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九年级语文备课 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3213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BS九年级语文备课 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ABS九年级语文备课 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ABS九年级语文备课 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ABS九年级语文备课 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ABS九年级语文备课 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BS九年级语文备课 第四单元.docx

《ABS九年级语文备课 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BS九年级语文备课 第四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BS九年级语文备课 第四单元.docx

ABS九年级语文备课第四单元

长宁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签字:

时间

2017.9

主备教师

郭寿禄

刘元兰

修改人员

课题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

内容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探究写法。

学习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方法。

学习

目标

1.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认真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的作用。

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学习

重点

1、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

学习

难点

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学法

指导

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

学时

二课时

教具

多媒体投影

学习过程

个性修改

知识链接:

1、议论文: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分析、论证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2、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证、论据

①论点:

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②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③论证:

用论据论述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3、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

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4、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道理论据

分析问题(本论)事例论据

解决问题(结论

一、解读目标、新课导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什么?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主预习、交流检测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锲而不舍(qiè)

汲取(jí)不言而喻(yù)持之以恒()

创意:

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

汲取:

吸取。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推敲: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持之以恒:

有恒心,长期坚持下去

三、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2、文章是怎样开头的?

这样写有何作用?

文章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头。

作用:

①由此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②自然有趣、通俗易懂,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为了证明这些要素,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素:

①学识渊博。

②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举例论证:

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游戏机。

4.怎样区分是否有创造力?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缺乏创造力的人,进行自我压制(不自信)对比论证

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自信)

5、通过论证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任何人都富有创造力

四.展示提高

1、划分结构,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提出论题1-4段,分析问题5-13段,解决问题14段。

首先分析图形选择题引出论题提出论点;然后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并通过正反的道理对比加以论证;最后的出结论。

2.结合课文谈谈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关键在哪里?

①保持好奇心。

②探求新思路。

③发展小灵感。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

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7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8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②引证法:

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

五、精讲点拨拓展延伸

1.自己选择文中的一个论述内容,补充一个论据(阐述要简明。

鲁班发明锯子

2、自主质疑

六.学练测结合

七、重点回顾.

2.写作特色

①提出论点,逐层论述的思路;

②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

③议论文语言特点:

逻辑严密,多用设问。

 

四、板书设计

一、设立问题,分析答案,确立了

“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1—4)

事物1:

“使自己学识渊博”(6)

的正二、创造性思维又有

确答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2:

灵活“运用知识”(7—9)

案不(5—13)

止一个3:

“相信自己,留意

小灵感并发展它”(10—13)

三、总结全文:

只要“不断积累知识”,“运用所得的知识”,“发展小的灵感”,

“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4)

 

优化作业

1.注音、解释词义。

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锲而不舍(qiè)

汲取(jí)不言而喻(yù)持之以恒()

创意:

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

汲取:

吸取。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推敲: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持之以恒:

有恒心,长期坚持下去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3、文章是怎样开头的?

这样写有何作用?

文章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头。

作用:

①由此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②自然有趣、通俗易懂,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为了证明这些要素,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素:

①学识渊博。

②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举例论证:

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游戏机。

5.怎样区分是否有创造力?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缺乏创造力的人,进行自我压制(不自信)对比论证

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自信)

6.、通过论证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任何人都富有创造力

 

教学反思

 

 

长宁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签字:

时间

2017.9.

主备教师

郭寿禄

刘元兰

修改人员

课题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

内容

编写阅读提纲,弄清格物致知的意思,不重视格物致知的原因。

学习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学习

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学习

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学习

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学法

指导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小组合作,

教具

多媒体投影

学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个性修改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

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问: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问:

“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问: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

《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问:

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

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问:

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问: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问:

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问:

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问: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2.问:

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属于举例论证。

13.问: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4.问:

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一论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二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

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四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优化作业

1.解释下面的词语1.格物2.致知3.袖手旁观4.不知所措5.彷徨

二、阅读6—13段,回答问题

1.给这几段划分层次⑥⑦⑧⑨⑩(11)(12)(13)

2.⑩段起什么作用?

它和前几段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12)两段的作用是什么?

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看来,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略)二、1.⑥/⑦⑧⑨⑩/(11)(12)/(13)2.⑩段小结前几段,引出下面的举例论证。

3.(11)(12)举例论证,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观点。

4.(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

__________致知:

_______________旁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_______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

它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响?

参考答案1.

(1)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

获得知识。

(2)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2.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3.但是因为不是而是4.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作者的结论是:

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5.示例: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对我们今天的不良影响”略。

教学反思

 

长宁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签字:

时间

2017.9.

主备教师

郭寿禄

刘元兰

修改人员

课题

15.短文两篇

学习

内容

第一课时: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

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第二课时: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学习

目标

 1.了解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2.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

重点

了解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学习

难点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学法

指导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小组合作,

学时

二课时

教具

多媒体投影

学习过程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一)谈读书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  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四、讨论: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 

第一层:

(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

(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

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

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

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

“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的含义。

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

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

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另举一例。

  明确:

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

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

试举例说明。

明确: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见后补充)

七、小结: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赶快读书吧!

第二课时

不求甚解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

你喜欢书吗?

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

态度: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

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

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

赞同提倡。

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

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

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树立靶子:

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分析读书态度要有“好读书”的态度

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

把握正确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要反复读

                          

四、讨论: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

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

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

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

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六、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

“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

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八、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谈读书

                             

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

阐述读书的方法:

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3结合”

第三层: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不求甚解

树立靶子:

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分析读书态度要有“好读书”的态度

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

把握正确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要反复读

教学反思

 

长宁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签字:

时间

2017.9.

主备教师

郭寿禄

刘元兰

修改人员

课题

16.中国文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

内容

了解背景,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

学习报驳论文。

学习

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

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学习

难点

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

指导

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学时

二课时

教具

多媒体投影

学习过程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北京奥运成功,神七升天,上海世博、广州世大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

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