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134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docx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docx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立项环境评估报告书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建设单位:

福州京台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一三年五月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项目概况

1.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

闽侯县洋里乡位于闽侯县西北部山区,与闽清、古田交界,距福州市70km,是福州重要的果蔬供应基地。

现该乡交通较闭塞,仅有X111县道(四级路标准)与外界联系,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京台高速公路穿越闽侯县洋里乡,若不在此地设置落地互通的话,洋里乡需往福州方向行驶约35km山路后到大目溪上京台高速公路,往闽北方向的车辆需走约5km后到达东桥上京台高速公路。

该乡作为福州市的重要果蔬供应基地,现正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大力发展工业、农业及旅游业等,为快速发展当地经济,当地政府和沿线民众迫切希望增设洋里出入口。

2011年3月省高指、福州市高指召开京台高速公路福州境内A1—A7合同段定测验收时,指出“洋里服务区兼落地互通功能,取消东桥至洋里三级连接线的方案,节省造价且有利于地方发展,请福州市上报审批”。

同年9月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了对福州市上报方案的审查,认为增设洋里出入口是必要的,应抓紧与京台高速公路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发挥效益。

基于此,福州京台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编制了《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可行性研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等有关规定,福州京台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10月委托我院开展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包括A、H、F、G、J、L六个匝道,其中A、H、F、G按双向双车道设计,J、L按单向单车道设计;工程总里程1.596km,其中路基1.529km,桥梁0.067km;工程总用地6.945hm2,其中路基用地6.876hm2,桥梁用地0.069hm2。

图1.1.1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洋里出入口工程地理位置图

1.2建设项目概况

拟建互通包含A、H、F、G、J、L六个匝道,其中J匝道与主线相连,桩号为MK113+679;在A、H匝道设置收费站,在A匝道设置1处匝道桥,H匝道与县道X111连接;G、L匝道与洋里服务区(右区)连接,F匝道与洋里服务区(左区)连接。

拟建互通总长1.596km,其中A、H、F、G为双向双车道,A、H路基宽度10.0m,F、G路基宽度8.5m,J、L为单向单车道,路基宽度7.0m。

A、H匝道设计车速40km/h;F、G、J、L匝道设计车速30km/h。

工程还设置1处匝道桥,桥长67m,涵洞4道。

工程组成见表1.1.1和图1.1.2,具体设计技术指标见表1.1.2。

表1.1.1本工程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数量一览表

序号

工程名称

单位

推荐方案

1

匝道路线长

km

1.596

1.1

路基

km

1.529

1.2

桥梁

km

0.067

2

总占地面积

hm2

6.945

2.1

路基

hm2

6.876

2.2

桥梁

hm2

0.069/1座

3

挖方/填方

万m3

20.41/18.73

4

路基排水及防护

m3

3551

5

沥青混凝土路面

m2

11133

6

涵洞

4

7

拆迁房屋

m2

349.3

8

拆迁电力、电讯

km

4.156

9

投资估算

万元

3629.1575

表1.1.2本工程互通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路线名称

起讫桩号

路基宽度

(m)

设计时速

(km/h)

最小平

曲线半径

(m)

最小竖

曲线半径(m)

最大纵坡

(%)

路线全长(m)

A

AK0+000~AK0+210.00

10.0

40

250

-

1.5

210.00

H

HK0+000~HK0+150.81

10.0

40

-

3000

1.5

150.81

F

FK0+000~FK0+429.18

8.5

30

70

2000

3.9

429.18

G

GK0+000~GK0+390.00

8.5

30

70

5000

2.9

390.00

J

JK0+000~JK0+177.703

7.0

30

30

4000

2.9

177.70

L

LK0+000~LK0+238.721

7.0

30

75

1700

2.9

238.72

1.3项目选址合理性及相关政策符合性分析

1.3.1规划符合性

(1)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实际总里程约5300km(不含重复里程),路网布局可归纳为“三纵、八横、三环、二十五联”。

根据《国家高速公路北京至台北射线福建境内建瓯至闽侯段环境影响报告书》,京台线福建境内建瓯至闽侯段高速公路是第二横国家高速公路北京至台北射线的重要组成路段,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干线之一;古田至屏南高速公路连接线为规划“十二五联”郑和杨源至古田城市连接线的一段。

本项目工程作为京台高速建瓯至闽侯段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主线工程配套,方便当地果蔬供应基地的集运,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能促进福建省公路交通“县县通高速”总体目标的实现。

由此可见,本工程的建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相协调。

(2)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位于闽江中游东北部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2306)。

本项目建设不会加剧上述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问题,也不会对该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目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产生大的影响。

1.3.2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项目为高速公路项目,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本)中的鼓励类项目;因此,本项目建设与国家产业政策是相符的。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2.1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2.1.1水环境质量现状

(1)地表水

平流溪的pH、CODCr、NH3-N、TP和石油类均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标准的要求,洋里溪的pH、CODCr和NH3-N可达到GB3838-2002中III类标准,TP略超III类标准限值。

总体来说,平流溪河段水环境质量良好,符合该区域水环境功能要求;洋里溪河段水环境质量也能符合该区域水环境功能要求。

(2)地下水

各监测点位污染物指标均可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限值。

总体来说,项目区域内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符合该区域地下水环境功能要求。

2.1.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根据监测结果,各监测点位大气污染物NO2、CO和PM10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要求。

2.1.3声环境质量现状

现状监测表明,公路沿线环境噪声均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标准要求。

2.1.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区为低山区谷地,毗邻洋里村,土地开发程度高。

评价区山脚平缓处多已被开垦为耕地,山坡多种植毛竹、马尾松人工林;纵观评价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次生林林相完整,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尚可。

2.2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及环境保护目标

(1)水环境

项目区评价范围内无明显地表水体,仅在A匝道桥处跨越平流溪,水中无桥墩,该溪在桥址下游约1km处汇入洋里溪。

本项目水环境保护目标为:

平流溪、洋里溪。

(2)生态环境

本项目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沿线耕地和林地。

(3)声环境和大气环境

根据现场踏勘,项目周边村庄分布较少,主要敏感点为洋里村。

3工程环境影响

3.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环保措施

3.1.1生态环境影响

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主要表现在主体工程对土地的占用改变了土地的利用性质,使评价范围内植被覆盖率下降,林地、耕地面积减小;取弃土场的施工对地表植被和地形、地貌的破坏;项目建设将在一定时间内造成一定区域内水土流失加剧,造成土壤肥力和团粒结构发生改变;此外,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人类活动还会对沿线动物栖息、分布等产生一定影响。

3.2水环境影响分析及环保措施

3.2.1水环境影响

(1)施工期

施工生产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应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一级排放标准后回用于场地冲洗和降尘,不外排。

本项目施工不设置施工营地,租用当地民房,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利用当地民房化粪池处理后农灌利用。

由于施工队伍规模不大,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小,对周围水环境影响不大。

本项目桥梁施工过程不涉及水域,因此对地表水系直接影响较小。

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可能有部分渣土不慎落入河中造成水体污染,此外若施工材料、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在平流溪边也可能造成渣土、建筑垃圾滑落水体,进而影响水体水质。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在靠近水体一侧应进行必要的支挡,防止施工时土石及杂物落入水体,工程结束后应对临时支挡物进行清理恢复,同时要求规范施工行为,及时将渣土、建筑垃圾运至指定的弃渣场存放,严禁将渣土、建筑垃圾等直接排入平流溪或堆放在平流溪岸边。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情况下,本工程施工对所在区域的水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2)营运期

本项目收费站生活污水日产生量约为1.92t/d,采用地埋式一体化设备(二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达到一级标准后,在A匝道桥下排入平流溪,由于收费站规模不大,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小,对周围水环境影响不大。

3.2.2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

①对于废水应采用循环使用的办法,尽量重复利用,节约用水,减少废水排放。

②水泥等建筑材料不准堆放在水体附近,应设篷盖和围栏,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③收费站少量的生活污水经地埋式生化一体化系统处理达标后排放。

3.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环保措施

3.3.1大气环境影响

施工期大气污染主要是扬尘、车辆尾气等。

工程距两侧的居民较近,施工扬尘对居民的生活有一定影响。

施工过程应定时洒水,同时通过加强施工场地环境管理等措施,已将施工大气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运营期主要体现为车辆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由于本工程周边居民点分布较少,且大部分距离较大,车辆尾气对居民点的影响不大。

3.3.2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

(1)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或采取围挡、堆砌围墙并覆盖等措施。

(2)本项目施工场地周围100m范围内存在着居民点,为了减轻施工扬尘对其产生的影响,建议应视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围档措施。

(3)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压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

视情况定时洒水,扬尘严重时应加大洒水。

(4)铺浇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应避开风向不利于周边居民区、学校等环境空气敏感点的时段。

3.4声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

3.4.1声环境影响

在4a类标准适用区内,本工程营运近、中期和远期昼间噪声均能达标;夜间近、中、远期噪声达标距离分别为距离中心线25m、30m和38m。

在2类标准适用区内,本工程营运近期、中期、远期昼间噪声达标距离分别为距离中心线21m、25m和30m;在夜间近、中、远期噪声达标距离分别为距离中心线57m、77m和100m。

本项目主要影响的对象是道路沿线的居民点,各敏感点近、中、远期昼间噪声均能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洋里村2#和洋里村4#的4a类区近、中、远期夜间噪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