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0472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突破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新人教版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突破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新人教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4种修辞手法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顶真、互文、双关等。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

讲究方法:

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

讲究手法: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正侧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①绿绮:

古代名琴。

②流水:

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

《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鉴赏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

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

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

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

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

所以诗歌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

“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蜀僧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嵇康《琴赋》:

“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挥手”二字就是出自此处。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

但它还有更深的含意,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的“高山流水”,借此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后一句“馀响入霜钟”也是用典。

“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

“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郭璞注:

“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这句诗写琴声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

《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

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

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

“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

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唐诗里有许多描写音乐的佳作。

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

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格。

而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儿也不费力。

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

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2)写出了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精要点拨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2.动静结合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答案 B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鉴赏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杆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

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

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近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这就是诗人自己。

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

然后再写到江岸,又由近移远。

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约可辨,夜宿的白鹭蜷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

这和平境界的可爱,唯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

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的寂静幽独该有多么不同。

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谛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划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

诗歌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

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

诗歌后两句分写鸟、鱼,一静一动,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

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

因而绝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

“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该诗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所能达到的。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

一静一动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精要点拨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

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条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3.细节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鉴赏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

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状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

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

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

“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遍布乡村、连绵不断的骤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蛙声,本来十分和谐美妙,但令人懊恼的是:

这绵绵阴雨,阻挡了友人如约;如鼓的蛙声,扰乱了诗人的心境。

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如期而至,和他一起举棋消愁。

“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

与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友人践约。

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似乎已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写尽,然而末句一个小小的衬垫,反令诗意大为生色。

“闲敲棋子落灯花”,此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这个动态,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诗人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忧虑,这里的“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

“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间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敲棋这一细节中,包含了多层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

可见艺术创作中捕捉典型细节的重要。

这首诗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

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由此可知,赵师秀等“四灵”诗人虽以淡泊清新的面目出现,其实颇有精心结撰的功夫。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精要点拨

细节描写,是指对古诗词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不会有大量篇幅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也不可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思想情感等作用。

(二)抒情

(2014·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李诗鉴赏 李端这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前两句“日落”“山昏”“雨繁”,烘托出昏暗、凄冷的意境。

后两句写“共听一声猿”,其实听猿的仅限于作者自己,作者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

这种写法使情思显得稍为复杂。

徐诗鉴赏 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

“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

徐熙的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得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自有愁苦,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意。

至于“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距离多少,植被怎样,虽然用到《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字句,但彼此关连并不密切。

该诗以猿声写愁,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2)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

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两首诗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

精要点拨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

三、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①绵谷:

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②蔡氏昆仲:

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

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七律的双重主题。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喜悦之情。

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更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

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

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

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

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春游锦江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

秋游锦江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

诗人为之神摇目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

“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

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碍”“遮”两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带有几分俏皮的味道。

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

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

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的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

美丽多情的锦江,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中间两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

诗人只说锦江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次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

诗人把中间两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

“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江,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

”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

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

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精要点拨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

虽然从专业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ɡ):

悲伤。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了凤凰的悲剧。

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

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及报国无门的忧伤。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清朝饮醴泉……延颈望八荒”,这四句描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独自一个,没有同伴,没有共鸣。

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身一致的。

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阮籍以隐约曲折的诗风著称,此诗犹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精要点拨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013·天津)《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原词见本章专题三考点二)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春蚕食叶响回廊”是想象他在静静的考场上“沙沙”地写字,如“春蚕食叶”,是虚写。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解析 词中的“实”: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

词中的“虚”:

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

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

精要点拨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4.衬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