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5课祝福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docx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5课祝福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5课祝福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5课祝福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doc
浙江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5课祝福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浙江绍兴人。
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30年起,先后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他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并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作品
小说代表作:
《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
小说集: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
《野草》。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
《朝花夕拾》。
主要杂文集:
《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
散文名篇:
《过客》《秋夜》等。
评价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毛泽东同志称他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赞扬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赞誉“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二)人物轶事
鲁迅理发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
“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
”鲁迅笑笑:
“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一)背景链接
《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
(二)博览悦读
微笑比哭更凄惨
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笑”的描写,比“画”她的眼睛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和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首先,祥林嫂的笑是短暂的。
她一生愁苦,受尽磨难,生前哀哀无告,还须惶恐地走向死亡,最终在祝福声中被封建礼教推上了死路。
站在我们面前的祥林嫂“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甚至连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
然而,有两次她破例笑了。
第一次笑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
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心理。
第二次笑是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帮佣与柳妈对话时,柳妈追问她改嫁贺老六时始闹终依的原因。
祥林嫂推说贺老六的力气大,柳妈不信她的辩解,打趣她。
这时,祥林嫂回敬了柳妈几句。
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的: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
’她笑了。
”这极难得的一笑,又是那样的短暂。
当柳妈盯着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笑得少,笑得短暂,但留给我们的却是对于人物悲剧命运的无尽的思索。
其次,特定情境中极短暂的笑,是发自内心的,也是含泪的笑。
表面看来很平常的笑,却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悲剧内涵。
贺老六是一位勤劳、质朴的农民。
在祥林嫂愁苦的一生中,贺老六和阿毛一直是她难以忘怀的,他们的共同生活是她一生唯一的美好回忆。
因此,当柳妈提到改嫁的事情时,她想起了和贺老六的短暂的幸福,更忆起了他们的孩子阿毛,于是,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是对过去那段美好生活的深情的怀念。
然而,只要我们综观祥林嫂的一生,看到她那立即敛起的笑容,就会感到这笑更是含泪的。
祥林嫂这位饱经忧患的不幸的妇女,欢乐对于她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她的一生只是一连串的苦难。
无情的现实,冷酷的社会,吃人的礼教,始终都在摧残着祥林嫂,现实的欢笑,已不属于祥林嫂。
鲁迅先生就这样紧紧抓住人物笑得少的特点,出奇制胜地写了祥林嫂的笑,从笑影或笑容里,我们感受到比哭更深沉的哀伤。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银镯子(zhuó)
(2)瓦楞(lénɡ)(3)陈抟(tuán)
(4)悚然(sǒnɡ)(5)惶急(huánɡ)(6)谬种(miù)
(7)负疚(jiù)(8)俨然(yǎn)(9)忌讳(jì)
(10)窥探(kuī)(11)醉醺醺(xūn)(12)荸荠(bí)
(13)桌帏(wéi)(14)渣滓(zǐ)(15)蹙缩(cù)
(16)窈陷(yǎo)(17)歆享(xīn)(18)牲醴(lǐ)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监
(2)拓
(3)吐
(4)烙
(5)咽
(6)薄
2.语境辨析法
(7)少不更(ɡēnɡ)事的小强,学习比以往更(ɡènɡ)加刻苦了。
(8)每年新正(zhēnɡ),走亲访友是很正(zhènɡ)常的事。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吞吞吐吐:
形容有顾虑,有话不敢直说或说话含混不清。
(2)沸反盈天:
形容人声喧闹杂乱。
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
盈,满。
(3)寻死觅活:
企图自杀,多指用寻死来吓唬人。
(4)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李纲虽然浪迹江湖十几年,却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劫走王府的小姐后,王爷沸反盈天,命令所有家丁都去打听小姐的下落。
辨析:
“沸反盈天”运用错误,不能修饰一个人。
“走投无路”运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1.中止vs终止
课本
原句
……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
辨析
“中止”指事情进行中因故停止;“终止”指事情终了或结束后停止。
即境
活用
在帕纳辛纳科斯以76∶72领先时,有人向场内投掷鞭炮,比赛因此而中止。
裁判最终宣布比赛终止,并判帕纳辛纳科斯20∶0获胜。
2.鉴于vs基于
课本
原句
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
辨析
“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含有借鉴之意。
“基于”表示把某种事物作为基础。
即境
活用
他指出,鉴于谷歌基于文本的翻译服务在过去几年中有不小改善,预计这款应用也可以有同样幅度的发展。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这篇小说写到哪几个阶层的人物?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明确:
写到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下层劳动群众。
代表人物分别是鲁四老爷、我、祥林嫂。
2.本文是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列出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
明确:
情节
内容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了解小说倒叙的结构特点。
2.体会小说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作用,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特征。
一、研读课文第1~33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祝福”的气氛?
有何作用?
答:
明确:
(1)三个角度:
“闪光”——从视觉,“钝响”——从听觉,“火药香”——从嗅觉;
(2)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当的环境。
2.第2段,详尽地描写四叔的书房有什么用意?
答:
明确:
书房的特点是沉闷压抑的,符合鲁四老爷作为一个老监生的身份,暗示了封建风俗习惯和迷信思想在他身上是根深蒂固的,表现了鲁四老爷的保守、虚伪、反动。
3.祥林嫂死后,短工的反应是怎样的?
答:
明确:
“还不是和祥林嫂?
”“老了。
”“我说不清。
”“还不是穷死的?
”短工的反应极其淡然和冷漠,对祥林嫂没有丝毫的同情。
4.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
请在第一部分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
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
作用:
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
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
为什么死去?
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二、研读课文第66~111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68段,“我真傻,真的”这句话多次出现,表现了什么?
答:
明确:
表现了祥林嫂对阿毛的死的无比懊悔和内疚之情。
对阿毛的死因经过叙述得越详细,就越能表现祥林嫂内心的悲痛。
6.第99段,“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却主张祥林嫂“撞死”,这是不是自相矛盾?
答:
明确:
不矛盾。
虽然柳妈是一个“善女人”,与人为善,但她受到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所以她主张祥林嫂“撞死”。
7.第102、106段,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门槛,说明了什么?
答:
明确:
说明神权迷信已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自觉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
三、研读课文第112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8.再次描写祝福的景象有哪些作用?
答:
明确: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前后呼应,渲染了热闹繁忙的祝福气氛,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杀人本质。
四、纵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9.根据提示填写下表并分析肖像描写的作用。
(1)肖像描写:
次数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作用:
明确:
(1)肖像描写:
次数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第一次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第二次
青黄
消失了
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希望
第三次
黄中
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竹篮、空的破碗、开了裂的竹竿
对生活已经绝望
(2)作用:
通过这些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的质朴和善良,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步被逼向死亡的过程。
如何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写法领悟]
《祝福》语言描写非常精彩,如:
祥林嫂再进鲁家当佣人时,她去摆福礼,四婶慌忙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
我来摆。
”“祥林嫂,你放着罢!
我来拿。
”捐完门槛的祥林嫂坦然地去摆福礼,四婶慌忙大声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
”两处语言都是告诉祥林嫂不要动祭品,但语气却大不一样。
前两句是较温和的劝告式,而后者则是很强硬的命令式。
1.语言描写要言如其人,言为心声
言如其人,就是要达到“五符合”,符合人物(说话人)的身份、年龄、性格和品格,还要符合当时的情境。
《水浒传》里写李逵初见宋江的话是:
“我那爷!
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
”非常符合李逵粗鲁、直率的个性。
人物的话语最容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所以语言描写要注意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到“言为心声”。
2.描摹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动作、语气语调等
语言描写的重头戏是精彩的人物对话,然而写好对话的关键是巧妙借助丰富多彩的“说”,写出说话人的表情,说话时伴之的动作、姿势,说话时的语气语调,等等,对这些作细腻地描绘,会让人物形象更加活灵活现。
3.插入心理活动描写,并对人物的言行进行抒情议论
在对话过程中,人物的语言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波澜,对这个人物,“我”有怎样的认识、评价,都可以在语言描写的同时,巧妙插进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丰富情感。
联系现实生活,写一段语言描写。
答:
参考答案: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
班主任来了,瞪着眼:
“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
“鬼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
”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
“哈……,开了窗,好通风。
”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
“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
”董小天脚一跺:
“大白天别说梦话!
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
”“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
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
”老师说:
“还有谁看见了?
”“我,……没看见。
”李星使劲地咽了下口水,神情恍惚。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祥林嫂是一个命运悲苦的女人,二十六七岁死了丈夫,出来给鲁四老爷家做工,又被婆家的人抓去卖给贺家墺的贺老六,本以为会过上好日子,结果贺老六又断送在伤寒上,儿子阿毛不久也被狼叼走,她自己更被本家人赶了出来,只好再求助鲁四老爷,而再进鲁家的祥林嫂却受到鲁镇人的鄙弃,最后被逐出鲁家,从讨乞为生,在一个“旧历的年底”终被“无常”从这“百无聊赖”的人间打扫了去。
2.从现实中积累
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双目失明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集聋、哑、盲于一身的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家境贫寒的华罗庚,备受屈辱的狄更斯……他们在面对人生最黑暗的时期时,并没有放弃心中的希望,而是紧紧攥住手心的命运,在无数次的跌倒和攀爬中碰撞出希望的火花,燃起理想的火炬,继续奔向前方。
3.从佳作中积累
(1)命运,是一场赌博。
只有随着自己的心,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好的。
尘世间惺惺相惜,过去的,都让他随风消逝。
未来的,都让他自然而然。
现在的都让他珍惜拥有。
如此这般,只有懂得珍惜,才配得上拥有。
只有做到宁静致远,才能看破红尘。
只有知足感恩,才能笑对人生。
(2)世间万事万物,背后都有其成因,而这些因缘其实是可以随时空而改变的。
广结善缘,多种善因,自得善果。
因此,命运确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就看我们是否努力改善这些因缘而已。
(3)自卑的人总是感叹命运不济,看着别人的时候,总是都好;审视自己的时候,总是很糟。
其实不必这样,人和人都一样,你也有一片风景,也有空气,也有阳光,也有寒来暑往,甚至有别人未曾拥有的一朵小花,一阵虫鸣。
4.从名言中积累
(1)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创造。
——契诃夫
(2)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它把我压倒。
——贝多芬
(3)命运变化如月亮的阴晴圆缺,无损智者大雅。
——富兰克林
(4)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败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尼克松
(5)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
——茅盾
(二)这样运用素材
冷漠,是存在于人类中可怕的病毒,是杀人不见血的魔鬼。
鲁镇人们的冷漠把命运悲惨的祥林嫂推向死亡,显示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
十八个路人的冷漠夺走了两岁女童小悦悦的生命,也将整个社会推入了一个冰窟窿,冷漠让世界变得越来越残酷。
拒绝冷漠,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和谐相处,人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社会才能稳步前进,世界才会充满爱。
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温暖他人,温暖世界。
[领悟]作文片断论述的中心是“拒绝冷漠”。
围绕中心选材是关键,作者正是抓住鲁镇人们的冷漠把命运悲惨的祥林嫂推向死亡,找准材料和主题的契合点,才能成功运用于作文之中。
①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
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②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
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息坐长叹”。
③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
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
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
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④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⑤“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
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
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⑥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
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⑦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
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
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
“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
佳作赏析
文章首先援引材料,概述“三怕”的原因,随即迅速将话题重点转到“怕鲁迅”,表现出考生对材料的深切理解以及把握重点的写作能力。
接下来驳斥鲁迅文章“晦涩难懂”的论调,并以古代文学作为反证,指出“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并枚举了鲁迅的一些格言。
尤为醒目的是,联系当前社会阴暗面,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复活”来表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正义的渴求。
这样写文章,本身就有对鲁迅精神的传承。
最后,论及“怕鲁迅”的后果,回应本文立论。
文章脉络清晰,论理有据,表现出了一种人文情怀。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开头简洁明快,文章开篇即开门见山地列举中学生的“三怕”,随后将话题转到“怕鲁迅”这个核心话题上来,并亮明自己的态度。
2.学比喻
将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比作蜀道,且化用《蜀道难》的诗句。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因为喻体来自课本,还极易引起学生共鸣。
3.学反问
第③段用三个反问句,引导读者深思。
三个反问句是层进式的关系,第一问告诉人们“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不是“怕”的理由,第二问告诉人们历史精华同样“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第三问提醒人们不应“让红尘掩盖了”鲁迅的作品。
此处使用反问句,表达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4.学排比
第⑤段,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列举当今社会不良现象,并且让鲁迅笔下的人物复活,点出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才害怕鲁迅,极具讽刺意义。
5.学结尾
结尾段,作者站在国家繁荣富强的高度论及“怕鲁迅”的后果,回应本文立论“‘树人’需要鲁迅”,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注]也。
——《孟子·尽心上》
注释:
跃如:
将做而未做某事时的样子,也可以理解为跃跃欲试的意思。
[翻译]君子拉满弓却不将箭射出去,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明理知义]在孟子看来,无论学习什么本领,都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韧劲儿。
而这种韧劲儿必须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人的资质是天生的,虽然有智有愚,但是这不是决定因素,只要好学,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铁杵磨针
成语释义: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成语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②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方舆胜览》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女。
②卒,完成。
请将成语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
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
“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发动政变。
事变中,中山大学遭到大搜捕,鲁迅冒着狂风暴雨设法营救被捕学生,并以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表示抗议。
学校当局想利用他的声望装饰门面,都被鲁迅拒绝。
中大当局拉不来鲁迅,翻脸将接近过鲁迅的人都说成“鲁迅派”或“语丝派”,用尽手段孤立鲁迅。
鲁迅看穿了反动派罗织罪名的伎俩,坚持继续留在广州从事创作和翻译。
来访的青年朋友恳切地劝他到别的地方去。
鲁迅说:
“他们不是造谣说我已逃走了,逃到汉口去了吗?
现在到处都是乌鸦一般黑,我就不走,也不能走。
倘一走,岂不正好给他们造谣?
”
[人生教益]
[骨气]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鲁迅的骨气体现在他不屈从于学校当局,是他人格的完美体现。
[猛士]鲁迅的无畏之举告诉我们“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