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城镇规划区地籍地形测绘技术设计书DOC.docx
《兴文县城镇规划区地籍地形测绘技术设计书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文县城镇规划区地籍地形测绘技术设计书DOC.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兴文县城镇规划区地籍地形测绘技术设计书DOC
0概述……………………………………………………………3
0.1技术设计依据……………………………………………3
1已有成果资料及利用……………………………………………4
1.1平面控制成果……………………………………………4
1.2图件资料………………………………………………5
1.3权属调查资料……………………………………………5
2基本控制测量…………………………………………………6
2.1主要精度指标……………………………………………7
2.2GPS控制测量……………………………………………8
2.3一、二级导线测量………………………………………12
2.4高程控制测量……………………………………………15
3.地形测量…………………………………………………………19
3.1图根控制测量……………………………………………19
3.2.地形图编号及图廓整饰………………………………21
3.3地形图修补测方法和要求………………………………22
3.4外业数据采集……………………………………………23
4地籍调查与测量…………………………………………………33
4.1精度………………………………………………………34
4.2图根控制测量……………………………………………34
4.3地籍调查…………………………………………………36
4.4街道、街坊及宗、块地的划分………………………………38
4.5地籍编号及界址点的编号……………………………………39
4.6界址、权属调查………………………………………………40
4.7地籍调查表的填写……………………………………………41
4.8地籍调查成果的整理…………………………………………41
4.9地籍测量………………………………………………………42
4.10地籍图、宗地图的内容和表示方法………………………43
4.11面积计算与汇总以及地籍表册及点文件入库……………50
5.组织管理与质量保证………………………………………………50
6.测绘成果提交………………………………………………………52
6.1工程测绘阶段结束,应提交的测绘成果资料………………52
6.2测绘工程全部完成,应提交的测绘成果资料………………52
7结束语………………………………………………………………53
兴文县城镇规划区地籍地形测绘技术设计书
0.概述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
东邻泸州,南接云南省威信县,西与珙县接壤,北与长宁县相连。
交通便捷。
地形以丘陵地貌为主,兼有低山和平坝。
根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宜宾市国土资源局对兴文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
按照兴文县人民政府的安排,兴文县城镇规划区地籍地形测绘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程项目由兴文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为了获取兴文县城镇规划区地籍地形测绘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资料,以满足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对兴文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
兴文县国土资源局决定在兴文县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开展1:
500、1:
1000、1:
2000地籍地形测绘及全县范围内1:
10000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按照兴文县国土资源局的总体规划和部署要求,该项测绘工程的内外业工作要求在双方签订有效经济合同书的次日起,150天内完成并通过各级检查和验收。
为了参加本项测绘工程的竞标活动,为兴文县国土资源局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参考依据,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
0.1技术设计依据
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
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ZBA75001-891989-03-29;
5)、《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7)、《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试行)》[1996]国土[建]字第204号文件;
8)、《土地分类》国土资发(2001)255号文件;
9)、该项测绘工程《竞争性谈判文件》。
1已有成果资料及利用
1.1平面控制成果
兴文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测区内已建立四等控制网(1954年北京坐标系),I、II级导线点,经实地检核,成果精度可靠,点位保存良好,可以利用为本次测绘工作的控制资料。
已建立的控制网对本次测绘工作未覆盖到的区域,我们将在四川省测绘局测绘资料档案馆索取测区附近的国家二、三等三角点(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成果)作为起算成果。
利用D级GPS测量进行加密控制,并与测区内已建立的四等控制网进行联测。
1.2图件资料
测区有四川省测绘局调绘出版的1/1万航测地形图,可作为测区控制测量的设计、踏勘、选点、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和工作部署用。
建成区施测的全部地籍测绘资料(矢量化地籍图、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对在这一时期所测的地形、地籍图资料,其测量手段在开发区、地势平坦的工矿区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图,即用电子全站仪全野外数据采集,对其他地区部分采用解析法测定外,其他地形、地籍要素采用大平板仪极坐标法施测再通过矢量化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
因此,对这一成果资料同样存在时效性,也不能直接进行利用,必须对新建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建设和满足不了地籍测量技术要求的部分进行修测、补测地形、地物,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地形地籍、土地勘测定界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要求。
本次地籍测绘地籍单元划分及编号必须与原地籍资料统一,原编号不能改变。
兴文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约1379平方公里1:
10000地形图,1:
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现势性、精度能满足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需要,可作为1:
10000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基本资料。
1.3权属调查资料
本次更新调查的县(市、区)界,统一使用由民政部门组织核定、经批准的行政区域勘测界线,所以兴文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县(市、区)界,只作为此次更新调查的参考数据;兴文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乡、村界和已经确权的社界,通过透绘或转绘到更新调查的底图上,供在更新调查时作为工作底图使用,并作为本项目更新的基础图件成果之一。
对已登记的国有土地登记卡、宗地图;集体土地确权资料可以直接作为本次地籍测量的依据,但对宗地图中的地类应按照国土资发(2001)255号文中的土地分类体系执行。
无论是地籍测绘资料,还是已登记的国有土地登记卡、宗地图;集体土地确权资料等。
除权属发生变化的土地其地籍资料不能直接引用外,其他权属资料可以对照使和,发现问题或错误上报国土部门和予以纠正。
(1)、对其原有成果资料首先按宗地进行检查和整理,包括土地登记卡、宗地图;集体土地确权资料等权源资料,并一一进行登记。
(2)、再把经过检查和整理的宗地以街坊为单位汇总,建立目录。
(3)、在进行资料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或不完善的上报国土部门并进行进一步确认。
(4)、最后按照甲方要求装成册
通过对已有整理的地籍资料为依据,开展地籍调查和测量工作,按照要求填写地籍调查表。
2基本控制测量
基本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基本控制测量主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
根据测区的特点和具体要求,测区的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设计为四等GPS控制测量和一、二级导线控制测量(一、二级导线亦可采用GPS测量的方法进行加密);高程控制测量等级设计为四等水准测量和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
2.1主要精度指标
2.1.1平面控制测量主要精度指标
2.1.1.1GPS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1的规定。
表2.1.1GPS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使用仪器
相邻点间平均边长(Km)
单位权中误差(″)
相邻点位中误差(cm)
最弱基线边边长相对中误差(1/K)
单频/双频
精度要求
同步观测接收机(台)
四等
单频或双频
≤10mm+3PPm
≤2
2.0
±2.5
±5.0
1/45000
2.1.1.2一、二级导线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2的规定。
表2.1.2一、二级导线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环或闭合
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距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一级
3.6
450
≤±15
≤±5
≤1/14000
二级
2.4
300
≤±15
≤±8
≤1/10000
2.1.1.3一、二级导线水平角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3的规定。
表2.1.3一、二级导线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等级
使用仪器
测回数
2C
互差(″)
半测回归零差(″)
同一方向值测回较差(″)
方位角闭合差(″)
测角中误差(″)
垂直角指标差之差(″)
垂直角测回较差(″)
一级
DJ2
2
13
8
9
≤±10
≤±5
≤±15
≤±15
二级
DJ2
1
13
8
≤±16
≤±8
≤±15
≤±15
注:
N为折角数
2.1.1.4一、二级导线边长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4的规定。
表2.1.4一、二级导线边长观测技术要求
等级
使用仪器
测回数
三次读数差(mm)
二测回距离中数较差(mm)
备注
一级
Ⅱ级
2
≤5
≤7
Ⅱ级为标称精度≤±(5mm+3PPm·D)的Ⅱ级测距仪
二级
Ⅱ级
1
≤5
2.1.2高程控制测量主要精度指标
2.1.2.1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5的规定。
表2.1.5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标尺类型
仪器类型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
差(m)
前后视距累计差(m)
视线高
黑红面读数差(mm)
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mm)
检测间歇点间高差之差(mm)
四等
双面/单面
DS3
≤80
≤5
≤10
三丝能读数
≤3
≤5
≤5
2.2GPS控制测量
2.2.1GPS网的布设
测区控制范围为兴文县城区以及包括中城、久庆、晏阳、大坝、共乐、五星、太平、莲花、万寿、仙峰、周家、九丝、大河、麒麟、石林等15个乡(镇)建成区。
测区的基本平面控制网(GPS网)的精度设计为D级(相当于国家四等三角测量的精度)。
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由于县城与各乡镇所处位置比较分散,覆盖范围约1000平方公里,若统一布网、统一平差,难度很大。
因此拟在县城与各乡镇测区范围内分别布网,并在各测区范围附近收集国家等级点,(要求坐标系统统一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成果)作为起算成果。
分网平差。
以保证全县范围内首级控制的精度及坐标系统的统一。
不足1每平方公里的测区至少保证布设3个四等GPS点,超过1每平方公里的测区要保证在每平方公里范围内应有一个四等GPS点,从而确保一、二级导线加密的精度。
四等GPS点的密度和点位的布设原则,除了考虑控制范围均匀外,还应考虑测区的近景规划和建设用点的需要。
考虑到GPS测量的特点和优势,四等GPS点的点与点之间不需要全部通视,但要注意利用常规测量的方法加密时的应用,即每个GPS点应至少有一个以上的方向可以通视,且相互通视的两个四等GPS点之间距离应尽量控制在1公里左右。
四等GPS网中两相邻点间的平均距离应控制在2公里以内(四等GPS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见表2.1.1)。
2.2.2选点
四等GPS点应根据1/1万航测地形图上的设计点位,并结合实际的地形、地貌特征来确定其点位。
四等GPS点应选在通视条件和观测条件较好,并利于发展、便于长期保存的高层建筑物(构筑物)或地势开阔、土质坚硬的至高处。
同时,四等GPS点400米范围内不应有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200米范围内不应有高压输电线,并尽量避开强烈干扰卫星接收的物体和大面积水域等。
2.2.3埋石
四等GPS点均应埋设永久性标志。
四等GPS点点位应埋设在土质坚硬或坚固稳定的高层建筑物或构筑物上。
埋石的地方以砂石捣固夯实后再埋设;布设在土质特别坚硬的地面上的四等GPS点,可用混凝土现场灌制;布设在高层建筑物(或构筑物)上的四等GPS点,应先将其顶面打毛,再用混凝土现场灌制30×20×15(cm)规格的标石。
四等GPS点的标志全部使用带勾的预制钢质标芯(四等GPS点埋石规格详见附图A)。
埋石的同时,现场绘制详细的“点之记”和填写“委托保管书”,作为资料一起交甲方办理委托保管和日后查找。
四等GPS点标石顶面应分别刻注点名(点号),单位和日期,如:
标石顶面的北方刻注“GPS01”,南方应刻注“国土2005”等字样。
四等GPS点的编号统一按照GPS01、GPS02……GPSn顺序编号。
2.2.4布网
为了提高四等GPS网的图形强度,确保其点位精度,四等GPS点点位选定后,应进行合理的布网,并组成最佳的观测图形。
测区的GPS网主要以三角形和大地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组成四等GPS控制网,并按照同步环双点或重复边连接的方法进行同步观测。
2.2.5观测
四等GPS观测使用的仪器必须按规定送有关部门进行相关项目的检定,各项技术指标必须检定合格。
测区用于同步观测的GPS接收机至少为三台(含三台)以上,并按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组成同步环进行观测。
四等GPS观测的各项参数及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GPS接收机性能:
双频或单频,标称精度≤10mm+3ppm
(2)用于同步观测的GPS接收机数量:
≥3台
(3)测量方式:
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方式接收卫星信号
(4)卫星高度角:
≥15°
(5)有效观测卫星数量:
≥4颗
(6)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
≥15分钟
(7)数据采样间隔:
15~60秒
(8)点的几何强度因子(PDOP):
≤10
(9)仪器对点误差:
≤3毫米
(10)天线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其偏差应:
≤±5°
(11)全网重复设站率:
≥2
(12)天线高应在开机前和关机后各量取一次,两次量取值较差不超过3毫米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度。
天线高量取至毫米。
2.2.6数据处理
(1)GPS数据预处理使用随机携带的基线解算软件在微机上进行,解算结果应符合以下规定。
边长中误差σ(mm)=(a2+(b*d)2)1/2,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1/45000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2
σ
同步环Wx、Wy、Wz(mm)≤σ
/5
异步环Wx、Wy、Wz(mm)≤3σ
注:
d为基线长度,单位km,n为环边线,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a固定误差10mm,b比例误差系数10ppm。
(2)四等GPS网平差计算采用其商家随机配套的后处理软件(TGO.1.60版)。
(3)取用经外业各项精度检验和三维无约束平差检验合格的全部基线参加GPS网的二维约束平差计算。
(4)二维约束平差应在高斯正形投影的3°带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下进行。
(5)起算成果要经过可靠性检验后才能参与平差。
(6)平差后,四等GPS网的各项精度应符合表2.1.1的规定。
2.3一、二级导线测量
2.3.1一、二级导线的布设
一级导线应根据四等GPS点的分布情况,结合测区的地形、地貌的自然特征和形态,布设成附合导线(或导线网)。
一级导线点的密度应以满足图根控制加密为准,困难的地方或城区内一级导线点不够的情况下,应布设一定数量的二级导线(或二级导线网)点。
2.3.2选点
一、二级导线选点时,应尽量布设成直伸形状,导线相邻边长之比应不大于1:
3。
城市建成区的主要街道、十字路口、广场和城市规划区的主要道路等均应布设一、二级导线点(一、二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2的要求)。
2.3.3埋石
一、二级导线点均应埋设永久性标志。
布设在一般地面上的一、二级导线点,应将坑底捣固夯实后,埋设预制混凝土标石或现场灌制混凝土标石;布设在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上的一、二级导线点,应使用电锤先将地面打眼,再埋设预制带勾的钢质标志,并用混凝土灌牢(一、二级导线点埋石规格详见附图A)。
一级导线点编号统一按照Ⅰ-001、Ⅰ-002……Ⅰ-n顺序编号;二级导线点编号按照Ⅱ-001、Ⅱ—002……Ⅱ-n顺序编号。
一、二级导线选埋结束后,应绘制导线网观测略图。
2.3.4观测
2.3.4.1水平角观测
一、二级导线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必须按规定送有关部门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和检定,各项技术指标必须检定合格。
一、二级导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分别以二测回和一测回观测其导线前进方向的左折角,二测回间度盘位置分别按00°00′和90°10′进行配置。
当观测方向不超过3个时,可以不归零(一、二级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3的规定)。
2.3.4.2边长测定
一、二级导线边长测定所用的仪器,均必须按照规定送有关部门检验和检定,各项技术指标必须检定合格。
测区一、二级导线角度及边长全部使用标称精度为2mm+2PPm的电子全站仪测定(其精度已超过“规范”要求的仪器精度)。
其中,一线导线边长按单向二测回测定(一测回三次读数);二级导线边长按单向一测回测定。
测边的同时,按中丝法对向各二测回(二级导线按一测回)观测导线边之垂直角(一、二级导线边长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3的规定;垂直角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2的规定)。
观测时应测量导线一端的气象数据。
其中,温度读至0.5°C,气压读至1mmHg;仪器高和照准点觇标高分别量取至毫米(气象数据和仪器加、乘常数值也可以置入仪器内,由仪器内部软件自行改正),直测平距。
测距边须加入仪器加、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和倾斜改正,同时
应进行距离改化计算,计算公式为:
①测距边水平距离的高程归化:
S'=D
S':
参考椭球面上的边长
D:
水平距离
Hm:
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
R:
测区平均地球曲率半径R=a/W2*(1-e2)1/2
②S'再归算到高斯平面的测距边边长:
m
m
So=S'
ym为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平均值,横坐标为自然坐标,指距中央子午线的距离,即ym=Y坐标-Y值常数。
2.3.5记录
一、二导线测量外业观测原始记录使用专门的记录手簿,全部使用铅笔记录。
记录的要求和字体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要求执行。
2.3.6数据处理
2.3.6.1平差软件
一、二级导线应尽量组成符合导线(网)进行严密平差计算。
平差软件可利用南方测绘公司编制出版的南方《平差易》PowerAdjust2000软件或其他经过验证的商用软件。
2.3.6.2平差方法
一、二级导线(网)可采用条件平差、相关平差或逐渐趋近法平差等。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平差,平差后:
一级导线测角中误差不得超过±5.0秒,二级导线测角中误差不得超过±8.0秒;一级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得大于1/14000,二级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得大于1/10000;导线点点位中误差均不得超过±5.0厘米。
2.3.6.3取位
测区控制测量取位:
水平角、垂直角记录、计算取位至秒;边长、坐标计算及其成果取位至毫米。
2.4高程控制测量
2.4.1四等水准测量
2.4.1.1水准路线布设
利用测区及其附近已有的国家一、二等水准点作为测区首级高程控制测量的起始点。
在此基础上,在测区范围内新埋设一定数量的四等水准点,并尽可能地利用地面上的四等GPS点和一、二级导线点标志组成四等水准结点网。
四等水准网中,环线或附合于高等级点间的水准路线的最大长度不应超过15公里;水准网中结点与结点之间、结点与高等级点之间的附合路线长度不应超过10.5公里。
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测区应新埋设一定数量的四等水准点,按照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和精度要求,联测四等GPS点和一、二级导线点的数量应不低于总数的5%,即应联测四等GPS点和一、二级导线点10个。
测区四等水准测量线路总长预计在50公里左右。
四等水准点及四等水准联测的GPS点和一、二级点应均匀地分布在测区内。
2.4.1.2选点
四等水准点应均匀地分布在测区内。
水准路线应选择沿坡度较小、土质坚实、施测方便的道路沿线布设,并避免通过大河、湖泊、沼泽地、峡谷等障碍物。
地面上的水准点应选设在坚实稳固和安全僻静处,墙脚上的水准点位应选设在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上,水准点点位应便于寻找、长期保存和引测。
下列情况下不应选设水准点:
(1)即将进行建筑的位置或准备拆修的建筑物上;
(2)低湿、易于淹没的地方;
(3)不良地质条件(如土崩、滑坡等)处及地下管线上;
(4)附近有剧烈震动的位置;
(5)地势隐蔽不便于观测的地方。
2.4.1.3埋石
四等水准点应埋设永久性标志。
标石或标志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稳固耐久,保持垂直方向的稳定;
(2)标石底部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并浇灌混凝土基础;
(3)水准点可以利用基岩或在坚固的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上凿埋标志。
水准点埋设结束后,应现场绘制详细的“点之记”,并填写“委托保管书”。
“点之记”与“委托保管书”随资料交甲方办理委托保管事宜。
2.4.1.4观测
(1)水准观测前,应先绘制“四等水准观测路线略图”。
(2)水准观测所使用的仪器、水准标尺等必须按规定送有关部门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和检定。
(3)水准测量的方法及技术要求,严格按照《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中的规定执行,即采用中丝法观测,直读视距,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详见表2.1.5)。
在水准测量观测前,应对水准仪及其水准标尺进行以下的检验和校正:
a、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角)的检校;
b、水准标尺每米间隔平均真长与名义长度的检定。
(4)四等水准测量可用专门的手薄记录,也可采用计算机(或计算器)现场记录,由电脑输出观测数据。
2.4.1.5数据处理
2.4.1.5.1平差软件
水准观测数据经全面检查和各项观测限差检验合格后,应进行严密平差计算。
平差软件可采用南方测绘公司提供的南方《平差易》PowerAdiust2000软件或其他经过验证合格的商用软件。
2.4.1.5.2平差方法
四等水准网平差方法可采用条件平差、相关平差或逐渐趋近法平差等。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平差计算、平差后各项精度指标均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附合(或环线)高差闭合差≤±20
mm(L为水准环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
(2)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30
mm(L为水准环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
(3)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10mm。
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按下式计算:
Mw=±
式中:
W—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mm);
F—水准环线长度(km);
n—水准环数。
2.4.2三角高程测量
2.4.2.1三角高程路线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是在测区四等水准点的基础上,利用与测区四等GPS和一、二级导线平面控制(网)相同路线组成三角高程(网),并起、闭于四等水准点上。
2.4.2.3三角高程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所用的垂直角,取用测边时测得的垂直角;边长可取用平距,仪器高和照准点觇标高分别量取至毫米。
2.4.2.4数据处理
三角高程测量计算的高差经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后,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由两个单方向算得的高程不符值不应大于0.0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