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20302)
一、培养目标
在林业经济管理领域,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做出贡献的奉献精神。
3、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内较全面和较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以及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林业经济与政策
本方向应用现代经济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政策分析工具,系统地研究林业经济运行规律和林业建设中的经济和政策问题。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林业经营管理制度、林业产权制度、森林资源核算、林产品市场、林业投资与信贷、林业税收制度、林业政策、林业法律制度、林业宏观管理、林业可持续发展等,为我国林业管理部门和各类林业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决策参考和政策建议。
2、林业管理工程
本方向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体系,从整体的视角对林业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系统化、模型化和工程化的分析,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人工分析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相结合,为各类复杂的林业问题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主要研究领域有:
林业系统的运作机理研究,林业经济与管理系统的预测、决策、优化和仿真,林业信息系统理论与开发研究,以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等。
3、林产品贸易
本方向运用流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林产品的产品特性及其贸易特点,着重研究现代林产品贸易理论与实务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林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以解决林产品贸易中的政策规划和相关的林业经济管理问题。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
林产品贸易理论、林产品市场构建与运作、林产品市场预测、林产品国际贸易、林产品贸易方式、林产品贸易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林产品流通中的宏观调控等。
4、森林生态经济
本方向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研究森林生态经济学深层次理论和实际问题,以达到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目的。
本方向运用森林生态经济学以及森林生态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作深入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有: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森林生态资金管理、城市森林和防护林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林农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管理等。
5、林业企业管理
本方向运用林业企业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林业企业的经济管理问题。
主要研究领域有:
木材加工企业、林业制浆造纸企业和其他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林业企业的战略管理、林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林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林业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林业企业的财务与会计、林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林业企业的法律制度等等。
三、学习年限与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
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1年,在职硕士研究生可延长2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包括2学分实践环节)。
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约12学分。
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需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但不占应修32学分的总学分。
每门课为2~3学分,每个学分占20学时。
在硕士研究生应修32学分中,学位课应占57%左右,非学位课占43%左右(包括实践环节)。
其中,
1、全校公共基础学位课共7学分(必修),约占22%;
2、一级学科基础理论学位课不少于5学分,约占16%;
3、专业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约占19%;
4、专业非学位课约12学分,约占38%;
5、实践环节2学分,约占5%。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见表1,其中各门课程的说明见附录《经济管理学院各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说明》。
表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生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
学分
课程类别
学位课(18学分以上)
自然辩证法
2
公共学位课
必修
第一外国语
5
公共学位课
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3
基础学位课
5学分以上
管理运筹学
3
基础学位课
现代经济学
3
基础学位课
林业经济专题
3
专业学位课
6学分以上
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
2
专业学位课
林产品贸易与市场
2
专业学位课
生态经济专题
2
专业学位课
竞争战略研究
2
专业学位课
选修课(12学分以上)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
3
非学位课
林业政策专题
3
非学位课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非学位课
环境政策专题
2
非学位课
产业经济理论专题
2
非学位课
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
2
非学位课
农村经济学
2
非学位课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
非学位课
农业经济理论专题
2
非学位课
农业组织与制度创新
2
非学位课
社会学专题
2
非学位课
社会林业的理论与实践
2
非学位课
林业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2
非学位课
国外林业经济专题
2
非学位课
国外林业政策专题
2
非学位课
福利经济学
2
非学位课
制度经济学
2
非学位课
土地经济与管理
2
非学位课
公司理财
3
非学位课
生产与运作管理专题
2
非学位课
人力资源开发与绩效评估
2
非学位课
高级营销策划
2
非学位课
企业组织理论与设计
2
非学位课
企业文化研究
2
非学位课
投资项目评估
2
非学位课
企业国际化经营
2
非学位课
项目管理
2
非学位课
消费者行为研究
2
非学位课
供应链管理专题
2
非学位课
公司并购与重组专题
2
非学位课
企业管理思想史专题
2
非学位课
资本运营研究
2
非学位课
业务流程再造
2
非学位课
组织行为研究
2
非学位课
资产评估专题
2
非学位课
会计理论专题
2
非学位课
管理会计研究
2
非学位课
财务分析学专题
2
非学位课
财务管理理论专题
2
非学位课
资源与环境核算
2
非学位课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2
非学位课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2
非学位课
西方会计实务
2
非学位课
审计专题
2
非学位课
税务筹划专题
2
非学位课
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研究
2
非学位课
可持续发展系统论
2
非学位课
预测技术
2
非学位课
决策理论与方法
2
非学位课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
非学位课
信息系统开发基础
3
非学位课
公共管理学
2
非学位课
经济计量学与多元统计分析
3
非学位课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
3
非学位课
电子商务与营销
2
非学位课
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
2
非学位课
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
3
非学位课
系统仿真与系统动力学
2
非学位课
ERP系统原理与开发
2
非学位课
动态优化与大系统理论
3
非学位课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
3
非学位课
博弈论
2
非学位课
国际贸易专题
2
非学位课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专题
2
非学位课
进出口贸易专题
2
非学位课
世贸组织规则与环境保护专题
2
非学位课
商务谈判与合同专题
2
非学位课
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
2
非学位课
林产品期货理论与实务
2
非学位课
国际投资理论与实务
2
非学位课
国际金融管理
2
非学位课
国际税收理论与实务
2
非学位课
国际保险专题
2
非学位课
经济社会学
2
非学位课
人口经济学
2
非学位课
发展经济学专题
2
非学位课
流通经济专题
2
非学位课
经济思想史专题
2
非学位课
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2
非学位课
社会保险
2
非学位课
公共财政
2
非学位课
环境资源经济法学研究
2
非学位课
法律经济学专题
2
非学位课
环境保护法学
2
非学位课
环境侵权法专题
2
非学位课
自然资源法学
2
非学位课
经济法专题研究
2
非学位课
企业与公司法专题研究
2
非学位课
市场与法律专题研究
2
非学位课
国际经济法专题研究
2
非学位课
(非本学科硕士生课程)
—
非学位课
(实践环节)
2
—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在思想教育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研究生要参加学校、学科所统一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
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发挥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课程教学应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和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要培养研究生实事求是、严格、细致、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
此外,要求研究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生产和管理实践、科技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
时间不少于40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如辅助导师从事本科生课程某个章节的授课,批改作业和试卷,辅导、指导学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
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
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计1个学分(此学分占实践环节的学分)。
此外,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10次及以上学术报告(讲座)。
七、中期考核
硕士生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和写作表达能力等。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5~7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
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党总支组织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类管理。
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缴费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应选择理论上有一定深度,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题目,要注重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
主要要求如下:
1、论文选题
?
学位论文选题是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开端,也是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
论文选题一般应遵守以下原则:
(1)先进性:
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应在理论、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2)必要性:
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应当是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课题,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实际意义的课题。
(3)可能性:
硕士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内容应当符合科学原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难易程度和工作量适当,在规定时间内能够获得预期的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进行。
课题尽可能结合已有的科研项目,并且尽可能符合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特长和兴趣。
2、文献调研与综述
文献调研和综述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研究和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
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外文献,并写出文献综述报告。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而举行的报告会,它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监督和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
本学科硕士学位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
(1)选题的目的和依据,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含参考文献);(3)课题的研究内容、基本思路;(4)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5)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6)预期达到的水平和所需的科研条件;(7)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8)研究工作量、工作进度计划和经费估算。
硕士研究生一般在第二、第三学期进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前,硕士研究生要做好系统的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和文献综述等工作,充分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按上述要求写出开题报告,供参加开题报告会的有关专家审阅。
开题报告后,硕士研究生一般应根据专家小组的评议意见,对选题和研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提高。
4、研究阶段的检查和控制
?
硕士研究生要定期向导师报告论文研究的进展情况,导师要随时检查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研究和写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确保硕士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论文初稿完成后,由导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
硕士研究生对论文进行修改补充并达到要求后定稿。
经导师同意后,按有关要求进入论文答辩阶段。
5、论文水平
硕士学位论文要能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已较全面和较系统地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关于学位论文的其它具体要求参见本校研究生院制定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