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987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

《《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

《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

《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生理发展:

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3、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4、学习: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18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

  3、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4、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5、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5岁)。

  6、(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7、学习理论主要分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8、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9、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

(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

判断题:

1、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

2、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4、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5、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6、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的含义。

简答或论述:

1、教育心理学应为教育的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

(1)确定教学目标;

(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答:

(1)学习理论;

(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

(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答:

(1)实验室实验。

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

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

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

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

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

这是单一个案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5、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

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

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

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早期教育。

 

6、如何把握学习的定义?

答:

首先,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持久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

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知识要点:

1、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学习实验,其中以(猫的“迷笼实验”)最为经典 。

2、效果律:

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

若反应之后得到了满足或受到奖赏,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加强;若反应之后得到了烦恼或受到惩罚,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减弱。

3、练习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练习因素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联结则会加强,此即应用律;未经练习的联结则会减弱甚至消失,此为失用律。

4、对教学实践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在迷笼的基础上创建了(“斯金纳箱”)。

5、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答: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概括为以下4类:

(1)积极强化;例如教师对孩子听话给予奖励。

(2)消极强化;(3)无强化;(4)惩罚。

由上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见,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其目的都在于增加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建立操作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而无强化和惩罚,其目的均在于减少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消除操作性行为的重要手段。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把学习看成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加反应概率的唯一手段。

6、程序教学:

以课本或教学机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程序的教材,以使学生按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内容。

 

7、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答:

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中与联结派相对立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从学习的内部过程着眼,对学习做出了与联结派完成不同的解释。

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

(1) 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

(2) 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

(3) 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8、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主要以(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为主要代表。

9、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学习的认知-发现说。

10、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

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

(2)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方面。

(3)教学应注重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11、 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尤其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掌握一门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2)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该学科知识的长期保持和检索;

    (3)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4)掌握具有再生能力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5)在早期教育中教授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12、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了(认知目的说)。

他主张以有机体的整体行为,包括外部的、内部的、身体的、脑内的等有机体在活动中的所有东西为研究对象,并指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二者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即心理过程。

13、认知目的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

(1)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即期待的获得。

(2)学习过程并非简单的反应过程,而是通过认知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外在强化并不是产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14、指导学习:

加涅主张指导学习,即教师给予学生最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15、观察学习:

班杜拉创立观察学习理论,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

16、学习的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具有(接受性、意义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三种类型。

17、教师向学生传递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从不同的概括水平来划分为(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依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划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18、知识的学习过程分为(知识的领会、知识的保持、知识的应用)三个阶段。

知识的领会是知识学习的(开端)。

知识的保持是学习者试图运用知识的(前提)。

知识的应用是学习将存储于记忆中的知识提取出来并以此(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

19、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主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教学活动)来进行。

20、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直观教学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答:

(1)实物直观。

即通过让学生直接感知实物来使其获得具体的感性经验。

实物直观由于触及真实的事物,比较生动形象,因而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象直观。

即以事物的模拟形象作为直观的对象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

模象直观可以人为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有关事物的一般表象。

(3)言语直观。

即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来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表象。

言语直观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使用,它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

21、人们通常认为,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2、知识的应用:

广义的知识的应用指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客观现实中的一切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

狭义的知识应用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所领会的教材上的知识解决问题课题的过程。

这一过程又称(知识的具体化)。

23、知识的应用或具体化包括(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四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环节。

24、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已有知识的准备、心智技能的掌握以及教材结构是影响知识学习的四个重要因素。

25、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可以概括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基本阶段。

26、什么是原型定向?

答:

原型是指被模拟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

心智活动的原形指的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即“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

心智技能形成中的原型定向就是使学生了解心智活动的原型,从而明确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这成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教师的直观示范及讲解。

27、什么是原型操作?

答:

原形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学生将头脑中建立的操作活动程序映象,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

在原型操作阶段,心智活动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

28、什么是原型内化?

答:

原型内化指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与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于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对象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

在原型内化阶段,心智活动在(言语水平)上执行。

29、无论操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都是在逐步形成和提高的。

因此,(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

30、简述什么是练习曲线?

答:

技能形成的进程可由练习曲线来描述。

练习曲线又称学习曲线,它是对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练习曲线有三种典型形式:

(1)每次练习所需时间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2)每次练习中的错误数量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3)单位内完成的工作量随练习时间的增加而增多。

31、什么是高原期?

高原期形成的主要两方面原因是什么?

答:

在技能形成的中、后期,练习的进步常常出现停滞,不再继续上升而保持在一定水平。

有时甚至稍有下降,即出现了“高原期”。

高原期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练习时间过长导致兴趣降低、身体疲劳;

(2)练习方法不妥当,不适宜某种技能的练习。

为此,克服高原现象,既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同时还要注意改变原有的练习方法,代之以新的活动方式或方法。

32、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称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33、学习策略的获得与运用受制于个体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体的(发展水平、能力差异动机差异)以及个体所接受的(学习策略的训练)。

34、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的使用。

答:

学习策略的训练虽然对提高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学习效率十分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简单地给学生提供一般化的学习策略信息常常是不够的,只有在既给学生提供陈述性知识,也给学生提供程序性知识,还给学生提供条件性知识的情况下,学习策略的训练效果才最佳。

35、(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中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

36、组块:

按照米勒的观点,组块是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单位,它是单个项目在长时记忆中的组合。

(群集)是在组块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组块策略相类似的加工策略。

群集主要有两种方式:

(范畴群集、联想群集)。

37、记忆术:

运用各种线索提取记忆信息的技术。

38、简述记忆术的具体方法有哪几种?

答:

(1)位置法,是将学习或记忆项目与自己熟悉的一些地点、位置联系起来进行记忆的方法。

(2)关键词法,最初是为外语单词教学而创立的。

(3)韵律法,是利用压韵词来增强记忆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4)连锁法,是指利用视觉表象将需要识记的各个项目顺次连接起来。

(5)首字母策略,是和材料的组织有关的一种记忆策略,这种策略是将识记材料中各个项目的第一个字母抽取出来,组成一个简单的缩略词或词组,便于记忆。

 39、学习的技巧包括(生成学习、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过度学习、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

40、简述学习者常用的旨在促进学习的一系列做笔记的具体技术有哪些?

答:

(1)划线;这是大学生常用的一种阅读技术。

划线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习材料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把握学习要点。

(2)做摘要;这是一种既可以用于听课,也可以用于阅读材料的常见做笔记技术。

做摘要需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主要观点或中心意思进行概括总结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3)列提纲与画网络框图;这是为了辅助学生确立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内容的相互联系。

41、试述PQ4R技术。

答:

PQ4R技术源于(罗宾逊)1961年创立的SQ3R技术。

所谓SQ3R,是(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和复习)五个英文词的首字母缩写。

后来托马斯和罗宾逊对SQ3R技术加以修正,SQ3R技术就变成了由(预习、提问、阅读、思考、背诵和复习)六个步骤所组成的PQ4R技术。

第一步,预习。

预习主要是通过快速浏览材料,形成对所学材料的组织结构、主要论点及子论点的初步认识。

第二步,提问。

在对材料有一大致了解以后,学习者进行自我提问,所提问题均应是阅读材料所涉及并能解答的一些问题。

第三步,阅读。

学习者完成了预习和提问两个步骤,也就做好了学习准备,此时便可以开始阅读材料了。

阅读的速度可由学习者根据材料的难度、任务要求以及自身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整。

第四步,思考。

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应积极思考学习材料的内涵,努力理解并构建学习材料的意义。

学习者应该

(1)设法将阅读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2)设法将子论点与主要概念或原理联系起来;(3)设法解决材料中的相互矛盾;(4)设法运用材料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第五步,背诵。

学习者在阅读之后,合上材料,思考自己在阅读前提出的问题,然后自问自答,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材料的主观观点和总体思想,看看自己记信了多少学习内容。

第六步,复习。

有效的复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将新的学习内容更好地整合到长时记忆之中。

随着学习的进行,学习者应不断地将前提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并减少遗忘。

总之,PQ4R技术是有助于书面材料的学习与记忆的一种有效技术。

42、什么是交互教学法?

它教给学生的四种策略是什么?

答:

交互教学法是训练阅读理解困难的学生掌握元认知阅读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种策略:

(1) 做段落小结;

(2)对材料的主要观点提问;(3)解释材料中的难点;(4)对后面的内容进行预测。

43、交互教学法的实施分为:

(教师示范阶段、学生互相教学阶段)。

44、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通常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一定义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其中,“影响”一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的含义。

45、学习迁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哪几种不同类型?

答:

(1)从迁移的方向上看,学习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从迁移效果上看,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

46、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业成绩差异,除源于智力因素以外,非智力因素,诸如(学习动机、人格特点、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等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47、(自我实现)位于需要层梯之颠。

自我实现:

是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实现,是其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

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斯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从而达到个人潜能之颠。

48、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答:

马斯洛认为人的七种基本需要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然后再分用自己的话叙述)。

49、对教育心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归因理论首推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理论。

维纳认为,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涉及三个维度:

其一,成败的原因归于个人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其二,成败的原因归于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其三,成败的原因归于可控制因素还是不可控制因素。

50、维纳认为人们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可归为四种因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51、归因理论提示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一方面要使学生看到(努力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对学生的努力(提供正反馈)。

 52、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呢?

试述增强学生内部动机的几点建议。

答: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课堂教学始于良好的开端。

教师在导入新课以前,重要的是先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常常运用各种方法来进一步唤醒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心。

(3)运用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

如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幻灯、录像、演示、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补充教学,往往能起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计算机机的使用也被证明是增强学生内部动机的有效方法。

(4)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可达到的学习目标。

教学应该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建立一个教学目标系统,使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此目标系统中找到切合自己情况的、可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有机会获得满足。

(5)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缺失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人的认知需要是在各种缺失需要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所处的需要层次,并设法使其缺失需要得以满足,以促进其较高级的求知和理解的认知需要的发展。

53、简述教师在提供反反馈信息时需要注重哪些问题?

答:

(1)反馈要明确、具体;

(2)反馈要及时;(3)反馈要具有经常性。

54、简述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答:

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奖励标准。

考试分数的高低固然反映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教师却不能仅仅依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奖励。

第二,要注意奖励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奖励,这些奖励有些是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些则是无效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要注意奖励的方式。

运用奖励重要的不是奖励的数量,而是奖励的方式。

不同的学生希望得到不同的奖励方式。

55、简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

(1)惩罚要与奖励并用。

(2)惩罚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

(3)惩罚要兼顾学生的性格特点。

56、简述是否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佳?

答:

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当学生处于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时,其学习效果才达到最佳;这就是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应注意避免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过度的要求和频繁的竞赛有时往往适得其反,无益于学生的学习。

57、课堂管理:

是指教师从事各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旨在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进行的活动的过程,如制定课堂活动规则、处理课堂上的各类问题行为等。

58、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

(1)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

学生所得到的能够用于学习的时间,通常称作配给时间。

实际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称为投入时间。

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每个学生学习的投入时间,以使其有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取得更大的学业成就。

(2)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堂管理除要了消除问题行为的干扰以外,还必须注重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特定学习活动的参与规则,这样,才能促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并且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

(3)使学生最终能进行自我管理。

由教师管理过渡到学生自我管理,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学生由被动的他律转变成了主动的自律,这是学生成熟的标志,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牌。

59、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促进教学、发扬民主、预防为主)。

60、课堂管理过程是师生双方在课堂环境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过程成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与教师的合作程度。

(判断)

61、简述怎样有效地管理课堂时间,增加教学的时间投入?

答:

(1)充分利用每堂课的起止时间,避免晚授课,早结束。

(2)尽量避免中断教学。

(3)迅速而流畅地处理日常事务。

62、试述矫正问题行为的方法。

答:

(1)非言语线索。

许多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可以通过非言语线索,在不削弱课堂教学力度的情况下加以制止的。

(2)表扬问题学生的正确行为。

减少课堂上问题行为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表扬与该问题行为不相容的正确行为。

(3)表扬其他学生。

为了使问题学生自觉改正自己的问题行为,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其他学生,来为问题学生榜样,由此督促问题学生矫正自己的问题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