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715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美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影视美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影视美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影视美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影视美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视美学教案.docx

《影视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美学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视美学教案.docx

影视美学教案

教案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影视美学

系(院、部)

新闻传播系

教研室(实验室)

新闻业务教研室

授课班级

20XX级1、2班

主讲教师

李超

职称

助教

湖南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二00八年八月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影视美学

总计:

32学时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分

2学分

讲课:

22学时

实验:

10学时

上机:

0学时

任课教师

李超

职称

助教

授课对象

专业年级:

广播电视新闻20XX级共1个班

基要本参教考材资和料主

1、《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2、《电视艺术美学》高鑫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

3、《艺术理论教程》张同道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审美体验论》王一川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5、《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教和学要目求的

《影视美学》是为我校新闻传播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选修修课程。

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技能时间应用课,它涉及到广播电视艺术理论与技术创作的综合。

本课程在于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人们认识影视艺术和美,研究人们感知影视艺术美和认识影视艺术美。

教及学难重点点

《影视美学》致力于人们审美境界的提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影视艺术发展史上主要的风格、流派和历史轨迹,影视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为核心,以实践和创造论为哲学基础来感知影视艺术,透过影视的物质层面领略它深沉的境地,做“沉醉于美乡的醉梦者”。

注: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

第一章:

影视美学原理

1、授课时间:

9月4日、9月11日、9月18日、10月2、16日

2、授课类型:

理论课

3、授课题目:

影视美学原理(美、美感、审美、美学)

4、教学目的、要求:

(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要求学生把影视美学放在美学的历史长河中去加以比较,把传统美学思想和影视美学理论加以审视和关照,从审美经验出发掌握美的发展简史,熟悉历史上主要的美学流派,了解影视艺术美的历史轨迹。

能够跳过事物的物质层面来提升审美境界。

5.教学重点及难点:

对于美的感念的理解和把握。

6.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步骤: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和视频实例分析相结合

(二)实施步骤:

第一讲:

美从何处寻?

1、什么是美?

对于美的研究和探讨,从西方的古希腊、中国的先秦时代算起,至少也有2500年的历史了。

但是,美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关于美的观念,依然是众说纷纭。

仅在1933年出版的《美学的基础》中,就罗列了西方美学界关于美的16种定义。

如:

任何具有特殊形式的事物都是美的;

任何模仿自然的事物都是美的;

任何能产生幻想的事物都是美的;

任何具有表现性的事物都是美的;

任何导致愉快的事物都是美的;

任何能够助长一种特殊情感的事物都是美的;

任何能够诱发联想的事物都是美的。

可以说什么是美,也构成了千年难以破译的难题。

以上是从横向上对美的审视,如果对美加以纵向的考察,也就是在美的发展的历史上去审视,亦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然而,我们却可以寻找它的发展轨迹。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美在于和谐”;中世纪的美学家认为“美就是完善”;18世纪的美学家认为“美就是愉悦”,也就是“快感”。

1、究竟什么是美?

美,既然是一种如此复杂的事物,就应该从诸多的侧面加以考察。

以便探求美的本质。

应该说,如果一件艺术品,它是是和谐的、完善的,又能够给观众带来某种愉悦和快感的情绪,本身又有价值,它就是美的。

当然,和谐和完善,指的都是艺术作品的客观存在;而愉悦和快感,指的则是审美者主观的审美感受。

美,本身就是一种主客观的对立、统一。

纵观2500多年人类对美的本质的探寻,大体有三个重要的结论是反复出现和反复强调的:

一是,理念论。

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现象而又决定现象的美的理念,即将一种形而上的超越性存在作为美的最后根源。

二是,形式论。

认为美的事物的形式,形(感性事物)与式(超越感性事物中个别的、一般性的东西)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统一决定着这一事物之所以成为美的的事物。

也就是将美归结为事物本身,从社会、历史、文化、人类自身去寻找美

三是,快感论。

主张美是一种快感。

只有主体有了美感,才知道事物是美的,美是一种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事物。

从客观上说,事物固有引起人快感的能力;从主观上说,审美快感来源于人的内在感官。

历来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般锁定在这三个维度之上。

2、美的特性:

主体向客体进行审美关照时,客体成为美的客体时,美作为客体则必须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

3、其一,形象的可感性。

不可感、非形象的东西,都不是美的,当然也就构不成审美对象。

其二,尺度的完善性美的客体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

这里所说的是:

一、物的本来面貌;二、是物的正常尺度;三、正常中的优秀者。

也就是说,这物是符合人关于美的理想,虽然这理想被体现为客观的存在,但都是人的历史时间活动的结果。

其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其四,符合人的尺度

综上所述,美来自这样一些客体:

它既有物本身的尺度的完善性,又具有人的尺度的完善性,它以符合人已掌握的客观规律的感性形态展现自己。

这种展现又完全符合人的目的、愿望、理想,因此美的对象与人的感性知觉有着直接的适合关系,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3、美的形态: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

第二讲:

美感(上)

1、美感的心理依据

美感是美的反映,也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引起人的心理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

美感表现为:

感觉——直觉——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

一、知觉与表象

二、想象与联想

三、通感

两种不同的美感观:

1、内容美感

所谓审美感受,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的感受,感情的“某种方式”的“恰到好处”的协调、综合、均衡、中和,这样的感情越多、越丰富,越恰到好处就越能形成审美感受,就会获得越多的美感。

2、形式美感

这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他们是对象的形式——色彩、线条、音响,即所谓“有意味的形式”的反映。

只有在这种纯形式的欣赏中才能获得美感。

美感的类别:

优美感

滑稽感

崇高感

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五、美感的特征

我们把美感的社会性作为美感的本质,但是美感还具有鲜明的自身特性。

美感的个人直觉性

在对审美对象直观的、具体的感觉中,人们无需借助抽象思考和逻辑判断进行理性分析,就能迅速地、不假思索地感知到对象的美丑。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

在美感的个人无功利中,潜伏着社会功利性,即美感能够满足社会生活的一些需求。

美感除了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异性之外,也有全人类的共同性。

孟子说: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长期的社会实践使人类形成不同于动物的特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

第三讲:

美感(下)

第三讲美感——审美距离和移情

一、距离说

距离说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审美不涉及利害理论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

审美不涉利害——审美与功利、欲念无关。

《判断力批判》

区分了美感和快感

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到利害计较,

都只是欲念的满足。

二、移情说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那些无耻的石头又滚回平原”

“矛头兴高采烈的闯进他的胸膛”

三、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

外物本身就能表

现人的感情。

3、内模仿的美学意义

指出了美感的生理基础,有人把它称为审美筋肉论或者艺术生理学。

在上述例子中,筋肉运动起源于摹仿。

筋肉运动有时为了摹仿,有时为了适应,当外物没有动作可摹仿时,感官就适应外物,产生种种生理变化。

下面我们以几首中国古典诗

词为例说明之。

总之,距离说和移情说是研究美感情感因素的有影响的两种理论。

除情感外,美感还包括一系列其他心理因素,我们将在第五讲中阐述。

第四讲:

审美:

我见青山多妩媚

审美:

所谓“审美”,是指受众在观察和审视一种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

故而,亦可称之为“审美感受”、“审美经验”或“审美价值”。

然而,在审美问题上,无论是西方的哲学家,还是中国的美学家,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大体上可分为:

客观论、主观论和主客关系论等。

事实上,审美主观论更符合审美的规律性。

原因很简单:

就创作者来说:

美,是客观存在;审美,是主观感受。

就受众来说:

审美对象是客观存在;审美感受(审美经验)是主观的。

一、审美对象:

一切审美对象,都可以广泛地看做艺术品。

艺术和作品都是感情的传达,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都是“传情媒介”,他们都要借助一定的情感对象化形式。

任何对象都是因其形式而非实际内容而成为审美对象的。

而情感一旦可以形式化,就不但是可以体验和传达的,而且还是没的了。

因此,一切可以感情对象化的形式以及具有这种形式的对象都是审美对象——人类“艺术地”看待对象。

二、审美过程:

人的审美活动,事实上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是审美态度;其次是审美注意;再次就是审美感知。

1、审美态度:

人在审美时首先出现的就是审美态度。

它要求主体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使自己从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一种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功利无关的态度,即审美态度

2、审美注意:

审美注意就是审美态度碰到具体对象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对象上。

这种注意力主要是一种对于对象形式或结构的注意。

审美注意将审美态度具体化了。

审美注意并不直接连接也不很快过渡到逻辑思考,概念意义,而是更长久地停留在对象的形式结构本身,从而发展成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的渗入活动。

3、审美感知:

美感由审美注意具体化到审美感知,也就是对审美对宪法的感知。

在感知中由于渗透了其他的心里功能、因素,使这感知本身具有许多超感知的成分,而并不被人认识到。

正是这种感知本身可以创造和引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

就在这审美感知中,已包含着朦胧的理解,这理解不是社会的约定,不是逻辑的认识,而是一种对自然形式的领悟。

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表面上是对客体、对象的判断,实际上也反映了对主体意识的判断。

一个人必须心中具有美的仪式,才能感受到美。

若主体心中没有美的意识,那么,世界则处处无美。

故而审美表面上是判断对象的美不美,实质上体现、判断着主体心灵的美与不美。

可见,审美判断与其说是价值判断——美与不美;不如说是主体的情感体验——有没有美感。

实际上,它就是人在一个对象上体验相同或相近情感的心路历程。

第五讲:

美学:

美学散步

《诗的哲学沉思录》: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想法:

那就是古典哲学只关心理性和可理解的事物,几乎忽略了感情和可感知的事物。

于是,他大胆地设想建立一个新的哲学分支——感情学。

他认为:

“感情学”就是“诗的哲学”,也就是“可感知的事物”而非“可理解的事物”。

他说:

“一般诗的艺术可以定义为一种有关感情表现的完善表现的科学。

鲍姆加通:

在《美学》中,他为美学所做的第一个定义是:

“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的感性化认识),而这完善就是美。

又说:

“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艺术和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黑格尔:

黑格尔在《美学》中,他为美学所作的定义是:

美学“比较精确的意义是感觉和情感的科学”。

中国:

王国维朱光潜李泽厚:

在中国,第一个将美学引进中国的是清末民初的王国维。

真正使中国人感到美学冲击的是朱光潜。

朱光潜将兴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审美心理学等诸多流派综合为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以《文艺心理学》和《谈美》等著作向中国人展示了真正意义的美学,——一种中国文化前所未有的知识形态。

至于美学的基本定义,直到20世纪末,在李泽厚的《美学四讲》中,才做了全面的梳理,流行的主要美学观点有三:

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

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

中国的美学家李泽厚,为美学所作的定义,早期是:

“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近期是:

“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

电视艺术美学,恰恰就是在这传统美学的解构和传统美学转型期出生的新生儿,一个全新的美学分支。

电视艺术美学的发生,有着坚实的美学根基:

第一,电视技术美学奠定了电视艺术美学的基础第二,跨学科美学的确立,催生出了电视艺术美学;第三,依照自己的性质,自由地言说自己的美学时代,构筑了电视艺术的美学空间。

7、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什么是美?

(2)什么是美感?

(3)影视审美的美感经验是什么?

(4)中西方美学研究历程是什么?

8、课后小结:

 

9、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2、《电视艺术美学》高鑫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

3、《艺术理论教程》张同道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电视画面编辑》何苏六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5、《电视摄像》任金州高波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年版

6、《影视语言教程》李稚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电视文艺学》张凤铸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第六讲、第七讲:

第二章:

影视艺术对中西美学思想的传承

1、授课时间:

10月23日、11月6日

1、授课类型:

理论课

2、授课题目:

影视艺术对中西美学思想的传承

3、教学目的、要求:

(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掌握影视艺术对中西方美学观点的继承与创新,熟悉这些观点在影视中的应用。

5、教学重点及难点:

影视艺术对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传承。

6、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步骤: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件演示与同学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二)实施步骤:

第六讲:

电视对西方美学的传承

电视艺术美学,是从传统美学的长河中走过来的,因此在思考电视艺术美学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它对美学中哪些东西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哪些传统的美学观念渗透到电视艺术美学中来

在漫长的西方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种学说:

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

这“三论”,都曾对电视艺术美学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

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人类是动物的学生,我们从蜘蛛学会了纺织和缝纫,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夜莺等鸣鸟学会唱歌,都是摹仿它们的。

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美学观,他理解的艺术摹仿生活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艺术摹仿生活应当逼真、惟妙惟肖。

其次,艺术摹仿生活又高于生活。

再次,艺术摹仿现实不仅要做到形似而且要做到神似。

最后,艺术只要成功地摹仿了现实,就都能引起审美享受。

达·芬奇、狄德罗、别林斯基也都强调艺术摹仿说

电视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生活的记录,而记录,不就是对生活的“模仿”吗?

特别是再现这一美学观念的导入,在电视节目用的最多。

电视理论界对电视纪录片的界定就是:

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再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着重表现生活的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最终告诉观众:

生活就是这样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形式美

形式具体体现为:

匀称的美感取决于比例,反过来说,按一定比例组合的事物会给人以美感。

人的五官、人的身躯,都是按一定的比例生成的,都很匀称,所以才美。

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多样与统一等多中形式。

电视艺术的形式美:

电视艺术,正因为它具有不同于文学、戏剧、电影等传统艺术的独特形式,它才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

而正是不同的有意味形式,才使电视艺术产生了诸如电视文学、电视艺术片、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纪实艺术,这些具有鲜明形式差别,多种多样的审美价值的丰富多彩的电视艺术作品。

正是形式的差异,使它们具有了艺术的自我,并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审美价值。

这又是电视美学对传统美学观的集纳和传承。

艺术的奥秘

艺术是人创造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它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主观感情。

艺术作为人工制品,必须具有物质载体,但这种载体具有强烈的精神反映,表现某种社会心理和时代氛围。

第七讲:

电视对中国美学的传承

中国美学观在有久的中国传统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也有三种美学观,这便是意境、格调、气韵。

  电视艺术创作,除了传承西方美学的审美特征外,更传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粹。

使得电视艺术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受到了中国电视观众的欢迎。

1、意境说: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何谓意境?

意,指的是创作者在作品中表露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指的是创作者在作品中对客观存在的描绘和刻画。

然后创作者将这主客观两方面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而又独特的境界。

中国传统美学对意境的要求和体现大致有二:

首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以人为主导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人格思想,“借境显意”。

“画乃心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朱耷:

冷峻怪诞)(李白、马致远)

其次,以形写神,得意忘形

  不拘泥于形,以意为感情最高境界。

  所谓“神”,是指客观物象的精神本质,“神”要比“形”重要得多。

中国画主张以形写神,以形传神,以神达意,得其意而忘其形。

如文人画梅,应该画出零霜傲雪之意、孤芳自赏只趣,并不拘泥于梅花的外形,这就是“写神”。

这神,用以表达文人的清高和不屈之意,而一旦得了这个意,就达到了创作的目的。

这就是得意忘形。

意境与电视艺术:

意境说,同样是电视艺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美学理念。

无论是电视文学作品、电视艺术片、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乃至于电视纪实艺术,都需要注重作品意境的营造。

只有在电视艺术作品中营造出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才能将观众带入特定的艺术境界中去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2、格调说:

何谓格调?

格,乃性格、人格也;调,则自然流露之情绪也。

格调,即为自然流露的性格乃与之相适应的情绪。

故而有是格,便有是调。

  作品格调的形成,与创作者的性格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体现在作品的技法之中,是真情于有意无意之间在技法中的流露。

也是中国艺术强调的“画如其人”,“诗如其人”,“文如其人”,对电视艺术来说,就是“片如其人”。

譬如我们说一个作品的格调高,主要是只指创作者的人格气质,渗透到娴熟的不显匠气的形式技巧中。

中国传统美学在说到格调时,往往会强调:

虚实相生、以简盛繁、计白当黑,妙在无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中国电视的“格调”思考:

电视“庸俗”“文化垃圾”现象主要是创作者的格调不高。

创作者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审美理念都不了解,当然就谈不到有意识的追求了。

  只有对格调本身有着清醒的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有着明确的审美品格追求,乃至于高尚的人性、人品,我们的电视艺术作品美学格调才能得以提升。

就电视艺术而言,摄影同样讲究虚实,编辑同样讲究繁简,表现讲究含蓄,艺术同样讲究创造。

3、气韵说:

气,本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指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

有了气,事物就存在了。

韵,本指和谐的声音。

  气韵之说,原指相人给人看相:

气,决定了人的基本存在形态,而韵则可以看出人的雅与俗、高与低。

艺术也是如此,黄庭坚说:

“以韵为主”,范温说:

“韵者,美之极。

  从中国传统美学审视,气韵也可以作这样的美学之说:

气,偏重于阳刚之美,韵,偏重于阴柔之美。

六法与气韵:

南齐谢赫《古画名录》提出“六法”: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墨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气韵,就是生动,就是生命的活力。

中国艺术对气韵的最高要求就是生动,即生生欲动,生生活力。

四品与气韵:

五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指出,在艺术创作中,自然之品为逸品。

且定下了四品的名称:

逸品、神品、妙品、能品。

 逸品——无法而法,随心所欲而又处处符合规律,是人格涵养的自然流露与写照,它无需苦以经营,而是天生而就,效果常常是出乎意外,而且无法临摹复制;神品——精心刻画,得到了自然对象的精神本质;妙品——笔墨技法以及绘画的一切形式技术高度纯熟,炉火纯青。

能品——描绘自然事物的形态栩栩如生。

电视艺术与气韵:

电视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承着美学的气韵说,因为他同样存在雅俗、高低、美丑,乃至于阳刚或阴柔的电视艺术作品,六法中说及的气韵——生动,也是电视艺术的重要的美学追求,不生动不好看。

生动包括内容生动、形象的生动、语言的生动。

四法中的逸品——天生而就,更是电视艺术的重要美学追求。

我们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精品”也是有某些逸品的意思。

7、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影视艺术对中西方传统美学观念的借鉴有哪些?

8、课后小结:

 

9、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2、《电视艺术美学》高鑫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

3、《艺术理论教程》张同道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电视画面编辑》何苏六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5、《电视摄像》任金州高波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年版

6、《影视语言教程》李稚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电视文艺学》张凤铸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第八、九讲:

第三章:

影视艺术构成美学

1、授课时间:

11月20日、11月27日

2、授课类型:

理论课

3、授课题目:

影视艺术构成美学

4、教学目的、要求:

(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影视艺术的构成美学涵义,熟悉影视艺术的构成美学由哪些组成,了解科学和艺术的本体特征。

5、教学重点及难点:

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影视艺术的构成和美学划分进行梳理。

6、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步骤: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理论讲授与课件赏析相结合的方式

(二)实施步骤:

第三章电视艺术构成美学

1、技术美学

李政道:

“科学和艺术是分不开的,就像一枚铜币的两面。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

歌德说:

“建筑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这是它的本质内涵,表现手段与形式所决定的,优秀的建筑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奇葩。

福楼拜说:

“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塔底分手,在塔顶会合。

事实上是:

技术中渗透着艺术元素,艺术中渗透着技术元素,而且真正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时,对艺术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给电视艺术注入新的生命,都会不断完善其美学特征,也带来新的美学观念。

1、审美想像力的激活。

2、大众审美意识的回归。

3、多元复合审美形态。

电视技术美学,它给予观众的是技术变化的美,是虚拟现实的美,是梦幻世界的美,是超越时空的美。

2、传播美学: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全面研究了人类的三大思维活动之后,写出了他的三大批判书:

《纯粹性批判》(认知)、《实践理性批判》(意志)、《判断力批判》(美学)。

从纯美学的角度来讲,意志(伦理)当然不属于美学范畴,但我们根据其表现程度可分别划入认知和感情。

我们将其排除,而认知(理性),特别是美(感情),均属于美学的范畴,也是传播美学的重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