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方式归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485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归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归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归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归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归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归类.docx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归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表达方式归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归类.docx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归类

201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常见术语分类解析

撰稿人:

冯辉

近年来高考命题涉及较多的内容是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其考查形式也灵活多样。

但从高考考生对这一考点的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常见专门术语(概念)含义理解不清,往往混为一团,以致出现了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甚至答非所问的错误,在表达技巧类鉴赏题上丢分很严重。

为便于师生复习备考,下面就把鉴赏中常见容易混淆的术语(概念)作一个分类解析。

一、总称类——表达技巧、表现(艺术)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这组术语(概念)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

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表达技巧”“写法”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立足诗词的整体写作技巧,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提法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考试中大多表现为对局部的分析理解。

这三个术语隶属于“表达技巧”范畴。

具体而言: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表现手法类、表达方式类、修辞手法类三大分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在整体或局部上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感染读者和审美效果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

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此考点命题的方向。

表达方式又称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规律和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主要着力于诗词整体语言运用形式。

诗词中常采用的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学生很容易把它跟“表现手法”混淆,二者的区别在于:

表达方式主要是从语言表达角度来说的,它与体裁特征有关;而表现手法主要是从表达效果来说的,它与诗词的题材和构思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在具体的诗词中,表达方式相对单一,而表现手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都要服从文体和表达主题的需要,在诗词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传情达意。

修辞手法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针对具体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复杂多样,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及其表达效果。

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都能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但前者着眼于微观,是修饰句子的;后者着眼于宏观,旨在突出整体的表达效果。

在一首诗词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时也没有绝对的界限,譬如比喻、对比、反复等,若只限于句子的修饰,则称之为修辞手法,若全文都运用这些手法,则称之为艺术表现手法。

二、抒情手法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抒情性是古诗词最大的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志趣和思想无不是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虽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

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常见关系有: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缘情布景、情景相融、情景相衬等。

对于这些抒情手法的概念,学生也容易混淆。

现具体辨析如下: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悟时,便把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景物描写中,并通过具体的“象”(景或物)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

这种抒情手法在古诗词中是运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也常用于借景抒情诗中。

在此类诗中,景与情的地位不是并列的,前者是主要的、实写的,后者是次要的、虚写的。

在构思上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议论),或者全文都描写景物(如咏物诗),情感隐含在字里行间。

前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后者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

2.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是诗人将思想感情完全融合在特定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这些景物或场景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人感觉不到这是写景还是抒情的一种比较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柳永的《雨霖铃》,全词成功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词的上阕先描写别离的环境氛围,接着写依依惜别之情,最后虚写别离后友人在途中的情景。

下阕先抒发情感,接着把离愁别绪集中在“杨柳”“晓风”“残月”这三幅最能触动诗人情感的画面中,最后再次抒发难以排遣的离别情绪。

3.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

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等。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特定景物来表明心迹或人生态度或对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抒情方式。

这种抒情方式不仅在诗词中也在散文中运用得很广泛,它貌似咏物,实则言志,物我难辨,融为一体。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借助梅花、石灰、莲花来比喻(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鉴赏这类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诗词表面的意象(景或物)上,要借助我们的情感体验来挖掘它们所表现的普遍意义或思想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言“情”也言“志”,但“情”与“志”有着很大区别,“情”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惧等人之常情,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的;“志”是指志向、情操、爱好、美好愿望、强烈要求等,大多是采用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把它寄托在特定的物象上。

总之,诗词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景、物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而已,鉴赏这类诗歌,要通过表象去体会深层的意蕴。

三、描写手法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虚实/动静

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诗歌,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形色声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

在以上所举术语中,下面几组是考生在鉴赏中经常混淆的,现具体辨析如下:

1.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

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烘托人。

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以物托物。

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之大、之猛。

(3)以物托人。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为背景,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2.衬托/对比/烘托

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

“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

高考中经常考查考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这三者的区别,往往混为一团。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

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

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

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

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

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

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

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代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代,二者相互映衬。

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术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

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

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

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

前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表达戍边战士乐观的情怀。

3.白描/工笔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

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条地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

而工笔则注重对事物局部细节描写,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

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

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

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4.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描写景物最常用的两种角度。

在高考命题中,分析诗词虚实和动静手法的题目出现频率较高,考生在具体辨析时也容易混淆。

虚实相生在诗词中是指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互相映衬,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

它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

在文学作品中,“实”与“虚”只是相对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物、境,包括客观的、具体的、有据的、有形的、已知的、现实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种“象”。

所谓“虚”是指虚拟的景、物、境,包括主观的、无形的、无据的、假设的、已经过去的或者未来将出现的景象,还包括梦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

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物实情,写词人与心上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主要描写了别后生活的设想,全是虚写。

全词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别离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古风》(西上莲花山)及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三首游仙诗都是通过描写光怪陆离的仙境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的。

在诗词中,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中心的。

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了昔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写了经过战乱后的“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景象,一实一虚两幅画面对比鲜明,深切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关系来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片实写,通过初春景象来反衬行人的离别愁绪;下片虚写,通过假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相来写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想念妻子。

动、静是对诗词中的景、物作动态或静态角度的描写,它往往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的特征或寄寓作者思想情感。

动、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和意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在前三联中成功地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静谧、恬淡的田园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后面作者表达归隐思想作铺垫。

四、其他类

1.比喻/象征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的基本结构包括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如骆宾王的《咏蝉》在第五、六句中,纯用比喻修辞手法:

“露重”“风多”比喻社会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压制。

蝉如此,人也如此,诗人以蝉自喻,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

象征是指借助描写具体形象的外在特征来表现某种抽象深邃的概念、思想、情感的艺术创作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与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写,会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某种联想,从而领会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抽象的意义。

象征可以根据人们的习惯和约定俗成,选择人们所熟悉的象征物作为本体,表达一种特定的思想意蕴。

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等。

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复杂的深刻道理浅显化、单一化等。

在诗词中,松竹梅菊、日月星辰、飞禽走兽等自然万象往往被人们赋予某种情感和象征意义,诗人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总之,比喻与象征有着很大的差别:

前者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或者“神似”,后者象征意义与本体事物间要求“神似”;前者是以物比另物,比喻的对象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后者是以物显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明而让读者去联想、领会,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前者只限于修饰语句,后者作为文学创作基本手法,它主要立足全文,至少是文章的一层或一个段落。

2.风格特征/语言特色

所谓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义)在文学作品中,风格往往指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之处,它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它是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加深刻,能反映作者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质的外部特征。

作家风格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是作家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定型的过程。

具体而言,广义的风格特征体现在作品各要素中,是多样性和同一性的高度统一。

它可以表现诗人选择题材的个性、对主题思想挖掘的深刻性和独特性,也可以表现为创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主义手法、批判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以及塑造形象的手法、语言表达的独创性等。

它与作家的阅历、经历和个性密切相关。

文如其人,我们解读某位作家风格要学会知人论世。

而在诗词鉴赏中,所指的风格特征一般都是狭义的,即从诗人选材特点和语言表达特点角度去分析。

有时就是要求考生分析诗词的语言风格特征。

在诗词鉴赏中,我们要了解一些关于风格特征的基本知识:

从诗、词、曲主导风格上看:

有诗庄、词媚、曲谐之说,而词又有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和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之分。

不同题材的诗词风格:

宫廷诗、闺怨诗(缠绵婉转)、田园诗(恬淡静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慷慨悲凉)、咏史诗(雄浑壮阔)、讽谕诗(沉郁激愤)。

每位诗人、词人的风格也不同:

如苏东坡、辛弃疾(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谢灵运、谢朓(自然),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屈原(雄浑悲壮),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等等。

即使是同一作家,其风格也是多样性的,如苏东坡作品的主导风格是豪放派的,但也写过《江城子》这样缠绵悱恻的悼亡诗,还有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等。

而语言特色是指诗词在遣词造句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文章风格上的一个具体方面。

在高考中,命题指向比较具体,考生容易思考和作答。

常见的分析诗词语言特色的题型有:

一是炼字(句)型,要求指出某句(联)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并联系该句(联)分析其意义(字面意义和临时意义);二是辨析修辞型,要求学生指出某句(联)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三是评价型,一般指题目中引用前人评价,要求学生对之分析评价,或者题目已经交代其语言方面的特点,只要求学生举例分析说明即可,难度较低。

总之,无论是概括诗词整体风格还是分析语言特点,不能只流于字面意义的解说,而要联系诗文挖掘其中蕴涵的情感意义和哲理。

3.意境/意象

意境和意象是中国诗词中两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在诗词中着力刻画和创造的对象,也是诗歌鉴赏中经常使用的两个术语。

在高考诗词鉴赏中,考生对其含义不清,容易混淆,具体辨析如下:

意象是指诗人为抒情或言志而精心挑选的客观自然景物(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等),但这些客观物象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之后,便成了诗词中的意象。

而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是既依托意象而产生又超越具体物象的通过读者联想和想象才能进入的一种艺术境界。

当然,意象和意境也在使用范围上和读者获取途径上明显不同:

前者属于个体概念,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表意的典型物象,我们可以在诗词中数出来的;后者是一个整体概念,是“象外之境”,它是一种需要读者借助外在的艺术形象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融入自己心理体验才能悟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另外,在诗词鉴赏中,学生也容易把意象和诗歌形象两个概念混为一团,意象是隶属于诗歌形象的,诗歌形象所指范围广,既可是具体的,也可是抽象的情感或理趣;而意象只能是客观的、具体的。

诗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物象。

诗词鉴赏,命题者主要是从内容层面上来考查意象和意境的,也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价。

常见的题型有:

概括意象的特点或分析意象所包含的象征意义、情感意义;概括诗词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等等。

五、诗歌鉴赏题答题规范

【规范格式一】

1.单个词鉴赏题:

单个词鉴赏需要把握5个点:

(1)修辞手法;

(2)转化(主要是动静、虚实);(3)写出了什么样的事物情状;(4)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结构功能。

掌握这5个点就可以回答问题了。

需要提醒的是:

一、这5个点并不是都需要答,有就答,没有就放过,其中的(3)和(4)点是必须的。

二、形容词鉴赏要注意词语的双关性及与前后句的对比反衬关系。

2.手法鉴赏题:

手法+情感。

手法界定掌握两句话: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所谓“大处”即指先看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如果是抒情,先看它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在间接抒情里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如果是描写要看它属于哪种描写方式等等。

所谓“小处”,即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正面侧面加上修辞手法等等。

3.情景鉴赏题:

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4.比较鉴赏题:

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差异即可。

格式是:

(比较对象)A侧重于……,(比较对象)B侧重于……。

  5.修辞鉴赏题:

修辞手法界定+诗中作用分析。

  6.思想感情鉴赏题:

诗中关键词的深层含义+注释中的关键信息分析。

  7.风格分析题:

风格界定+例子分析+总结。

  8.内容概括题:

陈述主体+概括内容。

【规范格式二】: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