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100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专题复习.docx

《高中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专题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专题复习.docx

高中专题复习

2009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

40.(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

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

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

《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

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

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

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

《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15分)

【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改革开发的相关内容。

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

(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中所给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概括历史背景。

(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原因分析需结合所学知识。

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注意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答案要点: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

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12.(2009高考天津文综)(4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唐太宗说: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6分)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

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

(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2分)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

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

(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3分)

材料五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4分)

材料六1980年邓小平指出: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

“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

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

(2分)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8分)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4分)

【解析】

(1)民本思想是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治国的基本思想,要注意把材料一、二结合归纳得出,唐太宗的民生思想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即可。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经过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比较内容的差异即可,变化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但大的历史背景还是国共合作。

(3)立法的手段在材料四中体现比较明显,作用可以结合现实以及福利制度实施的目的来考虑。

(4)材料中反映的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要注意从部门比例和人民生活两个方面概括。

(5)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但也存在重大失误,当然最大失误还是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发展”很多,但关乎国计民生的还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民生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比古今,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得失,不难得出。

参考答案:

(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平均地权。

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

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5)“文化大革命”。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6.(2009安徽文综高考)(3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日: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

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摘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10分)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成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10分)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

(14分)

参考答案:

(1)市舶司;十三行。

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负担。

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

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

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被动性。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广东单科)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C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2.(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

【解析】C 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3.(2009福建文综高考)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B从报纸中使用简体字可知B项正确。

4.(2009安徽文综高考)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解析】B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属于中等题。

解题关键是知道剪辫是反清革命的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A为“裹脚野蛮、天足文明”,C为婚礼的习俗,D为近代交通黄包车。

5.(2009高考上海单科)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A“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6.(2009高考上海文综)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解析】B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

二、非选择题

22.(2009高考江苏单科)(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7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3分)

【解析】

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

试题设计较好,既有⑴、⑵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也有第⑶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很好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

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39.(2009高考四川文综)(60分)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

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

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

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

(4分)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

(4分)

材料二

“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

……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

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

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

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

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

”(《歌唱二郎山》)

(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

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6分)

材料三

表2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

百万净吨)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1910年

8.4

26.2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3)根据表2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

(3分)利用表2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

(3分)

【解析】

本题共60分,历史部分为前3个小题,合计20分。

(1)结合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

后面的两问,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依据材料来概括康藏公路的积极作用即可。

(3)本题是表格数据型材料解析题,注意表格中的项目和数据变化,从中找出规律。

结合所知识来回答原因。

参考答案:

(1)(8分)影响:

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4分)。

历史价值:

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亦可相应给分)。

有利条件:

历史悠久:

保存完好(2分)。

(2)(6分)作用:

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2分);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2分);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2分)。

(3)(6分)帆船吨位数量逐步减少,汽船吨位数量逐步增加,航运业取得巨大发展(3分)。

工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航运业的发展(3分)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全国文综一)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

【解析】B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此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确立,再结合材料中的“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说明当时工厂纪律严格。

2.(2009全国文综二)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解析】C注意题干的时间“17—18世纪”,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3.(2009北京文综高考)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社会问题是

A.清教徒受到迫害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

C.广大农民丧失土地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

【解析】D抓住时间限制语“19世纪上半期”,ABCD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不属于新社会问题。

4.(2009高考广东单科)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解析】A寻找黄金和白银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因,最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抢夺,而并非大西洋继西葡之后,荷兰、英法也先后加入到殖民争夺的行列,教皇子午线的划定只是暂时承认了西葡殖民掠夺的成果。

5.(2009高考广东单科)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解析】A上述证据体现了交通、商品、人员和资本,在欧、亚、美几大洲之间,或者说全球间的流通,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表现。

6.(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A.蒸汽机车B.内燃机车C.电力机车D.汽车

【解析】A题眼: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蒸汽机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7.(2009高考江苏单科)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解析】C此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辟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球是圆的等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

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

8.(2009高考山东文综)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解析】A以蒸汽机改良为特征的工业革命不仅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无产阶级形成,而且拉大了东西方的差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9.(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表一,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表一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竞争激烈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解析】B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但产量和投资额都是增长,这说明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10.(2009高考四川文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