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189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有答案.docx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有答案

备战2021中考语文精选专题专练:

古诗文阅读训练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王哂曰:

“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

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官又辩曰:

“某虽无功,亦无罪。

”王曰:

“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

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三载考绩之谓何?

无功即有罪矣。

”官大

踧踖①,锋棱②顿减。

(根据《阅微草堂笔记》内容改编)

  【注】①踧踖:

局促不安的样子。

②锋棱:

凌厉的气势。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的和尚花了十多年时间也没找到石兽。

B.【甲】文中的老河兵用他丰富的经验帮助和尚找到了石兽。

C.【乙】文中阎王认为官员虽然不要钱但做了一些坏事,所以有罪。

D.【乙】文中的官员一生做事都战战兢兢,所以政绩卓著。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4.【甲】文中的讲学家和【乙】文中的官员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请结合原文分别谈谈他们犯了什么错误。

5.晚清学者俞樾说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叙事简,说理透”,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来论证俞樾的观点。

 

参考答案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B )

A.【甲】文中的和尚花了十多年时间也没找到石兽。

B.【甲】文中的老河兵用他丰富的经验帮助和尚找到了石兽。

C.【乙】文中阎王认为官员虽然不要钱但做了一些坏事,所以有罪。

D.【乙】文中的官员一生做事都战战兢兢,所以政绩卓著。

 

A选项中对“阅十余岁”理解有误,应是僧人经过十余年后重新寻找石兽。

C选项中阎王认为官员有罪的原因是他处处求自保,没有为百姓办事。

D项中官员并没有任何政绩。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2)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概昂扬地进了大殿,自称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无愧鬼神。

 

4.【甲】文中的讲学家和【乙】文中的官员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请结合原文分别谈谈他们犯了什么错误。

讲学家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只考虑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没有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所以无法判断石兽的具体位置。

官员认为自己无功无过就无罪,作为地方官,没有造福百姓,许多事没有替百姓处理,无功无过也是一种罪。

5.晚清学者俞樾说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叙事简,说理透”,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来论证俞樾的观点。

甲文以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话作为文章的主体,借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开头、结尾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事情的起因和结果;通过简要的叙事告诉读者分析事物要从多方面考虑,不能主观臆测的道理。

乙文以一个官员进地府与阎王对话为主体,通过官员进去前后态度的变化,讽刺那些无所作为的官员。

【乙文参考译文】

  北村有位叫郑苏仙的人,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到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刚抓到冥府的人。

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大殿,自称在世时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

阎王微笑着说:

“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是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

只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

”这官听了又辩解道:

“我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呀!

”阎王又说:

“你一生处处求的是保全自己,某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辜负了百姓吗?

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辜负了国家吗?

(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

无功就是罪啊!

”当官的大吃一惊,非常不安,刚来时的傲气一下子就消减了。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

“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

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蔡答曰: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

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节选自《世说新语》)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和“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仑之山”两句都是倒装句。

B.“斯是陋室”的“斯”与“有何异才而应斯举”的“斯”意思都一样,都解释为“这”。

C.“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D.洛中人认为蔡洪是“吴楚之士,亡国之余”,就看不起他;蔡洪据此进行了有力地反驳。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4.【甲】【乙】两文,都列举了古代名贤的例子,但用意却各不相同。

请阅读选文,试探究【甲】【乙】两篇文章各有什么用意。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出现了两种翻译,请结合《陋室铭》及其写作背景,说说下面两种翻译中哪一种更合适,并简述理由。

【翻译一】这是简陋的居室,只要我住屋的人品德好,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翻译二】这是简陋的居室,只要我住屋的人品德好,不像县令你(势利小人)。

写作背景:

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在刘禹锡被贬期间,将其撵到城中一间只有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中,刘禹锡愤而写下《陋室铭》予以回击。

参考答案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

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C )

A.“何陋之有”和“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仑之山”两句都是倒装句。

B.“斯是陋室”的“斯”与“有何异才而应斯举”的“斯”意思都一样,都解释为“这”。

C.“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D.洛中人认为蔡洪是“吴楚之士,亡国之余”,就看不起他;蔡洪据此进行了有力地反驳。

 

这里运用的是比兴手法,而非对比。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扰乱,没有公事文书使身体劳累。

(2)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从前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把商朝愚顽的老百姓迁徙到洛阳,难道各位是那些愚顽之民的后代吗?

4.【甲】【乙】两文,都列举了古代名贤的例子,但用意却各不相同。

请阅读选文,试探究【甲】【乙】两篇文章各有什么用意。

【甲】文举名贤的例子,作者是以古人自况,以此说明自己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有辅佐君王的远大志向,同时也证明了陋室不陋,体现出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举名贤的例子,是想阐述人才不问出处的观点,有理、有节、有力地对洛中人予以回击。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出现了两种翻译,请结合《陋室铭》及其写作背景,说说下面两种翻译中哪一种更合适,并简述理由。

【翻译一】这是简陋的居室,只要我住屋的人品德好,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翻译二】这是简陋的居室,只要我住屋的人品德好,不像县令你(势利小人)。

写作背景:

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在刘禹锡被贬期间,将其撵到城中一间只有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中,刘禹锡愤而写下《陋室铭》予以回击。

两种译法,后一种在对比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品格。

①《陋室铭》中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自比诸葛亮、扬雄,可见他并非真的远离官场,相反他抱负远大,只是在等待报效朝廷的时机,他是一个高洁傲岸之人。

【翻译一】侧重表现陋室不陋,而【翻译二】则更能体现他的高洁傲岸。

反观全文,刘禹锡写陋室的目的就是强调“德馨”,所以【翻译二】更好。

②从写作背景看,当时刘禹锡写《陋室铭》,是为了回击势利知县的小人行为,【翻译二】更有针对性;写《陋室铭》时,刘禹锡内心愤懑(由“愤而写下”可看出);【翻译二】言辞更激烈,更符合刘禹锡当时的情境心境,所似【翻译二】更好。

【乙文参考译文】

  蔡洪来到洛阳,洛阳当地的人对他说:

“官署刚刚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属,在出身卑微的人当中寻找英俊奇特的人才,在山野隐士中征召贤才俊杰。

你是吴楚之地的读书人,也是亡国之人,有什么特殊才能来参加征召呢?

”蔡洪回答:

“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黄河里;一手握不下的璧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

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

圣贤之士的诞生地,不必是一个固定的地方。

从前武王讨伐纣王,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到了洛阳,恐怕各位就是那些刁顽之民的后代吧?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夷水①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

亦谓之佷山北溪。

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

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

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②静夜听之恒有清响。

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③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注】①夷水:

地名。

文中画线词均为地名。

②空岫(xiù):

空寂的山谷。

③颓浪:

倾泻的水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四处)

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文都有“略无”一词,都表“毫无”的意思,两处都写山,文字简明。

B.两文都有“哀鸣”之声,给山水增添了凄婉之美。

C.两文都扣住季节变化描写景物待点,动静结合,富于变化。

D.两文都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把水与奔马和疾风相比,乙文把夷水与泾水、渭水相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4.【甲】【乙】两文都出自《水经注》,其山其水各具特点。

根据表格填写相应内容。

(1)             

(2)                   

(3)                    (4)                

 

5.苏轼说:

“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苏轼反复读《水经注》,体会到深深的快乐。

甲、乙两文都出自《水经注》,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这种“乐”。

 

参考答案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四处)

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

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两文都有“略无”一词,都表“毫无”的意思,两处都写山,文字简明。

B.两文都有“哀鸣”之声,给山水增添了凄婉之美。

C.两文都扣住季节变化描写景物待点,动静结合,富于变化。

D.两文都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把水与奔马和疾风相比,乙文把夷水与泾水、渭水相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两地之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这样快。

(2)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人们随着倾泻的水流畅游,不但不感到疲惫,而且还乐而忘归了。

 

4.【甲】【乙】两文都出自《水经注》,其山其水各具特点。

根据表格填写相应内容。

(1)山高峡窄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清澈空灵(或透明澄澈) (4)侧面描写

 

5.苏轼说:

“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苏轼反复读《水经注》,体会到深深的快乐。

甲、乙两文都出自《水经注》,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这种“乐”。

乐在山水之美,带给人无穷的自然之趣。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的山连绵不绝,险峻高耸,多生奇形怪状的柏树。

山水有四季之美,夏天水奔放湍急,春冬水清澈秀美,富有变化。

描写的景色有声有色,有飞禽走兽游鱼点缀其间,生机勃勃。

让人“不觉疲而忘归”。

书中描写景物的语言文字又十分精妙,读来齿颊留香,所以感到深深的快乐。

 

【乙文参考译文】

  夷水又经宜都北,东流注入大江,泾渭分明。

夷水也叫佷山北溪,水流所经都是石山,基本上没有土岸。

溪水澄清,仿佛虚空无物,俯视游鱼,就像在空中浮动似的。

浅处多五色石子,不论冬夏,清流奔泻,飞溅起白雪似的浪花;溪旁是茂密的林木,空寂的山谷,静夜谛听,常常传来清脆的水声。

各种鸟类婉转优美的鸣叫声相互唱和。

人们逐浪畅游,不但不感到疲惫,而且还乐而忘归了。

义猫

[清]宣鼎

  有某翁者,救死恤生,利人爱物,人皆仰之。

然厄于命,家中落拓。

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

自此猫不他往,恋恋依翁侧。

翁每饭必食以腥,即外出,必嘱家人尽心爱养。

  是年秋涝,粒米无收。

翁家乏食,借贷无门,典质①已尽。

猫更无从得食,嗷嗷于侧。

小女子责之曰:

“人尚无食,汝欲食耶?

汝不念平日养育恩勤,何以报德,而反嗷嗷取憎耶?

”猫呦然似诺,一跃登屋去。

  未几,猫衔一物掷翁怀中,视之,妇女旧抹额②也,上缀宝珠二十余,光明圆正,值千金。

翁惊讶失色,曰:

“猫虽通灵,但窃取之物,污我品行,且恐失物之家,冤及婢仆,性命攸关,奈何?

”其妻女曰:

“翁言虽是,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

况此物自至,必天神怜翁,假手以济,岂尽狸奴③力耶?

姑先质资④度岁,暗访物主,明告其故而归之,似亦无伤。

”翁不得已,姑从之。

  次年遍访,无失物家。

乃赎珠而货之,缘是起家。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释】①典质:

典当。

②抹额:

妇女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③狸奴:

猫的别称。

④质资:

这里指抵押宝珠换钱。

 

1.解释下列各组加粗的词。

(1)【食】翁每饭必食以腥(        )

     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

(2)【已】借贷无门,典质已尽(       )

     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

(3)【故】明告其故而归之(       )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

(4)【从】翁不得已,姑从之(          )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

2.用“/”给文中画横线文字断句。

(限断三处)

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

4.文中老翁因卖了宝珠而起家。

你如何评价老翁卖掉宝珠这一行为?

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各组加粗的词。

(1)【食】翁每饭必食以腥喂养,给……吃

     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食物

(2)【已】借贷无门,典质已尽已经

     然志犹未已(《隆中对》)停止

(3)【故】明告其故而归之原因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故意

(4)【从】翁不得已,姑从之听从,顺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跟从

2.用“/”给文中画横线文字断句。

(限断三处)

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

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

有一只饥饿的猫倒在地上快要死了,老翁看到它心生同情,就去照料这只猫。

4.文中老翁因卖了宝珠而起家。

你如何评价老翁卖掉宝珠这一行为?

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示例1:

老翁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

因为宝珠是老翁所收养的猫衔来的报恩之物,而且当初他家生活艰难,他只是暂时将宝珠抵押来换钱度日,后来又遍访失主不得,最后才卖了宝珠。

示例2:

老翁的做法不妥,因为老翁救助鸡饥猫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如果卖了宝珠就玷污了他的品行;猫衔来的宝珠毕竟属于他人,且价值贵重,卖了有可能冤及别人;尽管暂时找不到失主,还可以继续寻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