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2766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夏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夏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夏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夏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夏姓.docx

《夏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姓.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夏姓.docx

夏姓

夏姓

夏姓:

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54位。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夏姓人口约468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39%,排名第55位。

得姓方式以国名、官职等为氏得姓始祖禹;夏徵舒主要郡望会稽郡,谯国郡,高阳郡,鲁国郡主要堂号会稽堂,谯国堂,高阳堂,鲁国堂

起源1、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

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

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

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封禹的后裔东楼公为杞侯。

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

2、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

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

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

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

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

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

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

陈宣公杵臼(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生徵舒,字子南,徵舒始以先祖之字为夏氏,称为夏徵舒,其后遂沿袭夏氏。

3、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

杞国传至至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

杞简公之弟姒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其后裔便以其爵位为姓氏,称夏侯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者。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记载:

“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为侯,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亳州)”。

4、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夏、商、周时期官吏大司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大夏,大禹时期音乐名称,代表了国祚,传说是大禹的儿子启从九天上偷来的天庭之乐。

大夏后来演变为官职称谓,即大司乐。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就记载:

“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

锺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

”著名的隋朝学者杜子春解释:

“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宾客至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骜夏。

齐音斋,裓音陔,骜音遨。

”在大司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大夏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5、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官,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六卿之一,即后来的司马,是主掌军政、军赋、并兼掌天文历法的官员,历朝历代、各诸侯大国皆沿袭,一直到唐朝时期才改称为兵部,将夏官单独保留改在司天监中,专职负责天文历法。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仿照周礼设春夏秋冬四官,称之为“四辅”,其中的夏官就是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官员。

在夏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官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官氏。

6、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采,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官位,为祭祀之官,专职负责君王的丧采,掌管大丧之事务,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

夏,就是为死者招魂复魄。

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

“夏采,掌大丧。

以冕服复于大祖,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

”夏采位在下大夫序列。

在夏采属下,有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官秩为正四命,相当于后来的正五品。

在夏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夏采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采氏。

7、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官吏夏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夏卿,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首先创制的官位,实际上是“三卿”的统称。

三卿,就是太府卿、少府卿、太仆卿。

太府卿负责掌管国家的金帛财帑,也就是政府财政,南朝陈国、北魏王朝依南朝制度设置。

从北齐至隋、唐、宋诸朝,均以太府卿为太府寺主官,辽、金、元时期改寺为监,主官亦因而改称太府监。

太仆卿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帝王的舆马和全国马政。

少府卿亦为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

还在西汉时期,诸侯王也设有少府,各地郡守亦设有少府。

至东汉时期仍为九卿之一,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纺织、印染等。

宋、明两朝改归工部,清朝时期称内务府,多由宗族权贵主理。

在夏卿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夏氏。

8、回族中的夏姓,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从西亚来泉州,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汉字译音或谐音:

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

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

”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汉字译音或谐音“夏”而来。

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

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

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

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

”(《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9、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10、蒙古族中的夏姓,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中有夏姓,如:

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宛。

11、满族中的夏姓,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12、锡伯族中的夏姓,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

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13、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14、北宋西夏国鲜卑党项族有夏姓。

迁徙传播夏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

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齐、卫等国为官。

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

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

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

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

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

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

全国形成了以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

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

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

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人口分布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76位。

夏姓的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占江西总人口的0.4%。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夏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54位大姓。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为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33.3%)、浙江(17.9%)、江西(15.5%),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先次分布于安徽(6.2%)、湖北(5.8%)、四川(5.3%)、山东(5%),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

江苏为夏姓的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33%。

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西南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

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地,夏姓人口重心有中原向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5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

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

近1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

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

在最近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朝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东强劲的回迁,东南地区虽然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

郡望堂号

郡望会稽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

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

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

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

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

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

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

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谯国郡:

亦称谯国、谯郡。

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

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

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

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

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鲁 郡:

亦称鲁国、鲁国郡。

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

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会稽堂:

以望立堂。

谯国堂:

以望立堂。

高阳堂:

以望立堂。

鲁国堂:

以望立堂。

平水堂:

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正德堂:

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

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

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宗祠对联五言通用联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正夫贵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成化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

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

官至太仆少卿。

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夏寅。

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

——唐·夏方庆撰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

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汝殷绵世泽;禅舜振家声。

联上句说夏姓最初出自大禹之后,大禹娶了涂山氏女子,嗣受舜禅,国号为夏。

后代遂以夏为姓了。

联下句说明代先贤夏泰和的故事。

夏泰和,字汝殷,莆田县后街人,精治《诗》、《易》,善撰文赋,教授生徒者众,明弘治十一年(1498)考取举人。

七言通用联文章藻丽推训导

节义清廉羡执中联上句说明代先贤夏宏聘的故事。

夏宏聘,莆田县府学前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

明正统五年(1440)由兴化县学岁贡,考取举人,官授连州训导。

他善于结交挚友,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有诗集行世。

联下句说宋代袁州宜春人夏执中的故事。

夏执中字子权,其姊为孝宗后。

夏执中官任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礼,戚畹争先恐后献上奇珍异宝,唯独夏执中一人持毫大书:

“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对联献上。

宋孝宗器重其人才,将要提拔重用之,夏执中叩谢曰:

“他日无累陛下,保全足矣”!

朝官益贤之。

五经开国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

上联典指东汉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日照南山万树荣。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姓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江山佳胜惠世长。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

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

下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

宁宗时画院待诏。

工画人物,尤擅山水。

为“南宋四家”之一。

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文章台阁爱英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

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

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

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刺史堂前怀德政芙蓉祠畔笑英风支分白水历今几万春秋祖拜丹墀独对三千礼乐江西都昌县多宝乡沙坪畈上弯夏家村族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唐代武宁县令江西夏姓始祖光庭公祖联八言通用联盘簇五辛,家迎万福;觞称九酝,户纳千祥。

——夏承焘撰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1900-1986)教授撰书的春联。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光耀山河祖德千秋炳烈庭盈兰桂宗支万代繁昌都昌夏道尧尊祖宗一脉相承曰勤曰俭教子孙两行职业惟读惟耕大快文章观化育政惟孝友验齐家河深海深家情最深山长水长族义更长(夏国初提供)湖北省鄂州太和镇夏家畈会稽郡敦睦堂玉一公祖堂前的横匾是:

浙水永流.祖堂对联是:

一脉相承夏氏子孙承一脉,千秋长祀祖堂香火祀千秋(夏文进提供)

家谱文献谱名编者及编撰方式藏地江苏扬州维阳夏氏重修族谱十六卷夏丰融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泰县夏氏宗谱二卷夏康庆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江苏省泰县图书馆江西江都夏氏族谱二十卷夏茂椿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河北大学图书馆江苏句容夏氏宗谱八卷夏致勋、夏正铉等重修,清嘉庐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孝恩堂木刻活字印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武进夏氏续修宗谱八卷夏叙德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云和夏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安徽怀宁夏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书馆江西新建夏氏家谱夏献云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遵道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江西德兴雁门夏氏宗谱二卷夏光琏等重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西丰城学前夏氏家乘二十二卷)夏逢年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夏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桐冈夏氏宗谱,附图一卷著者待考,摹刻本海市图书馆书馆夏氏家谱九卷夏刚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八潭夏氏续修宗谱八卷夏叙德修,清光绪年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夏氏宗谱十八卷夏劂谋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源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都祈沙夏族谱二十卷夏茂椿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尚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毗陵夏氏重修宗谱九卷夏永图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国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虞东蒋山夏氏宗谱六卷夏洪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武冈夏氏续修谱十二卷夏顺光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聚奎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上虞桂林夏氏宗谱十卷夏宪法曾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上虞桂林夏氏松夏支系七卷姚莹俊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怡寿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上虞夏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彝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谱八卷夏琳主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夏氏四修族谱九卷夏扬弼纂修,民国丙寅年(公元1926年)会稽堂石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夏氏四修族谱九卷夏扬弼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会稽堂石印本九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夏氏七修族谱三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清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湖南汉寿枫田夏氏五修族谱十六卷夏达基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