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衡正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1071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病衡正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热病衡正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热病衡正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热病衡正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热病衡正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热病衡正2.docx

《热病衡正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病衡正2.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病衡正2.docx

热病衡正2

  葛根桑叶辨

  或谓陆九芝之治温病,与叶派轻以去实,辛凉透邪的观点

趋一致。

是说也,因其小同,遂忽大异,有肺胃不分之弊焉。

观陆氏书,有《葛根桂枝辨》,有《葛根麻黄辨》,乃仿之而

撰葛根桑叶辨。

  

  叶派之轻以去实,辛凉透邪,如桑叶者,治肺也,陆氏之

轻以去实,辛凉透邪,如葛根者,治胃也。

轻以去实虽同,治

肺治胃大别。

叶氏治温病,独重肺系,故谓“温邪上受,首先

犯肺”;陆氏治温病,独重胃系,故谓; “温病即阳明病”。

故叶氏之治温病,初起必用桑叶、薄荷,桔梗、牛蒡之属,肺

药也,陆氏之治温病,初起必用葛根,黄芩,黄连、山栀之

类,胃药也。

唯叶氏亦知伏气温病不与暴感门同法,故曰:

温一证,冬寒内伏,藏于少阴,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

热,乃正治也,陆氏亦知温病之邪,在肺胃者,不得独用胃经

药,故《不谢方》之治春温、风温者,亦用桑,薄、翘,桔之

类也。

温病初起,有在肺者,有在胃者,有肺胃二及者,有竟

在三阴者。

或伏邪从内而出外,或新感由表而入里,或新感引

动伏邪,或伏邪又兼新感,或始终但病一经,或发即数经同病,

故《难经》云: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各随

其经所在而取之。

”温病初起之治,原不可以一经印定眼目,

然吴鞠通固执叶氏之说,以为温病初起,必先犯肺,竟谓凡病

温者,均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后世盲从,踵其讹误,遂以轻清

平淡为一切温病初起之治规,盖惑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等说也。

叶氏以肺药治肺经病,未

误。

后人以肺药治胃经病,大谬。

治肺宜辛淡轻宣,不可卑用

芩、连苦寒者,盖恐胃本无热,而早投苦寒凉中,中寒气馁,

则转失托邪外出之力,反招冰伏之弊也。

治胃宜积极撤热,不

可但用桑叶、薄荷者,盖恶病属中焦,而反治上焦,射不中

的,坐使热灼阴伤,用药轻淡如儿戏,终至步步深入也。

惟邪

机概以从更出表为顺,故病之在肺者,初起必以辛散为宗,宜

桑叶之类以轻举之;病之在胃者,初起亦以达邪为旨,宜葛根之

类以透解之。

然若因此小同,竟忽彼大异,则陆氏斥叶吴学派

似肺药治胃之旨,固不得大白于世矣!

 “麻黄之轻扬,可去伤

寒之实,葛根之轻扬,可去温病之实。

”其去实亦同,然寒温

相异也。

斯陆氏已辨之矣。

葛根之轻扬,可去手阳明之实,桑

叶之轻扬,可去手太阴之实。

此陆氏所未言,然亦正其砭斥时

弊之宗旨,何后人反于此昧昧耶。

须知只须辛凉轻剂,如桑叶

配薄、桔之类,其病即可立愈者,无非伤风、肺胀之属也。

必须旱投苦泄,如葛根合芩、连之类,尚恐热盛蒸脑者,乃是

暑痉,湿温之属也。

病之轻重悬绝,用药肺胃有异,未可同日

语也。

总之,能“遽入心包,为一场大病,以致于死者。

”必

非肺经温病,如伤风、肺胀之属,故陆氏重阳明之治,有轻则

芩连葛根,重则硝黄石膏之主张。

用轻剂病不解,入营入血,

动风发痉,而仍曰:

病属上焦,初用辛凉宣其肺,终用芳香

开心窍,有是证,用是药,治未尝误。

此正犯病中治上,撤热

被动之误。

乃后人既不解叶氏慎苦寒,是为邪热在肺,故主用

桑叶、薄,桔之类宣散之以解郁热;又不解陆氏之激言,是为

砭时医肺胃不分,初起概用肺药之弊而发,故力倡用葛根、

芩、连之类清透以祛胃热,乃终至从陆氏之抨击叶吴学说中,

得出益可证叶派这一治疗学思想科学性之认识,则诚非陆氏生

前之所能料!

  《吴鞠通医案》伏暑门周姓案析评

  周姓案前后共十四诊,病程较长,记录完整。

通过此案,

我们可以看到银翘散,桑菊饮,三仁汤,化斑汤、复脉汤、增

液承气汤等方在温病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就反映吴鞠通的温病

之学来说,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案,故特详加析评,以与

伺仁共研究。

  

  壬戌八月十六日 周 十四岁 伏暑内发,新凉外加,脉

右大左弦,身热如烙,无汗,吐胶痰,舌苔满黄,不宜再见泄

泻,不渴,腹胀,少腹痛。

是谓阴阳并病,两太阴互争,难;台

之症,议先清上焦湿热,盖气化湿热亦化也。

  飞滑石三钱 连翘二钱 象贝母一钱 杏仁泥三钱 银(:

二钱 白通草一钱 老厚朴二钱 鲜梨皮二钱 生苡仁一钱五

分 竹叶一钱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析:

鞠通根据“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 “暑兼湿

热,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等认识,初诊选方,采用三仁汤加

减。

因发热很高,故去蔻仁、半夏之温燥;加银花、连翘以

清热;并加芦根、梨皮以护津,而象贝一味,是为咳吐胶痰

设。

  评:

此案热自内发,寒从外束,证见高热无汗,苔黄痰

帖,脉证合参,的系手太阴温病,但与足太阴脾实无涉。

值此

口不渴,津液尚未大伤之际,若能不受“温病忌用麻黄”等观

念之束缚,投以大剂麻杏石甘汤(但《温病条辨》之麻杏石甘

汤麻黄石膏等分,则不可用),积极撤热,津即可保,若能汗

出热解,肺气自然清肃。

倘若是处理,力挫病势,原可指望。

但吴氏计不及此,不但于撤热一项轻描淡写,且以淡渗芳化为

重点,此所以后来有阴津大伤之变。

  十七日 案仍前。

  飞滑石三钱 连翘二钱 鲜梨皮一钱-五分 杏仁泥一钱五

分 冬桑叶一钱 银花二钱 老厚朴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扁

豆皮二钱 苦桔梗一钱五分 芦根二钱 荷叶边一钱五分 炒

知母一钱五分  午一帖,晚一帖,明早一帖。

  析:

前方服后未效,故二诊更弦易辙,改用银翘散加减。

《温病条辨》治太阴伏暑,不论表虚表实,不论气分血分,概

以此为基本方。

鞠通说:

“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

翘散去牛蒡、玄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其自注说这是邪在气分

而表实的治法。

今观此诊,药法正是属此。

因高热未退,故去

性温之荆芥、豆豉,代之以凉散之桑叶;并加知母之苦寒,与

芦根、梨皮之甘寒,合化阴气,以治热淫所胜。

为病属伏暑,

故复加扁豆衣、厚朴、荷叶边偕滑石等以清暑化湿。

  比较前两诊之用药,有异有同。

初诊虽亦用银、翘等清

热,但重点在化湿;二诊虽亦用滑、朴等化湿,但重点在散

热,故主方各异。

但治疗上注重调畅气机,目的都在冀暑湿分

解、肺得清肃,此则相同。

这种药法,与“冶上焦如羽,非轻

不举”的理论相一致。

  评:

凡外感病初起即见高热无汗、痰粘苔黄等脉证者,其

轻重与伤风感冒类小病相悬绝,若用轻清芳淡之剂如三仁汤、

银翘散等去治疗,往往不能有效地截断逆转病势,这是鞠通的

经验,所以说是“难治之症”。

但由于他崇信叶氏学说太过,

明知这样的治疗未必有效,仍然用这样的方药去处理,一若舍

此别无他法,故以后的日治日重,原都是意料中事。

实际上中

医治法很多,此诊如果不受“到气才可清气”观念的束缚,在

辛散药中及早加入鸭跖草、鱼腥草、黄芩,瓜萎仁、桑皮之

类,积极控制肺部炎证,有效地截断逆转,不是没有可能的。

  十八日 两与清上焦,热已减其丰,手心热甚于手背,谓

之里热,舌苔红黄而厚,为实热。

宜宣之,用苦辛寒法。

按:

暑必夹湿,腹中按之痛胀,故不得不暂用苦燥。

 杏仁泥三钱 真山连(姜汁炒黄)一钱五分 广木香一钱

 黄苓炭一钱 厚朴一钱五分 小茴香(炒黑)一钱五分 梧

蒌(连皮仁)八分 炒知母一钱五分 小枳实(打碎)一钱五

分 槟榔八分 广皮炭一钱  煮二杯,分二次服。

  析:

热邪己由表入里,故三诊时撤去银、翘、桑、薄类卫

分药,改用芩、连、通、知等气分药。

对腹胀腹痛,鞠通一直

认为是湿阻太阴,气机不利所致,有鉴以前用厚朴,滑石等化

湿理气未效,故复加入茴香、木香、枳实、槟榔、广皮炭等许

多的温燥理气药。

结合《温病条辨》“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

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力湿温,多足太

阴证而宜温”这段文字来分析比较前后两诊的用药,可以认

为:

二诊是以轻宣郁热为主,其治侧重于手太阴,三诊虽用了

芩、连等苦寒品,但与大量温燥药为伍,目的主要在燥湿理

气,其治疗重点已从手经移到了足经。

故前两诊治疗重心在上

焦,三诊之治则重点已在中焦了。

  评:

此案为肺系疾病,相当于肺炎一类。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炎高热伴有肠燥便闭者时有之。

鞠通制宣白承气汤一方,对

此类证是比较合适的。

但三诊时由于受“暑必夹湿”说之影

响,将热灼津伤,肠中燥屎引起的“腹中按之痛胀”,误作湿阻

气机所致,故自然不会想到应该用宣白承气汤之类去治疗。

诊时由于误燥屎为湿阻,故用药燥湿理气竞重于清热,在实热

正炽的情况下,这样处理,就不可避免地加速了病从燥化的进

程,故服后第二天,即舌苔干燥黄黑,津伤之象毕露。

  十九日 腹之痛胀俱减,舌苔干燥黄黑,肉色绛,呛咳痰

粘。

幼童阴气未坚,当与存阴退热。

  麦冬(不去心)六钱 煅石膏四钱 丹皮五钱 沙参三钱

 细生地四钱 杏仁三钱 元参五钱 炒知母二钱 蛤粉三钱

 犀角二钱 生甘单一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析:

病变从卫而气,继续向营血分发展,阴津亦迅速为邪

热所劫伤,所以舌绛苔干,有鉴于此,故治疗上来了个180度

的大转弯,从主以淡渗香燥改为甘寒滋润了,这在本案之治

疗,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

分析四诊之药,可以认为是合并了

化斑汤、增液汤、犀角地黄汤数方后加以化裁而成。

其目的是

在存阴退热、养阴敌阳,但因呛咳痰粘,故再加沙参、蛤粉、

杏仁,以冀发挥化痰止咳之作用。

  评:

此案初起,阴津本未大损,因治疗中撤热不力,又屡

用淡渗苦燥,才加速了津液的灼伤,今责之幼童阴气未坚,是

不事实的。

当热正劫阴之际,当急清其劫阴之热;治疗以养阴

为主,也显得本末倒置。

化斑汤清热作用得力于石膏、知母,

今此二味之剂量不及原方之半,且石膏又用煅而不用生,此均

不得法。

至于犀角一味昂贵不必说,且“能耗散气血”,用于

此证,亦无必要。

  二十日 津液稍回,潮热,因宿粪未除,夜间透汗,因邪

气还表,右脉仍然浮大,未可下,宜保津液,护火克肺金之

嗽。

  细生地六钱 元参六钱 霍石斜三钱 焦白芍四钱 麦冬

六线 柏于霜三钱 煅石膏三钱 牡蛎粉一钱五分 杏仁泥二

钱 犀角一钱  煮三杯,陆续服。

  析:

此诊提到宿粪,说明对燥屎已开始有所注意。

对热从

燥化之温病,鞠通“并苦寒亦设禁条”,他说:

“举世但知苦

能降火,寒能泻热,坦然用之而无疑,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

燥,服之不应,愈化愈燥”, “吾见温病而恣用苦寒,津液干

涸不救者甚多”,此案先前用了不少淡渗苦燥品,现在津伤十分

明显,故此时用药,对此已十分小心,秉着“增水可以行舟”,

“养阴可以敌阳”的认识,故去掉知母、丹皮之苦寒,加入石

斛、白芍之柔润,以冀避免“苦能化燥”并增强养阴生津之作

用。

至于甘草一味, “其有阴既亏而实邪正盛”者,即不合

拍,此案右脉浮大,邪热正盛,故去之。

而牡蛎既能养阴,且

能清热,故加用之。

  评:

此案先见卫气证,后见营血证;先见上焦证,后见下

焦证,病情明明是逐步的加重,但案语:

予清上焦,则“热已

减半”;暂用苦燥,则“腹之痛胀俱减”,改与存阴,则“津

液稍回”,养阴保肺,则“诸证悉减”。

好象是每诊有效,这

样饰词,就写医案来说,是不够朴实的。

五诊时热邪尚炽,泻

火正可保阴,今将知母、丹皮减去,芩、连等药绝不一用,亦

是小心过度,这可能是受叶氏“营分受热,即撤去气药”说之

影响。

  廿一日 诸证悉解,小有潮热,舌绛苔黑,深入血分之热

未除也,用育阴法。

  沙参三钱 大生地五钱 牡蛎三钱 麦冬(不去心)六钱

 焦白芍四钱 丹皮三钱 天冬一钱五分 柏子霜三钱 甘草

(炙)二钱  头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廿二日 津液消亡,舌黑干燥,用复脉法。

  大生地六钱 麦冬(不去心)六钱 拍子霜四钱 炒白芍

六钱 丹皮四钱 火麻仁三钱 生鳖甲六钱 阿胶(冲)三钱

 炙甘草三钱 生牡蛎四钱  头煎三杯,今日服;二煎一

杯,明早服。

  析:

六诊时阴虚症状日显,而石斛、石膏、杏仁偏重于治

肺胃,今去此数味而加入炙草,与地、芍、麦冬等合用,移步

转换,已有准备用复脉意。

此时复用丹皮,是因血分之热未

除,加入天冬,是为加强清热养阴之作用。

至廿二日,津液消

亡,已无可讳言,乃遂按“复脉为热邪劫阴之总司”的认识,

正式作下焦温病处理。

鞠通认为:

凡热邪深入下焦,舌干齿

黑,当防痉厥发生,不应俟其已厥而后治,故“以复脉复阴,

加入介属潜阳”,组成二甲复脉汤,加减化裁,以冀“使阴阳

交纽,庶厥可不作也”。

  评:

从19日开始,天天以存阴为念,淡渗温燥一列摒绝,

连苦寒清热药都十分谨慎,然三天之后,仍然“津液消亡”,

这正是忽视清肺撤热所造成的。

此案因肺部炎证一直未能有效

地控制,在邪热灼阴伤津,势若奔马之际,仍胶柱鼓瑟,徒曰

存阴,结果,阴津之伤于药后者,反更甚。

陆九芝之所以猛烈

抨击叶派药法,说其撤热不力,就是为此。

其间用石斛养胃,

亦不得法,对此,恽铁樵已有批评,此及“复脉为热邪劫阴之

总司”等问题,笔者已另有专文评述,故不再复赘。

 

  廿三日 右脉仍数,余邪陷入肺中,咳甚痰艰,议甘润兼

凉宣肺气。

  麦冬(不去心)一两 细生地五钱 象贝三钱 沙参三钱

 杏仁泥三钱 冬桑叶三钱 玉竹三钱 苦桔梗三钱 甘草三

钱 丹皮二钱 茶菊花三钱 梨皮三钱  一帖分二次煎,每

煎二茶杯,共分四次服。

  廿四日 舌黑苔退,脉仍数,仍咳,腹中微胀。

  细生地五钱 麦冬(不去心)五钱 藿香梗二钱 茯苓块

三钱 沙参三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杏仁粉三钱 丹皮三钱

生扁豆三钱 苦桔梗三钱 象贝二钱  煮三杯,渣再煮一杯,

分四次服。

 

  析;八诊时见肺部病变仍然明显,故重新再治上焦。

但象

贝、桔梗、梨皮、桑叶、杏仁泥等药,开始时就已经用过,现

在咳甚痰艰,所以将剂量加重,以冀能效。

因为“菊花能补金

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

”桑菊饮本是鞠通治手太阴温病

之习用方, “在血分者,去薄荷、芦根,加麦冬,细生地。

竹、丹皮”,本是桑菊饮加减之常法,既然病仍在肺,所以治

疗重心干脆再从下焦移到上焦,故继二甲复脉之后,立方取桑

菊饮加减以为治,这是本案治疗过程中的又一个转折点。

但九

诊时发觉前方服后,仍发热,仍咳嗽,且增腹胀,这时考虑到

先苦燥后柔润,药已服了数多日,脾胃不能无伤,故减轻、减

去麦冬、玉竹等阴柔药,加入扁豆、藿香、茯苓、郁金等健脾

渗湿、芳香理气之品,以冀中宫得振,腹胀可除。

  评:

此案先治上焦,续治中焦,后治下焦,现在重新开始再

治上焦,九诊治疗重心又渐向中焦转移,至十诊再治下焦,这

样子的运用三焦辨证法治温病,可谓奇绝。

其实此病病位一直

在肺,因初起用药轻淡如儿戏,不但针对性不强,且一误于恣

用苦燥,促其加速燥化;二误于偏执存阴,坐使热灼阴伤。

频服这样的药,使机体的自调自控机能带来了干扰,故虽是生

机正旺之少年,且病非肺痨、肺癌、肺痈类之比,病程竞若是

缠绵,此案攻邪不力,补阴亦无益于祛病,肺部病变,竟若未

治,决非病邪原已深入下焦,至廿三日重新有余邪陷入肺中,

这在略具现代医学知识者,是都能理会的。

  廿五日 昨晚得黑宿粪若许,潮热退,唇舌仍绛。

热之所

过,其阴必伤,与复脉法复其阴。

  大生地八钱 麦冬(不去心)一两 火麻仁三钱 炒白芍

六钱 沙参三钱 真阿胶(冲)二线 生鳖甲五钱 元参三钱

 炙甘草三钱 生牡蛎粉五钱 丹皮三钱  水八琬,煮成三

碗,分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明早服。

  廿六日 又得宿粪若许,邪气己退八九,但正阴虚耳,故

不欲食,晚间干咳无痰。

  大生地八钱 麦冬(不去心)六钱 火麻仁三钱 生白芍

五钱 天冬二钱 牡蛎粉三钱 北沙参三钱 阿胶(冲)三钱

 炙甘草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外用梨汁,荸荠汁、藕

汁各一黄酒杯,重汤炖温频服。

  廿七日 热伤津液,大便燥,微有潮热,于咳吾赤,用甘

润法。

  细生地五钱 元参六钱 知母(炒黑)二钱 火麻仁三钱

 麦冬(不去心)六钱 阿胶二钱 郁李仁二钱 沙参三钱

梨汁一杯(冲) 荸荠汁一杯(冲)  煮三杯,分二次服。

  析:

该派对外感热病,认为; “温病为阳邪,火必克金,

故先犯肺,火性炎上,难得下行,移其热由腑出,正是病之去

路。

”有鉴得宿粪后,潮热渐退,症状有所改善,至此已知腹

胀腹痛拒按是燥屎,故不再屈扁豆、茯苓等药。

此后屡以宿粪

燥屎为言,对此很为重视。

但因阴伤未复,故再用滋阴润操之

法。

廿五日尚防痉厥发生,故仍用二甲复脉汤加减,药法与七

诊时无甚差别,服后又得宿粪若许,病况续有好转,故廿六日

改用一甲复脉汤加减。

至廿七日因仍有潮热、燥屎,且是在服

一甲复脉汤之后,故改用增液汤加味以滋阴清热。

润燥通便。

  评;此案病程日久,至廿五日,实际上已开始进入恢复

期。

廿四日自行排便,是机体自调自控机能渐趋恢复之表现,

此案若先前重视清肺撤热、通腑泄热等治法,是完全有可能缩

短疗程的。

但廿五日改用滋阴润燥,药法未尚大误。

唯嫌其清

热递腑始终不力,故宿粪下而复结,潮热退而复来。

  廿八日 伏暑内溃,续出白痧少许,脉较前恰稍和,第二

次舌苔木化,不大便。

  麦冬(不去心)六线 大生地五钱 毛参三钱 沙参三钱

 牛蒡子(炒研细)三钱 阿肢一钱五分 连翘(连心)二钱

 生甘草一钱 麻仁三钱 银花(炒)二钱  煮三杯,分三

次服。

服此,晚间大便。

  九月初四日 潮热复作,四日不大便。

燥粪复聚,与增液

承气汤微和之。

  二参五钱 细生地五钱 大黄(生)二饯 麦冬(不去

心)五钱 炙甘草一钱  煮二杯,分二次服。

服此,得黑燥

粪若许,而潮热退,脉静,以后与养阴收功。

  析:

出现白痦,是邪机外透之表现,说明病变在继续好

转,故廿八日以增液汤为主,加入银翘、牛蒡等以助滋阴透

邪。

廿九日因燥屎解而复结,潮热仍然未尽,故改用清滋互

用、攻补兼施法。

  评:

肺与大肠相表里,因肺部炎症而发高烧,引起燥屎内

结者,通腑泄热,是值得重视的治法,此案一开始就有腹胀腹

痛拒按之证,但一直没有想到是燥屎内结,所以增液承气一

法,一直到病延日久,渐趋恢复时才一用,这显然是太迟了

些。

  结语:

从理论上来说, 《温病条辨》一书,疵谬矛盾,不

胜枚举;从临床上来看, 《吴鞠通医案》中诸如以上的一些医

案,因循失误,实效不佳。

事实如此。

而清后不少医者,只知

一味的学他捧他,怪不得有人说:

叶天士派的轻清药法,使中

医治术上退化不少。

这确是一个不容予以忽视的问题。

^^^^^^^^^^^^^^^^^^^^^^^^^^^^^^^^^^^^^^^^^^^^^^^^^^^^^^^

  卷三 外感热病杂论

  清以后治外感热病之学的流派有三

  清以后治外感热病之学的流派,见诸医书者,有叶吴学派、

孟河医派,绍派伤寒、恽氏学派,祝氏学派等。

一般将上述学

派分隶于伤寒学派、温热学派二大支,然以余之见,清以后治

外感热病之学的流派,实成鼎足之势,现将其三者,略述如下:

  其一,以叶桂、吴瑭、王士雄、章楠等人为一派,近人如

金寿山等亦可隶属之。

此派尊叶氏为首,故后人称之为叶派。

叶派之外感热病学术观:

谓伤寒先伤足太阳,温病先伤手太

阴。

认为二者在病因、病理、治法上都截然不同。

而外感中除

狭义伤寒一证之外,其余全是温热。

又谓南方无真伤寒,尽是

温热。

故其辨证另辟卫气营血、三焦之新径,认为:

仲景伤

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

处处以示寒温之对峙。

因以温病从上而下,伤寒从外而里,故复倡治上焦如羽,非轻

不举等说,药法亦因之以擅用轻清、重视滋阴称。

对用辛温燥

药如麻、桂之类的治外感,每有痛切之戒。

并谓柴胡劫肝阴,

葛根竭胃汁,对易于伤阴之品,亦绝不轻用。

此派以倡言温热

著名于医林,治病多自创新方,凡外感热病初起,如桑菊,银

翘之类,最多赏用,故被后人称为温热派或时方派。

现由于统

一作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的《温病学》,悉以叶吴之学为

尊,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其影响之大,固已为其他学派所未能

及。

  其二,以陆九芝、恽铁樵、祝味菊、孔庆莱、章巨膺等人

为—派。

此派中人,有—共同之点,即是站在叶派对立面来研

究外感热病,故对叶派之理论,尤其是对叶派之治术,每多激

烈的批评。

因崇尚经学,抨击叶吴,为该派学术上之一大特

色,故谓“废伤寒则六经失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莫谓《指

南》所言无关大局也。

”并谓“伤寒以《伤寒论》为准,温病

亦当以《伤寒论》为准”(个别有主张利用六经名词而加以改

革者,如祝味菊之五段代六经说)。

此派以维护仲景学说著名

于医林,而《伤寒论》为废止派攻击之重点,故有些人都是与

废止派进行大论战的名将。

其治病亦以善用经方称,故又被称

为伤寒派或经方派。

但现在由于作为全国统一教材的大中专中

医讲义,无论是《温病学》还是《伤寒论》,都没有介绍此派

的学术见解,各大医刊,对该派之学术观极少系统介绍,而介

绍叶派学术观以及批判该派中人之文则屡见不鲜,加之此派医

家之重要著作,如《世补斋医书》、《伤寒质难》、《温病明

理》、《温病论衡》等,在近30年中,未见再版,加上其他一些

原因,故此派之许多学术见解,已日渐为来者所罕知。

但此派

著作不少,论证严密,观点新颖,治效确凿, “双百”方针既

已确定,一家一派之学长期宰据医坛所造成的沉闷空气,迟早

总有一天要打破,故此派今后之影响,实难预料。

  其三,以俞根初、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等人为一派,

近贤徐荣斋亦可隶属于其中。

此派中人,大都厚古而不薄今,

既善于继承发扬,亦注重吸收新知,对叶派之学,虽亦时有微

词,但指摘较为温和,立论亦较持平,认为叶派药法,亦有可

取,仲景之学,应当发扬。

其在学术上的特点之一,是立足于寒温

一统,不赞成寒温对立,故在此派之代表性著作《通俗伤寒论》

中,其对外感热病之命名,就独具特色,如风温伤寒,春温伤寒,

湿温伤寒,热证伤寒,伏暑伤寒,秋燥伤寒,冬温伤寒等等,既

是温,又是寒,在病名上就反映出了一统寒温之主张。

故即此一

端,其对寒温之争所持之态度,即可想见。

此派认为:

 “伤寒为

外感百病之统称”,但“伏气多,新感少”, “叶氏之论温二

十则……吴鞠通之《温病条辨》……立说非不精详,然皆为新

感温暑而设,非为伏气温热而言。

”但认为叶派清化、清透诸

法,治伏火温病,亦有可取,故选方用药,主张崇实黜华,讲

究实效,倡言“方求其验,岂判古今,药贵乎灵,何分中外。

此派前人称为绍派伤寒,就其学术观点论,是实实在在的寒温

一统派,因该派以讲究实效为原则,实亦可称为求实派。

此派

寒温一统之主张,潜移默化,已为当今许多学者所继承,且渐

有获得中医界一致公认之趋向。

  张山雷为《增订通俗伤寒论》作序,曾谓何廉臣与“孟英

九芝两家,差堪鼎峙成三而无愧色。

”其言虽未必着意三派

说,然彼时治外感热病流派之按三分鼎足论,势已成矣!

  柴胡解表之争平议

  柴胡是外感最常用之药,也是争讼最多之药。

关于解表,

有温病不可用,伤寒可用;少阳病可用,他经病不可用,以及

外感病均可用,他经病亦可用之争执,迄无定论,为求得正确

理解,以便临床使用有所依据,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平议。

  一、温病应禁用,伤寒必待邪至少阳可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