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墨家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0873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时明月》墨家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秦时明月》墨家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秦时明月》墨家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秦时明月》墨家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秦时明月》墨家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时明月》墨家研究.docx

《《秦时明月》墨家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时明月》墨家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时明月》墨家研究.docx

《秦时明月》墨家研究

第一篇

墨子是战国初鲁国人,是与孔子齐名的文化巨人,他创立的墨家和儒家被韩非子称为当世两大“显学”。

墨子曾经师承于孔子,但又不满足于儒家,于是自立门户,开创了墨家一派,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后来墨家精神被发扬光大,墨家弟子数以千计,遍布七国,与儒,道,法,兵并称为“五大门派”。

墨子锐意创新,提出自己的思想后,曾游说各国君主,想让他们采纳自己的学说。

他的学生魏越问他:

“您见到四方君主后,将对他们说什么呢?

”墨子胸有成竹的说道: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沉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这段话中,几乎包含了墨家全部的基本思想,可见墨子是从当时的各国的实际情况和弊端出发,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各国君主提出了立国之道,在当时看来是很有见地,很独特的。

墨子虽然有许多观点与孔子相悖,但他有着很强的辩证法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并没有全盘否决孔子,认为孔子的学说中也有“当而不可易者”。

这与孟子不明是非的对墨家的诋毁,不知高出了多少。

正如秦时中的“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攻墨门,兼爱平生”一样,墨者以“为义”为信念和毕生的事业,身体力行,遵循祖师爷“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的教义。

墨者的“为义”事业,需要的是“谈辩”,“说书”,“从事”三种人才,“谈辩”即善于辩论的游说之士,“说书”即传授科学文化的学者老师,“从事”即专门培养农、工、商、兵各种实用人才。

几乎所有演战国时期的电视剧,都会提到墨者这个庞大和特殊到不能让人忽视的团体,比如《寻秦记》,《神话》。

他们有自觉的纲领——“为义”(实现理想事业);有明确的组织形式,首领称作巨子,成员叫做墨者;有严密的纪律——墨者之法。

这时我才明白了蓉姐姐的那句话“誓死遵循教义,这是每一个墨家弟子都用自己的生命作过承诺的”。

墨家弟子正是凭借这种可以为仁义献身的精神,薪火相传,代兴不辍,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篇墨家的著作和流派

墨者“以裘褐为衣,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教天下为义。

墨子更是游说天下,身体力行,墨突不黔,席不暇暖。

墨子去世后,墨家因为不断争论,而分裂为三派:

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

这一点在秦时中并未表现,貌似墨家还未分裂。

不过这种现象在一个学派的发展中很正常,事实是这并未影响墨家的发展,墨家后学的发展是很丰富的,对墨子的学说有很大发展,不像儒学后期不断的被发展,而发展的却都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大多数都是糟粕。

墨家的主要著作是《墨子》,墨家的十大名篇大家一般都知道,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这其中多为政治伦理;还有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以对话形式呈现的文章;最后还有《备城门》等十一篇军事论文。

墨家后学的著作是《墨经》,分为《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想起了第三部中的《锦囊妙计》,张良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赢得棋局后,颜良问他,他说这要感谢墨家祖师爷,然后引用了《墨经》中的一段话,这是有问题的,墨经是墨家后学的著作,并非墨子的功劳,所以不应该感谢墨子。

而且秦时过分夸大了墨家祖师爷的功劳,却忽略了后人对墨家的发展,有点偏执,毕竟墨家的成就并不是墨子一个人的功劳,也有许许多多墨者的努力。

第三篇墨家的生产观

现在常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而几千年前的墨家,就已经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的观点,与今时的重农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以看出墨家关于生产和农业的观点是超越时代局限的。

墨家提倡“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认为多付出一分劳动,就应该多得到一分收获,“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即反对不劳而获。

这个观点玄机借月儿之口表现了出来:

“一日不做,一日不餐,坐多少事情,吃多少饭。

”又靠明宝的牺牲表现了墨家对教义的遵守。

墨家对生产和劳动是相当重视的,他的许多学说的提出都是为生产劳动考虑的。

比如“尚贤”是重用贤能,因为贤者可劝民“早出暮入”,辛勤耕作;“尚同”是建立贤人的一统政治,便利万民,才能使万民“能强从事”,好好耕作;“非攻”即反对攻伐掠夺,因为好战之国会选春秋两季攻伐,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即违农时又易丧失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节葬”主张葬礼节俭,厚葬影响农夫耕作,农妇纺织,百工从事;“非乐”是反对大兴音乐,贵族抽调男女青年奏乐歌舞,会使劳动力减少;“非命”反对宿命论,反对相信命运,因为这样会使人“惰于从事”,不努力生产。

墨家谈论生产时津津有味,没有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腐臭习气,这与他们始终站在劳动人民和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是分不开的。

墨子出身劳动阶层,重视生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他的理论上,还表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上,他以身作则,努力劳动,发明出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墨子还强调人口的再生产,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劳动力。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三要素:

劳动工具,劳动人口,劳动对象,前两者墨子都考虑到了。

第四篇探究力学原理,发明生产工具

诸子百家中各派对生产劳动和生产工具的态度都是不同的。

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孔子轻视劳动人民,对自然科技漠不关心,更加不屑于做科学实验;更有甚者,儒家把科学技术和科学实验斥为“奇技淫巧”,与“淫声异服”相提并论,这十分不利于科技和生产的发展。

后世各朝代遵从儒学,同样鄙视科技,成为使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道家的老子则提出“绝学无忧”,“绝圣弃智”,“绝巧弃利”,强烈反对“机智”,“技巧”,反对应用新技术和科技创新,全盘否定科技的作用,这无疑是一种退步,同样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被后世批判和遗忘的墨家,却在努力探求力学原理的基础上,发明了许多新的生产和劳动工具。

正如班老头告诉天明的那样:

“墨家的非攻机关术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运输更多的物资,能够跑的更快,跳得更高。

”以下列举几大主要工具。

首先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秸槔,它原本是用来抽水的抽水机,后来被改造为搬运重物的起重机以及挖掘机,甚至用来杀伤敌人的冲撞机,在生产和军事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次是辘轱,是一种轮轴装置,用于提水和提土,就是在古装电视剧中用桶在井中打水的装置,应用很是广泛,但鲜有人知道这是墨家的功劳;还有就是滑轮,墨者已经发现用滑轮可以省力的道理,于是在向高处搬运重物时使用定滑轮以减少做功;最后是车梯,是一种利用斜面搬运重物的装置,战时可改造为攻城用的云梯来阻挡敌人。

这些发明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加速了奴隶主经济的瓦解和小农经济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第五篇光学实验和光学原理

《墨经》中有许多篇章记录了墨者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出的原理。

其中最有名的,并且也是唯一一个在秦时中提到的,就是小孔成像原理。

《墨经下》中载:

在远近,有端,映于光,故影库内也。

只是可惜的是,墨家发现了原理,却因为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而无法得到进一步运用,所以中国有小孔成像原理,却没有照相机。

墨家的另一重要发现,就是以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为基础,研究了物体成影长短大小的原因:

第一,使物体位置的正斜木斜,影短长;木正,影长小;第二,是光源大小和其距物体的远近光小于木,则影大于木;光大于木,则影小于木;光远影小,光近影大。

虽然都很好理解,并且谁都有发现,但墨者将这些发现总结成规律,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很超前的。

在研究了光和平面镜的基础上,墨经中还总结了球面镜的成像规律,比如凸面镜成的是缩小的像,凹面镜成的是倒立的像等。

墨者凭借自己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让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第六篇工匠技艺与数学知识

秦时中的墨家,突出表现他们的工匠技艺水平的高超。

墨子曾提出: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这和现在所说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基本是一个意思。

墨子提出的“法“,义指标准,引申为法则、方法,各行各业都应该遵守自己的规则。

而“方法”一词,则出自于《墨子天志中》,原意是指匠人为方之法,即匠人作方形或直角时用的标准,几千年过去了,“方法”一词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但人们早已忘了它的原意,更忘了首先提出它的是墨家。

墨家除了在物理学有杰出成就外,在数学方面也有超越时代的发现和见解。

他们总结出了许多原理,如水平同高,圆心的定义,方的定义,倍数涵义等等,其内容相似于欧几里得几何学。

墨家还讨论了圆与直线的关系,得出了“一直线与一圆的公共点不能多于两个”的定理,以及“无圆能通过同在一直线上的三点”的推论。

墨子及其后学的科技理论,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不仅是墨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科技和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七篇墨家的节约观——节用、节葬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明确提出节约并将其奉为基本思想的一派。

也许墨家的其他思想,如兼爱,非攻等,都受到过其他门派和后人的批评,但他的节约观点却颇受称赞。

太史公司马迁虽未给墨子立传,但他也曾评价其基本思想之一是“为节用”,即提倡节制消费,是“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荀子也曾说过“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

由此可见墨家的节约观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墨子认为,应该“强本节用”,即加强农业生产,节制消费,这才是“人给家足之道”。

节用节葬可使社会免去一切浪费,社会财富就相对的增加了一倍,资源利用的效率就会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会改善。

墨子在这里强调要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节用储蓄,以备凶灾,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但却没有几个统治者可以做到,正合了一句古话“成由勤俭败由奢”。

墨家的节约观是针对当时统治阶级奢侈浪费成风的无道行为提出的,这一点在秦时中也有表现。

“一舞倾城”一集中,介绍雪女的老人曾说过:

“这些老爷们看一场的花费,够普通人家逍遥好几年的了。

”因此,墨子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做了具体的要求:

衣,“适身体,和肌肤”即可;食,吃饱即可,反对“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仙肴万户膏”;住,是要避潮湿,御风寒,“足以别男女之礼”;行,只要交通工具能“全固轻利,任重致远”即可。

因为“富贵者奢侈”,就会使“孤寡者冻饿”,“上不厌其乐”,就会使“下不堪其苦”,最终会导致国家覆灭。

“节俭则昌,淫逸则亡”,这是千年不变的真理。

墨子的“节用”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在现代社会里,我依旧认同荀子的那句话:

“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八篇墨家的非乐论

在墨家的十大论中,“非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墨家与儒家对立的重要表现之一。

“非乐”既反对大办乐舞,这是针对当时统治者作乐规模庞大,享受奢华淫逸生活的现实状况提出的,据记载,齐康公创作乐舞《万》,由万名演员表演,场面宏大,堪比现代盛大会事的开幕式,如伦敦奥运会。

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的腐败。

墨子提出“非乐”的思想,是为其“强本节用”的思想服务的,也是“节用”观点的引申,更是墨家为民兴利除害思想的一个表现。

墨子认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三者民之巨患也。

”由此,墨子提倡在经济活动中,从事生产的人应该尽可能多,直接消费的人应尽可能少,而大办舞乐就是大肆消费的行为,所以应该禁止。

“非乐”再次体现了墨家站在小生产者立场上,为民谋利的理想。

但是,墨子在这个问题上走向了极端。

他在反对统治兴乐害民的同时,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企图禁止一切音乐。

墨子也是言行一致,在任何书中,都没有墨子有关音乐活动的记载。

后世墨学虽然在许多地方突破墨子的观点,促进墨学的发展,但却始终没有走出“非乐”的藩篱,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墨家的“非乐”论过于片面,相对于儒家的音乐论逊色许多,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怀疑和攻击,因此,墨子利用自己精密的逻辑思想和精湛的辩论技术,对“非乐”论进行了“诡辩”。

儒家弟子程子曾提出“圣王有乐”,墨家一向遵循“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的原则,做什么事都要从古人身上找先例,因此程子说“古代圣人也有音乐”,那应该怎么解释呢?

墨子则“诡辩”道:

“圣王有乐而少,此亦无也。

”意思是“圣王虽然有音乐,但是很少,这不就是没有吗?

”此处墨子偷换概念,认为“少乐非乐”,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有相似之处。

墨家虽然主要进行合理的辩论,但有时也会发出一些乖戾的议论,这到也不足为奇。

墨子还批判儒家的“乐以为乐”,认为这是无意义的同义反复,实际上,第一个“乐”是音乐,第二个“乐”是快乐,这句话的意思是“音乐的作用是使人快乐”,并非同义反复。

墨子其实也了解这个意思,但他为了培养后学的谈辩技巧,也不会不利用这样的机会,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九篇墨家的用人之道

提起墨家的用人之道,大家一定会想起“尚贤”的教义。

“尚贤”就是任用贤能,而墨家“贤”的标准,就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有道德的“仁人”和知识渊博,能说会道的“智者”,国家只有任用这样的人,才能使国家富强,老百姓安居乐业。

“国有贤良之士,则国家之治厚”,因此墨子认为当务之急是选拔、任用大批人才,他建议用各种办法来鼓励,选拔众多的贤者,这叫做“进贤”;然后再根据其能力加以任用,这叫做“使能”。

墨子对于当时统治者不能“进贤使能”十分痛恨,他说王公大人一到治理国家就只会任用自己的骨肉之亲,那些“既富且贵”的人,许多都不知如何治理国家,这种根据血缘关系任用人的标准,就是古代的“世官制”,也是墨家在“非儒”一篇中批判的“亲亲”原则。

不得不承认,墨家的用人思想与前期儒学相比,是很先进的。

墨家极力提倡“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用人标准,源于它所代表的阶级和所站的立场。

墨家希望王公大人可以做到“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摒弃“任人唯亲”,实行“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并且疾呼从“农与工肆之人”中选拔人才,这反映了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参与国家管理的强烈愿望。

墨家的用人之道,是颇具进步意义的创新观点,它超越了时代,在现在依然有学习和借鉴意义。

后世的科举制和当代的高考制度,正是这种思想被借鉴和运用于实践中典型范例,由此可见,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不如儒家明显。

第十篇国家管理的思想

墨家的国家管理思想,主要是“尚同”。

“尚同”,是尚贤的引申,即崇尚同一,统一。

墨子极力主张把贤人政治推广到全国,让有才德的人从事国家各级管理,从各级长官到天子,都应由人民选出贤人担当,并且要求国君由臣民共同协约决定。

这种思想是先民原始民主思想的闪光,玄机也通过高渐离之口体现了出来。

第三部第二集,墨家众头领隆重登场救走项羽后,蒙恬开始与小高舌战,蒙恬说墨家是叛逆,小高说:

“叛逆?

天下应该属于天下人,什么时候成了嬴政一个人的了?

”这很好的表现了“尚贤”的教义。

前面提到过,墨家以“为义”为自己的使命,目的是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墨子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全国上下一致,高度集中的贤人政治,天子和官员由人民选出,实行仁政。

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墨家会反对秦始皇,原因之一是因为秦始皇是世袭君主,并且是暴君。

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想,在当时的社会现实面前,墨家的理想都很难实现,但墨子没有放弃,他为这种政治体系提出了许多维护的途径。

一是各级长官要谨慎选择“贤良圣知辩慧之人”来担当;二是经常运用批评、表扬、奖励、处罚等方法,以及道德、评价、行政和法律等手段来维护,即恩威并施,怀柔并重,这与后世儒学以德治国,以法辅之有相似之处。

后世的墨学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更对其进行了定义式的阐释。

“诽,明恶也;誉,明美也”;“赏,上报下之功业;罚,上报下之罪也”;“功,利民也”;“罪,犯禁也;不在禁,虽害无罪”。

墨家的“尚同”,是为如何解决当时中国实际的统一问题提出的良方,事实上,在那样一个诸侯分立,战火纷争的时代,如何实现统一和平是每个学派都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墨家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代表小生产者和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反对大国武力兼并,提倡和平统一。

虽然理想成份较多,也不乏有些空想,但却反映了普通百姓和小国人民的心声。

现在很多人在评墨家时,都是采用批判的态度,说墨家的“尚同”是开历史的倒车,主张实行原始社会的“禅让制”,不符合实际。

事实上,现在许多国家都是实行民主制度,国家元首和政府官员也都是由人民选出有才能的人担当,如美国,法国,和中国,这难道不是墨家所提倡的“尚同”?

这也是历史的倒退吗?

墨家提倡的民主,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无法得到认可就罢了,为什么现今的民主社会还会被忽略?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啊,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到底了解多少。

第十一篇墨家的伦理学说兼爱(上)

兼爱是墨家很具代表意义的学说,只要提起墨家,人们都会想到兼爱,非攻等思想。

兼爱不仅是墨家伦理学说的基本论题,也是墨子仁义学说的主要内容。

兼爱,即爱无差等,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和身份等级的贵贱,普遍地,平等地相爱互助,遵循为彼犹为己的原则,即为别人就像为自己。

这与《诗经》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相似,秦时中也将兼爱理解为兼天下,爱众生。

后学对这一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提出仁,爱也;义,利也,把仁爱和义利相连,认为它们可以相互定义,就是说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紧密结合的,爱人就是要利人。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却只有墨家一派提出要兼爱呢?

其实,这是由墨家的阶级立场决定的。

当时的手工业处于萌芽状态,在手工业行会里,会员间渐渐形成了互助互利的原则,墨子正是把这种原则理想化,让它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超越行业的兼爱。

同时,农与工肆之人渴望提高自己的地位,不再受他人鄙视,兼爱也是这种朴素的平等愿望在理论上的升华。

更值得一提的是,兼爱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美德。

兼爱是墨子心中贤人的高尚品德,他说:

为贤之道将奈何哉?

曰: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才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兼爱也是墨子希望实现的一种道德理想要求和愿望,是墨者的信仰,正如秦时中巨子所说我们的梦,是由墨家弟子一代代传下来的,它是墨家弟子的梦;兼爱还是墨子给混乱的社会开的一剂药方,他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因此要劝人兼爱,教人兼爱,这样才可以天下大同。

墨子带领着他的弟子,四处游说,苦口婆心的劝那些诸侯践行兼爱的思想,非但效果微乎其微,还遭到了天下之士君子的再三发难。

天下之士君子说,兼爱虽好,但有什么用呢?

墨子回答,世界上怎么会有好却没有用的东西呢?

于是,墨子假定了三个角色,一个是兼士,即赞成该学说,对朋友相对自己一样;另一个是别士,即反对该学说,对朋友置之不理;还有一个人要出征打仗,不知能否活着回来,要把自己的家人托付给朋友照顾,那他一定选兼士,老百姓也一定选兼君。

这就是人们言论上反对,而行动上支持,言行不一。

我们都希望身边有兼士,但既认为自己做不到,又不愿去做,其他事上明白从我做起,但在这里就糊涂了。

也难怪有人说因为兼爱反人性,所以墨家最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天下之士君子说,兼爱如负泰山以超江河,是办不到的。

但墨子认为这个比喻不恰当,负泰山以超江河没人做得到,但古代的圣贤都办得到兼爱,所以,兼爱是可以实现的。

天下之士君子说,即使兼爱办得到,也应该很困难吧?

墨子回答道,上行,则下效,如果国君喜欢,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那人们就可以实行。

在这里,墨子把实行社会改良的方案寄托于当权的国君和士大夫阶层,却忘记了自己是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因此他的思想无法被采纳,更加深了墨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和苍凉之感。

第十二篇兼爱(中)——墨子智辩兼爱

在诸子百家中,墨家提倡“兼爱”,即爱无差等。

而儒家则以“亲亲”为原则,提倡根据亲疏贵贱施予不同程度的爱,即“别爱”,爱有差等,这两种思想是相互对立的。

而要弄清楚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就必须要从两派所代表的阶级来分析了。

儒家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要维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反映了“农与工肆之人”要求平等互利的愿望。

正是因为思想的对立,儒墨两派经常相互指责。

孟子曾攻击墨家的“兼爱”: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物父,是禽兽也。

实际上,孟子的话纯粹是人身攻击之词。

需要清楚的是,墨家的“兼爱”并非“无父”,而是对别人的父母要和对自己的一样好,,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相似之处。

孟子为了攻击墨家,不仅曲解“兼爱”的原意,还把墨家的自我奉献与杨氏的极端自我主义相提并论,简直是对墨家的亵渎。

最后竟然说是“禽兽”,更是无理至极的谩骂,这样的人如何担得起“亚圣”之称?

同样的思想,他自己的就到处推行,别人的就无理谩骂,孟子的行为,如何配得上圣贤的美誉?

不过,孟子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想也是能够理解的,他之所以对墨家无理谩骂,是因为他辩论技巧敌不过墨家。

儒家弟子曾多次与墨子辩论兼爱,但都以失败告终。

以下举两个例子。

(一)墨子与巫马子之辩

巫:

我无法作到兼爱,我爱自己胜过爱别人,爱自己的父母胜过爱别人的父母,所以我只会为了我的利益去杀别人,不会为了别人的利益来杀自己。

墨:

你会把你的想法告诉别人吗?

巫:

当然要告诉别人。

墨:

按你说,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杀别人。

那么,如果一个人喜欢你的话,他会为他自己杀你;十个人喜欢也会杀你,天下人喜欢就会相互残杀,那天下岂不大乱。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你的话,就会因不喜欢杀你,天下人都不喜欢,都会杀你。

因此,你的话别人喜欢不喜欢都会杀你,你不等于自杀吗?

巫马子哑口无言,又说:

你提倡兼爱,天下人没有获得什么利益;我提倡不爱,天下人也没有得到什么害处,我们都是只有动机没有效果,凭什么你的话是对的?

墨:

假如甲放火烧房子,乙提水桶想灭火,丙提油桶想让火更大,他们都只有动机没有效果,你赞成谁的做法?

巫:

赞成乙。

墨:

那就是了,我肯定我兼爱的动机,否定你不爱的动机。

(即宣传兼爱是善意,会使天下大治;反之,就是恶意,会使天下大乱)

最终,这场辩论以墨子大获全胜而结束。

(二)墨子与子夏徒之辩

子夏:

君子有斗乎?

墨子:

无斗。

子夏:

狗豨(xi,猪)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

墨子:

伤矣哉!

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

在这里,子夏徒把君子之间的“斗”与猪狗之间的打斗混为一谈,混淆概念,遭到了墨子的痛斥。

墨子提倡的无斗,是指君子仁人之间应相亲相爱,互助互利,而不应该相互残害欺侮。

由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墨子十分擅长辩论,其后学也继承了这种特长,以精密的逻辑思维和极强的应变能力,舌战诸子百家,维护着自己的学说,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第十三篇兼爱(下)——后学巧辩兼爱

墨家后学对墨子的思想有很多继承和发展,后学视“兼爱”为仁义事业的核心,并把它作为墨家学派的精神支柱和终生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

后学为了维护自己的理想,与诸子百家开展了激烈的辩论,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兼爱”学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知其数知其尽

儒家弟子问到:

你们主张爱一切的人,但你们连世界上有多少人都不知道,怎么能确定要尽爱这些人呢?

墨者回答说:

“尽问人,则尽爱其所问。

若不知其数而知爱之尽之也,无难。

”即不知道人的数量,并不妨碍兼爱。

你问一个人,我就爱一个人,你如果能把所有的人都问遍,我就能把所有的人都爱遍。

可见,不知道人口的数量,也能毫无困难的肯定兼爱。

由此可见,墨者谈辩的机智让人折服,他们不仅没有陷入对方的陷阱,反而把问题又抛给了对方,从而有力的论证了自己的论题。

(二)无穷不害兼爱心

墨家的“兼爱”,是要爱一切人。

于是很多发难者认为,既然你提出兼爱,那你的对象必须是历数(有限)的。

所以有人发难道:

南方有穷则可尽,无穷则不可尽。

有穷无穷不可知,则可尽不可尽未可知。

人之盈之否未可知,而必人之可尽不可尽亦未可知,而必人之可尽爱也,悖。

大意就是说,假如真的南方是无穷的,而且这无穷的南方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