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0755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9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docx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docx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

什么是“健康”?

人们一般并不深究。

只要不是疾病缠身,似乎也没有深究的必要。

但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是否健康决不能只根据是否患有躯体疾病作为评价的标准。

对健康的涵义最有权威性的阐述,要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1948年在其宪章中的说明。

(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1948年在其宪章中指出: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08.10填)

(二)关于“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精神健康、精神卫生)的界定与理解

1、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

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09.10名),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

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年)认为: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国内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论述,“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本书的叙述:

心理健康是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

(见本书第11页)

2、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

首先,应当理解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心理健康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行为障碍。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以促进人的自我心理调节,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11.1名)

其次,应该了解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

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的条件一样;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总之,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保育和教育的立场出发,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塑造及指导,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注重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促进儿童智能、行为、人格个性、社会性等几方面和谐地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由来

(一)我国古代的论述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和其他古代典籍中都要记载。

例如,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指出:

“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段文字指出了恬淡的心境对于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祖国医学关于心理健康的诸多论述,至今对心理健康仍有指导作用。

(二)现代心理健康的由来

皮耐尔(Pinel)在1972年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是倡导心理健康的历史起点。

(10.1/10.10填)现代心理健康发源于本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G.W.Beers)倡导。

他将自己在精神病院中的见闻写成书,《一颗失而复得的心》(AMindThatFoundItself)。

皮耐尔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要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呢?

我们先看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精神病的治疗实践:

(三)心理健康组织的缘起

1、心理健康组织的成立

1908年5月,由比尔斯发起,在美国康涅狄克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协会”,这是近代心理健康运动的开始的标志。

(11.10/12.1填)

1909年2月,在纽约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健康委员会”。

1917年出版《心理健康》季刊。

2、国际心理健康的发展

1930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共3042名代表参加,代表国家53个,中国的代表也参加了大会。

1948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上,成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

1959—1960年,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国际心理健康年”。

3、我国的心理健康组织的发展

1936年4月,在南京成立“中国心理健康协会”,第二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停止。

1982年,我国第一个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在南京成立。

1985年,我国学者在山东泰安重新组建了“中国心理健康协会”。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在于增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

(12.10填)(13.10简)

我国心理卫生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心理卫生的研究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多数研究只是对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进行调查,对某些病因进行探讨,对防治技术研究少。

心理卫生工作人员有待系统培训和“资格化”,心理卫生的立法和科普宣传需要加强,心理卫生的机构建设要完善,心理卫生的服务范围要扩大,各专业、组织部门之间要合作协调。

总之,尚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努力,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深入、全面研究。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判断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10.1填)

•1、统计学的标准

•2、病理学的标准

•3、理想的状态标准

例如,马斯洛和密特曼认为,正常心理应有以下十条标准(得到广泛认可):

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

3、生活的目标(理想)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不脱离周围的客观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控制与表达(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以上仅提供参考,但多数人未必全部符合。

•4、适应过程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特征

•关于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每一位心理学家、精神卫生专家都可能提出一套标准。

•1、英格里西的观点

•2、斯科特的观点

•3、人本主义的观点

马斯洛和密特曼认为,正常心理应有以下十条标准(得到广泛认可):

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

3、生活的目标(理想)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不脱离周围的客观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控制与表达(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以上仅提供参考,但多数人未必全部符合。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志。

(09.1填)(10.10/13.1简)

(一)智力发展正常

(二)情绪反应适度

(三)人际关系融洽

(四)行为统一协调(人格统一,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统一协调)

(五)性格特征良好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内容

实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08.10简)

(一)改善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的自然与文化环境

(二)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对学前儿童进行行为指导、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四)一般心理健康措施

 

第一节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一、影响健康的理论模式

影响健康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两种:

霍门的生态模型和布鲁姆的健康公式。

(这两种理论模式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健康的影响因素认识发生了转变,即从只注重生理原因到注重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霍门的生态模型(10.10填)

霍门提出了健康的生态模型,他将理想的健康看作遗传、环境、自身和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个模型,在影响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有许多生态因子和条件,有利的生态因子和条件会促使个体向健康状态发展,不利的生态因子和条件会使个体向健康相反的方向转化。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和条件的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对健康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参考第16页健康的生态模型

(二)布鲁姆的健康公式(09.1简)

布鲁姆提出了一个决定个体或群体健康状态的公式:

HS=f(E+AcHs+B+LS)(11.1填)HS(HealthStatus)指的是“健康状态”,“f”是一个函数,E(Environment)表示环境,B(BiologicalFactors)表示生物学因素,LS(LifeStyle)表示生活方式,(11.10填)AcHs(AccessibilitytoHealthService)表示保健设施的易获得性。

布鲁姆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物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以及保健设施的易获得程度。

健康是这四类因素的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和制约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在理论上的探讨最具有说服力的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0.1填)

对于“健康”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生物学基础上,不能只考虑机体的形态、机能、生理、生化的变化,还要考虑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在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由原来的生物学模式(即只从生物学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即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去认识疾病和健康的规律)。

同样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即应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也即我们要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及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全面地分析健康问题。

也即我们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各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多层次等级系统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从系统观点出发,将人看作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人体以下的各个层次(如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如线粒体】、分子、原子等),也包括人体以上的各个层次(如人际关系、集体、文化、社会和国家、生态圈、宇宙等)。

任何一个层次系统中的变化会影响到上、下层次,同时任何一个层次系统又会受到比它高的层次系统或者低的层次系统的作用。

总体的健康反映的是系统内和系统间高水平的协调,当然,这种协调会在任何层次遭到破坏(如在细胞、器官系统、整体的人、社区层次等)。

因此,我们应根据每个等级层次上每个系统的相对完整性和功能活动来形成健康的概念、疾病的概念、功能丧失的概念。

(二)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三维度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有三个维度。

生物维度包括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神经类型、生理生化和免疫特征等;心理维度包括认知、情感、人格特征、行为习惯、个体生活经验、价值观和信念等;社会文化维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教育等。

运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分析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运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从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分析。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遗传以及与遗传有联系的素质、生理生化改变、机体损伤等因素。

(11.1/12.10/14.10简)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一)遗传的分类

1、直接遗传---是明显由遗传因素而引起的行为异常,如单一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

由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行为遗传疾病:

“幼儿黑蒙性白痴”“亨廷顿氏舞蹈症”。

染色体异常(指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和形态结构畸变)引起的行为遗传疾病:

唐氏综合症(Down’ssyndrome)

2、间接遗传----由于某一遗传性而间接引起的异常行为。

例如“十聋九哑”。

3、轻微遗传----某些行为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遗传只起到轻微的作用。

(二)研究遗传因素的方法

研究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

(10.1填)

1、家系研究

2、双生子研究

二、先天素质(先天非遗传因素)

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09.10填)

(一)营养不良的影响

(二)患病或者用药不慎的影响

(三)情绪状态的影响

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母亲在孕期的营养、用药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环境污染状况和情绪等都可以通过母亲的子宫对胎儿的发育产生影响。

(12.1填)

二、机体损伤或疾病

(一)分娩中可能出现的损伤

(二)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

三、生理发育迟缓

生长发育迟缓表现:

 1、体格发育落后;2、运动发育落后;3、语言发育落后;4、智力发育落后;5、心理发展落后等

四、生化改变

机体内对脑的功能有重要影响的中枢神经物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答氨酸、γ-氨基丁酸等的代谢异常,可能成为诱发生理和心理活动障碍的重要原因。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一、学前儿童动机与心理健康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需要和动机、自我意识、情绪、气质与性格等等。

(一)需要与动机:

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部状态,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应。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推动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积极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原因。

(二)挫折

1、挫折的影响

挫折(17.10名):

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

2、造成挫折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个体内在的因素

二、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08.10/09.10填)(10.10/13.1名)

自我意识:

是人对于自身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自我评价:

是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和评定,它受个体认识水平的限制,又常伴有个体主观的情绪性。

(13.10名)

(二)儿童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儿童往往是根据别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有时在与别人的比较与交往中认识自己,有时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

不适当的自我认识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

研究表明:

学前儿童在作自我评价时,常常以自己情绪体验作为评价的依据,较多的儿童表现出过高地评价自己。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自我评价会逐渐接近客观事实。

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仍自我评价过高,就会阻碍个性的健全发展;如果自我评价过低则常常缺乏自信心,表现为沉默寡言、行为退缩、不合群,其个性和行为也会因此出现问题,难以适应多变的社会生活。

因此,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同时又善于在各种冲突和挫折情境中做出正确的调节,把握自己的认知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维持心理的健康。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与心理健康

(一)情绪的定义(12.1名)

情绪:

(广义的)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体验,主要反映了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直接关系。

(狭义的)是指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感情反应,如愤怒、悲哀、恐惧等。

(二)情绪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性因素

一、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

托幼机构的环境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下进行的,是一个以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构成的社会集体。

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应当说,托幼机构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理想的场所,但在教育实践中,相当多的托幼园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这是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影响直接作用着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学方法和人格特征。

例如,部分幼儿教师只重视生理保健,忽视心理保健;只关心幼儿的营养、睡眠、身体锻炼和疾病防治等,却很少注意甚至完全忽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

不了解焦虑、自卑、情绪紧张等不良因素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危害,很少有意识地培养学前儿童的成功感、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这些都不利于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在托幼机构中,学前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如果关系不融洽,会成为引起学前儿童心理失调的重要原因。

(10.10填)

心理学家对学前儿童在不同情况下学习词汇、语言、进行智力操作的实验结果说明:

教师亲切和蔼的教学态度可以诱发儿童良好的情绪和情感。

学前儿童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学生兴趣、灵活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粗暴的态度只会导致他们的紧张和胆怯。

许多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恰恰来自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态度和行为。

学前儿童的某些心理问题与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在幼儿园教师整天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幼儿的行为。

如教师情绪不稳定,偏爱儿童,对儿童不友善,不亲热,无同情心和爱心,脾气暴躁等都会导致幼儿的心理紧张,对周围环境无所适从。

教师对幼儿的不公正、偏爱、蛮横粗暴、挖苦和讥讽等更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

强迫症状、敏感、焦虑、恐怖、偏执,是当前幼儿教师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便能给幼儿以健康的影响。

在托幼机构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09.10/11.10/12.1简)

1、教师体谅和宽容的态度。

2、教师民主、平等的心态。

3、教师的支持行为。

4、教师保持与儿童平等的地位。

5、教师提供的机会。

6、教师安排的适当活动。

(2)同伴关系:

托幼园所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谐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清新的空气、整洁与幽雅的环境、适度和谐的色彩与照明,让幼儿感到恬静、安逸;合理、完善的生活作息制度、膳食制度、适当的防病措施与制度等,也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学前儿童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重要。

家庭结构和功能、家长的教育能力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父母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物质条件和氛围、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等等,都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人格。

(1)家庭结构:

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

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有着消极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关于父母离异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儿童出现孤僻、自卑、胆怯、冷漠等心理,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问题行为(撒谎、多动、讲脏话、自虐)。

孩子生活在破裂的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缺少欢乐和睦的家庭气氛,接触的语言简单贫乏,好奇心及探索行为受到阻碍。

同时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震惊和迷惘,对“新”家庭难以适应,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孩子产生孤独、不合群、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

因此,稳定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形成儿童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虚、合群、求知、好奇等健康心理;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吵架、撕打、气氛冷漠、关系不和睦),往往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处于不不愉快的情绪之中,惊恐焦虑,没有安全感,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任性、不讲礼貌等。

另外,生活在吵闹家庭中的孩子还容易产生行为紊乱,夜惊、梦魇和遗尿症等心理疾病。

因而,家庭氛围的好坏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家长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

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

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孩子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

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

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相关。

就心理素质而言,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

因为幼儿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

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不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

孩子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

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它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

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的温床。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样子,子女是父母的镜子”。

尤其是婴幼儿,他们的依从性、归属性、模仿性都很强。

他们往往从父母那里模仿到不健康的性格、行为习惯。

有的父母喜怒无常,高兴时对孩子很亲昵,而生气时便拿孩子当出气筒,于是孩子的情绪也喜怒无常,脾气古怪。

因此,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自身也要不断地提高心理素质。

(4)教养态度和方式:

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的教养态度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或冷漠型、民主型。

如果家长都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儿童就很容易显示出独立、积极、友好及稳定的情绪。

相反,则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性格特点,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家长双方共同关注,给孩子创造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的心理素质健康地发展。

3、社会生活环境

学前儿童和其他社会人群一样,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社会生活环境中和各种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生物因素是基本因素,社会因素通过心理因素来实现,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思考题: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