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711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腰椎间盘突出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docx

《腰椎间盘突出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腰椎间盘突出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腰椎间盘突出症.docx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病名,准确的讲,应该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症”,中医学中属于腰痛范畴。

痹症范畴

   由于各种原因(如扭伤、劳损等)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导致腰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造成髓核向后或后外侧脱出,产生腰腿痛等综合症候群,称之为腰椎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简称腰椎间盘突出症。

该症多发于中青年人,发病部位以腰4~5椎间盘多见,腰5骶1椎间盘次之,有时上下两个椎间盘同时发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破裂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软骨盘突出等等。

本病是常见的腰腿痛病之一,本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重者可致人丧失工作能力乃至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因此,在本病早期就须及时治疗,这样不仅减少病人痛苦,而且疗效多佳。

椎间盘的生理作用

 腰椎间盘与颈段、胸段椎间盘的功能基本相似,在介入脊柱承受躯干重量,联系肢体,保持整个身体正常的生理姿势,进行躯干的各种运动时,腰椎间盘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具体的功能如下:

   

(1)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随椎体的发育,椎间盘增长,以此增加了脊柱的长度。

   

(2)联结椎间盘上下两椎体,并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

   (3)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即使椎体间仍然有一定的倾斜度,但通过髓核半液状的成分使整个椎间盘承受相同的应力。

   (4)缓冲作用。

①由于弹性结构特别是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可变扁平,使加于其上的力可以平均向纤维环及软骨板各方向传递;②是脊柱吸收震荡的主要结构,起着弹性垫的作用,使由高处坠落或肩、背、腰部突然负荷时,起着力传导的缓冲作用,起到保护脊髓及脑部重要神经作用。

   (5)维持侧方关节突一定的距离和高度。

   (6)保持椎间孔的大小,正常情况下椎间孔的大小是神经根直径的3~10倍。

   (7)维持脊柱的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间盘厚度不一,在同一腰椎间盘其前方厚,后方薄,使腰椎出现生理性前凸曲线。

 

    腰椎在人们日常劳动生活中活动度最大,承受来自上肢及躯干的重力,是最容易产生劳损与外伤的部位,腰椎的椎间盘也最易受到损害。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1)腰椎间盘的生理性退变因素:

正常的椎间盘富有弹性和韧性,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组织易产生退变,这种退变即老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人在20岁以后,椎间盘即开始退变,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

其中纤维环、软骨终板、髓核均产生病理性退变。

(2)外伤因素:

当椎间盘有了生理性退变或纤维环有了裂隙时,外伤是引起纤维环破裂的主要诱因。

若腰椎间盘突然受到挤压或扭曲,造成髓核压力增高,可使髓核从纤维环的裂隙突出到椎管内。

(3)站立姿势不良,特别是脊柱不正,会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匀,也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隐伏根源之一

高发人群

1)年龄方面:

本病多发于25~50岁的人群,占整个发病人数的75%以上。

虽然这个年龄段是人的青壮年时期,但是椎间盘的退化已经开始了。

(2)性别方面: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

这是由于男性在社会工作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大于女性,腰椎负荷亦长期大于女性,从而导致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会也较多。

(3)职业方面:

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广泛地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但仍以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多见。

此外,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亦有相当大的比例患病。

(4)环境方面:

长期工作或居住于潮湿及寒冷环境中的人,比较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

据统计长年从事矿井井下作业的人,患本病的比例较高。

(5)其他方面: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与遗传因素有关呢?

目前尚没有最后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某些腰椎先天性发育不良的人,如患脊椎侧弯、先天性脊椎裂等疾病的人,同时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会也较多。

此外,如孕期妇女,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导致体重突然增长,加之肌肉相对乏力及韧带松弛,亦是诱发本病的危险时期。

 根据髓核的病理阶段分为三期:

  

    突出前期:

髓核因退变或损伤可变成碎块状物或瘢痕样的结缔组织,变形的纤维环可因反复的损伤而变薄变软或产生裂隙。

此期病人有腰痛或腰部不适。

  

    突出期:

当椎间盘压力增高时,髓核从纤维环薄弱处或裂隙处突出。

突出物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产生放射性下肢痛。

压迫马尾神经时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突出晚期:

腰椎间盘突出后病程较长时,椎间盘本身和邻近结缔组织发生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如:

椎间盘突出物钙化;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神经根损害变性;继发性黄韧带肥厚;关节突间关节增生;继发性椎管狭窄。

发病分型

 一 根据髓核突出的形态分为三型:

   隆起型:

突出物多呈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

   破裂型:

突出物不规则,呈碎片状或菜花样,常与周围组织粘连。

   游离型:

常因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经破裂处突出,游离到后纵韧带下并进入椎管。

   二 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五型:

目前临床上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为前方突出、后方突出、侧方突出、四周突出、椎体内突出,以后方突出多见。

后方突出又分为旁侧型和中央型。

   旁侧型:

髓核突出后位于椎管后侧,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引起下肢根性放射痛。

根据突出物的顶点与神经根的关系,旁侧型又分为根肩型、根腋型、根前型。

   中央型:

髓核从椎间盘的后方中央突出,通过硬脊囊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而引起神经根或马尾经的损害。

根据髓核的位置,中央型又分为偏中央型和中央型。

 

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其主要症状为腰痛及下肢痛。

腰椎间盘突出多见于壮年男性体力劳动者,以工人为最多,易发于20~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男女之比约为10~30:

1。

发病的部位以腰4、5之间最多,腰5骶1次之,腰3、4较少见。

腰间盘突出病人多数在开始有腰痛,不久腰痛减轻,下肢出现放射痛。

这是因为当髓核进一步后突后,原来处于紧张状态的纤维环破裂,使其上的痛觉神经纤维张力减低,故疼痛减轻;也可因髓核进一步突出,经过后纵韧带直接压迫神经根,故腿痛加重。

疼痛往往自臀部开始,逐渐伸展至小腿后侧,后外侧及足底外侧。

当行走、站立或咳嗽时,也同样加剧放射痛,多数患者经卧床后可减轻。

个别病人由于巨大的椎间盘后突压迫整个马尾,出现不完全性双下肢瘫痪,会阴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病程较久的患者,常常有主观的麻木,多数局限于小腿、足背外侧、足跟和足底外侧。

腰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时,椎旁肌肉紧张,可引起步态僵硬,身体向前倾、前屈10~20度及不同程度侧倾。

患者有腰肌痉挛,患侧骨盆向上移,下腰多呈略屈姿势,常用足尖着地。

患者用手扶住臀部,缓慢跛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体征是脊柱偏斜。

多数患者的腰椎生理前突减少或消失。

脊柱侧弯产生的原因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其目的是减少神经根压迫和紧张。

若后突的髓核处于神经根的外侧,则患者躯干多斜向健侧。

如果后突髓核处于神经根的内下方,则躯干多斜向患侧,因受压神经根可离开突出的髓核,从而减轻其症状。

卧位时,由于同样原因,患者常喜欢卧左侧或右侧,同时屈曲两腿,使神经根放松。

90%以上的腰间盘突出患者脊柱运动受限。

这是因为腰部运动,如站立、走路、弯腰和负重等,都可增加椎间盘的压力,加重腰腿痛。

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大多数在纤维环破裂处有明显压痛点。

重压后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

压痛点的发生是由于髓核将神经根推向黄韧带。

如在椎旁施加压力于黄韧带,神经根则前后受挤压,产生局部压痛和放射痛。

坐骨神经压痛:

沿坐骨神经的经路,自臀部至大腿后方过月国窝,沿腓骨头前下方,至内外踝后方。

这些部位可有压痛,因为椎间盘的髓核压迫在神经根上,坐骨神经变得比较敏感,有时压于有神经的相关分支,也可引起疼痛。

病理征体检

直腿高举试验:

直腿高举阳性是本病常见的重要体征。

这是因为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髓核与神经根有粘连。

因腰5与骶1神经孔较直,故神经的活动范围较小。

所以在直腿高举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压,但并不意味凡是阴性者均能排除椎间盘突出。

反之,直腿高举试验为阳性也并不意味都是髓核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足背屈试验,具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

抬健腿有时也可引起患侧小腿疼痛,此椎间盘突出属腋下型,是因牵拉健侧坐骨神经时,椎管骨马尾神经下降,患侧椎间盘压住神经根所致,故患肢有放射痛,这在临床上有意义。

   屈颈试验:

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术者一手托住病人枕部,将头颈前屈至完全屈曲位,再极度屈曲。

若腰腿痛加剧,则为屈颈试验阳性。

这是因为屈颈时牵拉脊髓或粘连的神经根所致。

   下肢痛觉检查:

多数病人在臀部,大腿外侧,足背外侧或足底外侧,疼痛明显减低或麻木。

   膝、跟腱反射:

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在神经根上可使感觉迟钝、运动无力、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这对定位也有一定意义。

L3-L4腰间盘突出往往表现为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L5-S1腰椎间盘突出则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L4-L5腰椎间盘后突则膝反射,跟腿反射常正常。

有时因突出髓核较大,偏向内侧,也可使跟腱反射减弱。

    大小便障碍及广泛的感觉运动影响:

如中央型突出,有时由于马尾神经受压,常有鞍区感觉减退,甚至消失,有尿频尿急、大便秘结、腹胀等症状,甚至产生截瘫。

如及时处理,可望恢复,否则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股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取俯卧位,屈膝向上提拉大腿,若出现疼痛即为阳性,为牵拉股神经所致。

相关x线检查

   X线检查为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有一定意义,结合临床可明确诊断。

在X线片上可发现腰椎的正常生理前突消失。

陈旧的腰椎间盘后突后,间隙也往往有所变狭,椎体边缘有唇样增生,有时间隙前狭后宽,这对诊断与定位也有一定帮助。

   CT可显示出三度空间的关系,正常椎间盘后方是凹或平的;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CT上则明显可见椎间盘突出。

另外CT还可明显的显示出椎间盘突出伴有椎管狭窄的病例。

症状的诊断要点

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

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

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

卧床体位:

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

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二)脊柱侧弯畸形:

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

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

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三)脊柱活动受限:

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

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

(四)腰部压痛伴放射痛:

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

症状的解释

本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般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马尾神经受压会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出现阳萎,严重者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全性瘫痪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病变

椎间盘突出症可继发发下发改变:

      

      后关节退变与骨质增生

      腰腿痛病史较长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合并有后关节的退变和骨质增生。

一方面腰椎间盘突出及退变致椎间隙变窄、椎间盘松弛;另一方面,上关节突的骨质增生可使椎间孔进一步狭窄,增加神经根受压机会。

      

      黄韧带肥厚、钙化

      慢性劳损可使黄韧带肥厚>1CM,椎板间黄韧带肥厚可使椎管狭窄而压迫硬脊膜囊,关节囊部黄韧带肥厚可压迫神经根,产生类似椎间盘突出的征象。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或退变造成的椎间隙狭窄、纤维环松弛后突、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和椎间关节的骨质增生都可造成椎管变小,使原来较小的椎管产生狭窄,属继发性椎管狭窄。

长期反复的腰痛,酸困,继而出现间竭性跛行。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椎间盘突出和退变可导致腰椎不稳和关节突骨关节炎,这两者是退行腰椎滑脱症的主要原因,都会出现各种腰、腿症状。

      

      腰椎骨赘形成

      骨赘多发生在退变椎间盘的相邻边缘,在椎间孔的骨赘和后纵韧带上的较大的骨赘可压迫神经根而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征象。

      

      腰椎不稳

      腰椎的三关节复合体中的椎间盘的后关节退变,均可导致相互间的影响,使得腰椎出现不稳,无法维持脊柱的稳定,椎体和关节突关节出现增生,最终出现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所以说腰椎不稳是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椎间盘变窄

      在成人随着髓核含水量的减少,可出现局限性的椎间盘高度变窄,在腰椎间盘突出时可能加速其进展,椎间隙变窄又可造成后关节的半脱位、关节突过过度移位,引起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从而导致腰间盘突出症的征象。

 

治疗方法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引疗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通过特殊的牵引装置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主要作用:

  (1)起腰部的固定和制动作用:

牵引时,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平衡状态下,受牵拉的腰部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正常列线状态,腰部的运动范围及幅度较卧床休息和佩带腰围时更进一步得以限制,以便于减轻或消除局部的充血、渗出、水肿等炎性反应。

  

(2)松弛腰背部肌肉:

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脊神经的受压或受刺激,多伴有腰背部肌肉痉挛,这样不仅导致了腰部的疼痛症状,而且还会构成腰椎的列线不正。

牵引疗法,可以逐渐使腰背肌放松,解除肌肉痉挛。

  (3)恢复腰椎的正常列线:

在牵引时,若将患者腰椎放置在生理曲线状,随着牵引时间的延长,列线不正的现象可以逐步恢复至正常。

  (4)改善突出物与神经之间的关系: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轻型或早期的患者,牵引疗法可使椎间隙逐渐被牵开,而有利于突出物的还纳。

对于病程相对较长的患者,牵引可合粘连组织和挛缩的韧带、关节囊牵开使椎管间隙相应增宽,两侧狭窄的椎间孔也可同时被牵开,从而缓解或消除了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对减轻下肢麻木和疼痛有较好效果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物理疗法 

  急性期常用的物理疗法有:

  

(1)短波、超短波疗法:

在起病的初期,为了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环,消除可能产生的渗出、水肿等炎性反应,减轻因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的疼痛,一般多采用短波、超短波电疗法。

治疗时二个极板可在腰骶部对置或在腰骶部、患腿后侧并置。

温热量,每日1次,每次20-40分钟。

15-20次为1疗程。

  

(2)间动电疗阖:

可用小圆形电极,于腰骶部及沿坐骨宰经走行区逐点治疗,密波2-5分钟;疏刻波5分钟;间升波5分钟。

每日1-2次,15-20次为1疗程。

  (3)超刺激电流疗法:

可用两个8*12平方厘业大小的电极,一个横置于骶部,另一个竖放于腰部,接通电源后,尽快把电量调至8-12毫安,待强烈的通电感消失后,在2-7分钟内把电量再增加到18-23毫安。

每次治疗时间共15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如有效,可继续治疗至6-12次。

   理疗原理

应用人工或天然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简称理疗。

   理疗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对治病防病和恢复功能,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往往能起到其他疗法起不到的作用。

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它也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1)镇痛作用。

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之一,表现为腰部疼痛向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

理疗中的各种热疗及电刺激疗法,均能缓解疼痛,可起到对症治疗的作用。

   

(2)消炎作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由于纤维环破裂或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局部往往出现炎性反应。

热疗、短波、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手段,均有促进炎症消退、吸收的作用。

   (3)松解粘连、软化瘢痕的作用。

理疗可以松解各种原因造成的粘连,尤其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4)兴奋神经、肌肉的作用。

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不及时,可因神经根受压时间过长,引起下肢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

低、中频电疗等能刺激兴奋神经,使之修复再生,或作电体操使肌肉兴奋收缩,还能促使感觉恢复。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式手法治疗 

  这种手法治疗是一种通过操作者的双手,在患者骨关节部位进行推动、牵拉、旋转等被动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以骨关节的功能解剖为治疗基础,以骨关节活动的生物力学原理为指导,采取相应的手法技术,以达到改善患者骨关节功能、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西式手法采用不同的辅助运动或被动生理运动,进行腰椎棘突或关节侧的推压、震动以及腰椎的旋转、牵拉等手法,操作时可同进采用几种手法,并根据患者病情应用1、2、3、4四级力度。

其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疼痛剧烈、应激性高的患者可用轻手法;慢性或关节活动功能有所障碍的患者用重手法。

时间一般以每秒1-2次的频率持续45秒、60秒或90秒。

强度和时间可酌情选用。

每一疗程5-10次,2个疗程之间休息10-20天。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物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物治疗一般仅作为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

  

(1)对于疼痛症状难以忍受、不能平卧、不能入睡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抗炎和止痛药物口服;或者可用解痉镇痛酊外涂,以缓解局部疼痛。

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施行其它康复治疗方法。

  

(2)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脊神经根袖处水肿较为明显,这不仅是引起剧烈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也可由此引起继发性蛛网膜粘连。

为了消除局部的反应性水肿,可静脉滴注类固醇类药物,服服双氢克尿塞等利尿剂,静脉加压滴注甘露醇等脱水剂。

  (3)对于在退行性改变基础上发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可以服用硫酸软骨素A(康得灵),每日3次,每次8-12片,连服1个月左右;或者可用复方软骨素片,其中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A75毫克、制附子浸膏(相当于生药250毫克)、白芍浸膏(相当于生药40毫克)、甘草浸膏20毫克。

用法用量与硫酸软骨素A相同。

若患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已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可用维生素E,每日口服300毫克,分1次或3次口服。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局部封闭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局部封闭疗法有穴位封闭和局部区域性封闭两种。

  

(1)穴位封闭:

兼有针灸及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因此,比单纯的针灸或单纯的药物治疗有更明显的止痛效果。

常用的封闭穴位有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志室、足三里、环跳、委中、承山等穴位。

常用的方法:

1、2%盐酸鲁卡因注射液4毫升,加醋酸强的松龙1毫升,混匀后,分注于上述穴位中的3-4个每5-7日封闭1次。

3-5次为1疗程。

2、维生素B12注射液1-3毫升,分注于上述穴位中的3-4个。

每日封闭1次。

10次为1疗程。

3、5%葡萄糖或30%丹参液2-4毫升,分注于上述穴位中的3-4个,每日或隔日封闭1次。

10-15次为1疗程。

此外,还有用维生素B1及复方当归液等作为封闭液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穴位封闭。

  

(2)局部区域性封闭:

可分浅部和深部封闭:

1、浅部封闭:

封闭范围包括腰背筋膜、腰肌起止点及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一般要求结合压痛点及精确的解剖部位进行。

 

牵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引疗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通过特殊的牵引装置(如我们公司生产的袖珍式腰椎牵引器)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牵引治疗起到的主要作用有:

(1)起腰部的固定和制动作用:

牵引时,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平衡状态下,受牵拉的腰部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正常列线状态,腰部的运动范围及幅度较卧床休息和佩带腰围时更进一步得以限制,以便于减轻或消除局部的充血、渗出、水肿等炎性反应。

(2)松弛腰背部肌肉:

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脊神经的受压或受刺激,多伴有腰背部肌肉痉挛,这样不仅导致了腰部的疼痛症状,而且还会构成腰椎的列线不正。

牵引疗法,可以逐渐使腰背肌放松,解除肌肉痉挛。

(3)恢复腰椎的正常列线:

在牵引时,若将患者腰椎放置在生理曲线状,随着牵引时间的延长,列线不正的现象可以逐步恢复至正常。

(4)改善突出物与神经之间的关系: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轻型或早期的患者,牵引疗法可使椎间隙逐渐被牵开,而有利于突出物的还纳。

对于病程相对较长的患者,牵引可令粘连组织和挛缩的韧带、关节囊牵开,使椎管间隙相应增宽,两侧狭窄的椎间孔也可同时被牵开,从而缓解或消除了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对减轻下肢麻木和疼痛有较好效果。

牵引的禁忌

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适应证的选择很重要,对有严重心、肺、肾功能疾病者及高血压症者不宜行牵引治疗。

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严重瘢痕粘连、感染及脊柱肿瘤患者不宜选择牵引治疗,尤其是大重量牵引。

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者也应避免实施脊柱牵引治疗。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其主要病因是椎间盘组织在退变、老化等内因基础上,再遇扭伤、劳损、受寒等外因,使纤维环破裂、松弛,髓核突出于椎管或神经根管,刺激或压迫神经,引起神经组织发炎、变性及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有的患者无明显诱因,仅在咳嗽、喷嚏、排便或扫地等日常生活中发作。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关键是解除神经刺激或压迫,消除神经炎症,促进神经修复腰和椎功能恢复。

治疗方法有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和介入疗法。

哪种方法最好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能用一种疗法治疗所有患者。

应该说80-90%的患者可以通过保守疗法而获痊愈或缓解,腰牵、按摩、药物、骶疗等保守疗法各有其适应症,哪种方法最好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能用一种疗法治疗所有患者。

但保守疗法是有限度的,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选择手术疗法:

1、疼痛剧烈非手术疗法不能缓解;

2、长期系统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

3、二便障碍及鞍区麻木;

4、下肢肌力明显下降甚至不全瘫痪;

5、突出物较大或钙化致椎管狭窄。

当然,手术也存在感染、神经损伤、术后再发等问题,因此,在保守和手术疗法的选择上,我们的原则是:

不能轻易手术,不可一味保守。

手术后的调护

有些腰椎问盆突出症患者手术后,认为引起疾病的病灶已清除,身体即可恢复如正常人一样健康。

其实,手术只是将腰椎间盆突出的那部分,也就是无法还纳回原位的那些突出物除去,是加速治疗进程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使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机体恢复到一个理想的程度,以利于患者进一步用其他康复手段来巩固和增强疗效。

手术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手术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床铺最好用硬板床,卧床时间约为4-5周.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及切除组织范围而定。

  ②手术后早期翻身应由护理人员协助,不宜自行强力翻转,以保证腰部筋膜、肌肉、韧带愈合良好。

  ③充分卧床休息后,可在合适的腰围保护下.下地做轻度活动,如果手术中有植骨,则宜用石膏背心固定3—4个月,待植骨完全愈合后再下地活动。

  ④在恢复期,患者要逐渐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并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