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0998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

要点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

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

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热)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

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

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

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吸热)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

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蒸发的致冷作用)

5、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

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8、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

9、液化的两种方式: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11、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

五、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升华吸热。

2、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华放热。

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华形成的。

第二章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1、长度的单位    2、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4、误差:

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的产生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有关,只能减小不可避免。

通常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而错误是应该且可以避免的。

5、体积的单位:

 6、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

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1、质量:

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符号:

m。

物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无关。

2、质量的单位:

国际主单位是千克(kg)其他单位有:

4、托盘天平的使用

调节方法: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镊子把标尺上的游码拨至左侧零位置,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横梁水平平衡的标志是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上。

测量方法:

将待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中;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大小,由大到小,用镊子向右盘放砝码;用镊子拨动游码,使指针在中央刻度线两侧摆的幅度基本相同,或者静止在中央刻线上;把右盘里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相加,得到物体的质量。

砝码用毕必须放回盒内,不能用手捏砝码。

三、物质的密度

1、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它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

2、密度:

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密度的公式:

ρ=m/v。

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 。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

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应用密度,可以鉴别物质,也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

一、运动与静止:

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1、参照物: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距离和方位)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3、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有可能不同。

4、参照物的选择:

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比较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大小。

2、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

v=s/t

4、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主单位:

米/秒(m/s),常用单位:

千米/小时(km/h)。

5、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不匀速直线运动。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2、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

求平均速度需要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时间用钟表测量。

第四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传播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听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声源→介质→耳朵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还会受温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人耳听到回声的最近距离---人与障碍17米)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三、乐音与噪声

1、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

乐音有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2、频率: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单位是赫兹(Hz)。

3、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低沉。

4、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感到的响度就越弱。

5、音色也叫音质或音品,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造成的。

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6、乐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7、噪声是由无规则的振动产生的。

噪声的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dB)。

8、控制噪声的方法:

1)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路径中隔离和吸收声波;3)阻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四、超声波

1、一般只有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才能引起人的听觉。

2、超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3、超声波的应用:

测距、测速、成像、探伤、除垢、粉碎。

第五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现象:

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c=3×108m/s。

太阳光传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约为8分20秒。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在真空中的速度。

光在水中的速度大约为空气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大约是空气中的2/3。

4、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1年中的传播距离。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

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射向各个方向。

漫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现象。

2、实像和虚像:

能够呈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

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3、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做球面镜。

反射面是凹面的叫做凹面镜。

反射面是凸面的叫做凸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的利用:

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的利用:

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

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增大(减小);当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五、物体的颜色

1、光的色散:

复色光被分解为单色光,形成光谱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允许所有颜色的光都通过的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的色光。

4、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5、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的运动:

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3、水中动物的介绍有:

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鱼鳍的作用:

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摆动) 

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

游泳(游动)  

陆地:

主要靠附肢的活动进行运动,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爬行:

如蜗牛、马陆、蛇(特点:

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 

行走:

如猫、够、大象、马。

 记住:

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也能奔跑)。

跳跃(特点:

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飞行为主,滑翔是省力的运动方式,鼓翼飞行是基本方式。

一般情况下,鸟类在飞行时交替使用鼓翼飞行与滑翔等。

 注:

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4、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2、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形态有:

长骨(股骨)、短骨(跟骨)、扁骨(顶骨)和不规则骨(蝶骨)。

 

4、骨的结构:

包括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其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5、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

长长和长粗;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6、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三部分组成。

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韧性。

 

有机物决定了骨的柔软性和弹性。

无机物决定了骨的硬度和脆性。

骨密质:

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

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7、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8、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9、骨的成分和特性 

时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 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 约占1/3 约占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易骨折 

10、关节的结构:

(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面  关节头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

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

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图注:

①关节软骨,

②关节腔,

③关节囊,

④关节头,

⑤关节窝,

⑥关节面

11、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

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12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

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13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

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

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14、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

骨、肋骨和胸椎共同构成胸廓,保护心脏、肺等器官。

 髋骨、骶骨和尾骨共同构成骨盆,保护着膀胱和肠等器官,女性的骨盆还可以保护卵巢等器官。

 

15、躯体运动:

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其中屈肘与伸肘都是在两组以上肌群协调下完成。

 

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手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16、运动所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第1节  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

1、动物的行为:

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

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2、动物行为从获得的途径上分为:

先天性行为(不依赖生活经验)和后天学习行为(借助经验经历)。

先天性行为又称本能行为,是生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自然进化而来,如:

蜜蜂跳舞、酿蜜、蜘蛛结网、母鸡营巢孵卵、昆虫的趋光趋热行为、动物的抚育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则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行为,如:

小狗算加法。

学习行为更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能判断或举例) 

3、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

第2节  动物学习的主要类型

1、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

(懂得举例和分辨)

注意:

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

是否为同种动物。

 

记住:

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特别记住社群行为(判断动物群体是否是一个社群:

群体中是否有首领,群体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2、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是社群行为,就看它的行为是否为群体服务,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从个体上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从群体上来看,是一种社群行为,还有工蜂的觅食行为也是一样的情形。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懂得分辨) 

2、要明白做一些实验验证某一问题时的步骤:

提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记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经过推理总结作出结论。

那么为了减少偶然性,一般要设置一个对照组。

 

3、动物行为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为主)(法国昆虫学家)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实验法)(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通过颜色卡片来验证蜜蜂的色觉。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英国籍荷兰动物学家)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奥地利学者,“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4、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

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

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5、动物在内外刺激下产生的活动表现叫做动物的行为。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生态系统中包括的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角色,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必要的,绝对不能少的。

生产者——能自己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如绿色植物(主要)。

 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主要是动物。

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环境促进物质循环,如细菌和真菌。

 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3)对环境有好的也有坏的影响,如能促进植物繁殖和分布。

 3、动物可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三大类。

 

4、食物链——将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关系表示出来的链状结构。

〔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

A、食物链的书写一定要从生产者开始写,如羊→狼就不是一条食物链,因为没有从生产者开始写,正确的应是草→羊→狼。

B、注意箭头指向吃的一方,如狼吃羊,那狼是吃的一方,羊是被吃的一方,所以箭头指向狼。

C、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

D、食物链中越后的生物,数量越少。

〕 

5、生态平衡——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例总是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例题:

在食物链植物→蝗虫→青蛙中,大量捕食青蛙,蝗虫会怎样?

 

分析:

根据食物链中的关系,如果捕食了青蛙,青蛙的数量就会少了,也就是说蝗虫的天敌少了,蝗虫就会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蝗虫的数量就会增多,但是同时蝗虫需要的食物就会多了,植物就会减少了,当植物减少,有一部分蝗虫因不得不到食物也会减少,所以蝗虫的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

第2节  我国的动物资源

 1、我国珍贵的国家一级动物:

大熊猫、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 

2、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影响。

第3节  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

1、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方面。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保护动物多样性就要从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进行。

 

2、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 

就地保护——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样可以保护动物及它们的栖息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保护区——大熊猫;王朗保护区——金丝猴;洋县保护区——朱鹮;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斑头雁和棕头鸥。

 

易地保护——将动物从栖息环境中移到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繁殖管理,然后向已绝灭的原有分布区实施“再引入”,以恢复野生种群。

 

3、我国已公布的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第2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酶母菌——在无氧的情况下可将有机物分解成酒精,所以可用于酿酒;同时也能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用于发酵面包。

 

2、乳酸菌——在无氧的情况下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乳酸,用于制酸奶和泡菜。

 

3、醋酸菌——酿醋  曲霉——制作酱和酱油  青霉——制青霉素  放线菌——制抗生素 

4、微生物能使人生病,主要方法有两个:

1、寄生,产生致病物质,使寄主感染 2、不寄生,但产生毒素随食物进入人体,使人得病。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人的生殖系统

2、受精及胚胎发育 

(注:

1、新生命的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算起。

2、怀孕是从胚胎植入子宫内膜开始算起,时间为280天左右。

3、营养获得:

植入子宫内膜前——靠卵细胞中的卵黄提供。

植入子宫内膜后——靠胎盘和脐带从母体中获得。

胎盘——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脐带——输送物质。

羊水——缓冲胎儿所受的压力。

 4、人体发育的分期 

体内发育-从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

体外发育-从婴儿出生发育到个体成熟。

 人的体外发育可分为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10-20岁) 

5、青春期发育特点:

(1)身高和体重突增

(2)神经系统、心脏、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3)性器官迅速发育,出现了遗精和月经 

6、计划生育的目标:

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

 可通过节育和避孕来达到控制生育的目的。

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第2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变态发育(昆虫)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发育——如果昆虫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