质组成描述、物质推断、物质鉴别等多个方面。

 

★化归与转化

 

所谓化归,是指将看似不同的几类问题归结为同一种问题,并运用相似的思维方法加以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

所谓转化,是指将某类问题的解决思路转化成另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从而给问题解决带来便利的思想方法。

化归与转化的思常常用于解决化学计算等几类问题。

 

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能力和方法的衔接处理上,建议将集中时间上衔接的知识内容和渐进性的、渗透性的思路和方法的衔接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搞好能力和方法的衔接教学等。

 

3.4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高中教师不了解初中的课程标准要求,还是以自己对原教材教学的经验组织教学,造成教学内容的不衔接;二是部分初中教师对新课标课程三维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吃不透,片面地理解新课程理念,认为新课程理念就是不需要形成概念,不需要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初中化学很多公开课只注意师生、生生活动的表面形式和热闹程度,丢弃了该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形成要求,忽视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忽视了最基本的化学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形成,更谈不上在应用中不断加深理解。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追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初中化学阶段,思维能力的表现,就是要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调动化学学科的有关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双基”的缺陷对于解决问题而言是致命的,是思维能力不强的主要成因,也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最主要障碍。

另一方面,高一教师很多是从高三循环教学到高一任教,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力求一步到位,对高中必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吃不透,对高中各模块的功能和衔接吃不透,造成初高中教学中的衔接落差较大。

这些问题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的。

例如,高一化学的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必修“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中的内容标准“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的教学中,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认识、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的了解比较困难。

特别是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把6.02×1023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中,要以“0.012kg12C”为标准。

高中教师要花较大的力气去讲解这个问题,收效甚微。

主要是初中课程标准只要求“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计算”,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不做要求。

高中教师只知道初中教材中有相对原子质量,而不一定了解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不知道学生问题出在哪里,没有作及时的衔接教学。

又如“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课标内容标准为“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学生的学习难度也较大,初中酸、碱、盐的概念已不需要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碱的通性也不做要求,教材上虽然设计了几种常见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及结论,分析解释酸溶液、碱溶液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但是,由于中考考得较少,有的初中教师片面的认为新课程酸、碱、盐的概念已不从电离的角度去定义,就不再研究教材,不再从酸、碱在水中离解的角度去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解释酸溶液、碱溶液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

学生的思想方法存在缺陷,高中教师也不了解初中教学的深度,不能及时在知识和思想方法上衔接,造成学生到高中不能从本质上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再加上有的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力求一步到位,要求偏高,把弱电解质的知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也放到这里进行补充,一些较复杂的离子方程式也要求学生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感到高中化学难学,到高二时就放弃选修化学课程。

 

本课题运用比较与案例的方法,对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形成了在知识层面衔接研究的一般方法。

即对于初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研究,就是要在充分研究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内容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初高中课标内容标准的研究并确定衔接的知识内容。

 

例如,高一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学习是建立在初中化学课程的五个主题的学习基础上的发展,可以通过研究课标要求,用转化的观念来研究衔接。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最大的变化是在化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方式,在全面反映化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确定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主题内容的课程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每个主题都反映了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不同视角,都反映了一个核心观念。

这给我们习惯于从学科体系来授课的中学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实际上这五个主题之间隐含着一条线索,即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从身边的化学物质人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特别是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方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常见的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人有关的社会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当中,充分体现其社会应用性,如在能源部分学习氢气的性质、在空气中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材料的角度认识金属的性质,等等。

采用这种处理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综合的观点去学习和认识有关的物质,通过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加深对社会生活问题的认识,并做出思考和决策,使学生直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避免机械孤立地学习和记忆有关物质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而高中新课程必修模块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对于选修模块来说,必修模块是各个选修模块的共同基础。

如化学反应相关知识:

初中要求学生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物质变化、物质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必修的内容标准为,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能量变化、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感性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定性分析)、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感性认识);选修则上升到要求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理性分析)、化学与热能的转化(定量计算)、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理性分析)等。

做好高初中学段的衔接,也必须建立在整个初高中新课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转化观的引导建构之上。

以下有关转化观的引导建构的图示,就很清楚地说明了编写的脉络:

 

 

由此图示就可以看出,从整体上体现了新教材模块之间的相互关联,建立在转化的基础上。

必修1明显重在“物质转化”(以第二、三、四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线索组织、整合学习内容);而必修2则以“能量转化”为主线贯穿始终(从第一章的“化学键”到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再到第四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后上升到选修4化学原理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初步知识。

 

在具体内容标准的衔接和需要补充的知识上,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一: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初中化学对物质的分类主要是一种限于物质成分是否单一或组成元素有什么不同而进行的表面形式上的分类,便于学生初步认识化学物质,如把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高中化学则更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因为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工作方法之一,使学生在学习分类的过程中,感受和掌握学习的方法,认识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如:

人教版教材介绍的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等。

因此,我们在高中看待物质的类别时要注意多尺度,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同时注意补充初中未介绍的知识。

 

初高中知识要求比较

 

初中

高中

 

 

 

 

只介绍常见几个酸是“强酸”还是“弱酸”,不从电离的角度讲解酸、碱的概念

根据电离理论(电离程度)理解“强酸”、“弱酸”的概念

不涉及酸的氧化性

从H+的氧化性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感受氧化性酸

主要只涉及常见的几个强碱。

不从电离的角度讲解碱的概念。

不介绍弱碱,但简单介绍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根据电离理论(电离程度)理解“强碱”、“弱碱”的概念

主要依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不介绍酸式盐和碱式盐的概念。

但学生会遇到碱式碳酸铜这种物质

电解质溶液中,主要考虑盐类的水解等,依据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分类

氧化物

从能否跟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分类

还涉及过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重要性质

 

 

 

 

 

物质的分类初高中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本来就有脱节的现象,加上初中新课程对于酸、碱、盐的各种分类要求的降低,建议补充以下内容进行衔接。

 

知识链接

 

(一)分类体系

 

 

 

 

 

 

 

 

 

 

 

(二)各类无机物的分类

 

1.酸

 

     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1)依据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2)依据电离出氢离子的数目

 

 

 

 

 

 

 

 

(3)依据溶解性

 

 

 

 

 

 

(4)依据电离能力

 

 

 

 

 

 

(5)依据酸根离子的氧化性

 

 

 

(提示:

氧化性酸与酸的氧化性是有区别的。

 

2.碱

 

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1)依据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数目

 

 

 

 

 

 

 

 

 

(2)依据溶解性

 

 

 

 

 

 

 

(3)依据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能力

 

 

3.盐

 

 

 

 

(1)依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

 

 

 

 

 

 

 

 

 

 

(2)依据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

 

 

 

 

 

 

 

(3)其他

 

4.氧化物

 

(1)      不成盐氧化物:

不跟酸或碱反应生成相应盐(如:

NO、CO)

 

(2)成盐氧化物

 

 

 

 

 

 

 

 

(提示:

①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②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5.氢化物

 

(1)气态氢化物:

气态、共价化合物、氢为正价(如HCl、H2S、NH3…)

 

(2)固态氢化物:

固态、常见的为离子化合物、氢为负价(如NaH、CaH2…)

 

 

 

 

 

 

 

6.单质

 

●内容二:

酸碱盐的相互转化

 

初中化学中,酸、碱、盐等无机物的相互转化是学习的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在初中主要表现为物质种类多、化学反应多、必须记忆的多、实际运用的多、题型变化多。

而它恰恰又是认识和进一步研究各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础,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基石。

新课程中,由于对酸、碱、盐等的概念的弱化,对物质在水中的电离知识和能力要求的降低,对习惯于把初中化学知识在通晓一些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理解其反应的规律,加强实际运用,在运用中理解其重要意义的教学来说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有的老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没有理解新课程要求的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从身边的化学物质人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没有认真研究和处理化学教材,没有做到全面理解其内容,在学和教中,体现教材的内在特征,分析并设计落实学习重点、难点和关键的教学纲要。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知识的记忆,忽视过程、方法和能力。

而高中化学除了要积累更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外,还要做到敞开思维,勇于接受一个个可能与自己原有知识发生冲突的事实,如在初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要有水生成”,到高中则要扩展为“有弱电解质生成”,换句话就是不一定要有水生成,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等等。

 

初高中知识要求比较

 

初中

高中

石蕊遇酸变红、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钠与水、铝与强碱反应也会放出氢气;

 

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主要不生成氢气;

 

铁、铝与浓硫酸(浓硝酸)常温下钝化,加热生成SO2(NO2)等

盐酸、硫酸、硝酸三大强酸

高氯酸酸性更强

不要求酸的通性

石蕊遇浓硝酸先变红后褪色

碱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不要求碱的通性

氢氧化铝既能跟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能跟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钠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氢气,非水状况下的置换反应,电化学反应;很少从初中的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去看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