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039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docx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docx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发展史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概念

一、城市的形成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城市的形成

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城市的定义?

两个概念——城和市。

城:

防御性的构筑物。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为民”《吕氏春秋》

市:

交易场所。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

“城市”——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

3.“城郭”之构

频繁的战争使城市成为兼具统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双重功能的空间实体:

“城”、“郭”相套布局方式——

“城”集中了宫殿官署;

“郭”是地主、商人、手工业者的居住区、市场、手工业作坊。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动力

一、古代城市结构的三个主要动力要素

古代城市结构的三大要素:

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手工业区和商业区;

居民区。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

城市在集聚、生成及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受控于三大主要动力要素:

王权、商业与手工业

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

◆王权城堡:

夏及以前

◆王权+手工业中心:

商、周

◆王权+手工业+商业中心:

春秋战国及以后

二、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

1.社会大分工的作用: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促成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产生剩余价值;

——出现阶级分化,造就王权;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形式:

高大的宫殿居中,方格路网,环以坚固城墙。

2.西周王城制度

西周城市作为宗法分封政体和礼制社会组织的一个部分,进入政治制度的序列,较之前代城市单纯的暴力工具形象,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西周王城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朝一夫。

“匠人营国”:

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方九里”:

指城市是每边九里的方形。

“旁三门”:

指城市每边设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经涂九轨”:

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祖右社”:

指左为祖庙(太庙),右为社稷坛。

“前朝后市”:

指前面为朝廷(北),后面为集市(南)。

“前朝一夫”:

指市朝各方百步。

2.西周王城制度的对后续城市建设影响

建立了我国早期政治型城市的一种典范。

一套营国制度对许久以来营都建邑的经验作了阶段性的总结,制订了各级城邑严谨而规范的模式。

成为以后历朝封建城市规划原则的基本依据。

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在曹魏邺城、唐长安、元大都及明清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

3.政治制度与城市体系

z商周——分封制

自由发展的城市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各封国都城得到极大繁荣。

z秦以后——郡县制

以首都为塔尖,金字塔型的城市体系,首都为最大城市。

三、王权利益和城市形式

宫室建筑体量高大,再占据中心位置,成为城市布局的控制性因素,其它建筑元素和城市功能区域围绕着它经营排布。

2.城市轴线的运用

城市轴线运用的典型代表是曹魏邺城的规划,形成了一种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城市轴线规划模式。

其手法是将宫城正殿的中轴线作为全城的南北中轴线,以宫城前的东西大街作为全城的东西主轴线,在宫城正门前形成丁字相交的干道。

以后的隋唐长安城规划、元大都规划、明清北京城规划都采用这种模式。

这样宫城与南北、东西两条轴线成为整个城市赖以建构的核心和脊骨。

围绕着核心,顺延着轴线,派生出方格网,官衙、庙社、宅第、市坊等以序各安其位,城市的形态格局油然而生。

3.分区与坊里制度

根据《周礼.考工记》实行的井田式方格网系统的城市规划分区模式。

自战国时产生,汉开始推广,曹魏邺城开始得到完善。

隋唐长安城达到顶峰,将城中除了宫城皇城之外的区域,划分为108坊和东西两市,每坊均有坊名。

每坊仅在四面的坊墙上开门,一般居民只允许从坊门进出,不得在坊墙上开门。

每坊设有坊正,负责坊内督察。

晚唐之前,长安城内实行严格的宵禁,坊门定时开关。

四、手工业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地位是城市的根本命脉,纯粹商业性的城市不占主流地位。

手工业作坊对城市的重要性仅次于政治。

因为不仅一些生活用品,礼法器皿,而且贮粮器物、兵刃利器等军备物资也出自这里,因而更具战争价值,与城池密不可分。

五、商业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

1.城市的主要功能:

统治中心、商业交换中心和生产中心。

2.集聚和贸易给城市必然带来的发展趋势:

◆内部分化、协作、交流的强化;

◆对外交往和联系的强化;

◆商业贸易逐渐成为城市对外关系主流和

经济活力源泉。

3.周王城制度中,市与宫、朝、祖、社一道,开始成为城的结构元素之一。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发展掀起了一个迅猛的高潮,带动了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

Ø赵国都城——邯郸

Ø魏国都城——魏邑

Ø齐国都城——临淄

Ø鲁国都城——曲阜

Ø秦国都城——雍

Ø楚国都城——郢

5.商业发展与城市形态

z西汉长安有九市,东汉洛阳有三市;

z隋唐长安有东、西两市,洛阳有三市;

z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坊里制解体,街市繁荣。

费正清等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z宋都城东京(开封)最为典型的城市特征是街市繁荣,这中国古代城市迈入新时期趋于近代化的典型标志。

z东京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来开的重要意义:

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

第三节城市发展的革命——唐宋坊里制度解体

坊里制度下,城市商业活动及居民日常行为均受到其严格的管束。

然而市坊制度在它发展到高峰的时刻却随即开始了衰落,中唐以后,长安的坊市已经不能约束商业活动了。

唐代的长安不仅是一个强大帝国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人口众多,仅有的东、西两市不敷商业活动的需要。

所以早在唐中宗时,长安及洛阳两京诸市已开始突破市坊的限制。

由于长安东西两市周围的坊中有许多手工业者和商人居住,所以他们的经营活动逐渐渗透到这些邻近东西两市的坊里,并且沿着交通干道向其他坊里传递。

二、北宋时期,商业活动解体坊里制度

1.商业进一步繁荣——

宋代,迎来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最突出的是商业的发展。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王建)。

意即汴河东、西水门和沿河桥头都是热闹的市易之所。

2.从坊内店肆到临街店肆——

后周末和北宋初,迫于商业发展需要,允许沿街住户当街开门和临街开店起楼,“街巷”格局出现。

三、北宋开封的城市革命:

街巷制的确立

1.开封的发展

z“天下漕运中心”——开封凭借其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成为北宋的都城。

z开封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部漕运体系的发展建设史。

z“四水贯都”——北宋定都开封,多次修浚漕运。

其中直通开封城内的主要河流有汴河、蔡河、金水河和五丈河等。

.坊市解体、街巷制发展的原因

z宋初农业生产遭破坏,无力支撑财政,商业成为的重要财政支柱。

z官僚权贵阶层大量参与经商活动,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担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作用。

z开封百万人口的消费需求,催生大量服务业项目,如商店、酒楼、饭馆、瓦子等,沿街分布,从而使完整的街市得以形成。

3.街市要素与城市功能的变化

◆消费性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东京街市的主要组成元素包括:

商业店铺、酒楼、食店、茶坊;

瓦子、邸店、妓馆、医药诊所;

当铺和各类行市、集市等。

◆城市自身商业活力的增强

在激烈的竞争中交易的商品种类不断增加,经营方式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出现初级金融机构

出现了纸币的雏形(交子)产生了初级的金融、证券机构和其它为商贸服务的设施。

◆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

城市街市商户单独列籍征税,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商业成为的重要财政支柱。

4.街市效应与城市进步

◆开放性促进商业繁荣,商人地位大为提高。

◆城市公共空间的场所化,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了宽阔的活动空间和自由。

◆艺术门类的繁荣发展。

如绘画(《清明上河图》等)、曲艺杂技说书、文学创作(宋词等)。

◆各类建筑及装饰小品形态多样,层次丰富,创造良好的空间景观。

◆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在社会的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有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发展。

第四节明清时代的城市发展

——以北京为例

宋代的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由封闭型的前期封建城市向开放型的后期封建城市转化,明清时代更臻于成熟完善,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

其特征表现为:

在城市建设上存在着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

城市规划:

z古代城市规划传统的又一次总结、继承和发展(周王城制);

z封建等级制度在城市及建筑上更明确、严格的反映。

自发建设(厢坊制的出现):

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建筑密集,城内土地不够用,在城门外沿城外道路呈带形发展,形成新的地区,称为“关厢”。

这些“关厢”地区,开始无城墙,后来因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超过城内,为便于防护和管理,将已形成的地区加筑城垣加以包围。

明清北京城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但更加雄伟壮丽。

明北京城平面呈“凸”型,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和“关厢”地区,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

每城周围又绕着宽且深的护城河。

有纵贯南北、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

紫禁城沿中轴线的主要建筑从南往北依次展开。

外城南面正中的永定门是起点,皇城后门之北的钟鼓楼是终点。

清代北京城基本保持明代格局,对宗教建筑进行了改扩建。

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

将内城划为八旗驻地,汉、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一、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

二、城市布局应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壮丽景象;

三、北京城市的街道,基本是以元大都为基础;

四、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

 

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一、城市规划的传统

中国:

《周礼》对我国古代城市形制的

严格规定。

唐长安、明清北京城。

欧洲:

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

古希腊(Athens):

雅典卫城,神庙,

音乐堂,剧场等

●古罗马城(Rome):

CityofSevenHills神庙,纪念柱,剧场,巴西利卡等.

文艺复兴时期典型城市:

罗马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大穹窿的顶点离地137.8米,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

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广场,它以方尖碑为中心,以长198米的长圆形广场和梯形广场相接。

●文艺复兴时期典型城市:

威尼斯

●圣马克广场是世界上最精致的广场之一。

它在不同空间的互迭和视觉上的相似性和对比性运用上,达到了形成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针对工业城市所出现的问题。

1.近现代城市

●资本主义与商业城市

●伦敦重建(1666年伦敦大火)

●巴黎改建

●船坞、商业建筑、公园等新建设形式

2.工业化与城市发展

1784年,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大机器生产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带来城市问题:

a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城市性质与结构变化

c环境质量下降

d居住条件恶化

e交通混乱

●巴黎改建1852-1870年

●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田园城市:

英国霍华德(E.Howard)的在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以城乡结合的模式,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卫生等问题,为卫星城镇理论提供基础。

建筑学传统:

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

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亚•伊•马塔发表了带形城市的设想,即沿着一条高速、高运量的轴线无限延伸,以取代传统的由核心向外展延的城市形态。

1882年,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公里的带形城市,1892年设计了马德里外围的马蹄形城市。

●北美大城市的兴起

近代新建大城市主要兴起于北美。

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一个在空地上建立起来的城市。

它保留了美国普遍流行的方格形道路系统,也借鉴了伦敦、巴黎等欧洲城市的规划。

●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理论(理性主义)

●邻里单位:

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有机疏散思想:

1934年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

《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TheCity:

ItsGrowth,ItsDecay,ItsFuture)》

4.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实践探索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城市建设主要是为解决现代大城市问题而努力。

1)卧城

仅供居住之用,有起码的生活服务设施,但生产与公共生活仍有赖于母城。

2)卫星城

不同与卧城之处,在于它有一定的工业与服务设施,可以使一部分人就地工作,但另一部分人仍去母城,对大城市问题的解决还是不彻底。

如:

瑞典的魏林比,英国的哈罗新城。

3)新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产生一种完全独立的新城。

它距大城市约30—50公里,有相应比例的工业区与居住区,有成套的文化福利设施,可以保证居民在当地就业。

最著名的新城为密尔顿•凯恩斯。

4)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5)后现代城市与信息化城市。

●4.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里程碑

1)《雅典宪章》(1933):

功能分区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提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

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功能分区与交通联系。

◆提出区域规划。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功能融合

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

◆私人车辆服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

◆批判过分的功能分区,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提出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3)《华沙宣言》(1981):

人+建筑+环境。

4)《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1992):

可持续发展。

●5.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规划思想

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背景:

关键问题:

如何认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1、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增长决定论”的发展观念的反思。

2、60年代后期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主张应在世界范围内或在国家范围内有目的地停止物质资料和人口的增长,把自然从单纯的索取对象变成简单的保护对象。

3、可持续发展理论:

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要促进自然和谐。

4、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Fairness)

A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

B代际间的公平,即时代平等。

2、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

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Common)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应该共同遵守的。

三、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原则:

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

再利用原则(Reuse)

再循环原则(Recycle)

 

第二章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

城市生态系统虽不象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能承受相当程度的外界干扰压力,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自身的平衡,但仍具有一定的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

这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城市在正常生产和消费的同时,产生大量的余热、噪音和三废。

这些污染物质在城市生态阈值限度之内时,城市生态系统有自我净化、自我消弭的能力,即:

通过存在于系统大气、水体、土壤中的物理过程如稀释、扩散、挥发和沉淀,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如中和、分解与降解等达到净化的目的

通过城市园林绿地的一系列生态效应,对污染物质起吸收、减弱和消除作用,综合调节城市环境;从而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洁净、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

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维持大气组成成分的平衡

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光合作用效应比较

●吸收有害气体

有害气体虽对植物生长不利,但在一定条件下,有许多植物对他们具有吸收和净化作用

例如植物叶片表面可吸收SO2。

正常植物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S,当植物处于被SO2污染的大气中时,其含量可为正常含量的5~10倍。

一般地说,对SO2抗性越强的植物,吸收SO2的能力也越强;阔叶树对SO2的抗性比针叶树强。

臭椿吸取SO2能力特别强,超过一般树木的20倍

吸滞烟尘和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这一方面由于枝叶茂密,具有强大的减低风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由于叶子表面粗糙、有绒毛或黏性分泌物,当空气中的尘埃经过树木时,便附着于其叶面及枝干上。

经过雨水的冲洗,又能恢复其吸滞能力。

草地不仅和树木一样具有吸附灰尘的作用,并且还可固定地面的尘土

●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

绿地可以减少空气的含菌数量,这一方面是由于绿地上空灰尘减少,从而减少了黏附其上的细菌;另外一方面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具有分泌杀菌素的能力,如悬铃木、桧柏、白皮松、雪松等都是杀菌能力较强的绿化树种

净化水体

据研究,树木可以吸收水中溶解的物质,减少水中细菌的数量。

如在通过30~40m宽的林带后,由于树木根系和土壤的作用,1L水中所含细菌的数量比不经过林带的减少1/2。

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

在栽有芦苇的水池中,悬浮物要减少30%,氯化物减少90%,有机氮减少60%,磷酸盐减少20%,氨减少66%,总硬度减少33%

●净化土壤

植物的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从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

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中的大肠杆菌死亡

改善小气候

●降低气温:

测定表明,在炎夏季节林地树荫下的气温较无绿地低3~5C。

有垂直绿化的前墙表面温度比纯粹红砖墙表面温度低7C左右。

炎热夏季时,人在树荫下和在直射阳光下的感觉差异很大。

这种温度感觉的差异不仅仅是3~5C的气温差,而主要由太阳辐射温度决定。

茂密的树冠能挡住50%~90%的太阳辐射热

●调节湿度:

空气湿度过高,易使人厌倦疲乏,过低则感干热烦躁。

一般认为最舒适的相对湿度为40%~60%。

绿化植物能大量蒸腾水分,可以提高空气湿度。

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36%,公园比城市其他地区高27%。

即使是在树木蒸腾量较少的冬季,因为绿地中的风速较小,气流交换较弱,土壤和树木蒸发水分不易扩散,所以绿地的相对湿度也比非绿化区高10%~20%

●通风防风:

1)大片林地的存在,可以造成绿地与其周围地区的温度差异,进而造成区域性的微风和气体环流。

绿地中的凉空气不断向城市建筑密集地区流动,从而调节气温,输入新鲜空气,改善通风条件。

2)带状绿地的作用与其设计密切相关。

如带状开敞绿地,若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则具有良好的通风效应。

若绿化林带与冬季主导风向垂直,则具有良好的防风效应,既可降低风速,又可减少风沙,改造局地气候

降低城市噪声

树木能降低噪声,是因为声波投射到树叶、树枝上后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减弱。

减轻噪声效果最好的树种是那些枝叶茂密,叶片较肥厚并具有较长叶柄的乔木和灌木。

这些特征的结合,有助于叶片的摆动和振动。

粗大的树枝和树干也能够使声波发生偏转和折射。

就平均情况而言,30m宽的林带可减弱频率为1000Hz的声波6~8dB(A)

第二节城市园林绿地的其他效用

•美化环境及科学教育:

增添了生动的画面,减少了生硬化和直线化

•游憩娱乐和健康疗养

•生物物质生产

•导引街道走向和边界,维系交通安全

•抗震防火

•蓄水保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