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070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docx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docx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高安“提古佬”还能复活吗

  

   第一次听到“提古佬”这个名字,是在去年5月下乡到兰坊长乐儒会村采访的时候,那次采访给我带来的伤痛可能终生难以愈合。

   当时我费了一番气力才从几位老人的嘴里得知提古佬就是木偶戏,其中一位叫胡太毛的老人,现年70岁,是目前高安提古佬唯一的嫡系传人——高安木偶戏的传人终于浮出水面了,我久违的惊喜不由溢于言表,谁知老人对我们说,真正从他父亲手里学会了表演提古佬的是他的哥哥胡贤雷,胡贤雷于前几年已经去逝了。

我的心随即又隐隐作痛,再一次感到我们文化的痛失……

   但我不死心,希望老人能说出一些提古佬的表演技巧和方法,老人说,他只学会了四根线,只会表演开场戏“提虎狮”,即开戏前由他提着虎狮之类的吉祥木偶在台前向前来看戏的观众致敬。

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能表演十多根线,光一个大姆指就能操控四五根线。

他们演出的剧目主要有《空城计》、《刘备招亲》、《关公审案》、《薛刚反唐》、《徐策跑城》、《赵康胤千里送京娘》、《文王访贤》、《姜太公钓鱼》、《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

   按照高安地方习俗,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要请戏班子到祠堂里唱木偶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时有生孩子、做寿辰、办喜事等也有请木偶戏祈福免灾、娱乐庆典的,到了七、八月份以后,如七月廿四开庙日和各地不同日子的社火日、擎菩萨日、抬许仙日等则是木偶戏演出的高潮。

   我问:

“解放后,你们家的木偶戏还演过吗?

  “演过啊,年年都演。

”老人动容地说,“一九五二年,我哥带着戏班子参加宜春地区比赛,还得了奖呢!

   从老人的神态里,我看到了他对胡家木偶戏的欣慰和悲哀。

   高安民间称之为“提古佬”(或称“提木佬”)的木偶戏,据高安史料记载自明代就非常盛行,并且与外地有着显著的不同的特点,木偶的形体较大,有半人之高,用提线操作在舞台上表演,木偶艺人则藏于布后敲锣打鼓,又说又唱。

这种与地方传统的宗教活动关系密切的演出自然逃脱不了“文革”那场浩劫,胡太毛的父亲被活活整死,高安所有的木偶戏从此消声匿迹——一个珍稀的民间剧种从自在高安走向消亡。

   我接触文化工作不久,就有省文化厅的一位老专家,嘱咐我好好调查一下高安的木偶戏,他说高安木偶戏不仅是高安的一项文化遗产,更是高安的一块民间文化瑰宝。

我曾经顺着文化局档案里早年所记载的十几位木偶戏艺人的线索,调查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一无所获,这次有了一个活的线索,又顺着胡太毛所说的木偶的制作工艺线索寻找,还是令人失望。

   “昔人已乘仙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高安历史舞台上活跃了数百年的高安“提古佬”,如今已成了历史的烟云,只能永久地埋藏在高安民间文化的记忆深处。

也许,在高安要诞生一个新的木偶戏并不难,但带有高安泥土味的“提古佬”能真的复活吗?

(原载《宜春日报》)

                                                  高安市文化馆:

丁国云

                                                          2011、2、24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一,已普查项目。

去年五六月配合省文化厅工作部署,文化馆分成五个组利用十天时间在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抽样调查,调查到存活于高安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400多项,其中民间文学有200多项,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习俗、民间工艺制作、民间知识、传统医药等门类项目有100多项。

如果全市自然村的调查覆盖面达到100%,毫无疑问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远不止这个数目。

非遗普查工作去年获宜春先进,非遗专职人员丁国云获省个人先进。

二,已整理项目。

自2004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以来,经过市文化局和文化馆调查整理,市政府已行文公布两批4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包括1项国家级保护项目(高安采茶戏),5项省级保护项目(高安道情、高安字门拳、高安腐竹制作技艺、土城斗牛和上湖灯彩),和8项宜春市级保护项目(6项省级以上保护项目之外,另加碗灯舞和旺年麻糍制作技艺);另处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的是高安民间故事、十番锣鼓、八百洞天传说、枫岭传说、朱轼故事、高安民谣、高安谚语、高安花鼓、荷岭石雕技艺、高安民歌、开茶园歌、茶灯、蚌壳灯、板凳龙、挂面制作技艺、纸扎技艺、三糖制作技艺、瑞酒制作技艺、田南老酒制作技艺、蓝坊寿酒制作技艺、粉皮制作技艺、明笋制作技艺、腌蛋制作技艺、皮蛋制作技艺、上梁民俗、九道婚俗、春节习俗、上寨庙会、礼港庙会、九月二八民俗、号船、龙舟赛、舞狮。

三,已确认传承人。

在申报工作中,已得到省文化厅和文化部批准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8人,其中国家级项目2人(高安采茶戏彭金花、褚凤荣),省级项目6人(高安道情金世凤,吴斌文;高安字门拳毛永贵;高安腐竹制作技艺黄雪平;上湖灯彩杨书元;土城斗牛熊贤流。

四,工作开展。

2006和2007年,文化局从下属单位抽调人员组成杨吉锋、徐福安、丁国云、邓双燕等五人非遗工作组,成功申报高安道情和高安采茶戏两个省级保护项目。

之后该项工作交付给文化馆。

上面要求成立非遗保护中心机构并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我市于去年编委批文增挂“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牌子,但没有批准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

平时的工作主要由文化馆副馆长丁国云一人在承担。

该项工作包括统计、报表、采访、写作、整理资料、制作申报文本、摄制图片光盘等繁杂工作,丁国云经常加班加点,并开着私车下乡采访,高安的非遗工作还基本上走在全宜春的前列。

原来文化馆安排了两位人员协助工作,但都以不懂非遗为由拒绝了从事该项专职工作,只能临时从旁协助。

去年五六月份全馆人员参加下乡普查,覆盖面达三分之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文化馆工作人员因专业不对口,其他工作人员确实无法参与专业要求较高的非遗工作。

五,工作经费。

市里共下拨8万元用于非遗专项经费,其中2006年申报高安采茶戏和高安道情等工作时拨了3万,去年普查时拨了5万,2009年申报四个省级项目的钱是动用了省里下拨的高安道情保护经费4万元(省里共下拨项目保护经费18万元,即高安采茶戏,高安道情和上湖灯彩保护经费各6万元到文化局,2009年文化局拨了4万到文化馆用于四个省级项目申报,2010年上湖灯彩保护经费6万元全部拨到文化馆账上。

六,项目保护。

目前的项目保护还仅仅停留在调查、整理资料之上,还没有下拨非遗专项资金(文化局对各乡镇的文化专项经费除外)到项目和传承人身上用于开展活动和其它保护工作。

七,项目生存现状。

国家级项目高安采茶戏是市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项目保护和开展活动状况良好。

高安道情盲艺人曲艺队每年在市里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下乡演出200多场,20多个盲艺人基本上能够维持生计,但要进一步发展就没有能力。

其它四个省级保护项目基本处于原生状态。

共同的问题是:

一是青黄不接。

现在民间项目的传承人基本在70岁以上,基本没有后续队伍。

在农村40、50岁以下的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没有人气和人力去支撑和完成民间文化项目保护和传承。

二是经费紧缺。

高安字门拳毛家队伍在黄沙镇政府的支持下经常性的开展工作,活动频繁,其他队伍如荷岭、上湖、灰埠的字门拳师们就基本上处于摊痪状态。

土城斗牛每年的活动经费主要是祥符镇支持,去年农历五月十五,项目所在地分管领导自筹3000元开展活动。

上湖灯彩的所在地上湖广福塘南村和丁家村有时利用春节期间自筹经费开展地方系列灯彩年俗文化活动。

八,亟待抢救项目。

目前高安还有几个亟待抢救的濒危项目,可以说是地方的文化瑰宝,也是国家的文化瑰宝,有的已基本消亡,有的正在走向消亡的路上。

如高安提古佬(即高安木偶戏,丁国云已于3月3日在宜春日报发表此项目文章),省文化艺术中心老专家万叶老师多次专程来到高安调查,说此项目是高安的文化宝贝,看能不能整理保护,但通过调查掌握了该项目全能技能的传承人都已去世,曾经参与的人没有能力传承发展。

再如高安锣鼓戏,在高安的历史舞台上风靡了五六百年,是高安采茶戏的艺术精髓所在,承担该剧种传承的演出班子曾于解放初期调到奉新发展,但在“文革”中,该剧团已解散,如果高安锣鼓戏能扎根于养育它的高安,完全有可能成为一枝与高安采茶戏媲美的艺术之花。

据我们调查,高安民间主要是蓝坊还有不少锣鼓戏老艺人,他们不但会唱锣鼓戏,而且保留有六十多个手抄锣鼓戏剧本。

并且原参加奉新锣鼓戏班子的演员大部分还健在,地方戏老艺人今年92岁的杨炳辉经常向有关领导提出整理高安锣鼓戏的建议,如果我们给予一定的投入,这个剧种完全可以重新发展起来。

表现高安道教舞蹈的碗龙灯,曾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表演获得一等奖和三得奖,目前只有黄沙两个老道士还健在,不过都是耄耋老人,一个现年81岁,一个89岁。

还有十番锣鼓、五百钱也是高安特有的文化宝贝,十番锣鼓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五百钱却正在走向消亡。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与对策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如民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其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时代的主流是文化,振兴文化是振兴经济的强大动力和支撑,综观整个欧美强大经济的阵容,其文化产业经济占据整个经济命脉的80%以上。

众所周知,韩国经济的腾飞也是近十来年的事情,就是因为韩国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看准了打“文化”这张王牌,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来看,韩国的启动时间比中国整整早了十年——这十年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奔走相告的十年——2003年韩国将本属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名录,刺激中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高安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赣西大地上闪耀了2200多个春秋,为赣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底蕴。

高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经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目前列入市级保护的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有600多处,既有古色古香之观,又有新奇秀丽之景,如果说高安这些有形的文化资源构成了高安一道璀璨夺目的文化风景,那么高安无形的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站在这道文化风景之上的一位身披面纱的少女,在新的文化时代,这位少女犹抱琵琶半遮脸,她的美丽风姿并未展露出来。

到目前高安列入市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1项,这些“非遗”项目相对内涵深厚的高安文化来说还只是惊鸿一瞥。

第一,高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的优势。

其一,资源丰富。

我市自2004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以来,经过市文化局和文化馆调查整理,市政府已行文公布两批4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包括1项国家级保护项目(高安采茶戏),6项省级保护项目(高安采茶戏、高安道情、高安字门拳、高安腐竹制作技艺、土城斗牛和上湖灯彩),和8项区市级保护项目(6项省级保护项目之外,另加碗灯舞和旺年麻糍制作技艺);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的是高安民间故事、十番锣鼓、八百洞天传说、枫岭传说、朱轼故事、高安民谣、高安谚语、高安花鼓、荷岭石雕技艺、高安民歌、开茶园歌、挂面制作技艺、纸扎技艺、三糖制作技艺、瑞酒制作技艺、田南老酒制作技艺、蓝坊寿酒制作技艺、粉皮制作技艺、明笋制作技艺、腌蛋制作技艺、皮蛋制作技艺、上梁民俗、九道婚俗、春节习俗、上寨庙会、礼港庙会、九月二八民俗、号船、龙舟赛、舞狮。

据了解,前两年浙江韵兴利用很短的时间就挖掘整理100多项作为重点保护项目,韵兴因此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先进县市,国家也因此划拨数百万的巨资对韵兴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加以保护。

高安的建制历史与韵兴大致相同,高安人都说高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那么蕴藏在高安城乡的人们用肉眼看不见的无形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少?

今年4—6月,市文化馆组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深入全市各乡镇自然村进行全面的走访调查——因条件有限,自然村调查覆盖面大概占三分之一——调查到存活于高安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500多项,其中民间文学有300多项,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习俗、民间工艺制作、民间知识、传统医药等门类项目近200项。

如果全市自然村的调查覆盖面达到100%,毫无疑问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远不止这个数目。

其二,门类繁多。

高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和产生于高安民间社会生活之中,种类繁多,门类齐全,目前从国家文化部到省文化厅所操作的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申报的分类,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门类,高安从现有整理和申报的就有九类项目,有待于整理和申报的可谓不计其数。

除了民间文学以外,表现最多是的民间艺术、民间制作技艺和民俗,如就目前列入市级保护名录中属于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的都有十多项,民俗有七项,民间文学更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目前申报项目尚存空白的传统医药一类在民间也有表现,如远近闻名的相城蛇医和单氏药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空间和申报价值。

其三,前景广阔。

目前列入市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项目,都具有历史源远悠久、文化空间广阔、经济或文化价值深厚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具有几百年历史功底的高安采茶戏,可以说是誉满大半个江南。

曾经上庐山、赴上海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和华东地区献演,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在上海演出更是引起轰动效应,并且三次代表省戏晋京表演,荣获创作、表演等多个奖项和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稀有剧种特别演出奖,到目前累计有30多个剧目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项。

高安采茶戏业余剧团(主要是农民剧团),由解放初期的5个壮大到鼎盛时的280余个,目前在文化局登记造册的还有15个。

目前高安采茶戏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每年深入周边县市下乡演出上千场,平均每场演出收入3000元以上。

今年10月国家文化部已将高安采茶戏列入国家第三批保护名录,高安采茶戏像熊猫一样成为“国宝”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把高安采茶戏打造成我市文化经济支柱产业,并以此为平台极大地提高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才是我们保护和传承该项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

如高安道情被誉为高安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国家评审专家的高度好评,评审团甚至建议将高安道情改为江西道情。

再如与丰城岳家狮(国家第二批保护项目)相媲美的高安字门拳从古到今都活跃在高安的每个乡镇,具有极其广阔的文化空间和发展前景。

还有高安腐竹等一批食品制作技艺更是高安的文化经济产业支柱,每年为地方创造巨大的财政收入。

这几个项目如果能加以运作,完全有望成为国家级保护项目。

相信有着文化资源丰厚的高安人民,在未来若干年之内一定能走出一条文化兴市、文化强市、文化活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第二,存在的问题。

相对整个宜春乃至整个江西,高安是一个文化大市,也是一个经济强市,而高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走在全省甚至全宜春的前列,这就表明高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起步较晚。

就中国目前的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状况来看,谁动手早、动作快、申报多,谁的成绩就大,大有“先下手为强”的势头。

按理说,高安和全国各地一样,机遇同等,政策相同,只要工作到位一样出业绩。

但是由于我市从国家非遗工作启动之际就没有跟上全国乃至全宜春的步伐,加上省文化厅在启动阶段整体调控失衡,导致高安等地方出现国家级项目申报“望洋兴叹”的局面。

比如2007年申报第二批国家级保护项目中万载县报了4项(得胜鼓、开口傩、夏布制作技艺、花炮制作技艺),丰城报了1项(丰城岳家狮),樟树报了1项(樟树药俗),在第一、二批次国家级申报项目时全部批准,到2009年第三批申报时整个宜春报了26项上去(其中高安有采茶戏和道情2项)只批准了1项即高安采茶戏。

不管申报的过程中有什么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高安没有人家重视。

当时万载拿出了100万作为非物质文化工作启动经费,不说国家奖励了万载100多万,光万载的这4个“国宝”项目就要为万载赢回不知多少个上百万——当然这个例子是说明地方重视与投入的问题,不是强调赢利目的——宜春撤并了8个县市区的文化局,只保留了万载和上高(上高是多年的国家先进文化县)2个县的文化局,可能也是基于此。

二是投入不多。

不管什么工作,没有足够的投入就没有业绩的保障。

从2004年正式进入非遗工作以来,高安的非遗工作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手保障。

在资金方面市财政拨给非遗工作专项资金不到8万,在人手方面也没有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只有一两名文化馆兼职干部。

在几年的普查和申报工作的,高安市文化局和文化馆一是从硬件添置上节约资金,高质量严要求的配套设施如摄相机、录制设备都是临时租借,工作车也是从其他部门借用;二是鼓励业务人员的工作热情。

一直以来,从事非遗工作人员,都是在工作紧、任务重、人手缺、条件差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不管有多少材料要写,有多少文本要制作,奔赴在工作一线的一两个工作人员都是在不计稿酬、不讲条件的情况下完成项目申报的。

三是保护断层。

存活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不到保障,一是基层人民政府为了安全工作几乎每年都要明令禁止民间灯彩、民间武术之类的民间民俗活动。

二是市文化局每年下拨的上万元的各乡镇文化活动经费几乎全都挪为他用,许多文化工作管理干部告诉文化工作干部,文化活动经费最好不要下拨到乡政财政,而应该直接拨到活动所在地。

四是人才匮乏。

高安前期的非遗工作,是在文化局的主持下,从文化下属各单位抽调五六名干部到文化局设立一个非遗工作组。

从二00八年开始,宜春市根据省文化厅有关通知,要求各县市挂牌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我市在人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在文化馆设立非遗保护中心,由文化馆一两名群文干部兼职。

据了解,目前的非遗工作,从统计上报到申报几乎都是由非遗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在硬撑,文化馆其他业务人员由于专业不对口,无论在采访调查、文本制作还是在录相摄制等方面都是爱莫能助。

值得一提的是,高安非遗工作尽管人才匮乏,但在今年上半年的非遗普查工作中,作出了较为出色的成绩,他们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独创新路,与教育部门牵手合作(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以非遗题材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活动),并聘请了4名老文化人深入全市三分之一的乡村,查获了500多条项目线索,普查成绩位列宜春前列。

为了加强高安市,及至整个宜春的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工作,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工作思路。

第一,规范人才配置,注入工作生机。

人才是做好各种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没有人才的事业,将会业绩平淡,人浮事空。

文化工作更是如此。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要求相对其他文化工作而言要求更高一些,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对待非物质文化工作正如文学工作者对待文学创作一样,需要观察生活、归纳生活,而不能远离生活或者对周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只是文学工作者重在对生活的提炼和创造,非遗工作则是重在对根植于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归纳和总结。

其次,要有一定的业务水平。

这些业务水平表现在采访调查经验、文字写作功底、摄影摄相技艺、音像录制技术等。

今年以来省文化厅要求非遗工作归口到群艺馆、文化馆,这是一项新举措,也是一个新考验。

我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多半擅长文艺,很少有文字写作和音像制作的专长。

目前文化馆在编人员11人,而应设编制是15人,建议市政府尽快解决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人才和编制的问题,招聘4名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工作人员充实非遗保护工作。

第二,设立专业管理,实行责权利统一。

非物质文化遗研究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从管理到操作都需要具有一定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其责任管理人的使用配置要启用专业人才,要给予一定人事、资金的权利,实行责权利统一。

第三,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申报有序开展。

可以说高安有一系列类似于万载国家级的项目,只是错过机缘,在将来的申报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我们政策到位,资金到位,工作到位,高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完全有希望有实力走在全宜春、全江西及至全国的前列,因为我们拥有大量的像浙江韵兴一样的值得我们去申报去保护的民间文化遗产。

需经引起政府高度重视的是,高安市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中心还只是为了工作需要只是雕刻了一枚公章而已,既没有正式成立保护中心,也没有进行人员配置,更没有工作经费,而省级国家级的申报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平易每个项目需要2万元的启动经费。

目前全市急需抢救式保护申报的项目有十多个,第四批省级和国家申报工作于2011年要全部完成。

第三,追求特色精品,形成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社会新潮摆设的花瓶和花展,而是民族民间艺术和民族民间生活。

随着全球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的强势进程,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提高,人们遵从传统生活、崇尚传统文化的意识开始回归,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文化品牌开始复位。

所以非遗工作要追求特色,打造精品,形成地方文化支柱产业。

能形成文化产业支撑的项目表现在,一是制作技艺项目。

如高安腐竹是国家级知名品牌,这一类文化品牌项目既是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又是地方文化支柱产业,其制作技艺如果能动作良好,就一定能能够流芳百世的地方文化经济产业。

二是文化艺术项目。

比如高安采茶戏、高安道情、上湖灯彩、十番锣鼓等都将在地方文化产业的进程中崭露头角。

三是民间游艺、民俗项目。

一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民俗项目在民间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市场,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和文化特色。

这些地域性较强的文化项目,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了清新的文化环境。

如土城斗牛以及地方年俗、节日习俗和庙会都为地方招商引资、事业立项、城乡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第四,扩大文化空间,加大保护力度。

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体现,能够在民间传承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文化遗产,大都经历了人类智慧的衡量和行为标准的筛选,因此对于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当作社会边缘事物一样冷落对待或者加以限制。

据调查,不少基层人民政府,为了防火管理和社会秩序,每逢春节或者重要节俗日都要对地方民间文化活动加以禁止或限制,如民间灯彩、民间舞蹈和传统民俗活动在许多地方都受到了限制,无形中扼杀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对待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各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基层文化站都要积极扶持和正确引导,极力营造和扩大传统文化空间。

正确的做法是:

一要出台政策。

包括项目申报政策和项目保护扶助政策,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落实施行,有了保护政策就有了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出现不少问题,如重视申报,忽视保护,申报阶段全力以赴,保护阶段毫无动静,这样的工作等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有的干脆只申不保,这就让人怀疑他们申报的目的和动机了,他们可能就是在申报经费而非申报项目了。

二要加强活动。

政策只是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环境,开展活动才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养料。

有了活动才有生气和氛围,才能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才能真正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如传统表演艺术类的项目和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类的项目都需要在经常化、大众化的活动中彰显其固有的光芒。

尤其是那些濒临消亡的项目更需要在活动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活力。

三是加强辅导。

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保护抢救是前提基础,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是最终目的。

许多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之所以要通过人为的保护才能生存,不能在自然法则面前顺应而生,不能在时代的潮浪中辟波前行,就是因为这些项目有些艺术成分需要革故鼎新,有些文化内涵需要推陈出新。

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生搬硬套,有的要整理完善,有的要优化组合,有的要赋予新意。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保护抢救的同时,立意创新,深入民间、深入群众进行培训和辅导,让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真正成为民族民间的文化瑰宝。

高安市文化馆

二0一一年三月五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