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692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北京四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学者认为,尽管中国古代社会有阶层划分,但仍是公平的社会,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

促成流动的制度性因素包括

①世卿世禄制②科举制③井田制④土地私有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管子·治国》中写道: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后面的文句最可能是

A.“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

B.“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C.“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D.“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

3.有学者认为,汉代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

以下为其提供便利的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C.驰道D.大运河

4.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

“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

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

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

”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

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

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

5.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

这说明了

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6.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A.官营手工业渐衰落B.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C.商品经济较快发展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7.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

“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

”这种状况的影响是

A.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B.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C.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D.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8.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

“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A.青苗法保甲法B.均输法保甲法

C.市易法将兵法D.免役法保马法

9.下表出示了不同人对宋朝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XX,以至于此。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列宁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10.“自边徼犬牙万里之远,皆上所自制命。

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有专官掌控),彼监此临,互无统属。

”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是

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11.费正清在其著作《中国:

传统与变革》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下列史实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①商业活动从“坊”中解放出来②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③柜坊、飞钱开始出现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2.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

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

13.有人问学于程颐:

“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

”程颐的回答应该是

A.“求之性情”B.“发明本心”C.“内积忠信”D.“只是致知”

14.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B.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

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D.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

15.“笔墨当随时代”。

下列选项中,画面融合诗、书、画和印等元素,寄托知识分子思想追求的是

A.彩陶画B.宫廷画C.风俗画D.文人画

16.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图306幅。

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

17.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阁臣拥有“批红”权力

C.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

D.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18.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①颁布推恩令

B.宋神宗在②任用王安石变法

C.明太祖在③设置内阁

D.康熙帝在④设军机处

19.从明代中期开始,民间的图书编纂出版事业出现了一个高潮,包括历史在内的各个学术领域名著不断。

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可能是

A.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B.杂剧散曲等市民文学兴盛

C.官府放松了思想控制D.明清之际思想启蒙的影响

20.晚清时期各区域城市化水平(%)

长江下游

岭南

西北

华北

长江上游

云贵

1843年

7.4

7.0

4.9

4.2

4.1

4.0

1893年

10.6

8.7

5.4

4.8

4.7

4.5

对上表3理解正确的是

①政治中心周边城市化水平最高②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城市化水平

③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④开埠通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

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

这表明

A.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B.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D.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

22.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

“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

”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

A.秦朝的丞相B.西汉的尚书令C.北宋的枢密使D.明朝的首辅

23.中国古代“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

以下与此观点相符的机构是

A.汉朝的丞相B.宋朝的中书门下C.元朝的中书省D.清朝的军机处

24.下列活动属于康熙的是

①削平三藩,巩固统一②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③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新疆④南巡曲阜,题“万世师表”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5.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6.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着:

“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

……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

”此材料反映出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27.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是第二次,即西学东渐。

”下列科技成就体现了梁启超所说的第二次接触的是

A.玄奘《大唐西域记》B.王祯《农书》

C.李时珍《本草纲目》D.徐光启《农政全书》

28.曾国藩评价王阳明:

“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

”王阳明“开出新风气”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表彰六经”B.“理”是万物的本原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天下为主,君为客”

29.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B.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

C.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D.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

30.下图是同学们参观首都博物馆时看到的一件龙袍,它以明黄色缂丝卍字纹为地,用三色捻金线缂织龙、蝙蝠、灵芝云等纹饰,以黄色三枚团龙江绸为里。

下面是同学们围绕这件龙袍发表的评论,其中有误的是

A.“这件龙袍出自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

B.“从这件龙袍上可以看出古人的祥瑞观念。

C.“这件龙袍体现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这件龙袍一定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31.造成下图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百姓普遍贫困B.对外贸易萧条

C.农业严重歉收D.鸦片大量走私

32.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幅浮雕是虎门销烟,镌刻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目的应该是

A.指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纪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C.铭记中华民族反侵略的精神传统D.明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33.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

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

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

D.“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

34.1840年8月,中英双方文书往来发生变化。

英国文书不在用“禀贴”格式,而用“咨会”字眼。

中方复函,则放弃“谕”“批”等,而改用“照会”样式。

这一样式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

这一变化说明了

A.英国达到了战争的目的B.中方接受了平等外交理念

C.中国放弃了天朝上国理念D.外力迫使外交形式上对等

35.有学者评价近代中国某条约内容,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使大量洋货涌入,将中国大量手工业压挤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

此条约为

A.《尼布楚条约》B.《南京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36.下图为《1844至1856年广州和上海进出口贸易总额示意图》。

由此看出19世纪中期

A.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

B.广州已失去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

C.上海已取代广州成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D.中国货物的进出口由贸易顺差转为逆差

37.1858年咸丰皇帝对《天津条约》不满,意欲以全免关税来换得英国和法国取消公使驻京等规定。

这一想法

①反映出咸丰皇帝仍未摆脱“天朝上国”的心态

②说明咸丰帝对近代国际惯例及国家利权认识不清

③体现了世界资本主义“贸易自由”的时代要求

④导致“公使驻京”直到20世纪初才得以实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8.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

“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

”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3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

无论进口洋货或山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

子口税制度

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B.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C.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D.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40.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送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稿本中,洪秀全共写下31条批语,除4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

由此可以推断

A.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B.《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C.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D.洪秀全希望通过新政策挽救统治危机

二、非选择题(41题10分,42题28分,43题22分,共60分)

41.材料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

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

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

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它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摘编自陈戌国《中国礼制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

(6分)

(2)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4分)。

42.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28分)

材料一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

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

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

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

“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

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8分)

材料二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

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

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

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

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

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

直航路线也越采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

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10分)

材料三

注释:

“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概括晚清时期中外生丝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影响。

(10分)

43.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传播是一个重要方面。

(22分)

材料一康熙皇帝热衷研习西方科学,涉猎范围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地理学等。

通过传教士的介绍,他对欧洲国家及其科学机构有所了解。

康熙“认识到不论从科学上看,还是从艺术上看,中国并非是惟一的文明国家”。

但是,他并不支持传教士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科学,也不鼓励中国人参与中西文化交流。

康熙认为:

“算法之理,皆出自《易经》,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断言西方科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

他既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之处,又要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以安抚臣民。

——摘编自吴伯娅著《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

(1)依据材料,评述康熙皇帝对西方近代科学的态度。

(12分)

材料二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

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时人认为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是“用夷变夏”。

洋务派“中体西用”可以追溯到“师夷长技”。

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

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思想来纠正和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

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10分)

 

【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D

B

B

C

A

A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D

B

D

D

C

A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D

B

A

B

D

C

B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C

B

D

B

B

A

C

C

D

二、非选择题(41题10分,42题28分,43题22分,共60分)

41.状况:

出现王位世袭制;宗法制(或嫡长子继承制)雏形出现;存在等级差异;重视祖先;重鬼事神的意识浓厚;商与周边部族存在松散的政治联系;王室与贵族间有联姻;存在各种礼仪。

(6分)

意义:

证实商代历史存在;印证文献史料或订正其错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4分)

42.

(1)经营方式:

官营丝织业发达;商人经营的丝织业获利丰厚;地主经营的丝织业产品用于自己消费,也作为商品出售。

(4分)

消费情况:

丝织品品种多,数量增加;社会消费的丝织品增加;丝织品消费打破等级界限。

(4分)

(2)原因: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路运费较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6分)

影响:

促进港口城市繁荣;促进广东、福建地区经济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延伸。

(4分)

(3)状况:

外商大量收购生丝,出口增加;生丝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方式;(4分)

评价:

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近代化。

(6分)

43.

(1)态度:

对西方近代科学有浓厚的兴趣;阻止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认为西方科学来源于中国。

(6分)

评价:

目的在于维护专制统治;阻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6分)

(2)背景:

鸦片战争后出现民族危机(2分)

过程:

鸦片战争后主张仿制船炮或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洋务运动期间大量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4分)

影响:

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中国传统儒学观念;促进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