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第八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191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现代史第八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近现代史第八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近现代史第八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近现代史第八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近现代史第八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现代史第八章.docx

《近现代史第八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史第八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现代史第八章.docx

近现代史第八章

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确立国营经济领导地位是通过(C)步骤实现的。

A、和平赎买B、公私合营C、没收官僚资本D、土地革命

2、新中国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下表述正确的是(D)

A、私营经济基本被消灭B、私营经济数量上明显下降

C、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稍有上升D、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明显上升

3、新中国对农业的改造方法是(A)

A、互助合作B、分工合作C、公私合营D、一步到位的集体化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A)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

A、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国家繁荣富强C、人民共同富裕D、社会主义革命

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D)

A、整顿经济秩序B、稳定物价C、优先发展农业D、优先发展重工业

6、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是(C)

A、封建性和买办性B、软弱性和妥协性C、买办性和操纵性D、封建性和投机性

7、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前,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集中表现在(B)

A、生产力大发展B、公私比例变化C、完全公有制D、私营经济消失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C)

A、社会主义社会B、封建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C)

A、改造富农经济B、消灭富农经济C、保存富农经济D、限制富农经济

1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C)

A、无偿没收B、限制民族工商业C、和平赎买D、保护民族工商业

11、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的时间是(B)

A、1955年B、1956年C、1957年D、1958年

12、为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的是(D)

A、国家资本主义经济B、私人资本主义经济C、个体经济D、国营经济

13、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共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D)

A、经销代销B、加工订货C、统购包销D、公私合营

14、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C)

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

15、我国最早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城市是(D)

A、上海市B、天津市C、广州市D、北京市

16、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D)

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B、土地改革的完成

C、工作重点的转移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7、毛泽东认为,我国安排国民经济的次序是(B)

A、重工业、轻工业、农业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D、工农业并举

18、毛泽东认为,中国工业化道路重要的问题是(D)

A、如何发展重工业B、如何发展轻工业

C、如何发展农业D、如何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

19、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关键是(A)

A、克服主观主义B、克服自由主义C、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D、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20、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最初主要是照搬(A)

A、苏联的经验B、美国的经验C、日本的经验D、西欧的经验

21、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策略方针是(D)

A、统筹兼顾B、综合平衡C、劳资两利D、不要四面出击

22、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走向(A)

A、社会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封建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23、新中国建立扯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C)

A、实现全国统一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D、实现四个现代化

24、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思想重的一个重要观点是(C)

A、先机械化,后集体化B、先集体化,后国有化

C、先集体化,后机械化D、先实行承包责任制,再实现机械化

2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是(D)

A、如何恢复国民经济B、如何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D、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论述的关系是(A)

A、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B、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D、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7、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B)

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

C、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的统一D、有时对抗,有时非对抗

28、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A)

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29、我国剥削阶级被消灭的标志是(C)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B、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土地改革的完成

30、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大陆的时间是(D)

A、1949年10月B、1950年5月C、1951年5月D、1951年10月

31、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主要任务是(C)

A、进行思想上、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革命B、继续进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

C、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D、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32、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B)

A、健全民主和法治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其所有制结构呈现的状况是(B)

A、完全的公有制B、基本单一的公有制

C、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D、国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34、过渡时期下列事件未能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是(D)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C、没收官僚资本D、土地改革运动

35、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采取的下列哪项措施改变了原有的所有制形式,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开辟了道路(B)

A、颁布《共同纲领》B、开展土地革命C、镇压反革命运动D、合理调整工商业

◆答案:

1、C;2、D;3、A;4、A;5、D;6、C;7、B;8、C;9、C;10、C;

11、B;12、D;13、D;14、C;15、D;16、D;17、B;18、D;19、A;20、A;21、D;22、A;23、C;24、C;25、D;26、A;27、B;28、A;29、C;30、D;

31、C;32、B;33、B;34、D;35、B。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漏选不得分):

1、新中国建立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因素有(BCD)

A、社会主义生产关系B、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D、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2、以下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描述正确的是(AB)

A、具有过渡性B、属于社会主义体系C、属于资本主义体系D、相当于社会主义

3、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的主要成分是(ABC)

A、社会主义经济B、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力量包括(ABCD)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小资产阶级D、资产阶级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BD)

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6、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BC)

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国家帮助D、公私兼顾

7、我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主要有(ABCD)

A、委托加工,几乎订货B、统购统销C、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8、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ABCD)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是(AB)

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

10、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成功经验是(BCD)

A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B、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即领导农民走向互助合作道路

C、采取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

D、贯彻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谈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同毛泽东探索的经验教训的关系时指出(ABCD)

A、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B、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

C、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D、还要继续开拓和发展

12、以下不是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为稳定民心而采取的最有力措施是(ABC)

A、将全国财经有中央统一管理B、没收官僚资本

C、工矿企业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D、打击市场投机活动,稳定物价

1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内容正确的是(ABCD)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B、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D、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4、以下哪些不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而开展的运动(ACD)

A、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运动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运动

C、在全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依据北戴河会议的决议,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15、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与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分别是(AD)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

1、BCD;2、AB;3、ABC;4、ABCD;5、BD;6、ABC;7、ABCD;

8、ABCD;9、AB;10、BCD;11、ABCD;12、ABC;13、ABCD;14、ACD;15、AD。

 

三、简答题:

1、为什么建国初,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答: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到1949年,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不过只有20.08亿元人民币(1952年币值)。

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它就仍然不可能摆脱对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依赖。

这样,中国就会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就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那样。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想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来求得发展,特别是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其经济可能会有一时的发展,但终究还是要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

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已经丧失了。

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2、1953年开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是什么?

答: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地。

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3、简述没收官僚资本的两种性质。

答:

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4、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内涵。

答: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错误。

总路线包括两方面:

“一化三改造”(工业化,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即“一体两翼”)两项任务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

2、如果社会主义改造不同时进行,就会失去工农联盟的基础,就不可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不利于工业化本身的发展。

因此它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5、简述过渡期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步骤。

农业: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四、论述题:

1、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3、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不足?

◆答案:

1、答:

第一,它是继辛亥革命推翻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之后,中国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2、答:

(1)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住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保卫了世界和平和中国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保证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顺利进展。

(2)土改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消灭了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平息了历史上从未平息过的匪患,从而巩固了人民政权,保证了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使社会秩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

(4)“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纯洁了国家机关,对广大干部进行了一次阶级教育和廉洁奉公的教育,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威信。

二是进一步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推进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是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产阶级丑恶本质和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对社会危害的认识,提高了警惕性,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这对促进社会的安定、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3、答: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A、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典型示范:

从示范中使农民认识互助合作比单干好,自觉自愿地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国家帮助:

就是在合作化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各种办法来帮助合作社)。

B、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在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某些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几十户联合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号召农民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叫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教训:

主要是1955年下半年掀起高潮后,对以往行之有效的一些正确的方针、原则、做法,没能始终如一地加以贯彻,在错误的反“右倾”的口号下,压制了不同意见,只追求数量和速度,不注意质量,15年规划4年完成,“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期内遗留下许多问题。

特别是当遗留问题尚未来得及逐一克服之时,农业合作社又被更高一级的人民公社所代替,生产关系背离生产力水平更远了。

 

五、材料题:

1、材料一: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与中央其它领导人一起离开某地,乘汽车前往北平。

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说:

“我们进京赶考去了。

”周恩来笑着点点头道:

“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着说: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

材料二: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创造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亚洲也出现“日本奇迹”和“东南亚奇迹”。

但同时代的中国虽然存在“崭新的机遇期”,却连续出现失误,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也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

(1)用中共“进京”四年的史实说明其“考出了好成绩”。

(2)材料二所提的中国的“崭新的机遇期”主要指什么?

是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丧失机遇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中国国民是伟大的,但国民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折椅带你现在就必须相党内将明白,无比是同志们急促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早的作风,无比是统治门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分个。

……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同的东西。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就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二:

(一五计划)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8%。

一般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剑桥中国史》

材料三:

1964年制定的《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

(1)材料一提到的夺取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更伟大”“更艰苦”的主要工作或任务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此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材料二中包含什么重要历史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原因。

对此,材料三中“三五”计划进行了什么重要调整?

3、这个高潮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初级合作化高潮。

二是初级社升高级社的高潮。

三是小社并大社的高潮。

这同高级农业合作化相伴进行。

初级社平均规模为二三十户,高级社平均为200户,扩大7至10倍。

(1)材料中“这个高潮”指的是哪个时期的合作化高潮?

(2)请结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评价,评价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得失。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

(1)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为巩固新的人民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抗美援朝的胜利,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取得明显效果。

国民经济也得到根本好转。

(2)答:

新中国的建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内:

中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指导思想后来犯了“左倾”错误。

国际: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

2、答案要点:

(1)答: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国民经济等。

(2)“一五”计划重视重工业,轻视农业。

原因:

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以及自然灾害严重;调整:

把大力发展农业放在首位。

3、答案要点:

(1)1955年下半年到1958年(除西藏和其它一些人口稀少的地区外,全国均已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2)《决议》的评价是: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标志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奠定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但它也存在缺点,主要是1955年下半年掀起高潮后,没有始终如一地贯彻以往的正确方针政策,只追求数量和速度,不注意质量,遗留下许多问题。

而随后,在遗留问题尚未解决之时,合作社又被人民公社代替,生产关系更加背离生产力水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