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082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选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选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选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选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精选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精选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目      录

一、基础与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重点

(三)建设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学前教育上台阶

(二)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三)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

(四)提高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需要的能力

(五)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竞争力

(六)提高特殊教育发展基础能力

(七)构建继续教育体系

四、素质教育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二)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三)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四)培育优秀校园文化

(五)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六)建立全员育人机制

(七)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工作合力

五、教师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二)完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三)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六、教育改革开放

(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五)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六)扩大教育开放

七、领导和保障

(一)加强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三)推进教育技术进步和办学条件改善

(四)提高依法治教水平

 

 

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推动浙江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基础与挑战

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关乎国家兴旺、民族未来,百姓关心,社会关注,惠及子孙后代。

强省必先强教,实现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浙江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努力办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基础教育抓均衡,高等教育抓质量,职业教育抓结合,终身教育抓体系,加快教育强省建设,基础教育持续在全国领先,职业教育跃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成为全国最快的省区,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读书难”问题。

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

全省实现了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的跨越,普及率超过96.5%;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正在向普及化迈进,毛入学率超过43%;教育格局更趋合理。

基本实现“小学向乡镇集聚、初中向中心镇集聚、高中向县城集聚”。

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不断加强和完善。

形成杭州、宁波、温州三大省域高教中心,各设区市建成“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校设置格局;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

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利保障机制,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

全省“教育强县”达86个,人口覆盖率92.5%;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学校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日益增强;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财、税、费、社、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先后实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职业教育两轮“六项行动计划”,以及校舍安全、小规模学校调整改造、现代远程教育等一系列工程,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长三角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全省正在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浙江教育总体上已进入“读好书”的新阶段,必须清醒地看到,对照科学发展观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对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浙江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推进素质教育面临许多困难;教育发展仍不平衡。

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优质教育资源不够充裕,覆盖面亟待扩大;教育结构不尽合理。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比较薄弱,职业教育吸引力仍然不强,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工作重心转移还不够快。

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重少数轻多数、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教育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成为竞争核心。

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我省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浙江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省份的发展历程证明,人才优势、劳动者素质优势、知识优势是浙江最大优势,未来发展,关键仍然靠人才,基础仍然在教育。

浙江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深入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教育的大发展推动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建设教育现代化是浙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教育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素,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重大职能。

只有率先推进教育现代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基础、全局、先导作用,才能将教育优势优先转化为人才、科技和发展优势,支撑并保持浙江先发优势,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增强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走在前列。

其次,建设教育现代化是浙江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解决“读好书”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多样教育需求,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为统领,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三,建设教育现代化是新形势下浙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教育科学和谐发展,浙江已成为教育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备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必须依托现有条件,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努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率先建成教育改革创新引领省、教育国际化先行省、教育现代化示范省。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促进公平为取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为重点,努力形成“理念先进、体制灵活、适度超前、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保证、科学和谐”的教育发展新局面,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广泛的智力支持和有效的知识服务。

(二)工作重点

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真遵循“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进一步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质量、公平、协调、活力上。

——提高质量。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转变育人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校提升内涵,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转移工作重心,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加强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制定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实现公平。

实现公平是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目的。

首要任务是保障各级各类教育机会公平,基本目标是保证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工作重点是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进一步落实教育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保障各类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促进协调。

促进协调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调整教育布局,做到与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相适应,与经济结构调整相衔接,与城市化发展相匹配,促进资源配置向最需要的地方汇集。

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根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针对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瞄准目标,加强统筹,攻坚克难,不断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增强活力。

增强活力是提高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增强活力,加快发展,根本靠改革。

重点是推进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关键是深化课程、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措施是转变观念,先行先试,大胆创新。

着力扩大教育开放,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

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实现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

(三)建设目标

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和学习型社会,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届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到2015年,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构建。

教育的布局、层次、类型和学科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村教育、学前教育、民族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职业教育等普遍得到加强,比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到2020年,形成比较成熟的现代教育体系。

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协调发展,全社会支持教育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到2015年,学前3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5%,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到2020年,全省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全面开展,学前3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7%,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

——办学质量全面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得到切实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有效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有效,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内容方法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考试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学生的理想信念、公民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意志品格、综合能力等得到全面增强。

——教育公平不断推进。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得到全面保障,坚持“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到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